第三节 演讲的进行
初次上场的演讲者容易犯的错误是速度太快,像放鞭炮似的噼里啪啦,一个调子,一个速度。他们提醒自己“慢慢慢”后,又趋于慢得平坦,慢得没变化。
就内容感情来说,讲述一些热情、紧急、赞美、愤怒、兴奋之类的内容时,不能以“毋庸赘言”代替,叙述那种无法控制的感情,即表示激动的态度时,叙述进入精彩高潮时可以速度快点。
表现一些平静、悲伤、庄重、思考、劝慰之类的内容时,讲述一些需要听众特别注意之事时,讲述有关数字、人名、地名时,引起疑问之事时要慢点。就环境而言:演讲场合大的,速度可慢点;场合小的可快点;听众情绪受到干扰时慢点,情绪旺盛时快点。
下面以丘吉尔的演讲《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的结尾处为例进行说明: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场极为痛苦的严峻的考验。在我们面前,是漫长的战争和苦难的岁月。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要说,我们的政策就是用我们全部的能力,用上帝所给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和空中进行战斗,同一个在人类黑暗悲惨的罪恶史上所从未有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这就是我们的政策。你们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赢得胜利。无论多么可怕,也要赢得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赢得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大家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没有胜利,就没有英帝国的存在,就没有英帝国所代表的一切,就没有促使人类朝着自己目标奋勇前进这一世代相因的强烈欲望和动力。但是当我挑起这个担子的时候,我是心情愉快、满怀希望的。我深信,人们不会听任我们的事业遭受失败。此时此刻,我觉得我有权利要求大家的支持,我要说:“来吧,让我们同心协力,一道前进。”
这段演讲,开始几句平稳缓慢,从内心发出质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接下来加快,说明现实的严酷。演讲者激情迸出,最后号召大家同心协力,一起前进。
总之,演讲要快慢适中。长时间的快会“供过于求”,引起烦躁,听众不易全面了解内容,理解感情;太慢则“供不应求”,听众注意力无法集中,情绪提不起来。
一、演讲应怎样设置称谓
演讲中无论开头、中间、结尾都可以适当地运用称谓。得体的称谓可以把演讲者的感情传导给听众。容易让听众与演讲者同欢乐,同伤悲,共希望,共思索。演讲中的称谓可分为泛称和特称两种形式。
泛称是指不分职业,不看年龄,不管层次的统称。这种称谓广泛用于多层次听众参与的演讲。
如“各位朋友和同胞”、“我的朋友们”,一般的还有“朋友们”、“同志们”、“同伴们”、“各位小姐、先生们”、“女士们,先生们”、“有相同爱好的青年朋友们”、“姐妹们”等。
特称是指在一些特殊行业、特殊年龄、特殊层次的听众面前用的称谓。如:“副总统先生、议长先生、参众两院各位议员先生”(见于1941年12月6日罗斯福的《要求国会对日宣战》),“总理先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的我们十分尊贵的客人们”(见于1972年2月尼克松《在答谢宴会上的祝酒词》),还比如“在座的各位老师”、“尊敬的教练”、“各位评委”、“未来的工程师们”、“尊敬的白衣天使”、“可爱的小朋友们”、“祖国的卫士们”等。
称谓要能反映出对方的身份、地位和双方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表达出演讲者的感情,融洽气氛,拉近距离。无论是泛称还是特称均要做到以下几点:
1.称谓要发自内心。句句有义,字字含情。语气要亲切,语速要缓慢。景克宁有次到山西一所农业大学演讲,面对大学生他是这样称呼的:“三晋热土,大地之子,绿色生命的守护神。”
2.称谓要轻快得体。在一般情况下可用“朋友们”称呼。当你没有了解听众的具体情况时不要乱用特称,以免喊错对象而闹出笑话。比如你面对的是年龄大小不一的女听众,而你又是年轻男士,就不能称呼“女同胞们”。当你很清楚听众的职业、年龄等情况时最好是用特称,特称比泛称更显得亲近些,听众有一种受尊敬感。
3.称谓要适时适度。可在开头结尾处也可在感情高潮处。如诺曼底威廉大公的一段演讲:“我的勇士们啊!一个屡战屡败,对军事一无所知,连弓箭都没有的民族竟能陈兵列阵挡住我们,这岂不是奇耻大辱!背信弃义的哈罗王竟敢露面和你们作战,岂不叫人羞耻?令我十分惊异的是,将你们的亲属和我的族人艾尔弗雷德斩首,犯下滔天大罪的凶犯仍未授首。勇士们,高举战旗,奋勇前进吧!你们的叱咤之声将震动山河,东西回荡;你们的刀剑之光将气冲牛斗!”
演讲中称谓不要过多,过多偏于空泛,听来很不好受。
4.称谓可直接与感叹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连用,更能表达出一种强烈的肯定感情。起到振聋发聩、掷地有声的作用。如:“难道还要我再说吗?朋友们,这令人咬牙切齿的税耗子就是这样地吞噬着国家的财产,他们难道不该受到法律的严惩吗?”
二、营造逼真生动的语言环境
我们先看下面一段演讲词:
一天下午,轰隆隆,一发罪恶的炮弹拦腰削断了一棵碗口粗的大树。接着,轰隆隆……一连几发炮弹在战士们的周围爆炸。这时,受伤的战士继续匍匐向前,嗒嗒嗒……敌人的高射炮轰击着,战士们顺着山势往下滚,鲜血浸进了殷红的大地……
这段演讲词把绘声和描状结合起来,增强了演讲的视觉形象和听觉感受,逼真地烘托出战场的气氛,使听众宛如身临其境。
苏联著名幼儿教育家波维卡娅也很喜欢在教学中使用摹状手法,充分调动动作、姿态去表演,运用口技去摹声,使课堂充满笑声。
摹状主要运用形容词后附加重叠音节的方法。如“绿油油”、“红彤彤”。
还有变迭法:“滴滴答答”、“郁郁葱葱”。
还有直音法:“黑咕隆咚”、“轰”的一声。
摹状的最大作用是诉诸人的感觉。如:
描写:“哒哒哒哒地跑过跑道”、“风嗖嗖地吹着”。
象征:“牛哞哞地叫”、“狗汪汪地叫”。
拟态:“波涛滚滚地涌来”。
三、运用排比技巧表达各种情感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语句成串地表达相关或相连的内容的一种句式。无论在叙事演讲、政论演讲还是抒情演讲中都被广泛运用。
另外,在演讲中,一些特别要强调的字词,一些特别要加固的感情可以采用重复的方法去表现。如罗斯福1941年12月9日在对日宣战后向全国广播的“炉边谈话”:
十年前,在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未加警告;
在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未加警告;
在1938年,希特勒侵占奥地利——未加警告;
在1939年,希特勒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未加警告;
同样在1939年,希特勒入侵波兰——未加警告;
在1940年,希特勒入侵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未加警告;
在1940年,意大利先后进攻法国和希腊——未加警告;
而今年,1941年,轴心国家进攻南斯拉夫和希腊,控制了巴尔干——未加警告;
还是1941年,希特勒入侵俄国——未加警告;
而现在日本进攻了马来西亚和泰国——以及合众国——未加警告。
这里罗斯福十次反复使用“未加警告”强烈地呼吁和唤醒人们,如果继续放任法西斯,他们将更猖狂地践踏人类。
这里运用的是同一重复的方法。
以下一些场合可以运用重复手法:
1.演讲内容新颖独特;
2.演讲的话题与听众既往经验相矛盾时;
3.听众对演讲中的一些理论难理解时;
4.听众不喜欢演讲的内容,情绪低落时;
5.演讲者感到应着重强调的地方。
四、怎样才能增强情感的力度
反问是指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思想内容的一种形式。反问寓答案于问句之中,思想内容恰与字面意义相反。在演讲中用好反问句能加强语势,把意思表达得更加鲜明。由于反问句带有感叹语气或疑问语气,比正面陈述更有激发鼓动力量,更能唤起听众的思想和激情,所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鼓动性。
佩特瑞克在演讲时很喜欢运用排比,把听众的情绪推向高潮:
战争实际上已经爆发。兵器的轰鸣即将随着阵阵的北风而不绝于耳!我们的兄弟们此刻已开赴战场!我们岂可以在这里袖手旁观,坐视不动!请问一些先生们到底心怀什么目的?他们到底希望得到什么?难道无限宝贵的生命,无限美好的和平,最后只能以戴镣铐和受奴役为代价来换取吗?……
演讲中,设问与反问经常连用,设问、反问与排比、递进、感叹经常套用。如古罗马演讲家西塞罗《第一篇控告卡提利那辞》的开场白:
卡提利那,你恣意地滥用我们的耐心还要多久?你疯狂地嘲笑我们何时才了?你肆无忌惮地炫耀自己的无耻行为有无止境?难道无论是帕拉提乌姆山冈的夜间警戒,无论是罗马城里的夜间巡逻,无论是全体人民的惊恐,无论是所有的高尚人的集会,无论是选择这一受到严密保卫的地方做元老会场,无论是元老们的脸色或表情,都未能使你有所触动?你难道看不出你的阴谋已被在座的人们识破而难以施展?你以为我们当中谁都不知道你昨天夜里干了什么?前天夜里干了什么?这两夜你待在哪里了?……
这段演讲词开头是设问,问而不答;中间部分是反问;后面是设问。演讲者将设问、反问、排比、感叹、陈述诸种句式融为一体,使感情更加强烈,气势更加宏大。
在演讲中,巧妙地用好双重否定也可收到强调的效果,如:“我们并非是不求上进,不思进取的一代。”运用双重否定把握好否定词,用得不好适得其反,如:“大家在论辩时,没有一个人不认为论辩的超水平发挥,不是知识丰富的结果。”这里连用了“没有”、“不认为”、“不是”三个否定词,使表达出来的意思与本义恰恰相反。
五、演讲中如何巧妙朗诵诗文
被戴尔·卡耐基称誉为美国最有感染力的演讲家之一的福尔敦·希恩主教每次演讲总是慷慨激昂,谈论自己有激情的话题,而他运用的技巧是喜欢在开头或结束朗诵一段感人的诗歌。
演讲中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诵可以更好地营造气氛,引领听众进入演讲意境之中。如: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沉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朋友们,每当我看到“祖国”这个字眼,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舒婷的这首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这里以声传情,以情托声,声情并茂,这样的开头很有吸引力。
演讲的中间也可在感情强烈处加上一段朗诵,宛如一颗闪亮的星星,点缀着演讲气氛的空间,为演讲平添几分光彩。
季米特洛夫1933年在莱比锡法庭的最后辩词中就曾引用了歌德的诗:
警官海勒在法庭上读了一首共产党员写的诗,以此证明共产党员在1933年放火烧国会。该诗选自一本1925年出版的书。请允许我也引用一首诗,一首由最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写的诗:
要及早学得聪明些。/在命运的伟大天平上,/天平针很少不动;/你不得不上升或下降;/必须统治和胜利,/否则奴役和失败,/或者受罪,或者凯旋,/不做铁砧,就做铁锤。/不是胜利,便是失败,不做铁砧,就做铁锤!
清算账目的时刻终会到来,而且要加上利息!国会纵火案的真相以及真正罪犯的判定,将由未来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民法庭完成。
伽利略被判刑时,他宣告:“地球仍在转动!”
我们共产党人今天也怀着同伽利略一样的决心宣告:“地球仍然在转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向着最后的、不可避免的、不可遏制的必然要达到的目标——共产主义。
这里感情浓缩,寓意深长,深深地打动着听众。
演讲结尾是运用朗诵较多的地方。
丘吉尔任英国首相期间,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一次他发表演讲,结尾引用了英国诗人克拉夫诗作中的一段:
当那疲乏无力的浪花向岸边冲击,/仿佛是寸步难进了的时候。/远远地,通过小河小溪的流灌,/正静静地汇成一片汪洋。/当晨光初照人间,/那光芒止透过东窗;/太阳在前缓缓地上升,/多么缓慢啊!/但是请看西边,/大地正是一片辉煌!
这里丘吉尔引用诗人的诗句结尾,表达了对战争胜利的期望和信心。
演讲中的朗诵可选用诗段、散文、杂文、台词、歌词、名人警语等。表达时要自然真挚。切忌为了朗诵而朗诵。因此,演讲稿忌通篇运用诗歌形式表达。
请看下例:
探索,贯穿于人类前进的每一步,自从地球上诞生了人类以后,探索就成为了人类的主旋律,探索就成了人类忠实的伴侣。它伴随着人类发现一束又一束真理的光芒,伴随着人类一步又一步从愚昧的沼泽走向文明的净土,伴随着人类步履艰难地从黑暗的蒙昧时代步入光明的理性时代……
这段演讲中长句多,深奥的词语多。“愚昧的沼泽”、“文明的净土”,表现这样的文字时,很难讲得出口的,只能是“念”或“诵”,因此缺少感情。
演讲表达的口语化可以通过下列方法使得:
1.少用文言词,多用现代词汇;
2.少用方言词,多用通用词汇;
3.少用书面语,多用口语词汇;
4.少用抽象语,多用形象词汇;
5.少用学术语,多用普通词汇;
6.少用连接词,多用动态词汇;
7.少用成语,多用俗语。
六、演讲时如何用例
“事实胜于雄辩”,演讲中如果没有典型、生动、感人的事例来做依据,再动听的语言也是苍白、空乏的。
黑格尔说:“演讲家不能只把主题和目的简单地演绎为抽象的概念,而且还要用事实来说理。”演讲的事实要生动具体。唯其如此,才能使演讲引人入胜。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表现出来的感人事迹是数不胜数的,大到名人领袖,小到百姓平民,遗憾的是,我们有些演讲者总是喜欢列举一些人人皆知的名人趣事、轶事,似乎觉得只有名人的言行才有震撼力。不可否认,名人事迹有一定力度,能收到“权威效应”。但是如果千篇一律,听来就会叫人索然无味,面目可憎了。另外这些名人一般不在我们身边,时间悠久、地域相隔遥远。听众容易产生“身外之物”“可望而不可即”之感,并以此产生逆反心态。
这就告诉我们:演讲中也可以举一些发生在身边的让人感到亲切可信的事例。它们具体、生动、实在、说服力强。可以这样说,“下里巴人”更易走入“寻常百姓家”。励志大师戴尔·卡耐基的学生千千万万,有总统、伯爵、牧师、邮差、家庭主妇、教师、工人。他教给学生主要的是战胜自己、消除烦恼的方法。每次新开课,他总要把一些以前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介绍给新生,其中大部分是一些普通的人。因为他觉得这样更能使学生相信,这些学生就生活在他们中间,平时常可见面,很真实。
七、演讲中正反用例有何技巧
在一次以“孝敬父母”为主题的全国演讲比赛中,有位演讲者以《愿天下父母都幸福》为题参加了比赛,演讲中列举了两个这样的事例:
刚刚过去的星期天是我十六岁的生日,那天,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感恩父母,因为有了父母才有了我,才使我有机会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体味人生的冷暖,享受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是他们给了我生命,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儿女有了快乐,最为之开心的是父母,儿女有了苦闷,最为之牵挂的也是父母。舐犊情深,父母之爱,深如大海。因此,不管父母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以及其他素养如何,他们都是我们今生最大的恩人,是值得我们永远去爱的人。
然而,同学们,你们是否扪心自问过:我对父母的挂念又有多少呢?你是否留意过父母的生日?民间有谚语:儿生日,娘苦日。当你在为自己生日庆贺时,你是否想到过用死亡般的痛苦让你降生的母亲呢?是否曾真诚地给孕育你生命的母亲一声祝福呢?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自古讲求孝道,孔子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也就是讲,父母的身体健康,儿女应时刻挂念在心。但据报道,今年北京某中学的抽样调查却显示:有近50%的学生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更谈不上对父母的生日祝福。同学们,或许一声祝福对自己算不了什么,但对父母来说,这声祝福却比什么都美好,都难忘,都足以使他们热泪盈眶!
像上面一样,在一篇演讲词中正反事例两相对照,观点鲜明,感情强烈,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正面事例能鼓励人们奋发向上,寻求一种美好的精神境界,而反面事例则鞭挞丑恶、抨击虚假,使人受到教育。二者相得益彰。
八、如何委婉表达演讲稿
演讲中运用婉曲技法可以含蓄地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意见;艺术地表达不便直言的事情;婉转地批评丑恶与谬误。运用婉曲技法可以使气氛风趣轻松,易使听众接受你的观点。
英国文学家查尔斯·兰姆在一次演讲时,有人故意发出“嘘嘘”的怪声捣乱,兰姆说:“据我所知,只有三种东西会发出‘嘘嘘’声——蛇、鹫鸟和傻子,你们几位能到台前来让我认识一下吗?”台下顿时一片安静。
演讲中运用婉曲手法要注意:
其一,要恰到火候且点到为止,不能含混糊涂、晦涩,也不能直露。
其二,切忌为了取得婉曲的效果而一个劲地把矛头指向听众,令听众听来好像含沙射影,难以接受。
其三,要随机应变,随境而发。巧妙地利用语音、语汇、语调、语气、表情、体态、动作结合生活实际,创造出一个内涵深刻、丰富的语言形式,使之具有动人的魅力。
九、怎样使演讲带上幽默感
“幽默是语言中的盐。”演讲需要幽默,幽默感的形成可借助仿词与拆词手法。
先看仿词手法:突破现行语言规范的束缚,巧移善铸,临时仿造出一个意义相反或相近的词语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演讲中的仿词听来风趣,有一种明快犀利、生动活泼之感。
再看看拆词手法:把词拆开镶进别的词,或把特定的词句有规则地暗嵌在别的词语中,或把词拆开交错搭配。
如:“荒天下之大唐”、“滑天下之大稽”。
十、怎样准确把握演讲稿中的概念
在演讲前一定要对演讲稿中的每一个词,每一个概念仔细推敲,认真斟酌,以免出错。虽然演讲不同于书面文字,转瞬即逝,但有些观点一旦表达出来是不会马上从听众感觉中消失的。他们会思考,会比较。如果认为你的观点虚假、错误,他们会因为你的演讲提供了虚假失真的信息而觉得自己受骗、被愚弄,从而在一个“戒烟联席会”上,主席说:“吸一支烟至少要少活一天。”下面听众马上就有人吸烟。为什么呢?因为这位先生已经抽了三十多年的烟,现在六十多岁了。按主席的说法,以每天十支烟计算,他已经少活了300年,岂不是天大的笑话!主席的话经不起推敲。
十一、怎样把演讲设计得错落有致
“文似看山不喜平。”演讲亦如此。据心理学家认为:人听讲话时的注意力每隔五至七分钟就会有所松弛。因此,演讲者要适度地注意演讲的起伏张弛,变化有度。
如果我们把演讲的进行轨迹用一根线来描述的话,这根线不应是直线,而应是曲线,具有运动变化感的曲线。这主要从语言、内容、情感几个方面去体现,语调要高低升降,速度要急促徐缓,声音要宏大精细,音色要刚柔多变,情感要跌宕起伏。
产生这种效果的方法是:事实与道理相交,议论与抒情互见,严肃与轻松共存,快捷与徐缓交叉。
十二、如何处理篇幅长的演讲稿
有些篇幅较长,时间较久的演讲如学术演讲,论辩演讲、政治演讲、外交演讲、生意演讲、谈判演讲等在演讲之前可以很简要地阐述演讲目的、论点及方式。能让听众紧紧地把握演讲的中心论点,便于听众接受与理解。
如下面的演讲:
我很高兴来到大家之中,我相信我一定不虚此行。因为我面对的是时代的骄子、科学的栋梁、祖国的人才。而我所要讲的是一个很时髦而又实用的话题——口才与人才。(基本理由)
在这段时间里,我将与在座的各位朋友共同探讨一个这样的热门话题:人才是否一定有口才,有口才的人肯定是人才吗?(论点)
为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交流:
首先,……
其次,……
再次,……
最后,……(分述)
这样在开始便交代了演讲的目的、主题、论点等,开宗明义地介绍了演讲的整体框架,听众对演讲就心中有数了。
要注意的是:比较短小的演讲,带有浓烈感情色彩的演讲最好不要这样做,赛事演讲更不能如此。
十三、演讲中如何巧施客套话
市长先生、各位爵士、各位先生:
对于诸位先生对我的亲切表示以及我的朋友市长先生和我的尊敬同行大法官阁下刚才对我的过誉之词,要是说我拙于辞令,无法用语言表达我的感谢,想必你们不会觉得奇怪。但是尽管我无法用言语表达,你们一定会相信,我的感情完全是真挚的、由衷的。我感谢你们,各位先生,不仅因为今天晚上你们在此为我举行的宴会极其隆重,有异于寻常的宴会,尤其因为你们使我有机会在这友好的气氛中会晤众多的良友。对于他们,我怀着深深的惜别之情。
这是费尔普斯卸任离开英国前在饯别宴会上的演讲的开篇,这篇演讲用词恳切、真诚,表现出了他对此地的不舍和对人们的尊敬。
十四、如何在演讲过程中表达情感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有两位军人竞选国会议员。一位是著名英雄陶克将军,陶克功勋卓著,曾任过两三次国会议员;另一位则是约瑟夫·爱伦,他是一位很普通的士兵。
陶克的演讲是:
诸位同胞们,记得十七年前(南北战争时)的那天晚上,我曾带兵与敌人激战,经过激烈的血战后,我在山上的树丛里睡了一个晚上。如果大家没有忘记那次艰苦卓绝的战斗,请在选举中,也不要忘记那位吃尽苦头、餐风宿露、造就伟大战功的人。
这段话很精彩,感情色彩也很浓。
爱伦的演讲是:
同胞们,陶克将军说得不错,他确实在那次战争中立下了奇功。我当时是他手下的一个无名小卒,替他出生入死,冲锋陷阵。这还不算,当他在树林里安睡时,我还得携带武器,站在荒野上,饱尝风寒露冷的味儿来保护他。
爱伦的演讲更动人,更易激起共鸣。他打败了陶克,取得了胜利。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有经验的演讲者当他激情迸发时,好比冲出闸门的河水,呼啸着奋进的浪花,使“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听起来使人精神振奋,思想升华。
十五、演讲时如何进行情感迁移
里根向美国人民发出了一封公开信。信的开头几段是这样的:我的美国同胞们:
最近我被告知,我是数百万美国早老性痴呆病患者之一。
得知这一消息后,南希和我必须做出决定:是把这作为一个普通公民的个人私事,还是将这一消息公之于众?
过去,南希得了乳腺癌,而我做了肿瘤切除手术。我们发现,我们的公开宣布,能提高公众的警惕。结果是许多人都去做了检查,使患者在早期得到了治疗,并恢复了正常、健康的生活。
所以现在,我认为重要的是也让你们都知道这个情况。我们衷心希望这能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早老性痴呆症的警惕。也许,这能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罹患此病的个人和家庭。
接下来,里根讲到了他如何调养,治病;他希望同病者战胜病魔;他感谢美国人民过去给他的荣誉。通篇演讲涌动的是“急人所急、想人所想,立足自身,达及他人”的情感。因此他通过演讲赢得了人们的爱戴。
演讲首先要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然后在此基础上教育人,感化人。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演讲应做到将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他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这就要求演讲者搭建与听众之间的情感通道。不仅仅让听众体验到演讲者的情感,而且应该把这种体验化为“自发的感情”,即将自己的感情转化为听众的感情,达到情感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