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不想拥有,越容易获得快乐和幸福
一次,学生们怂恿苏格拉底到繁华的集市上走一遭,因为那里的物品实在是太丰富了,如果不去欣赏一下就太可惜了。苏格拉底禁不住劝说,就去逛了一番。集市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果然令他大开眼界,然而苏格拉底慨叹道:“世界上竟然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这就是苏格拉底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常人肯定考虑的是自己想要拥有其中的哪些,可苏格拉底恰恰相反,在他眼中,自己的生活已经很富足了,所以,集市上的东西即使再好也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了。
正因为苏格拉底心中没有这种匮乏感,所以他的心里才是快乐的。正所谓知足常乐,相反,自己想要拥有什么却又得不到就会产生苦恼。当然,知足常乐和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是两回事,知足的根本在于对自己的拥有怀有一份感恩之心。
有一个人因为贫穷买不起鞋穿而感到很苦恼,可是有一天他忽然见到一个没有脚的人,这才陡然感觉到自己是多么的幸福。他知道,相对于拥有健全的肢体,穿的衣服破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还有一个经常被讲述的故事,说一个老大娘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草帽,二女儿卖雨伞,晴天的时候老大娘就替二女儿担忧,因为晴天雨伞就不好卖了;而雨天的时候老大娘又为大女儿发愁,因为雨天草帽就没人买了。有人劝慰她换一个角度来想,晴天时就想着大女儿的生意好。而雨天时则想着二女儿的生意好,这样,不论是晴天还是雨天,老大娘就都会为女儿感到高兴了。
事情并没有变化,但是看待事情的角度变了,人的情绪就随之改变。我们要因为自己的拥有而心怀感激,而不应当因为自己的缺乏而抱怨。这样,才可以常享快乐的人生。
苏轼在《赤壁赋》中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以苏子的达观,怀知足之心,则何匮之有呢?
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因为想要的少。占有再多只能体验到一时的快乐,而无穷的欲望仍然会折磨贪求的心。知足才能真正常乐。
幸福也是一样,你没有总想自己是否幸福,你就是幸福的。
有一个知名的企业家,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却突然被检查出自己患了癌症,此时,他蓦然发现,自己这些年来在社会上奔波辗转,虽然取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成功,自己也为此而感到骄傲,但是却从未用心体验过幸福,于是他决定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抛弃一切世俗的纷扰,再无利害得失之心,而只一心平静地过安乐的生活。不久之后,他在复查时发现,自己竟然神奇般地痊愈了。他在追求一切的时候,其实得到的只是外在的富有,而放下了一切,就获得了内在的富足,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关于幸福的定律:当你不去在意自己究竟是否幸福的时候,你就走进了幸福之中,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为什么会有这种欲求而不得,不求而反获的事情呢?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就是在某种情况下,越是强制自己集中注意力,注意力却越无法集中,而放松下来则常常会自然地投入进去。关于幸福感也与此相似。其实,人们在心里刻意地惦记着的幸福都是由于不满足而产生的,而不满足则会促成一种焦虑感和失落感,这种焦虑和失落的心理正是破坏幸福感的基本因素。
有句俗语叫作“身在福中不知福”,人们习惯于将身边的一切看得平常,即使它很好,也浑然不觉;即使它很坏,也能够平静地承受。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甘于现状,有些人认为自己当下的生活是不幸福的,而一心汲汲于对幸福的追求。可是这些人往往只是将幸福作为一种结果来看待,忽视了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追求到了什么样的结果,而在于生活的过程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