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一本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人的眼睛为什么能适应黑暗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刚进入不开灯的房间时,眼前一片漆黑,看不到屋内的东西,但是,过一段时间我们就能分辨房间内的物体了。当我们刚进入电影院时也会有这样的感觉,眼前黑乎乎的一片。这种现象就是我们的眼睛对黑暗的一种适应,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暗适应”,即从明亮的地方进入黑暗中眼睛对这种变化的适应。与这种“暗适应”相反的一种适应过程被称为“明适应”,即当我们从黑暗的环境到明亮的环境时,会觉得光很耀眼,看不清什么东西。比如,我们刚从电影院里走出来时,在明媚的阳光下,我们会觉得阳光很刺眼,睁不开眼睛,眼睛还会眯成一条缝,但渐渐地就能适应这种明亮的环境了,看清楚周围的物体了。我们眼睛的“明适应”和“暗适应”的过程就是我们通过改变自身的感觉机能来应对外部的刺激,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变化。

暗适应是由视网膜内杆状感光细胞中的一种叫作视紫红质的物质所决定的,它对弱光比较敏感,在暗处可以逐渐合成,据眼科专家统计,在暗处5分钟内我们的眼睛就可以生成60%的视紫红质,大约30分钟即可全部生成。明适应则是与暗适应相反的过程,当我们从黑暗的环境到明亮的环境时,在暗适应过程中合成的视紫红质迅速分解,待到分解完毕之后,视锥细胞中对光较不敏感的色素才能在明亮的环境中感光。可见,暗适应和明适应是一个可逆的过程。与暗适应相比,明适应的时间比较短,大约在一分钟内即可完成。相信在生活中我们深有体会,从电影院出来时虽然刚开始很不适应外面的亮光,但是过一会儿就完全没事了。但是在进入电影院时,我们可能要花较长的时间来适应。

由于各方面生理条件的老化,老年人对光的敏感度比较低,因此,老年人的暗适应要花更长的时间。所以,如果家中有老人的话,在布置房间时最好不要让房间的照明一下子完全变暗,以防老人发生意外事故,而且在夜里,房间里最好不要漆黑一片,可以适当地给老人留一盏灯,让老人慢慢适应黑暗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研究领域都考虑到了我们眼睛暗适应和明适应的规律。国外研制出一种专门对付犯罪分子的闪光弹,这种闪光弹的亮度要远远强于闪光灯的亮度,在这种短暂的极强的光线刺激下,犯罪分子眼前一片漆黑,只能束手就擒。

在汶川大地震中,相信很多救援的场面已深深地刻在了我们心中。当救援人员抬出被困在废墟中几十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人时,都会将他们的眼睛蒙上。这是因为,视网膜受到阳光的强烈刺激,这种刺激紧接着传入脑内,会使人感到不舒服,同时会有眩晕的感觉,甚至眼睛还可能受到伤害。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在隧道中也考虑到了这一因素。如果我们留心观察的话会发现,通常情况下,为了能够使驾驶员更好地适应光线的变化,隧道的出口和入口的照明相对要多一些。这样驾驶员的眼睛就会在不同的阶段接收不同强度的光,不会出现进入隧道后眼前一片黑暗的情况。

为了避免使眼睛受到伤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利用这一规律,对我们的眼睛进行保护。比如,在夏天阳光过强的时候,带一个墨镜,使得较强的光线相对温和一点儿,这样我们在看阳光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刺眼;当我们进入房间时先不用着急打开光线较强的灯,可以先开一盏光线相对微弱的台灯,等过几分钟后再去开大灯,让我们的眼睛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只有将这扇心灵的窗户擦亮了,我们才会更清楚地去看周围的世界,才不会迷路。心灵的窗户亮了,眼前的世界也就跟着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