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一本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20世纪50~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美国兴起,成为美国当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人本主义心理学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

在人本主义之前,心理学领域中占主导的人性理论有两种:一种是弗洛伊德的观点,他认为人主要受性本能和攻击本能控制;另一种观点来源于行为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把人看作较大、较复杂的老鼠。就像老鼠对实验室的刺激做出反应一样,人也对环境中的刺激做出反应,其中没有任何主观的控制。我们以目前的方式做出行为反应,只是因为现在或以前所处的环境,而不是因为个体的选择。这两种理论都忽略了人性中的一些重要方面,例如自由意志和人的价值等。

人本主义的理论与上面两种观点不同,它假设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主要责任。我们有时会对环境中的刺激自动地做出反应,有时会受制于无意识冲动,但我们有自由的意志,有能力决定自己的命运和行动方向。

人本主义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20世纪60年代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人言论自由的时代背景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成长提供了沃土。1967年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人物亚伯拉罕·马斯洛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这标志着心理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已被广为接受。

马斯洛及其自我实现论

马斯洛,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马斯洛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3年后转至威斯康星大学攻读心理学,在著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35年马斯洛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离任,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

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共7个层次,好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产生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会失去动机。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罗杰斯及其患者中心论

卡尔·罗杰斯,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创始人。

1902年1月罗杰斯出生于芝加哥郊区的橡树园。1919年罗杰斯进入威斯康星大学学习农业,但很快就放弃了,因为他觉得学习农业缺乏挑战性。在选修了一门“乏味”的心理学课程后,他决定改学宗教。1924年他取得了一个历史学学位后,就前往纽约的“联合神学院”,准备当个牧师。最后他毅然离开了教堂,去哥伦比亚大学继续学习心理学,从事临床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自1928年起,罗杰斯就在纽约罗切斯特的儿童指导诊所工作,主要是为犯罪和贫困儿童提供咨询和指导。后来他曾在几所大学任教。在此期间,罗杰斯一直和流行于心理治疗中的精神分析理论及当时风头正盛的行为主义理论做斗争,推行自己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并小有成就。1956年他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第一次颁发的特殊科学贡献奖。

患者中心论是人本心理学关于医疗方面的学说。其针对现代人由于对生存的空虚和压抑之感引起反抗,失去生存意义并威胁人的空虚的状态,认为可以借助集体主义,设计和安排一种情境,由培养精神文化得到部分解决。用意向性和意志,使个体去体验自己以及环境的统一性,发现自己生活的意义并使之达到主客观的统一,从而治疗或防止神经官能症等病变的存在和发生。在这样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传统上以医生对患者做出频繁的指示,拟定医疗方案,使患者按要求接受治疗的方法,反对医生对患者强迫命令。医生要做到对患者亲切关怀、真诚相待,以获得患者的信赖。罗杰斯的治疗方法抓住对患者的无条件的关注,使患者在无拘无束、无顾忌又被充分肯定的气氛中,把医生对他的关注,内化为对自我的关注。也就是说,靠着本有的自我导向去自由选择,使得变态心理不治而愈。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

在现代心理学领域,人本主义与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一同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三大理论体系,它们也是心理治疗领域最为重要的三大流派。然而三者基本理论思想迥异,人本主义批评精神分析论是“伤残心理学”,因为它是建立在心理病理学基础上的,认为“人性本恶”。此外,人本主义也批评行为主义是“幼稚心理学”,因为它着重研究的是儿童与动物的行为。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基本主张是“以人为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那些心理特征,诸如价值、需要、幽默、情感、生活责任等。它对人性持乐观的态度,认为“人性本善”。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人的本性中蕴含着积极向上、自我成长、自身完善的潜力。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基本需求,就是要将其自身潜力充分挖掘、完全发挥,要不断超越现在的我,这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力量。人是自由的,完全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决定自己的命运前途,而且完全能够对自己所作的选择承担责任。在社会环境中会存在各种障碍,阻止人的自我实现,然而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是人的自然倾向或天性,两者的矛盾是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根源,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者十分关注如何营造一个适合人自我成长的良好环境,这也是他们在治疗心理疾病过程中所遵循的重要原则。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反对仅仅以病态人作为研究对象、把人看为本能牺牲品的精神分析学派,也反对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学的客体的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但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忽视了时代条件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先天潜能的制约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