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判断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没有完全孤立存在的事物,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在逻辑学中,关系判断就是研究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判断。
关系判断的含义
关系判断就是断定思维对象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判断。比如:
(1)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对恋人。
(2)张明比其他同学都要高。
(3)所有的梁山好汉与宋江都是兄弟。
上述三个判断中,(1)断定“梁山伯”与“祝英台”具有“恋人”关系;(2)断定“张明”与“其他同学”具有“高”的关系;(3)断定“所有的梁山好汉”与“宋江”具有“兄弟”的关系。所以这三个判断都是关系判断。
断定思维对象之间具有某种关系时,是关系判断;同样,断定思维对象之间不具有某种关系时,也是关系判断。我们看《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一个故事: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这就是著名的“割席断交”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有两个关系判断:
(1)华歆与管宁是朋友。
(2)华歆与管宁不是朋友。
判断(1)中断定“华歆”与“管宁”具有“朋友”的关系,所以是关系判断;判断(2)中断定“华歆”与“管宁”不具有“朋友”的关系,也是关系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对思维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断定才是关系判断,若没有断定则不是关系判断。比如:
那两个人是王磊和李欣。
这个判断中虽然也包括两个思维对象,即“王磊”和“李欣”,但并没有断定他们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关系,因此不是关系判断。
关系判断的种类
关系判断可以分为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两种。其中,从是否具有对称性看,对称性关系可分为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和非对称关系;从是否具有传递性看,传递性关系可分为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和非传递关系。
◇关系判断的结构◇
关系判断都是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
所谓关系者项就是关系判断所断定的对象,或者说是反映思维对象的那些概念。在逻辑学中,一般用小写a、b、c等来表示。
所谓关系项就是反映被断定的各对象间(或关系者项之间)具有某种关系的那个概念。在逻辑学中,一般用R表示。
所谓量项就是表示关系者项数量或范围的概念。常用量项有“所有的”“全部”“有些”“有的”等。
具有两个关系者项的关系判断的逻辑形式可以表示为:aRb或Rab,即a与具有R关系;具有两个以上关系者项的关系判断的逻辑形式可以表示为:Ra,b,c……即a,b,c……具有R关系。
1.对称性关系
对称关系
对称关系是指当这一对象与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时,另一对象与这一对象也具有这种关系。即当a与b具有R关系时,b与a也具有R关系。比如:
(1)1小时(a)等于60分钟(b)。
(2)Lily(a)和Lucy(b)是双胞胎。
判断(1)中,“1小时”与“60分钟”具有“等于”的关系,“60分钟”与“1小时”也具有“等于”的关系;判断(2)中,“Lily”与“Lucy”具有“双胞胎”的关系,“Lucy”与“Lily”也具有双胞胎的关系。也就是说,当aRb成立时,bRa也成立,因此这两个关系判断都具有对称关系。
现代汉语中,表对称的常用关系项还有“朋友”“同学”“交叉”“矛盾”“对立”等。
反对称关系
反对称关系是指当这一对象与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时,另一对象与这一对象必不具有这种关系。即当a与b具有R关系时,b与a必不具有R关系。看下面这则故事:
国王听说阿凡提很聪明,心中很不高兴,便想故意为难他一下。
他派人把阿凡提叫来,盛气凌人地说:“阿凡提,听说你很聪明。那么,你能猜出自己什么时候会死吗?如果你能猜出来,那就说明你是真聪明;如果猜不出来,就说明你是个骗子。”
阿凡提知道国王是在刁难他,如果他猜自己明天死,国王现在就会杀了他;如果他猜自己今天死,国王就会故意不在今天杀他。不管怎么猜,都难逃一死。于是他就说道:“国王陛下,曾经有位先知告诉我,说我会比您早死三天,我想应该是这样吧。”
国王一听,就不敢对阿凡提怎么样了,因为他唯恐杀了阿凡提后,自己三天后也会死。
这则故事中,有一个关系判断,即:“阿凡提的死会早于国王的死。”在这个判断中,两个关系者项是“阿凡提的死”(a)和“国王的死”(b),关系项是“早于”(R)。当“阿凡提的死”早于“国王的死”时,“国王的死”则必不早于“阿凡提的死”。也就是说,当aRb成立时,bRa必不成立,因此这个关系判断是反对称的。
现代汉语中,表反对称的常用关系项还有“大于”“小于”“晚于”“多于”“少于”“高于”“低于”“重于”“轻于”“统治”“剥削”等。
非对称关系
非对称关系是指当这一对象与另一对象具有某种关系时,另一对象与这一对象的关系不确定,它们可能具有这种关系,也可能不具有这种关系。也就是说,当a与b具有R关系时,b与a可能具有R关系,也可能不具有R关系。比如:
(1)晴雯(a)喜欢贾宝玉(b)。
(2)蓝队(a)支持红队(b)。
判断(1)中,“晴雯”喜欢“贾宝玉”,“贾宝玉”是否喜欢“晴雯”并不确定;判断(2)中,“蓝队”支持“红队”,但“红队”可能支持“蓝队”,也可能不支持。也就是说,当aRb成立时,bRa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因此,这两个关系判断都是非对称的。
现代汉语中,表非对称的常用关系项还有“尊重”“爱戴”“帮助”“佩服”“重视”等。
2.传递性关系
传递关系
传递关系是指如果A对象与B对象具有某种关系且B对象与C对象也具有这种关系时,A对象与C对象也必具有这种关系。也就说,当a与b具有R关系且b与c也具有R关系时,a与c也必具有R关系。比如:
(1)直线a与直线b平行,直线b与直线c平行,所以直线a与直线c平行。
(2)甲写的字(a)好于乙写的字(b),乙写的字(b)好于丙写的字(c),所以甲写的字(a)好于丙写的字(c)。
判断(1)中的“平行”和判断(2)中的“好于”就是表传递的关系项。由此可知,当aRb成立时且bRc成立时,aRc也成立。因此,这两个关系判断都具有传递关系。
现代汉语中,表传递的常用关系项还有“大于”“小于”“等于”“高于”“包含”“重于”“在……后”等。
反传递关系
反传递关系是指如果A对象与B对象具有某种关系且B对象与C对象也具有这种关系时,A对象与C对象必不具有这种关系。也就说,当a与b具有R关系且b与c也具有R关系时,a与c必不具有R关系。比如:
(1)直线a垂直于直线b,直线b垂直于直线c,则直线a必不垂直于直线c。
(2)甲(a)是乙(b)的儿子,乙(b)是丙(c)的儿子,则甲(a)必不是丙(c)的儿子。
判断(1)中的“垂直于”与判断(2)中的“儿子”都是表反传递的关系项。由此可知,当aRb成立时且bRc成立时,aRc必不成立。因此,这两个关系判断都是反传递的。
◇直言判断与关系判断的不同◇
1.研究对象不同
直言判断是断定思维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关系判断是断定思维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
2.研究对象的数量不同
直言判断主要是对一个或一类对象作判断,关系判断则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作判断。
3.构成要素不同
直言判断由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四部分组成,关系判断则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组成。
现代汉语中,表反传递的常用关系项还有“重……斤”“大……岁”“是父亲”等。
非传递关系
非传递关系是指如果A对象与B对象具有某种关系且B对象与C对象也具有这种关系时,A对象与C对象可能具有这种关系,也可能不具有这种关系。也就是说当a与b具有R关系且b与c也具有R关系时,a与c的关系不确定,可能具有R关系,也可能不具有R关系。比如:
(1)小明(a)认识小光(b),小光(b)认识小红(c),则小明(a)不一定认识小红(c)。
(2)蓝队(a)支持红队(b),红队(b)支持黄队(c),则蓝队(a)不一定支持红队(c)。
判断(1)中的“认识”和判断(2)中的“支持”都是表非传递的关系项。由此可知,当aRb成立时且bRc成立时,aRc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因此,这两个关系判断都是非传递的。
现代汉语中,表非传递的常用关系项还有“尊重”“喜欢”“交叉”“帮助”等。
逻辑学中的关系判断是对各种事物或对象之间的关系作判断的,而且这种判断形式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这无疑对其他各学科的研究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准确理解关系判断,这也是以后进行关系推理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