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的渊源
恐惧是因为周围有不可预料、不可确定的因素而导致的无所适从的心理或生理的一种强烈反应,是只有高级生物才有的一种特有现象。
早在一百多年前,著名生物进化论学家达尔文就曾发现,哺乳动物恐惧时的表情与人类几乎一模一样。他将这种表现描述为:“眉梢上扬、瞳孔扩大、眼光发直、嘴张大、无意识地惊声尖叫或呼吸暂停、憋气、脸色苍白、表情呆若木鸡。”
人在感到恐惧后的反应一般是:肾上腺素开始释放,机体进入应急状态,心跳此时加快、血压上升、呼吸加重;肌肉供血量增大;瞳孔扩大、眼睛大张,以接收更多光线;大脑释放多巴胺类物质,精神高度集中。人类以及一些动物感到恐惧时常会发出尖叫声,这一方面是对自己心理的宣泄,另一方面也是对周围同类的警戒。
根据反应的不同,恐惧的程度也会不同,程度强烈的恐惧会伴有肌肉的紧张发硬、不由自主震颤、毛发竖立、全身皮肤起鸡皮疙瘩、毛孔张开、冷汗直流,甚至有的人内脏器官功能也开始亢进、思维变慢或停滞,这种情况就是我们所俗称的“吓傻了”。体弱的人还可能出现短暂晕厥,其心理机制是对恐怖情景的一种快速逃避反应,什么都不知道了。有的人事后还会出现选择性失忆,对恐惧体验的一种无意识压抑,只有在催眠状态下才能唤起回忆。有趣的是,在动物界也存在这种假死状况,旨在回避危险与恐惧,看来恐惧不仅仅是只有人才特有的生命现象。
恐惧,是一种人类及生物心理普遍所具有的活动状态。在中国的文化中早已认为人有七情六欲,恐惧早已是人们所正视的一种意识与感觉要素,甚至人们对经历恐惧之后的快乐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在经历过恐惧之后,人们会有一种解脱的快感,全身的肌肉、骨骼乃至精神、情绪会松弛、放松,呼吸也会变得缓和而均匀,内心洋溢着一种绵绵不断的舒适、平和与惬意,对自我处境的安全感、幸福感、满足感接踵而来。甚至有学者认为,这种惊吓过后的舒服、失落后的重获是人类共有的最深层的内心感觉模式和最原始的文化与精神的模型。
根据恐惧产生原因的不同可以将恐惧进行不同分类,如社交恐惧症、场合恐惧症、特定恐惧症。特定恐惧症是指一个人对某一特定的物体、对象、动物有一种不合乎常理的恐惧。这种恐惧常常源于于童年时期的遭遇,比如恐惧某种小动物。这种现象在儿童当中更为普遍,但这种恐惧大多随着年龄增长而会逐渐消失。不祥物恐惧,比如对棺材、坟堆、血污等感到恐惧,这种情况在成年人中不为鲜见,不同的只是没有其他恐惧症患者那种典型的回避行为及强烈的情绪和自主神经反应。特定恐惧症的症状恒定,多只针对于某一特殊对象,如昆虫、老鼠或刀剪等。但在部分病人中,在消除了对某一物体的恐惧之后,他又会出现一个新的恐惧对象。
恐惧并不完全都是坏事。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潜意识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比如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对危险的恐惧、对失控或错乱的恐惧、对暴露自我的恐惧、对失去或改变的恐惧等。这种恐惧的感觉,会形成一种很强大的心理动机,从而对可能会遭遇的情形做出必要的准备和应对。
有些人不仅不会害怕恐惧,还会主动寻求恐惧体验的刺激,看恐怖片就是一种最典型的经历。有人曾经讲到:我很爱看恐怖片,但每次看完后都要害怕好几天,可还是控制不住地想看。其实看恐怖片可以帮助我们体验到内心潜藏着的恐惧意识,并尽可能地释放它,由此获得内心的补偿与平衡。生活在安全感中的人,恐惧感和恐惧的表达被压抑,需要找一些恐怖的情景来感觉它和释放它。就如生活富足的人喜好看悲剧片,在为男女主角流一把同情泪的时候,也在让自己畅心舒怀,顺肠通气;生活贫困的人们喜欢喜剧片大团圆,以此来满足他们对成功与幸运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