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中华养生全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胃经的循行与疾病治疗

胃的经脉叫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由此上行,左右相交于鼻梁上端凹陷处,缠束旁侧的足太阳经脉,至目下睛明穴,由此下行,沿鼻外侧,入上齿龈,复出环绕口唇,相交于任脉的承浆穴,再沿腮部后方的下缘,出大迎穴,沿耳下颊车上行至耳前,过足少阳经的客主人穴,沿发际至额颅部。

胃经有一条支脉,从大迎穴的前方,向下走,行至颈部的人迎穴处,再沿喉咙进入缺盆,向下贯穿横膈膜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胃腑,并联络于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脾脏;其直行的经脉,从缺盆下走乳内侧,再向下挟脐,入毛际两旁的气冲部。另有一条支脉,起始于胃的下口处(即幽门,大约相当于下脘穴所在的部位),再沿着腹部的内侧下行,到达气街的部位,而与前面所讲的那条直行的经脉相会合,再由此下行,沿着大腿外侧的前缘到达髀关穴处,而后直达伏兔穴,再下行至膝盖,并沿小腿胫部外侧的前缘,下行至足背部,最后进入足次趾的外侧间(即足中趾的内侧部)。再有一条支脉,自膝下三寸处别出,向下行入足中趾外侧。又有一条支脉,从足背面(冲阳穴)别行而出,向外斜走至足厥阴肝经的外侧,进入足大趾,并直行到大趾的末端,而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由于外邪侵犯本经而发生的病变,为发寒战抖,好呻吟,频频打哈欠,额部暗黑。病发时会有厌恶见人和火光,听到击木的声音就会惊怕,心跳不安,喜欢关闭门窗独居室内等症状,甚至会登高唱歌,脱掉衣服乱跑,且有肠鸣腹胀,这叫“骭厥”。

足阳明胃经上的腧穴主治血所发生的疾病,如高热神昏的疟疾,温热之邪淫胜所致的出大汗,鼻塞或鼻出血,口角斜,口唇生疮,颈部肿大,喉部闭塞,腹部因水停而肿胀,膝部肿痛,足阳明胃经沿着胸膺、乳部、气街、大腿前缘、伏兔、胫部外缘、足背等处循行的部位都发生疼痛,足中趾不能屈伸等。本经气盛,胸腹部发热,胃热盛则消谷而容易饥饿。本经经气不足时,就会出现胸腹部发冷而战栗;若胃中阳虚有寒,以致运化无力,水谷停滞中焦,就会出现胀满的病象。这些病证,属实的就用泻法,属虚的就用补法;属热的就用速刺法,属寒的就用留针法;脉虚陷的就用灸法,不实不虚的从本经取治。

链接

胃是人体的加油站,人体所需要的能量都来源于胃的摄取。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由于胃在饮食物消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脾一起被称为“后天之本”,故有“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气强则五脏功能旺盛。因此,历代医家都把固护胃气当作重要的养生和治疗原则。

足阳明胃经循行图

主治疾病

胃病、头痛、牙痛等。

足阳明胃经联系的脏腑

脾、心、小肠。

figure_0126_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