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亲子法宝
——塑造完美的亲子关系
教1号孩子尽力做好,不求最好
1号孩子的童年常常是充满着父母的苛责,父母在各种小事上对他们严格要求,他们生怕犯错,他们小心谨慎,希望自己用完美的表现让父母满意。逐渐地,他们便习惯于用完美的标准要求自己,形成自己追求完美的性格。
在培养1号孩子性格的时候,要告诉孩子只要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就行了,不一定要做到最好,不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大的潜力。要孩子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完美不是一次到位的,完美是一次比一次进步才能产生的,你可以给他讲下边的这个故事:
有一次上手工劳作课,同学们各自使出浑身解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表现在自制的物品上。快要下课了,有的交出用黏土捏成的鸭子,有的交出用碎布做的洋娃娃,还有的交出用色蜡捏成的水果,唯独爱因斯坦什么也没交。
第二天,在老师的追问下,爱因斯坦才交出一个简单粗陋的小凳子。老师看了很不高兴,摇着头说:“世界上没有比这更丑陋的凳子了。”同学们也向爱因斯坦投去嘲笑的目光。
爱因斯坦站起来坚定地回答:“有,有比这更坏的!”说着,他从桌子下面拿出两个很不像样的小板凳,解释道:“这两个凳子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交出的这只,是我第三次制作的,虽然它还不能让人满意,可总比前两只要好些。”
可以告诉自己的1号孩子没有谁是没有缺点的,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但是他做小板凳做得并不好,这说明没有谁是完美的,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长,不能要求每一个人做什么都能得到第一名。
可以告诉孩子,只要尽力追求,就不必追求结果的完美,这种追求本身是最重要的。就像爱因斯坦一样,他尽力去做完美的小板凳,他做了第一个小板凳感觉不好,就又开始做第二个,感觉依然不好,于是又开始做第三个才交给老师。
尽力做好,不求最好,这正是上进的1号孩子最需要的一种精神。本身不一定完美,但只要有一种尽力追求的精神,那么自己的孩子就是完美的孩子。
化解1号孩子时刻存在的自责心
1号孩子因为追求自己最好的表现,所以他们常常对于自己做过的事情不满意,会不断自责,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孩子,如果自己是好孩子的话就不会表现得那么差了。
这样的时候,父母应该学会及时发现1号孩子情绪上的变化,及时给他们一些关怀,并帮助他们化解内心深处源源不断的自责。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加健康和快乐地成长,成为一个内心平衡的人。
你可以告诉1号孩子,即使自己的表现并不完美,甚至犯了一些错误,也不需要自责,因为自责从来都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你可以给他讲下边这个少年的故事:
古时候,一个少年背负着一个砂锅前行,不小心绳子断了,砂锅也掉到地上碎了,可是少年却头也不回地继续前行。路人喊住少年问:“你不知道你的砂锅碎了吗?”少年回答:“知道。”路人又问:“那为什么不回头看看?”少年说:“已经碎了,回头何益?”说罢继续赶路。
这位少年的话很有道理,既然砂锅已经碎了,干吗还回头去看呢,一味地惋惜与自责并不能使其复原。生活当中难免出现一些不完美,但是因为这些不可改变的事情耿耿于怀,沉浸在痛苦和自责中只会耽误时间,是没有智慧的表现。
你可以劝慰1号孩子只需要吸取教训,在以后的生活中不去犯同样的错误就好了,自责常常是没有用的,如果把眼光放到未来,这些不完美反而会成为自己人生的宝贵财富。
另外你还可以告诉1号孩子,生活当中的人都是不完美的,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用完美要求自己,因为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犯错误当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自责是对自己要求严格的表现,这是一个好的品质,但是不能过度自责,当你不断地责备自己,会让自己有太多包袱,而如果一个人背着太多包袱是怎么跑也跑不快的。
总之,做父母的一定要懂得及时化解1号孩子的自责情绪,这种时时存在的自责心是压在他们心头的石头,做父母的希望孩子愉快成长,就有必要帮他们学会适时拿掉石头。
教1号孩子将外在的关注回归到内心
1号孩子有一个特点,他们常常非常关注于外在的标准,关注父母和其他人的看法,他们希望自己能够达到父母和其他人对他的要求,常常心怀一种恐惧,担心自己如果不能表现优秀,就不能够得到外界的认可,就不能够得到别人的爱。
对外在的关注很多,这让他们常常非常努力,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却常常陷入自我的迷失。他们常常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内心深处自己的愿望被掩盖了,这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因此作为父母应该学会帮1号孩子找回自己的内心想法,让孩子将外在的关注回归到内心。在这个过程中,常常需要父母的积极配合,因为正是父母让孩子感觉到压力,觉得自己应该保持在他们心中的好形象,自己应该去实现父母寄予的愿望,这无形当中便让孩子关注他人的评价高过于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所以作为孩子身边最亲近和最容易给他们施加压力的人,父母让1号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比如说上哪个学校、参加什么培训班、要不要在家庭聚会上表演自己刚学的曲子,甚至以后大学选哪个专业,都要逐渐学会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慎重考虑他们的意愿。
当他们感觉自己的愿望被尊重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重视自己的真实想法,不再把迎合外界的标准作为唯一的参照,这样一件事一件事积累下来,他们就能逐渐养成重视自己的内心的好习惯。他们就会把真实的感受放在首位,而不只是为了迎合别人的期待而活了。
事实证明,一个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内心愿望,他才能真正感觉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自己想要的,才会过得充实。如果只是一味去迎合周围人的看法,终究会造成自我的迷失,也难以有长远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学会教1号孩子将外在的关注回归到内心。
教1号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
1号孩子常常期待自己是完美的,因此他们常常关注到自己的缺点,并且把这个缺点放大。这个缺点会像一个大包袱一样地压在他们的身上,让他们痛苦不堪,所以我们要学会教1号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加平衡地认识自我,更健康地成长。可以告诉他下边这个教授的故事:
有一位教授住在一个离郊区不远的街区,那里有很多卖小吃的商贩。一次,这位教授带孩子散步路过,看到生意极好,就和孩子停下来在街上边走边看。
他们来到一个面馆前,只见卖面的小贩把面放进烫面用的竹捞子里,一把塞一个,很快就塞了十几把,然后他把叠成长串的竹捞子放进锅里烫。接着他又将十几个碗一字排开,放佐料、盐、味精等,随后捞面、加汤,做好十几碗面的过程竟没有用了5分钟,而且还边煮边与顾客聊着天。
教授和孩子看呆了。当他们从面摊离开的时候,孩子突然抬起头来说:“爸爸,我猜如果你和卖面的比赛卖面,你一定输!”
对于孩子突如其来的话,教授莞尔一笑,立即坦然承认,自己一定会输给卖面的人。教授说:“不只会输,而且会输得很惨。我在这世界上是会输给很多人的。”
然后他们来到一个早点店,看伙计揉面粉做油条,动作麻利,刀工一流,油条在锅中胀大起伏,香气四溢,教授就对孩子说:“爸爸比不上炸油条的人。”
他们又到一个饺子店,看见一个伙计包饺子如同变魔术一样,动作轻快,双手一捏,个个饺子大小如一,晶莹剔透,教授又对孩子说:“爸爸比不上包饺子的人。”
教授有自己的优点,就是比较有学问,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缺点:他做面比不上专业做面的人,炸油条比不上专业炸油条的人,包饺子比不上专业包饺子的人。
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总能一方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也能看到自己的缺点。一个有智慧的人也常常善于放大自己的优点,缩小自己缺点。1号孩子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对自己的缺点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与孩子一同走出完美的误区
1号完美主义孩子的家庭常常有一种无法驱除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情结,家长对孩子有一种“超值期待”。
他们要求孩子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认为只有一路优秀的人才可能取得最后的人生胜利,只有完美的表现才配有完美的结果,他们不能接受孩子一丁点的失败。
事实上,这样做不但没有起到鼓励的作用,反而给孩子增加了心理压力,让他们也对自己产生过高的期望。就这样,无形当中父母和孩子就一起陷入了完美的误区。
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就意味着100%的成功或失败。这就使得许多家长心态改变很大,不能再以平常心养育子女。他们不能接受孩子失败,其实,不要怕孩子失败,要多想想失败所带来的好处。
以生产汽车、摩托车而闻名于世的本田公司的创办人本田宗一郎上小学时,在班里是“后进生”。无论让他做什么,总是失败,学习成绩也不理想。然而,对这段经历,本田先生本人是这样认为的:“正是因为当时的失败,才培养了我能进行独立思考,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大脑。”他说:“从别人那里学到的东西与自己经过深思苦想得来的东西相比较,其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是大不一样的。”
家长应该给孩子犯错的空间,一直正确而不犯错是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的。“失败是成功之母”,人的能力正是在一次次犯错后的反省中才不断取得进步的,一个很少犯错的人,他成熟的速度也会比较慢。
所以不要要求你的孩子每次考试都得100分,不要苛求你的孩子今天得个钢琴奖,明天得个绘画奖,后天得个外语奖,不要把自己不曾实现的完美愿望强加给孩子,让孩子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