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时吃紧 忙时悠闲
【原文】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昼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译文】
天地看起来好像很安宁,没有什么变动,其实充盈在里面的阴阳之气时时在运动,没有一刻停歇;太阳和月亮白天黑夜不停地运转,但它的光明自古以来没有改变。所以君子在闲散时要有紧迫感,在忙碌时要有悠闲的情趣。
【精读解析】
古语说“身不宜忙,而忙于闲暇之时,亦可儆惕惰气;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摄之后,亦可鼓畅天机”。意思是说,身体不宜过于忙碌,但是在闲暇的时光中找一点事情来做,就可以防止懒惰的气息;心灵不宜过于闲适,但是在紧张之中放松一下,也可以捕捉到内心的灵感,领略到生活的真谛。
音乐之所以扣人心弦,就在于它懂得收放缓急,就像《梁祝》中有缠绵柔美的爱情渲染,也有雷鸣闪电般的反抗挣扎。一曲听完,我们也仿佛经历了一场切身的情感,思绪万千。这就是变化的魅力。
生活也与音乐相似,需要不同的节奏来改变心情,转换方向。如果总是处在单一的环境中,就很容易产生厌倦。正如只有平时紧张的学习,才会觉得周末分外珍贵和放松,如果长期无事可做,又会向往上学、工作。新鲜的环境和节奏总是让人精神振奋,有一种从头开始的激情;崭新的目标也会让人重新审视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当你在一种状态中感到乏力时,不妨换一个节奏来放松自己,或者稍稍调整一下方向,向自己擅长的路出发。这种转换在整个人生轨迹中是一种调和的艺术。譬如饮酒,干杯则不知酒味,泥醉则不知微醺,要小酌,取之刺激与温醇的中和。
在很多学者看来,中国人生活的最高典型就应属于这种调和的生活。林语堂先生在《谁最会享受人生》中,深刻地剖析了中国人的生活模式,提出要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实行一种闲忙适宜、无忧无虑的生活哲学。林语堂先生说:“我相信主张无忧无虑和心地坦白的人生哲学,一定要叫我们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人。”
其实,我们现实中的生活状态就应是“闲时要有吃紧”,“忙处要有悠闲”,这是一种介于忙与闲两个极端之间的那一种有条不紊的生活。这样的人仿佛在走着中庸的平衡木,在动作与静止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所以要想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真正值得自己倾尽心力,并能始终保持热情的事,就应该做这样一个人:一半有名,一半无名;清闲中带有忙碌,在忙碌中又抱着轻松的心态。
古人云:“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人生也应该有张有弛,也应该忙中有闲。人生这把弦琴,弦太松了,弹不出优美的乐曲;太紧了,就容易断,只有松紧合适,才能奏出舒缓优雅的乐章。悠闲与工作并不矛盾。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能拿得起,放得下。工作时就全身心投入,高效运转。放松时就全身心放松,去钓鱼、去登山、去观海,把工作完全放在一边,不要总是牵肠挂肚。其次就是工作休闲应该搭配得当,一如琴弦的松紧合适,太闲太累都不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亦不能奏出人生优雅的乐章。适时地忙里偷闲,可以让人从烦躁、疲惫中及时摆脱,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