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人文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9.心存善念,仁者爱人

人啊,你要有善良的心、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这样你才无愧于人的称号,你才是作为真正的人在世间生活。

——周国平(北京大学毕业,著名哲学家、作家)

善是到达彼岸的风帆;善亦是走出黑暗的明灯,心存善念、与人为善,灵魂便得到洗涤,心存善良、与人为善,世界便更加美好。《三字经》写到“人之初,性本善”。然而,人生在世,免不了与人打交道。在错杂的人际关系中,最初的善会不断遭受到环境的冲击,而那些隐藏在深处的恶念就会慢慢出现。于是,人便有了善恶之分。但不管怎样,善良总归是人类的本性,遇到事情,总是以善为首,这也是心性使然。

曾国藩曾经说:“善莫大于恕。”它的意思是说,最大的善念就是宽恕。善念是个有力武器,使我们在与不良环境对抗时稳操胜券,使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忘人类本性。

秦穆公是春秋时代秦国国君,他是一个宅心仁厚、不计较小事的人。《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秦穆公曾经外出王宫而因此丢失了自己的骏马,他亲自前往去找他的马,看见有人已经把自己的马杀了还正在一起吃马的肉。秦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马。”这些人都惊恐地站起来。

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但不喝酒的人会死的。”于是,秦穆公给他们酒喝。杀马的人都惭愧地离开了。

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围困住了。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互相说:“我们到了可以以死报答穆公给我们马肉吃、好酒喝的恩德的时候了。”

于是,食马者连同秦军击溃了包围秦穆公的军队,穆公终于解决了困难,并打败晋国,把晋惠公抓了回来,在食马者的帮助下,秦穆公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就是给人恩惠而得到福佑的回报。

是什么力量使那些食马者不计回报地帮助秦穆公打仗呢?当然就是秦穆公的善念之心。秦穆公看见有人宰杀自己的骏马,却没有发怒,依然守持着善念,不责怪,不辱骂,化嗔恨为和平,转暴戾为祥和。在善念面前,顽石也会点头,强盗也能被感化。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与他人处于不同的立场,就出现了善与恶的争斗。比如:遭到所谓的“恶人”的谩骂,或许我们会用言语反击,但此时,这样与那些轻贱我们的“恶人”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白芳礼,一位平凡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顶风冒雨奔波在街头,省吃俭用,用蹬三轮车积攒的35万元钱资助了近300名贫困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

1913年5月13日,白芳礼在河北沧州的一个农村出生。他从小没念过书,一辈子也不识几个字。13岁时,白芳礼离开河北老家,靠蹬三轮车糊口;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运输场的一名工人,靠拉三轮车,他成了劳动模范。虽然不识字,他却很喜欢知识,尤其喜欢有知识的人。

1987年,白芳礼老人做出了令全家震惊的决定:捐出多年蹬三轮车积攒下的5000元钱给老家的学校办教育;同时,继续在城里蹬三轮车助学支教。那一年,老人已经74岁。

老人一般都是在天津火车站迎送过往的旅客,并把注意力集中在有特殊困难的人身上。他在那辆破旧的三轮车上挂起了一幅写着“军烈属半价、老弱病残优待、孤老户义务”字样的小红旗,对部分乘客实行价格优惠。

2010年5月,白芳礼老人被确诊为肺癌晚期,经过近两个月的住院治疗,于7月初出院回家休养。9月,老人病情再度恶化,高烧的同时神志不清,已经处于昏迷状态,只能靠输液来维持生命。在经历了20多天的深度昏迷后,23日早晨,这位“感动中国”的老人静静地走完了人生之路。

白芳礼从没想过要得到回报。捐助的款项,也大多是通过学校和单位送到受助学生手里的,老人从没有打听过学生的姓名。有人试图在老人那里找到曾经被资助的学生名单,但只发现一张他与几个孩子的合影——这是唯一的一张照片。当被问到对受他资助的孩子有什么要求时,老人的回答很朴实:“我要求他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多为国家做贡献。”

白芳礼老人的“善”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存一份善念在心中,你可以感化人心,使“恶人”良心发现,即便不能感化对方,你也问心无愧。存善念常能给我们带来好结果。

心存善念,与人为善,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同情心,它是一种无形的相助,一种博大的爱,是一种纠正世俗的春风。只有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包容别人,我们才能拥有好的心态和处世之道,我们的生活才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