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找回赤诚之心
《西游记》对明代中后期进步思潮的反映,不仅表现在孙悟空反对玉皇的造反精神上,同时也表现在他天真活泼、喜欢玩儿、喜欢找乐子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性格上,这种性格反映出的正是带有人类原初本真特色的健康的精神状态——童心。
——周先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李贽写过一篇名为《童心说》的散文,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网上流传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人有一辆四轮双驱吉普车,平常就把它停在小区里。每次他开车想要出去的时候,就会发现车前身的“4×2”字样后有小孩子用粉笔写上“=8”,接连几次他都是将字擦去。可是后来,他见小朋友们总是如此去做,干脆就在“4×2”的后面用油漆喷上了“=8”的字样,这下他觉得不会有人再写了,谁知第二天去开车,居然发现“4×2=8”后面竟然有一个用粉笔打了个对号!
孩子们认准了一件事情,即使多苦多累,多没意义,多没价值,他们也都能乐在其中。这就是孩子,也是曾经的我们。在孩子们的世界里,生活简单得就像一道完整的只有一个答案的算式题。在他们眼里,永远没有那么多让人头疼的意义和似是而非的答案,所以他们总是很开心,没有忧愁。
我们喜欢孩子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单纯和可爱。因为对于我们成人世界来说,单纯而快乐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孩子们也和我们一样,每天忙到晚,但他们却忙得快乐。他们善于把垃圾场打造成游乐园,他们没有玩具也能玩得不亦乐乎;他们耽于游戏,也能遵守游戏规则;他们对结果并不在乎。这些都由于他们有一颗纯真的童心。所以,我们总是用“童心未泯”来称呼那些快乐的人。
童心是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那是人在最初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才有的。失掉童心便没有了真心;没有了真心,人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真诚,就不具备完整的人格。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童心,或多或少,只是我们在名缰利锁和各种“角色意识”下,不愿意将它表现出来,反而故作正经,紧绷着脸。这样我们的身心就得不到放松,久而久之,不仅身心疲惫,还会变得更加世故和虚伪。
哲人说,简单变成复杂的过程就是一个人长大的过程。成年人看似忙忙碌碌,却只是在正确与错误之间不断游走,牵扯纠缠,疲于奔命,最终只会迷失于红尘中,丧失原本的自我。
有人认为,一个成年人还有童心就说明他不成熟。事实并非如此,一个人如果直至老后还拥有纯净的童心,那么他就达到了成熟的最高境界。人总会长大,但童心可以永存。保持童心就是对生活保持着乐观,对人生保持着热情。
很多人都不知道,美国的每次大选都几乎有一万多人把选票投给一只虚拟动物——米老鼠!这些人并不是存心捣蛋,而是他们都有一颗童心。其实这种做法也不难理解,《西游记》本就是个神话故事,是不真实的,但我们看了一遍又一遍,看完了还要相互比较,这在本质上跟小孩子们看的动画片又有什么区别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给米老鼠投选票,实际上是对快乐的普遍向往。
童心是一种生产力,它不仅仅只与快乐有关。
有这样的一对夫妻,他们在农村赶集做生意。他们的两个孩子由于从小受到父母的影响,自理能力超强。某个周末,夫妻出门前嘱咐10岁的女儿看好弟弟,做好作业,如果有时间就多烙几张饼。结果却令夫妻俩大吃一惊,女儿居然一口气端出了47张小饼给父母!并说:“本来可以烙更多的,这样之后妈妈就不必费心去烙饼了,可是没想到炉子灭了……”
这样的事发生在孩子身上,可能不会有人说什么,但如果是成人,可能就会被说成是“冒傻气儿”了。童年虽逝,童真犹在,或许我们成不了艺术家,但我们都应该做一个心怀赤诚的孩子,找回曾经失去的快乐。
朋友们,请保留一份单纯,多一份与人的友善,少一些心灵的冷漠麻木;请保留一份单纯,多一份人生的快乐,少一些精神的衰老疲惫;请保留一份单纯,多一份奋进的力量,少一些故作高深的看破红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