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坑毛尖
鸠坑毛尖产于浙江省淳安县鸠坑源。该县隋代为新安县,属睦州(今建德),故又称睦州鸠坑茶。茶树多分布于地势高峻的山地或山谷间缓坡地,称“高山茶”。历史上为贡茶,其气味芳香,饮之生津止渴,齿颊留香。鸠坑毛尖茶于1985年被农牧渔业部评为全国优质茶;1986年在浙江省优质名茶评比中获“优质名茶”称号。鸠坑毛尖除制绿茶外,亦为窨制花茶的上等原料,窨成的“鸠坑茉莉毛尖”“茉莉雨前”均为茶中珍品。
鸠坑毛尖传说:淳安县古称睦州,鸠坑村是睦州到安徽的交通要道,那时来往的客商、脚夫都要到这里的鸠岭上休息歇脚。
传说,当时鸠岭上住着一对青年夫妻,每当来了客人,他们都热情地冲茶相待。因为他俩待人好,过往客人讨茶喝的越来越多。
后来采的茶叶不够用,夫妻俩甚是发愁。这年冬天来了一位身穿道袍的客人,喝毕茶后看俩人为茶叶少而发愁,就来到茶园手摸茶树念念有词。
说也奇怪,打从这人走后,鸠岭上一连半个月又是打雷又是闪电,那些茶树非但没有死掉,反而更加粗壮。第二年产下的茶叶足足有好几百斤。
后来整个鸠坑村的人都学他俩的样子,种茶待客,鸠坑茶的名气也因此越来越大,当地的睦州太守听说后就把这种茶叶进献给皇上,皇上品后感觉其味感清醇,逐把原名“毛凤茶”改赐名为“鸠坑毛尖”。
从此鸠坑的毛尖茶就成了贡茶。鸠坑村也因为这个传说名扬四方。
资料记载:1200余年前,茶圣陆羽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中记载着睦州鸠坑茶。
据唐代文学家、翰林学士李肇的《唐国史补》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湖州有顾渚之紫笋,常州有宜兴之紫笋,婺州有东白,睦州有鸠坑……”。
唐代李肇撰写的《国史补》中把鸠坑茶列为全国十五大名茶之一。
《雉山邑志》和《严陵志》中记载了“淳安茶旧产鸠坑者佳,唐时称贡物。”
元代的《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亦载:“鸠坑地产茶,以其水蒸之,色香味俱臻妙境。”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品尝鸠坑茶后欣然咏诗赞道:“潇洒桐庐郡,春山半是茶,新雷还好事,惊起雨前芽”。这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任睦州太守时写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茶诗,有人把它与中国茶史上极负盛名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卢仝作)相比美,认为“此二篇皆佳作也”。
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当地人的努力,鸠坑毛尖重新研制成功,并被评为全国名茶。1983年,中国当代著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在参观鸠坑乡茶园后,作诗云:“梅雨青溪访古茗,湖光景色倍增添,鸠坑陆羽茶经颂,味隽香清传世间”。
干茶鉴别
鸠坑毛尖茶的色、香、味、形均有独特个性,鸠坑毛尖茶颜色鲜润、干净,不含杂质,香气高雅、清新,味道鲜爽、醇香、回甘,从外形上看则匀整、鲜绿有光泽、白毫明显。外形细、圆、光、直、多白毫,色泽翠绿是为上品。
鸠坑毛尖茶特征
泡茶品鉴
鸠坑毛尖冲泡后香高持久,滋味浓醇,回甘生津,汤色明亮清澈。优质鸠坑毛尖茶汤色嫩绿、黄绿或明亮,味道清香扑鼻,劣质鸠坑毛尖茶则汤色深绿或发黄、混浊发暗,不耐冲泡、没有茶香味。常饮可以起到抗衰老、杀菌、降血脂、瘦身减脂的作用。
1 备具
透明玻璃杯或盖碗1个,鸠坑毛尖3克。
2 冲泡
将茶叶拨入玻璃杯中。在杯中冲入85℃左右的水,七分满即可。
3 品茶
入口后,茶味芬芳而带有熟栗子香,滋味鲜浓,一般五泡还有极佳的茶香味。
贮藏
过去保存茶主要采取铁桶中放木炭,将茶放入桶中密封保存,这种方法只适合少量保存,且保存时间有限。
现在保存最好的办法是,将茶用塑料袋多层包封,放入冷冻室(非冷藏室)保存即可。这种方法不仅保存量大,而且保存时间久。保存时忌和有异味的物品混放,因为茶叶很容易吸味。用时取出几天的用量,不宜取太多,随用随取。
新炒出的茶还须进行拉风处理,这种处理需专业人员来进行,其目的是进一步除去茶中的湿度,若湿度过高会直接影响茶的香度和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