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字的演变和形成
我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世界各种语言中的“茶”字,都是从中国对外贸易港口所在的地区通过“茶”的方言音译而来。我国古代的许多史料中,都有关于茶的记载:《神农本草经》中,称茶为“荼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指茶;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此外,还有“槚”、“茗”等称谓,均被认为是茶的异名同义字。
1.唐代以前的主要称谓:荼
“荼”字是“茶”字的古体字之一。《诗·豳风·七月》中有记载:“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在《诗·邶风·谷风》中也记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但对《诗经》中的荼,有人认为指的是茶,也有人认为指的是苦菜,至今也没有达到统一。我国最早的一部字书《尔雅》中有记载表明,当时茶的生产和饮用已经从巴蜀传播到了长江下游沿海一带。此书写于公元前2世纪秦汉时期,我国茶叶生产和饮用中心正是当时的巴蜀,这时荼已经明确表示有茶字的意义了。
陆羽在《茶经》“七之事”章,辑录了中唐以前几乎全部的茶资料,经统计,荼(含苦荼)25则,荼茗3则,荼荈4则,茗11则,槚2则,荈诧3则,1则。荼、苦荼、荼茗、荼荈共32则,约占总茶事的70%。槚、设都是偶见,茗、荈也较茶为少见。况茗是荼芽,荈是荼老叶,荼、茗、荈,其实是一种东西。由此看来,荼是中唐以前对茶的最主要称谓。
2.茶的其他称谓
《茶经·一之源》中有记载,“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荼,二曰槚,三曰,四曰茗,五曰荈。”
(1)槚
《尔雅·释木第十四》有记载,“槚,苦荼”。《说文解字》也提到,“槚,楸也。”“楸,梓也。”也就是说,槚即是楸即是梓。由此看来,槚、楸、梓皆是茶的意思。
(2)蔎
《说文解字》中提到:“蔎,香草也,从草设声。”蔎的本来意义是指香草或草香。因为茶具有香味,所以后用借指茶。
段玉裁注云:“香草当作草香。”本义是指香草或草香。因茶具香味,故用设借指茶。西汉杨雄在《方言论》有言:“蜀西南人谓茶曰。”
(3)茗
茗,古通萌。《说文解字》中记载,“萌,草木芽也,从草明声。”“芽,萌也,从草牙声。”茗与萌的本义都是指草木的嫩芽。“茗”字由“艹”和“名”组成,“名”字意为“众口皆碑”、“广为人知”的意思,因而,“茗”字组合起来的意思表示为“众口皆碑的茶”,“广为人知的茶”。唐前饮茶往往是生煮羹饮,年初正、二月采的是上年生的老叶,三、四月采的才是当年的新茶,所以晚采的反而是“茗”。以茗专指茶芽,当在汉晋之时。茗由专指茶芽进一步又泛指茶,一直沿用至尽。
(4)荈
《茶经》“七之事”引司马相如《凡将篇》中有“荈诧”。荈不像槚、荼等字是借指茶,它只有茶一种含义,所以,《凡将篇》中的“荈”指茶是很有可能的。《三国志·吴书·韦曜传》中提到“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荼荈以代酒”,荼荈代酒,荈应是茶饮料。这也是荈为茶的可靠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