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素抱朴,本分做人
大浪淘沙沙去尽,沙尽之时见真金。道家以“见素抱朴”为人生至境。大多数人都在浮华过后才意识到本色的可贵。质本洁来还洁去,有时人应该成为一块拒绝雕琢的“原木”,抛弃聪慧机巧与自私自利的贪图之心,保留人性中单纯、善良、朴实的东西,不要让外在的雕饰破坏自然的本质。
质朴做人,本分做事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这是《庄子·养生主》中的一句话,讲的是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不愧是道中高手,一把刀用了19年还像刚刚炼出的新刀一样,这也从另一个侧面道出了做人的道理。每一个人刚走上社会都是满怀希望与抱负,然而一些人遭受多次挫折,经历艰难困苦之后,一颗原本质朴的心变了:爽直的人变得吞吞吐吐,心灵歪曲了,抱负丧失了,失掉了本分做人的原则,最后变得窝囊了。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有独立的修养,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永远保持一颗光明磊落、纯洁质朴的心,那么你也可以做到做人的最高境界。
著名作家沈从文可谓是一个没有学历而有学问的学者。他怀着梦想刚到北京闯荡时,一边在北京大学做旁听生,一边阅读大量书籍,并与诸多大师结识,不断成长。后来,他带着一身泥土气闯入十里洋场的上海,时间不长,即以一手灵气飘逸的散文而震惊文坛。
1928年,时年26岁的沈从文被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
在此之前,沈从文以行云流水的文笔描写真实的情感,赢得了一大批读者,在文坛享有很高的声望,但他给大学生讲课却是头一回。为了讲好第一堂课,他进行了认真的准备,精心编定了讲义。尽管如此,第一天走上讲台,看见台下黑鸦鸦地坐满了学生,他心里仍不免发虚。
面对台下满堂坐着的莘莘学子,沈从文竟整整呆了10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后来开始讲课了,由于心情紧张,他只顾低着头念讲稿,事先设计在中间插讲的内容全都忘得一干二净。结果,原先准备的一堂课,10分钟就讲完了。接下来的几十分钟怎么打发?他心慌意乱,冷汗顺着脊背直淌。这样的尴尬场面,他以前可从来没有经历过。
沈从文没有天南地北地瞎扯来硬撑“面子”,而是老老实实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这老实可爱的坦言“害怕”,引起全堂一阵善意的笑声……
胡适深知沈从文的学识、潜力和为人,在听说这次讲课的经过后,不仅没有批评,反而不失幽默地说:“沈从文的第一次上课成功了!”后来,一位当时听过这堂课的学生在文章中写道,沈先生的坦率赤诚令人钦佩,这是有生以来听过的最有意义的一堂课。
此后,沈从文曾先后在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和北京大学任教。正因为不是“科班”出身,他不是墨守成规,而是代之以别开生面的言传身教的文学教育,最终获得了成功。而他那“成功”的第一课,则在学生之中不断流传,成为他率直人生的真实写照。
常言道,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一句“我害怕了”,袒露了一代文学巨匠的质朴内心。面对失败不敷衍、不做作、不逃避,能老实可爱地袒露内心的人,当然会得到别人的谅解。
质朴是这个世界的本色,没有一点功利色彩,就像花儿的绽放,树枝的摇曳,蟋蟀的轻唱。它们听凭内心的召唤,是本性使然,没有特别的理由。其实社会与环境不足以真正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每一个人都要有独立的修养,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即使饱受挫折,也应该永远保持一颗光明磊落、纯洁质朴的心,这才是做人的最高修养。
这位作家的生活是简单而富有意义的。他的人生是一种去繁就简的人生,没有太多不必要的干扰,没有太多欲望的压迫,有的只是一种质朴简单而又纯粹本分的人生。当然,人的一生难免会有许多欲望和追求,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生活,追求刻骨铭心的爱情,追求金钱,追求名誉和地位……有追求就会有收获,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拥有很多,有些是我们必需的,而有些却是完全用不着的。那些用不着的东西,除了满足我们的虚荣心外,还会将我们的心灵弄得烦躁不安。就好像带着背包去旅行,装的东西越多,自己的脚步就会越沉重。所以,与其让自己在疲惫与痛苦中前行,还不如放下各种各样的包袱,做最简单的自己。一切都发乎于心,如此一来生命也会变得更加轻松和精彩,最起码对自己来说是如此。
生活在世事纷扰的世界里,尔虞我诈让我们多了一些虚伪,钩心斗角让我们多了一些狡诈,世态炎凉让我们多了一些冷漠。之所以苍老,是由于受一切外界环境和自己情绪变化的影响,而保持一颗质朴的心,本分度生,可以让生命永远健康,让生命永葆青春,让自己回归自然,回归质朴生活的本色。
务求平实胜过标榜仁义
相传,很久以前,有位圣人率领门徒云游四方,来到某个地方。这地方原本是一个国家的都城,如今已国破城灭。圣人是位研究兴亡治乱的专家,他向一位年迈睿智、阅历最深的老者请教:“贵国为什么会灭亡?”老者摇头,叹息。良久,他说:“亡国的原因是,国君用人只肯任用道德君子。”众弟子愕然,圣者默然。老者语重心长地说:“好人没法对付坏人。”古人云:“无德必亡,唯德必道德危。”道德只宜律己,难以治人。道德的效果在于感化,但人的品流太复杂,不感无化待如何?感而不化又待如何?荀子主张:“敬小人。”不敬小人,等于玩虎。坏人有时必须用坏来对付,以毒攻毒,才能制胜。正因如此,道德渐渐偏离本意,仅仅披着“仁义”的衣服,内在却慢慢变质。
生于天下大乱之时的圣人,若是为了救世而救人,既然有所作为,就不免保存了一面,而伤及另一面。杀一以儆百,杀百以存一,本质相同,均为义所不忍为。所以观音说愿度尽众生,方自成佛,但以众生界不可尽故,吾愿亦永无穷尽。因此,老子认为那些自称为圣人之徒、号召以仁义救世的现世之人,不过是徒托空言,毫无实义,甚至假借仁义为名,以逞一己之私。
老子书中曾叹道:“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其实是基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变化。春秋战国之际,诸侯纷争,割地称雄,残民以逞,原属常事。因此,许多有志之士奔走呼吁,倡导仁义,效法上古圣君贤相,体认天心仁爱,以仁心仁术治天下。诸子百家,皆号召仁义。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高明的学说,哪一种超然的思想,用之既久,就会产生相反的弊病,变为只有空壳的口号,原本真正的实义便慢慢被人忽略了。
正如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提到浮于表面的仁义道德,不由让人想起古典小说《镜花缘》中的淑士国。李汝珍以讽刺的手法勾勒出一个满口仁义的表面派国家,家家标榜“贤良方正”“德行耆儒”“通经孝廉”“好义循礼”,不过是做足了表面文章,让人啼笑皆非。比起历史上将“仁义道德”玩弄于股掌之中的人来说,淑士国倒算是小儿科了。
道家主张纯朴简单,认为当仁义仅浮于表面,而离本义越来越远,就会成为假仁假义,倒不如摒弃。于是有人愤世嫉俗地认为,道德不能让人成功,也无法让人胜利,因为上天总站在大奸大恶的人一边,只需做做仁义道德的表面文章便可获得成功。其实表面的仁义道德总会被别人看穿,仿佛一场戏剧表演,演员总有卸下装扮的一天,总有人知道他五色油彩下面的真实面容是什么样的。
吴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在担任魏军统帅时,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下层士兵的拥戴。有一次,一个士兵身上长了个脓疮,作为一军统帅的吴起,竟然亲自用嘴为士兵吸吮脓血,全军上下无不感动,而这个士兵的母亲得知这个消息时却大哭。有人奇怪地问道:“你的儿子不过是小小的兵卒,将军亲自为他吸脓疮,你为什么哭呢?你儿子能得到将军的厚爱,这是你家的福分哪!”这位母亲哭诉道:“这哪里是在爱我的儿子呀,分明是让我儿子为他卖命。想当初吴将军也曾为孩子的父亲吸脓血,结果打仗时,他父亲格外卖力,冲锋在前,终于战死沙场。现在吴将军又这样对待我的儿子,不知道我儿子要死在什么地方呢!”
这是一位目光犀利的母亲,一语中的,一针见血。吴起绝不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他为了谋取功名,背井离乡,母亲死了,他也不还乡安葬;本来娶了齐国的女子为妻,为了能当上鲁国的将军,竟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以消除鲁国国君的怀疑。史书说他是个残忍之人,可就是这么一个人,对士兵身上的脓疮却一而再地去用嘴吸吮,难道他真的是视兵如子吗?自然不是。他这么做的唯一目的是要让士兵在战场上为他卖命。虽然表面的仁义道德为人称颂,也收买了士兵的忠诚,不过本质依旧被人看了个一清二楚。
老子在当时之所以菲薄圣人讥刺仁义,其实不过是为了打掉世间假借圣人虚名以仁义伪装的招牌。所以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与人相交,也要对老子所提出的这个问题有所警戒,透过现象看本质,希望人们真能效法天地自然而然的法则而存心用世,不必标榜高深而务求平实,才是老子的真意。
简单如一张白纸
道家认为“见素抱朴”是人生至境。人需抛弃自己引以为傲的聪明机巧,抛弃自私自利的贪图之心,如果人人皆能如此,便不会有作奸犯科的盗贼,即所谓的“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如果我们将绝圣弃智的观念归纳到生命理想中,便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见”指见地,观念、思想谓之见;“素”乃纯洁、干净;“朴”是未经雕刻、质地优良的原木。见素抱朴正是圣人超凡脱俗的生命情操,佳质深藏,光华内敛,一切本自天成,没有后天人工的刻意雕琢。
老子主张“绝仁弃义”,不以圣人为标榜,不以修行为口号。做人简单如一张白纸,保持孩童般纯洁单纯的心,那便是真修道。
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他总像孩子一样生活着,保持着童心。他一生十分热爱孩子并善于教育孩子,他的儿女成了他作画和写文章的题材。他教育孩子的一条可贵的经验是:保持童心。他曾在《我与新儿童》一文中指出:“我相信一个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去。大家不失去童心,则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一定温暖、和平和幸福。所以我情愿做‘老儿童’,让人家去奇怪吧!”丰子恺曾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认为由儿童变为成人,好比由青虫变为蝴蝶,而青虫生活和蝴蝶生活却是大不相同的。他告诫成年人:对待孩子,决不能像在青虫身上装翅膀,教他与蝴蝶一同飞翔,而应该是蝴蝶敛住翅膀同青虫一起爬行。丰子恺常常唱着小曲逗孩子睡觉;三笔两笔画幅画引孩子们笑;和孩子们一起用积木搭汽车、造房屋;把小凳子摆一成排玩“开火车”;甚至和小女儿抢着看《新儿童》杂志,一起讨论里面的问题,玩里面的游戏。
古人认为,“素”如一张白纸,毫不沾染任何颜色,人的思想观念要随时保持纯净无杂,“不思善,不思恶”。单纯如孩童,这恐怕也是丰子恺的画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吧。
可见,做人心地胸襟,应该随时怀抱原始天然的朴素,以此态度来待人接物,处理事务。个人拥有这种修养,人生一世便是最大的幸福;如果人人秉持这种生活态度,天下自然太平和谐。
《三字经》里的第一句话是“人之初,性本善”,儒家孟子也提倡“性本善”,曾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见到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孩子摇摇摆摆走向井边,无论何人,都会走上前去将他抱开。然而,善性存于心,往往受环境的影响,丧失了原本的善意。对此,荀子持有不同的看法,他在《性恶篇》开篇就说:“人之性恶,其善伪也。”人性本是恶的,其善是人为的,人有为善的可能,就在于后天的学习修为。对于本性的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老子的观点则更为深刻,即本性无善恶。
人性之初,本没有善恶之分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善恶只不过是在周边环境影响下依据本性而产生的,有善恶之分的不是本性而是习惯。本性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平时可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它却在暗中操控着你,决定着你的大部分习惯,决定着你的性格,甚至决定着你的人生。人本来生下来都很朴素,很自然的,由于后天的教育、环境的影响等种种原因,把圆满的自然的人性雕琢了,自己刻上了许多的花纹雕饰,反而破坏了原本的朴实。因此,人不要刻意雕琢自己本性的棱角,要保持住生命中最朴素的东西。
大浪淘沙沙去尽,沙尽之时见真金,大多数人都在浮华过后才意识到本色的可贵。质本洁来还洁去,不要让尘世浮华沾染了原本纯洁的心灵。玉不琢,不成器。但有时,人应该成为一块拒绝雕琢的“原木”,保留人性中单纯、善良、朴实的东西,不要让外在的雕饰破坏自然的本质。
保持天然本色,做真正的自己
老子认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便是人生无为的境界。但是面对世间道德的日益沦丧,老子发出一声叹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利。”
自古以来,圣贤总在唏嘘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中西方皆如此。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在其《歌集》中叹息:“父辈较之祖辈已经不如,又生出我们这不肖一族,而下一代注定更加恶毒。”对此,老子也有自己的慨叹。老子著述的本意,首重效法自然道德的原则。假如人们都在道德的生活中,既不尚贤,又无欲而不争,那当然合乎自然的规范,天下也就自然是太平无事的天下了。时代到了后世,人人不能自修道德,人人不能整治争心和欲望,只拿老子那些叹古惜今的话来当教条,自然是背道而驰,愈说愈远了。
无论老子,还是孔子,圣人们无非是希望人们保留本性中最本真最天然的东西,如果人人真善不虚,那么顺其自然的世界自会十分和谐。
所以,在道家看来,适当的文饰美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优点、弱化缺点,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是过犹不及,所谓文过饰非就是这个道理。而道家智慧认为最高的文饰其实就是维系本色,也就是返璞归真,就像化妆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美一样。保持天然本色,做真正的自己,正是道家所提倡的极高的做人境界。
事实上,人心原本纯真无私、正直光明,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渐渐发现周围的许多人都是心有城府、尔虞我诈、钩心斗角、自欺欺人,便不由自主地随波逐流,放弃了自己的真心。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社会上风气不正,人们有失淳朴善良而流于狡诈虚伪,心地不再像古人那么淳朴,让许多老人不由感叹“今不如昔”。《旧唐书》中却记载了一幕让后人向往的社会景象。
唐朝时,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不小心把一件心爱的衣裳丢了,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心中十分焦急。这时,有人劝慰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丢衣裳的人半信半疑。他心里想:这可能吗?转而又一想,找找也无妨。于是他转身回去,果真找到了他丢失的衣裳。
这就是路不拾遗的故事。这则成语将我们带回了古时候民风淳朴、人心本真纯善的时光中。“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象征了社会的高度与人心的纯净,英语中有几乎与路不拾遗同样的谚语,有人说这是中西方历史的巧合,也有人考证这一思想是马可·波罗在游历中国时带到西方去的。但不论如何,这些旧事却都告诉人们留驻本真自我的世界总是那么让人向往。事实上,世风日下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抛弃了天真的自我,而代之以世故心肠。
古代贤人都推崇三代以上的圣帝明王,以之来阐扬上古传统文化君道的精神,尧、舜都是内圣外王、出世而入世的得道明君,所以能在进退之间,互相揖让而禅位,杯酒言欢,坦率自然,绝无机诈之心。时代愈后,愈人心不古,到汤武革命,便用征诛手段,这便等于在棋盘之间的对弈,权谋策略,煞费心机,已与自然之道大相径庭了。宋代大儒邵康节微言大义,两句诗评古论今:“唐虞揖让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
就像爱默生在他那篇《论自信》的散文里所说的:“在每一个人的教育过程之中,他一定会在某个时期发现,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杀。不论好坏,他必须保持本色。虽然广大的宇宙之间充满了好的东西,可是除非他耕作那一块给他耕作的土地,否则他绝得不到好的收成。他所有的能力是自然界的一种新能力,除了他之外,没有人知道他能做些什么,他能结什么,而这都是他必须去尝试求取的。”
先秦时期,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人们叫他寿陵少年。
这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才,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曳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这就是“邯郸学步”成语的来历,记载在《庄子·秋水》篇里,它所讲述的道理乃是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很多人过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希望自己成为别人,把自己想象成模仿中的人物,过着模仿的生活。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色,一味模仿别人,扭曲自己的本来面目,最终会失掉自己。在道家先贤看来,最优秀的东西就在人们自己身上,一个人若能以本色示人,焕发本真个性,活出自己便是最美的。
老子取法于天地自然,超然外物,已达至境,仿佛一位大宗师看透了世间的万事万物,以天地之道运用于处世之中,既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然而,时代变化,人心不古,后世之人早已偏离了天然本色,丢掉了本真的自我,故对于老子的告诫不以为然。我们听着圣人的慨叹,也只能体会其中一二。只要越来越多的人远离狡诈欺骗,世界便会日渐和谐完满。确实,人心原本都是无染尘埃的,个性天然,本色示人才是人生活泼泼的美。
贤孝世界未必清明
如果孝子贤臣的出现要付出一个时代的代价,那么不出现也罢。
老子的历史哲学与儒家的观念,乃至一般社会人生的态度,另成一格,大异其趣。老子提出天道自然,道衰微了,后世之人便开始提倡仁义道德,不料结果却适得其反。随着知识的发达,教育学问的普及,社会中阴谋诡诈、作奸犯科的人也越来越多,故老子“绝利弃智”的思想不无道理。
“六亲不和有孝慈”,学者们对此的解释一般认为,如果家庭是个美满的家庭,一团和气,大家和睦相处,那么个个看来都是孝子贤孙,根本用不着标榜谁孝谁不孝。如果家中出了个孝子,相对之下,便有不被认同的不孝之子,因此说,六亲不和,才有所谓的“父慈子孝”。同理,“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不希望历史上出现太多的忠臣义士,因为历史上所谓的忠臣无不生于生灵涂炭的乱世,忠臣的形成,往往反映了一代百姓的苦难。如果国家风调雨顺,永处太平盛世,人人自重自爱,没有杀盗淫掠之事,那么也就无所谓忠奸之分了。说到此,不由让让人想起精忠报国的岳飞。
岳飞为宋朝名将,事母至孝,家贫力学,母亲在其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以此为一生处世的准则。初时,以敢战士应募,居老将宗泽帐下,屡破金兵,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制旗赐之。后破李成,平刘豫,立下赫赫战功,为南宋收复辽阔失地,却因“莫须有”的罪名,受秦桧所害,死于狱中。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忠诚之士,在那个昏乱的朝代,在奸诈之人眼中是如何的呢?南宋初年,面对着金人的大举入侵,当时号称名将的刘光世、张浚等人,只会一味地避敌逃跑,而不敢奋起反击。这一方面因为他们天生患有软骨病,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官已高,位已尊,以为即使立了大功,也不可能得到更大的升迁。他们便安于现状,什么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在他们心目中根本不占什么地位,当时岳飞入伍不久,虽然已崭露头角,毕竟还没有太大的名望和地位。只有他在和金人进行着殊死的战斗。当时有个叫郡缉的人,上书朝廷,推荐岳飞,推荐书颇值得思量:
“如今这些大将,都是富贵荣华到了头,不肯再为朝廷出力了,有的人甚至手握强兵威胁控制朝廷,很是专横跋扈,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再重用呢……驾驭这些人,就好像饲养猎鹰一样,饿着它,它便为你博取猎物,喂饱了,它就飞掉了。如今的这些大将,都是还未出猎就早已被鲜汤美肉喂得饱饱的,因此,派他们去迎敌,他们都掉头不顾……至于岳飞却不是这样,他虽然拥有数万兵众,但他的官爵低下,朝廷对他也未有什么特别的恩宠,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低级军官,这正像饥饿的雄鹰准备振翅高飞的时候。如果让他去立某一功,然后赏他某一级官爵,完成某一件事,给他某一等荣誉,就好像猎鹰那样,抓住一只兔子,便喂一只老鼠,抓住一只狐狸,就喂它一只家禽。以这种手段去驾驭他,使他不会满足,总有贪功求战之意,这样他必然会为国家一再立功。”
乱世出忠臣,在那个是非颠倒、生灵涂炭的年代,即便忠臣也不过是被利用的工具。当我们感慨敬佩岳飞这样的忠臣时,不妨颠覆一下我们一贯的思路,从另一面来看,孝子贤臣的出现暗示着小人奸臣的存在,这又何尝不是历史的矛盾与悲哀!老子的话不无道理,与其历史上多出些孝子贤臣,还不如家家和谐,无孝与不孝之分,国家安定,无忠奸之辨。与其期盼孝子贤臣,不如致力于一个和谐的大同世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没有恶的出现,也没有善的彰显,失去相对而言的比较,留下的却是绝对的美好。这或许是先古圣贤们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吧。
老实做人,规矩做事
《庄子·应帝王》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列子见了有神通的神巫以后,“自以为未始学而归,三年不出。为其妻爨,食豕如食人”。
本来列子对老师壶子怀疑,很想另外投师去了。结果壶子表示了三个境界,于是这也等于禅宗的三关,列子感觉到糟了,跟了老师那么多年,根本连一点皮毛也没有学到,所以很难过。这不是灰心,也不算惭愧,觉得自己窝囊透了。于是干脆不玩聪明了,就回家去闭关三年,“为其妻爨”,在家里给妻子当佣人,做家务。其实这种说法是代表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做一个人,人应该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这就是道。譬如说,我不会做饭,我不会做衣服,那就要想办法学会。人活着,到了某个时候,就是需要这些的。所以列子老老实实回家帮妻子持家三年。
“食豕如食人”。三年中有什么感觉?嘴巴吃荤吃素,没有味道的分别了,这里是说列子吃猪肉觉得同吃人肉一样难过,所以也不吃肉,专门吃素了。对于道家经典里的这段故事,我们这里应该关注的是:第一,学道最难是男女饮食,列子对于饮食没有分别了,当然对男女也没有分别了;第二,列子给妻子做佣人也无所谓了,因为他觉得一切平等,不认为因为自己是一家之主,就要“夫为妻纲”,摆大丈夫的威风。
其实这也正是《庄子·应帝王》的关键之处,入世之道也在于此。庄子讲得道的境界,从《庄子·逍遥游》开始,把道形容得天都装不下了,虚空都装不下了。讲大,大得无边无际;讲小,小得肉眼不见。庄子形而上的道也讲,怎么修养也讲,讲得天花乱坠,最后道成功了,才是“大宗师”。大宗师要救世救人,普度众生,积极入世,然而,入世怎么入?道家的庄子在这里下了一个最终的结论——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列子的故事便是个很好的例证。
另外,庄子还说过“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就是说,一个人说话,对方听了为什么不高兴?本来人的心底都是很平静的,因为某一句话不对了,“忿设无由”,心里的愤怒就没有理由,没有来由地被挑动了。“巧言偏辞”,讲话偏激,引起了别人的愤怒,“偏”就是过分,过分的恭维不对,过分的批评也不对。智慧高的人不喜欢听“巧言”,所以庄子的意思其实就是告诉人们,一个人不要玩巧,老老实实做人,其实最成功。
确实,古今中外,天下最成功的人,就是老实人。聪明反被聪明误,生活的本质其实很简单。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当考题发下后,他发现自己已经做过了,便向考官说明,并要求换一道题,皇帝知道后对他的诚实赞不绝口。
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后来皇帝了解到这个情况,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皇帝又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老实在很多人的眼中是愚蠢的表现,因为他们认为,老实会使自己吃亏。而晏殊的经历则给了这些人当头一棒,正是因为诚实,让晏殊的仕途一帆风顺。晏殊的经历告诉人们,老实人吃的是小亏,赚的是大便宜。人生就应该老老实实,只有老老实实,才能够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确实,我们的态度便是别人的态度,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生,人生就反过来以什么样的态度回报给我们。所以说生命其实很简单,我们老老实实地做好本分,其实就已足够。
若是自己投机取巧,生活同样会见招拆招戏耍于他;如果其为人忠厚老实,生活也会诚恳待他。诚如那句俗语所说,天下最成功的人,就是老实人。老实人没有机心,所以诚恳地对待生活对待人事,所以他们最容易成功。并且,每个人,无论他聪明与否,他都同样喜欢老实人,正如坏人也喜欢好人一样,老天爱“笨小孩”。
我们有时也在把玩着自己的生活,我们相信自己和自己的能力,相信过去成功的经验,炫耀着自己的技巧……却不知道船将在何时倾斜,而我们将永远失去机会。
做人难,难做人,是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做人,还是在人生的舞台上做出一个个高难度的杂耍动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世事怎样变化,多少沧海变为桑田,生活会将正确答案告诉你,只有时间能证明一切。做人、做事的道理长篇累牍,并且都有其屹立不倒的理由和根据,但褪尽浮华,我们会发现,做人之道其实只有八个字:老实做人,规矩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