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世心入世行走
老子说抱一以为天下式,我们作为普通人欲以出世心入世行走,就要能从现实的光怪陆离、纷繁复杂中跳脱出来,“参赞天地之化育”,行尘世之事业,正是人道价值之所在。正所谓大道至简,道家看来,最简单的才是最高的真理,当我们丢掉所有绚烂的色笔之后,会发现出世入世间,任意行走,随意挥洒,是一幅至美的素描人生。
不让外在世界成为心的桎梏
人生难逃四种病,也就是老子前后所说的四不——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和不自矜。
在古代汉语中,踮起脚尖,不断向前开展叫“企”,这样是难以长久立足的,这便是“企者不立”的道理。“跨者不行”,故意跨大自己的步伐走路,不能坚持永久,如果要去行远路,那是自取颠沛之道。老子用这两个普通的动作来说明有些人的好高骛远,如果最浅近的、最基础的都没有做好,却偏要向高远的方面去求,不是自找苦吃,就是甘愿自毁。
生命是一种缘,是一种必然与偶然互为表里的机缘。有时候命运偏偏喜欢与人作对,你越是挖空心思想去追逐一种东西,它越是不让你如愿以偿。这时候,痴愚的人往往不能自拔,思绪万千,越想越乱,陷在了自己挖的陷阱里;而明智的人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他们会顺其自然,不去强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做人做事,不能让外在的一切左右我们的心志。在变幻莫测的尘世间保持一颗平常心,成熟而理性地对待万事万物,不要患得患失,以平常心看透一切事情,确确实实地把握住目前的一切,实实在在地去过有意义的生活,这种简单面对生活的意境才是最高的境界。
有一个青年要到一个村庄去办事,途中要经过一座大山。临行前,家人嘱咐他:遇到野兽也不必惊慌,爬到树上,野兽便奈何不了你了。年轻人牢记在心,一个人上路了。他小心翼翼地走了很长时间,并没有发现有野兽出现,看来家人的担心是多余的了。他放下心来,脚步也轻松了几分。正在这时,他突然看到一只猛虎飞奔而来,于是连忙爬到树上。
老虎围着树干咆哮不已,拼命往上跳。年轻人本想抱紧树干,却因为惊慌过度,一不小心从树上跌了下来,刚好跌到猛虎背上。他只得抱住虎身不放,而老虎也受了惊吓,立即拔腿狂奔。另外一个路人不知事情的缘由,看到这一场景,十分羡慕,赞叹不已:“这个人骑着老虎多威风啊!简直就像神仙一般快活。”骑在虎背上的年轻人真是苦不堪言:“你看我威风快活,却不知我是骑虎难下,心里惶恐万分,怕得要死呢!”
人们总是喜欢活在别人的世界中,殊不知,正因为处处与别人相比,才难逃“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四种宿病。
没有精美的笔记本,至少我们可以在简单的纸张上写下一道道数学题的答案;没有昂贵的油彩,至少我们可以用铅笔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素描。羡慕别人的富贵,却不知道别人为此的付出。没有人天生窘困,把握住自己,默默地运用你的感觉、力量,那些看似遥远的梦想,很快就会成为现实。常看到一些人富贵悠闲,威风八面,心里羡慕不已,岂不知他正愁苦不堪,不知所措。当人们彼此能够看出各自内心真正的需要时,或许便会对生活有更深刻的了解。
简简单单,跳脱纷繁
道家认为,大道至简,大美无言,最简单的才是最高的真理,才是最美的东西。
我们生活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常常被繁复的现实世界所迷惑,陷入许多不必要的烦恼之中,也因此迷惑于尘世,更谈不上什么出世逍遥了。
相信许多朋友在看过下面这些小片段之后,能对此有所感悟。
有一支淘金队伍在沙漠中行走,大家都步伐沉重,痛苦不堪,只有一人快乐地走着,别人问:“你为何如此惬意?”他笑着说:“因为我带的东西最少。”原来快乐很简单,只要放弃多余的包袱就可以了。
一只小鸡破壳而出的时候,刚好有只乌龟经过,从此以后,小鸡就打算背着蛋壳过一生。它受了很多苦,直到有一天,它遇到了一只大公鸡。原来摆脱沉重的负荷很简单,寻求名师指点就可以了。
一个孩子对母亲说:“妈妈你今天好漂亮。”母亲问:“为什么?”孩子说:“因为妈妈今天一天都没有生气。”原来要拥有漂亮很简单,只要不生气就可以了。
一位农夫,叫他的孩子每天在田地里辛勤劳作,朋友对他说:“你不需要让孩子如此辛苦,农作物一样会长得很好的。”农夫回答说:“我不是在培养农作物,而是在培养我的孩子。”原来培养孩子很简单,让他吃点苦就可以了。
有一家商店经常灯火通明,有人问:“你们店里到底是用什么牌子的灯管?那么耐用。”店家回答说:“我们的灯管也常常坏,只是我们坏了就换而已。”原来保持明亮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常常换掉坏的灯管就可以了。
其实人生原本不过如此。只要我们愿意,其实一切就是这么简单。老子说抱一以为天下式,我们作为普通人欲以出世心入世行走,就要能从现实的光怪陆离、纷繁复杂中跳脱出来,时时牢记老子所主张的大道至简的道理。
清人郑板桥在“删繁就简三秋树”,行文绘画如同深秋的树木那样,去除繁杂的枝叶,以凸现脉络,突出主题。在历史上,有一位文风清简的典范,他就是欧阳修。
宋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他时常闲游山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在山腰盖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欧阳修把文章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结果有位樵夫说开头太罗唆,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欧阳修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成“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说:“我们如果修史,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第三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那也太罗唆了。”那三人于是连忙请教:“那你如何说呢?”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三人听后脸红地相互笑了起来,并深为欧阳修为文的简洁所折服。
行文的拖沓冗长让人读来昏昏欲睡,而简练概括的语言则让人精神一振,现在,很多人把一些几句话就能够说明白的事无限地演绎,实在是违背了写文章的宗旨。
为文当如是,为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一切的纷争复杂其实都是人为的结果,简单朴素的生活最美最快乐,人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要回复单纯的快乐,就要懂得在现实生活中化繁就简,简简单单生活,其实,这样的快乐才最纯粹。
公而忘私故能成其私
老子说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自然而生,不为万物,不为人。天地的“不自生”,正是天地极其自私的道理。在这里老子所要表现的是天地的“极私”,同时也是天地的“至公”。
从万物个体的小生命来看,生死仿佛极为不幸之事,但从天地长生的本位来说,生生死死,只是万物表层的变相。万物与天地本来便是一个同体的生命,万物的生死只是表层现象的两头,天地能生能死的功能,并没有随生死的变相而消灭,它本来便是一个整体的大我,无形无相,生而不生,真若永恒似的存在着。
依据这种观点,公而忘私故能成其私便成为千古颠扑不破的无上法则。
只身存天下,将己身与天下融为一体,是对自身最好的安排。
北宋范仲淹曾挥毫撰写了千古传诵的《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情感不轻易地随景而迁。升官发财之日,不会得意忘形;遭厄受穷之时,也不致愁眉紧锁。身居高职,能为民解忧;一旦流离江湖,依旧心系万民。在位也忧,离职也忧。如要问:似这般无日不忧,几时才是一乐?只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
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因此获罪。他发动了庆历新政,这一政治改革,触及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改革失败,但范仲淹主持的这次新政却开创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他在地方上每到一处,便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然,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生活上,他治家严谨,俭朴持家,衣食不华,只为温饱,直到晚年,也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然而,他却乐善好施,待人亲热敦厚,乐于义助他人。当时的贤士,很多是在他的教导和荐拔下成长起来的。即使是乡野和街巷的平民百姓,也都能叫出他的名字。在他离任时,百姓常常拦住传旨使臣的路,要求朝廷让范仲淹继续留任。
范仲淹死后,朝野上下一致哀痛,甚至西夏、甘、凉等地的少数民族,也都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哭哀悼。
看来好像范仲淹的一生错过了许多,比如荣华富贵,比如功名利禄,其实他表面错过的都是实际收获的,正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许多大公无私之人表面上看似因为无私而失去了许多,殊不知,他们为此得到的却更为丰裕。如果翻开历史,走进生活之中,我们同样会发现,如果不将自己局限在一个狭小自私的位置,获得的将会更多。
在人生的大道上,总会遇到许多公与私之间的艰难抉择,但我们或许不知道,生命的旅程中,有时救了别人,恰恰是自我的救赎。
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连长忽然发现一架敌机向阵地俯冲下来。照常理,发现敌机俯冲时,要毫不犹豫地卧倒。可连长并没有立刻卧倒,他发现离他四五米远处有一个小战士还站在那儿。他顾不上多想,一个鱼跃飞身将小战士紧紧地压在了身下。此时一声巨响,飞溅起来的泥土纷纷落在他们的身上。连长拍拍身上的尘土,回头一看,顿时惊呆了:刚才自己所处的那个位置被炸成了一个大坑。
忘记自己的安危,反而保住了自己。故事中的这位连长正是忘己成大公的最好说明。
至公便是至私,从另一个角度看,好比两个结伴登山的人,突然遇到寒冷的天气,加上饥饿疲惫,使得其中一人不支倒地。另外一个虽然也累得难以支持,但是为了救自己的朋友,拼全力终于把朋友背下了山。而也正因为他背负一个人,使自己充分运动,才免于被冻死。如果助人者当时没有救人之心,只一味顾及一己私利,最终二人都可能难逃冻死的厄运。细想,正是这大公无私的举动拯救了他自己。
得道的圣人如果能够效法天地的法则立身处世,去掉自我人为的自私,把自己假象的身心摆在最后,把自我人为的身心,看成是外物一样,便真正摒却了私心。只要奋不顾身,为义所当为的需要而努力去做,那么,虽然看似把自身的利益置于最后,其实恰好是一路领先,光耀千古。看来虽然是外忘此身而不顾自己,其实是做出了一个身存天下的最好安排,也就是道家所倡导的“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的做人道理。
咸有咸的滋味,淡有淡的意境
世上许多人钻营、忙碌了一辈子,究竟为谁辛苦为谁忙?到头来自己都无法回答。其实,真正的动,是明明白白又充满意义的“动之徐生”,心平气和,才能生生不息。“动之徐生”是做人做事的法则,道家要人做一切事都不暴不躁、不乱不浊,以平凡心自处,从容淡定,一切悠然“徐生”,自能逍遥自得。
人生是不可避免的“劳生”,但“劳生”更要“徐生”。如今的社会,每个人都奔波劳碌,疲于奔命,早已忘却了“从容淡定才是真”的人生真谛。青山不改,细水长流,“动之徐生”,从容便是。生命的原则若是合乎“动之徐生”的原则,便能够持盈保泰。
智者的一位老友来拜访他,吃饭时,他只配一道咸菜。老友忍不住问他:“这样不会太咸吗?”智者回答道:“咸有咸的味道。”吃完饭后,智者倒了一杯白开水喝,老友又问:“白水过于平淡了吧?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么淡的开水?”智者笑着说:“白水虽淡,可是淡也有淡的味道。”
漫漫人生路,需要品尝各种滋味,咸菜的咸与白水的淡就像人生中遇到的不同情境与事件,超越了咸与淡的分别,才能真正品味到咸的恰到好处与淡的至纯至真。有一首歌中曾说:“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徐生”就是要人慢慢地生存,慢慢地欣赏沿途风景,不要风风火火,不要急急忙忙。
徐缓是一位成功人士,当他的同学还在为饭碗苦苦挣扎时,他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这一切似乎并没有像有些人那样牺牲健康和情趣孜孜以求,而是在从容淡定中将一切尽收囊中。有人欲探得其中奥妙,徐缓说,其实挺简单,换来这份从容的,也就是半小时。
他刚参加工作时,和许多人一样,总觉得手头的事情做不完,业余爱好也丢了,人疲乏得要命,到头来还没落得个好结果。后来有一天,父亲对他说:“你能不能试一试,每天早出门半个小时?”他看了父亲一眼,对父亲的话并未十分理解,但他还是决定试一试了。
从第二天起,他开始比正常时间早半个小时出门。当他走到公共汽车站时,发现等车的人不多,上到车上,又发现有许多空位,比平时惬意多了。而且,由于还没到上班高峰期,路上的交通也没出现堵塞,很快就到了他的目的地。坐在车上时,他就把一天的工作理了个头绪。进到办公室后,同事们还没来,他在空旷的办公室里伸展了一下手脚,而后开始听一段音乐。当同事们匆匆忙忙地打卡、手忙脚乱地开抽屉时,他的面前已放好了需整理的材料,并泡好了一杯热茶,接下来的工作是有条不紊的。
这里讲的或许是时间管理,半小时的短暂时间换来一世从容。其实这是一种原理,手忙脚乱中永远都是一团乱麻,从容之中才能气定神闲,决胜千里。许多人一世“劳生”,从来不知“徐生”的从容,其实是陷入了人生的误区之中,无法自拔。古人常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说一个人在涉世之初纯洁无瑕,目光所及之处一切都新鲜有趣,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因为随着年龄渐长,阅历渐丰,日渐发现世事的繁杂,不愿再轻易相信什么,山不再是单纯的山,水也不再是单纯的水。如果一个人长期停留在人生的第二重境界中,便会这山望了那山高,斤斤计较,与人攀比,欲望的沟壑越来越深,就在此境界中到达了人生的终点。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在俗世中迷失了自己,在疲于奔命的路上终结了自己的一生。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第三重境界并非人人都能达到,这是一种拨云见日的豁然开朗,是本性与自然的回归,心无旁骛,只做自己该做的,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而过,笑看世间风云变幻,只求从从容容平平淡淡,因此,看到的又是山水的本来面貌。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之道便在其中: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任何时候都不要手忙脚乱,我们欠缺的只是一种从容的淡定与看透生命的勇气。
红尘过往客,何必斤斤计较
庄子有一则不变的名言,即“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红楼梦》中开篇偈语一针见血:“人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太史公司马迁一语道破人心,“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人啊,就是怕死后默默无闻,没有人记得你。正所谓“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
老子所说的“不尚贤,使民不争”是消极地避免好名的争斗,“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是消极地避免争利的后果。名与利,本来就是权势的必要工具,名利是因,权势是果。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旁边的高僧:“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多少船?”高僧回答:“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争名,一只夺利。”一语道破天机。
权与势,是人性中占有欲与支配欲的扩展,很少有人能够跳出名利权势的圈子。正如明朝无名氏在其所著《渔樵闲话》中写道:“为利图名如燕雀营巢,争长争短如虎狼竞食。”
追名逐利都逃不开一个“欲”字,凡是对一切人世间或物质世界的事物,沾染执著,产生贪爱而留恋不舍的心理作用,都是欲。情欲、爱欲、物欲、色欲以及贪名、贪利,凡有贪图的都算是欲。只不过,欲也有善恶之分,善的欲行可与信愿并称,恶的欲行就与堕落衔接。
有个富翁在急流中翻了船,爬到溪间的石头上大喊救命。一个年轻人奋不顾身地荡舟去救,但是由于山洪下泻而渐涨的湍流使船行进得艰难而缓慢。“快呀!”富翁高喊,“如果你救了我,我给你一千块!”船仍然移动缓慢。“用力划啊!如果你划到,我给两千块!”青年奋力地划着,但是既要向前,又要抗拒水流的阻力,船速仍然难以加快!“水在涨,你用力呀!”富翁声嘶力竭地狂喊,“我给你五千块!”此时,洪流已经快淹到他站立的地方。青年的船缓缓靠近,但仍有一段距离。“我给你一万块,快呀!”富翁的脚已经淹在水中了,但是船速反而越来越慢了。“我给你五万……”富翁的话音未落,已经被一个大浪打下岩石,转眼卷入洪流,失去了踪影。青年颓丧地回到岸上,蒙头痛哭:“我当初只想到救他一命,但是他却说要给我钱,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增加。我心想,只要划慢一点点,就可能多几万块的收入,哪里知道,就因为慢了这么一下,使他被水冲走,是我害了他啊!”青年后悔不已,“但是,当我心里只有义,而没有想到利的时候,他为什么要说给我钱呢?”
说到底,又是富翁自己害了自己。
在没有涉及名、利时,本性总是“义”字当头的,一旦勾起了内心隐藏的私欲,世间的人或事就会变得十分复杂。人是一个很矛盾的生物,内心永远有着双重标准,要求别人能做到无欲无私,以符合圣人的标准,而自身又总难免在私欲的缠缚中打转。
依据老子的本意,要使得人们真正做到不受私欲主宰,必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如此这般,难就难在无欲与虚心。正因为不能无欲,因此老子才教给人们一个消极的办法,只好尽量避免,“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其实我们不必过于看重人生所得,有首诗说:“尘沙聚会偶然成,蝶乱蜂忙无限情。同是劫灰过往客,枉从得失计输赢。”世界本是一颗颗沙子堆拢来,偶然砌为成功的世界,人生亦是如此,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蝶乱蜂忙,人们就像蜜蜂蝴蝶一样,到处飞舞,痴迷忙碌,正所谓:“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人生一世,劳苦一生,为儿女,为家庭,为事业,最后直到生命之火燃尽,仍找不到生命的答案。明知道到头来终是一场空,也跳不出世俗的羁绊。人在旅途,同为红尘过往客,又何必在一时的输赢得失中斤斤计较?
清心寡欲,适可而止
一个小孩子听到的第一个故事是《乌鸦喝水》,妈妈告诉他,爸爸就是家里的乌鸦,每月给家中寄钱,就像乌鸦叼起的小石子,一颗一颗,攒多了,家里就有水喝了。后来,爸爸在矿上出事了,妈妈就变成了攒小石子的乌鸦。他长大了,大学毕业后,来到了爸爸生前工作的煤矿,几年后,他当上了矿长。他不满足每月的那几颗“小石子”,就和别人合伙开了个私人小煤窑。肥水不流外人田,小煤窑日渐壮大,灾难降临了,他工作的煤窑由于安全措施不到位,发生了大规模的冒顶事故,工人伤亡惨重。当他即将被行刑时,他想到了一只口渴的乌鸦,一只急功近利的、不愿等水慢慢涨高的乌鸦,丢入瓶中一块大石头,结果瓶被砸碎了,水也没有喝到。
这则故事,读来令人感慨,现实社会,纷繁复杂,人们若能保持已有的成就,便是最现实、最大的幸福。如果不安于现实,让欲望主宰自我,在原已持有的成就上,要求更多乃至无穷,最后终归得不偿失,还不如就此保持已得的本位,持盈保泰。
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意思就是告诉人们,做人要懂得知足常乐,适可而止。老子认为,一个人,如果真正能够对天道自然的法则有所认识,那么,天赋人生,已够充实。善于利用生命中原有的真实,应对现实生活,就能够优游余裕而知足常乐。但是,如果忘记了原有生命的真善美,任欲望膨胀,希求永无止境的满足,那么,必定会招来无限的苦果。清心寡欲,适可而止,可谓做人的大智慧。
老子所说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其重点在于一个“持”字,因此便有“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等引申之意。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人性总有一道底线,越过道德的边境,走入的必将是人生的禁区。有许多底线是不能碰触的,一旦越过,必会抱恨终生。
一只饥饿的狗无精打采地走在路上,从早晨到现在,连一点儿面包渣都没找到,肚子干瘪干瘪的,两只耳朵也无力地耷拉着,着实可怜。突然,另有一只小狗嘴里叼着一块肉骨头出现在它的面前,饥饿的狗真是喜出望外,铆足了劲冲着小狗狂吠,接着恶狠狠地向小狗扑过去。小狗吓出了一身冷汗,丢下骨头仓皇逃走了。抢到骨头的狗为了能独享美餐,决定寻找一个安全、偏僻的地方。它来到一条小河边,河水清澈透明,忍不住小心翼翼地向河中看了看。这一看可不得了,原来水中也有一只狗,一样叼着一块肉骨头,也在瞪着大眼睛瞧着它。贪心的狗心想:“这只狗长得傻头傻脑的,一副饿死鬼的样子,它怎能配吃这么大一块肉骨头?我非把它嘴里的那块骨头抢过来不可,那样吃起来多过瘾啊!”想着想着,它再也忍不住了,也忘记了自己站在河边,嘴里正叼着骨头。它张开嘴,想故伎重演,用它的吠声吓走那只狗。不料,还没有叫出来,嘴里的肉骨头就掉到河里去了。骨头掉到了水里,打碎了饿狗在水里的倒影。贪心的狗眨巴眨巴眼睛,哪里还有什么傻狗和骨头?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依然深刻。其实,现实中,不少人都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犯与这只狗同样的错误。对于已经拥有的感觉不到满足,贪婪地想索取更多,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原有的美好事物,还不正是我们人性中表现出的常态吗?有时,生活就像一场赌博,投注之后总想赢钱。然而,游戏无常,我们的结局常常是输。之后,我们想保住本钱,想赚取更多,便投下更大的赌注,却不知,下一次也许会输得更惨。
《老子》曰:“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又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有道的圣人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因此才能充分享受生命的快乐。
持盈保泰、守柔不争是修身的原则,人生在世,争的无非是两样东西,一是争气,一是争利。争气,值得,但不可太盛;争利,无尽,永远没有满足。与其放纵欲望,不如享受生命,对酒当歌,与世无争,自寻解脱。
素描人生最美
在《庄子·养生主》中,庄子借庖丁之口,讲述了自己修养的造诣境界和处世的方法、原则。当庖丁到一般的杀牛匠那里去看时,看到杀牛匠的小心紧张与严谨的准备,自己便“怵然为戒”,顿生警觉,仿佛看到自己的榜样。庖丁的技术那么高明,可是在看技术差的人杀牛时,并没有看不起别人。
如此小心、谨慎,正如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在谈到人对自己的评价时,把人比做一个分数。他说:“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则分数的值就越小。”
庖丁杀牛的技术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而他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做人的标杆。学问到了最高境界,就是以最平凡、最肤浅的人做自己的老师,做自己的榜样。
庖丁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而生活中这样简单朴素的例子也无处不在。
有位刚刚退休的资深医生,与自己的得力助手分开看诊。一段时间后,专家发现指明挂号让年轻医生看诊的病患者比例明显增加。专家心想:“为什么大家不找我看诊?难道他们以为我的医术不高明吗?我刚刚才得到一项由医学会颁发的‘杰出成就奖’,登在新闻报纸上的版面也很大,很多人都看得到啊!”原来,年轻医生的经验虽然不够丰富,但因为其有自知之明,所以问诊时非常仔细,慢慢研究推敲,跟病人的沟通较多,也较深入,且为人亲切、客气,也常给病人加油打气:“不用担心啦!回去多喝开水,睡眠要充足,很快就会好起来的。”类似的鼓励话语,让他开出的药方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回来看看专家这边,情况正好相反。经验丰富的他,看诊速度很快,往往病患者无须开口多说,他就知道问题在哪里,资深加上专业,使得他的表情冷酷,仿佛对病人的苦痛已麻痹,缺少同情心。整个看诊的过程,明明是很专业认真的,却容易使病患产生“漫不经心、草草了事”的误会。
其实,这也正是庖丁提及的问题,很多具有专业素养的人士,都很容易遇到类似的问题。并不是故意要摆出盛气凌人的高姿态,却因为地位高高在上,令人仰之弥高,产生遥不可及的距离感。要知道,越成熟的麦穗,是越懂得弯腰的麦穗。当然,越懂得弯腰,才会越成熟。
对于人生来说,由高明而归于平凡,是最难做到的,因为人们往往迷失在表面的繁华与成就中,迷失了自我,忘记了过程中的谨慎与艰辛。
一位著名的教授曾在某高校作过一次深刻的演讲。教授拿了两杯水,一杯黄色的,一杯白色的,故作神秘地对学生说:“待一会儿,你们从这两杯水中选择其中的一杯尝一下,不管是什么味道,先不要说出来,等实验完毕后我再向大家解释。”随后便先问甲、乙两位同学想喝哪杯水,甲、乙二人都说要黄色的那杯,教授接着又去问丙、丁两位同学,丙、丁二人也同样要尝试黄色的那杯。就这样,总共有200多个同学作了尝试,其中只有1/3的同学选择了白色的那杯。
之后,教授问同学们,黄色的那杯是什么水?2/3的同学伸出舌头回答:“是黄连水。”“那你们为什么想要尝试这一杯呢?”教授接着问道。那些同学又回答:“因为它看起来像果汁。”教授笑了笑,接着又问尝过白色的水的同学,这些同学大声答道:“是蜂蜜。”“那你们为什么选择尝试白色的这杯呢?”“因为掺杂了色素的水虽然好喝、好看,但是并不能解渴呀!”这些喝过蜂蜜的同学笑着答道。
听完了同学们的回答,教授又笑了笑,说道:“绝大多数的同学选择了很苦的黄连水,因为它看起来像果汁;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尝到了蜂蜜,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在我看来,人生的过程也就是选择两杯不同颜色的水,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有颜色的耀眼的那杯,只有极少数才会选择不太起眼的、不招人喜欢的、很平常的那杯。要知道,浮华过后的朴素才是真正甘甜的。”
真正的智者,知道真正的宝贵所在地,在平常中看出它的甜蜜来。
由高明归向平凡,是从心里开始的,越是伟大的人,越对自己不以为意。越高明,越谨慎,越是一副平凡的样子,实则内涵丰富,包罗万象。当我们丢掉所有绚烂的色笔之后,会发现其实素描人生才是最美的那一幅。
相亲相厚,不如相忘江湖
《庄子·大宗师》中有一段极有名的话:“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里提出了一个相忘于江湖的概念。人和万物并存于世间,只有达到和谐的境界才能有悠游如水的感觉,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怎样才能达到和谐呢?庄子认为,只有相忘才是最高的和谐。
宋国太宰荡向庄子请教仁爱的问题。庄子告诉他说:“虎和狼也具有仁爱。”太宰荡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庄子说:“虎狼也能父子相互亲爱,为什么不能叫做仁呢?”太宰荡又问:“请教最高境界的仁。”庄子说:“最高境界的仁就是没有亲。”太宰荡说:“我听说,没有亲就不会有爱,没有爱就不会有孝,说最高境界的仁就是不孝,可以吗?”
庄子说:“不是这样的。最高境界的仁实在值得推崇,孝本来就不足以说明它。这并不是要责备行孝的言论,而是不涉及行孝的言论。向南方走的人到了楚国都城郢,面朝北方也看不见冥山,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距离冥山越发的远了。所以说,用恭敬的态度来行孝容易,以爱的本心来行孝困难;用爱的本心来行孝容易,用虚静淡泊的态度对待双亲困难;虚静淡泊地对待双亲容易,使双亲也能虚静淡泊地对待自己困难;使双亲虚静淡泊地对待自己容易,能一并虚静淡泊地对待天下人困难;一并虚静淡泊地对待天下之人容易,使天下之人能一并忘却自我困难。盛德遗忘了尧舜因而尧舜方才能任物自得,利益和恩泽施给万世,天下人却没有谁知道,难道偏偏需要深深慨叹而大谈仁孝吗!孝、悌、仁、义、忠、信、贞、廉,这些都是用来劝勉自身而拘执真性的,不值得推崇。所以说,最为珍贵的,一国的爵位都可以随同忘却自我而弃除;最为富有的,一国的资财都可以随同知足的心态而弃置。最大的心愿,名声和荣誉都可以随同通适本性而泯灭。所以,大道是永恒不变的。”
庄子借用行孝这个事例来解释说,一个人如果想使自己游刃有余地和别人和谐相处,就要能达到相忘的境界,彼此之间就没有了任何的戒备和迁就之心,没有了戒备和迁就等心绪,自然就会像江湖中的游鱼和高天上的流云之间不会有任何冲突一样,悠然自得,就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反之,若是掺杂了太多世故用心,生活便失掉了原本的快乐和谐,人们也会为现实驱使,不复曾经的怡然自得。
很久以前,在一个偏远的大山中,漫山遍野都是桃树,春天来临时,就会盛开漫山遍野的桃花,就像朝霞一样灿烂;到了秋天,漫山遍野都是硕大滚圆的桃子。在这大山脚下,有一个纯朴的小山村,山村中住着十来户人家,他们祖祖辈辈一直生活在这里,就以打猎和采摘满山的野果为生,生活过得虽然辛苦,但是村民们从来就没什么冲突,怡然自得。
这一年,天下大乱,一个人为逃避战乱,从洛阳城逃避到这大山之中,村民们善意地接受了他。
过了几年,战乱过去了,这个人不再满足于每天打猎过活,在这年秋天,他向其中一个村民借了一头驴子,自己编织了两个箩筐,到山上摘了满满两箩筐桃子,赶到离此最近的市镇售卖,等他回来时,已经用卖桃的钱买回一匹骡子。然后,他就继续摘桃去卖,几次以后,他就积累了很多钱财,成为山村中最富有的人。而他也会刻意地拉拢一些当地人,于是村里开始结帮拉派,一些人家相互亲厚。这个人对这些人十分热情,甚至称兄道弟。实际上不过是利益上的共同体,所以有时又会因为金钱上的问题反目成仇。而另一些人家由于没有什么心思,结果被排挤在外,久而久之,大家也结成了类似的一派,于是大家或相亲厚,或相挤兑。
于是,矛盾出现了,贫富等差出现了,大家开始互相嫉妒,互相猜疑,互相挤压。最后的结果却是,那个洛阳来的人成为他们共同的“东家”。
就像这个故事所说的那样,当初他们和谐相处的时候,大家都顺应自己的本性生活,从来没有什么矛盾,生活怡然自得,但是因为一个人的介入,生活就彻底变了,嫉妒、猜疑、挤压都出现了,最后大家都沦为外来人的雇工,和谐就再也没有了。
因此,在人世间,一个人一定要少一些刻意之心,与其绞尽脑汁算计别人,或者为了某些原因狎昵亲厚,倒不如相忘平淡的关系好。所以人生在世,学习一些道家的智慧,多一些顺应,少一些欲望,多一些恬然,这样我们自然能够体验到坦然的乐趣,内心中映射出万物的美。太阳每天都照耀万物,又有几个人会因此感谢太阳?天空经常降下雨水,滋润大地,又有谁会感恩天空?在太阳和雨水与万物的和谐中,彼此都达到了相忘的境地,所以一个有心的人,会体验到太阳和雨水的温暖和美丽,随处可得,欢乐自在。
出世入世间,做个半路人
老子说:“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愚”,并非真笨,而是故意显示的。“沌沌”,不是糊涂,而是如水汇流,随世而转,自己内心却清楚明了。道家认为一个修道有悟的人,可以不出差错地做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漂兮若无止。”即众人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只有一颗愚人的心;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严厉苛刻,唯独我淳厚宽宏;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
外表“和光同尘”,混混沌沌,而内心清明洒脱,遗世独立。不以聪明才智高人一等,以平凡庸陋、毫无出奇的姿态示人,行为虽是入世,但心境是出世的,对于个人利益不斤斤计较。胸襟如海,容纳百川,境界高远,仿佛清风徐吹,回荡于山谷中的天籁之音。
俗人有俗人的生活目的,道人有道人的生命情调。以道家来讲,人生是没有目的的,不仅如此,老子进一步又说,随缘而遇还要“顽且鄙”,坚持个性,又不受任何限制。
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因为我们许多人其实都是内心充满着矛盾情绪,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徘徊不决。其实倒不如干脆就在二者的中间做个半路之人,又有何妨。
做人做事,莫让心境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所谓身做入世事,心在尘缘外。唐朝李泌便为世人演绎了一段出世心境入世行的处世佳话,他睿智的处世态度充分显现了一位政治家的高超智慧。该仕则仕,该隐则隐,无为之为,无可无不可,将出世入世的智慧拿捏得恰到好处。
李泌一生中多次因各种原因离开朝廷这个权力中心。玄宗天宝年间,当时隐居南岳嵩山的李泌上书玄宗,议论时政,颇受重视,遭到杨国忠的嫉恨,毁谤李泌以《感遇诗》讽喻朝政,李泌被送往蕲春郡安置,他索性“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自从肃宗灵武即位时起,李泌就一直在肃宗身边,为平叛出谋划策,虽未身担要职,却“权逾宰相”,招来了权臣崔圆、李辅国的猜忌。收复京师后,为了躲避随时都可能发生的灾祸,也由于叛乱消弭、大局已定,李泌便功成身退,进衡山修道。代宗刚一即位,又强行将李泌召至京师,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使其破戒入俗。李泌顺其自然,当时的权相元载将其视为朝中潜在的威胁,寻找名目再次将李泌逐出。后来,元载被诛,李泌又被召回,却再一次受到重臣常衮的排斥,再次离京。建中年间,泾原兵变,身处危难的德宗又把李泌招至身边。
李泌屡蹶屡起、屹立不倒的原因,在于其恰当的处世方法和豁达的心态,其行入世,其心出世,所以社稷有难时,义不容辞,视为理所当然;国难平定后,全身而退,没有丝毫留恋。如儒家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行”则建功立业,“藏”则修身养性,出世入世都充实而平静。李泌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朝廷内外倾轧混乱,若要明哲保身,必须避免卷入争权夺利的斗争之中。心系社稷,远离权力,无视名利,谦退处世,顺其自然,乃道家所言的处世要诀,更是我们现代人值得借鉴的做人智慧。
最后,以李泌一阙《长歌行》与君分享:“天覆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不然绝粒升天衢,不然鸣珂游帝都。焉能不贵复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一丈夫兮一丈夫,平生志气是良图。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
关注内心,参悟人生
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将“天、地、人”三者并排共列,此处的“王”便代表人。老子自问: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我们不妨先来听一段故事。
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时,一位年逾百岁、鹤发童颜的老翁到府衙找他。老翁对老子略略施了个礼说:“听说先生博学多才,老朽愿向您讨教个明白。”
老翁得意地说:“我今年已经一百零六岁了。说实在话,我从年少时直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松度日。与我同龄的人都纷纷作古,他们开垦百亩沃田却没有一席之地,修了万里长城而未享辚辚华盖,建了大量屋宇却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坟。而我呢,虽一生不稼不穑,却还吃着五谷;虽没置过片砖只瓦,却仍然居住在避风挡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现在可以嘲笑他们忙忙碌碌劳作一生,只是给自己换来一个早逝呢?”
老子听了,微微一笑,吩咐府尹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来。”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择其一,仙翁您是要砖头还是愿取石头?”老翁得意地将砖头取来放在自己的面前说:“我当然择取砖头。”老子抚须笑着问老翁:“为什么呢?”老翁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棱没角,取它何用?而砖头却用得着呢。”老子又招呼围观的众人问:“大家要石头还是要砖头?”众人都纷纷说要砖而不取石。老子又回过头来问老翁:“是石头寿命长呢,还是砖头寿命长?”老翁说:“当然石头了。”老子释然而笑说:“石头寿命长人们却不择它,砖头寿命短,人们却择它,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了。天地万物莫不如此。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老翁顿然大惭。
老子说的“参赞天地之化育”,正是人道价值之所在。人生于天地之间,忽而数十年的生命,仿如过客,晃眼即逝,到底它的意义何在?佛学将天地称做婆娑世界,意为“堪忍”,人类生活其中,勉勉强强过得去。因为天地并不完备,缺陷丛生,但是人类可以通过合理运用自身的智慧与能力,创造一个圆满和谐的人生,弥补天地的缺憾。
有人说,如果人生是一种痛苦,那么,为了夕阳西下那动人心魄的美,我宁愿选择痛苦。究竟怎样才能找到人生的价值,怎样才能不让生命在“堪忍”中终了?也许下面这个故事可以帮你我找到答案。
古时候,有一位老员外娶了四个妻子。第四个妻子最得员外的疼爱,他不管去哪儿都带着她。而她每天沐浴更衣、饮食起居,都要丈夫亲手照顾,她想吃什么、喜欢什么衣服,员外都肯买给她,对她真是百般呵护,非常宠爱。第三个妻子是众多人追求的对象,员外可是很辛苦地花了好大的力气,才打败众人得到她的。所以,员外每天都要去关心她,常常在她身边甜言蜜语,又造了漂亮的房子给她住。第二个妻子和员外可说是最有话聊的了,每当员外有什么心事或困扰,他总是来找第二位妻子为他分忧解劳,互相安慰,只要和她在一块儿就觉得很满足。至于员外的第一个妻子,员外几乎忘了她似的,根本很少去看她。可是家中一切繁重的工作都由她处理,她身负各种责任烦恼,却得不到员外的注意和重视。
一天,员外必须离开故乡,到遥远的地方去。他对第四个妻子说:“我现在有急事非离开不可,你跟我一块儿走吧!”第四个妻子回答:“我可不愿跟你去。”员外惊异万分,不解地问:“我最疼爱你,对你言听计从,我们也没有分开过,怎么现在不愿陪我一块儿去呢?”“不论你怎么说,我都不可能陪你去!”第四个妻子坚决地说。员外恨她的无情,就把第三个妻子叫来问道:“那你能陪我一块儿去吗?”第三个妻子回答:“连你最心爱的第四个妻子都不情愿陪你去,我为什么要陪你去?”员外只好把第二个妻子叫过来说:“你总愿意陪我去吧?”第二个妻子说:“嗯,你要离开我也很难过,但我也只能陪你到城外,之后的路你就自己走吧!”员外没想到第二个妻子也不愿陪他去,这才想起第一个妻子,把她叫来问一样的话。第一个妻子回答:“不论你去哪里,不论苦乐或生死,我都不会离开你的身边。你去多远我都陪你去。”
这时员外才知道,真正可以和他永不分离的只有第一个妻子啊!员外要去的地方是死亡的世界。第四个妻子,是人的身体。人对自己的身体备加珍惜,为满足这个身体的物质欲望所做的一切,不亚于员外体贴第四个妻子的情形;但死时你为之不惜一切的身体,却不会追随着你。第三个妻子,是人间的财富。不论你多么辛苦追求来的财富、储存起来的财宝,死时都不能带走一分一毫;死后会带走的反而是为追求财富造下的业力。第二个妻子,是亲朋好友。人活在世上,彼此关爱是应该的,但是人往往为了人情而忘了做人的目的。亲朋好友在人死后,会伤心一段时间,但是百年之后却谁也不认识谁。第一个妻子,则是人的心灵。
心灵和我们形影相随,生死不离,但人们也最容易忽略它,反而全神贯注于物质和欲望,其实只有心灵才是永生永世与我们同在的。有人说不关注自己的心灵,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和自由;有人说这个世界不适合清醒的思考者,还是把兴趣集中到物质上比较容易快乐……如果我们是员外,又会选择疼爱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