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做人 儒家做事 佛家修心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有纲有常对人,不厌不倦处世

《庄子》中有一段精彩论述,“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人生如白驹过隙,生命如惊鸿一瞥,珍惜这仅有一次的生存权利,让生命更精彩。而不是被现实的痛苦烦恼纠缠不清,反而使自己失堕在不必要的忧苦中。一个真正善人生的人,能够主宰自己的生命,无论待人还是处世,都能不厌不倦。

生命只有一次,善待便是珍惜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这是庄子参透生死问题后所讲的道。在道家的庄子看来,天地造化赋予人一个生命的形体,让我们劳碌度过一生,到了生命的最后才让人休息,而死亡就是最后的安顿,这就是人一生的描述。善待自己生的人,也一定会善待自己的死。

“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这是一个重要的结论。用道家眼光来看,生命是虚无且短暂的,它在于一呼一吸之间,如流水般消逝,永远不复回。一个人只有真正认清了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方向,才能在忧苦中珍惜生命,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

在荒凉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小花,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红、白、黄、蓝。通常,它要花费五年的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点地积蓄养分,在第六年春,才在地面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鲜花,尤其让人们惋叹的是,这种极难长成的小花,花期并不长,仅仅两天工夫,它便随母株一起香消玉殒。

小花的生长和蝉的生命历程有着惊人的相似。它们只是大自然万千家族中极为弱小的一员,可是,它们却以其独特的生命方式向世人昭告:生命一次,美丽一次,只有善待生命者才能在人世中收获真正的快乐。

她是一个年轻的护士,很多时间都是在病房里度过,病人床头的花开花谢让她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有时候,她甚至觉得病人床头大朵绽放的花仿佛浑然不知死亡的存在,冰冷的花芯就像一只只嘲弄的眼睛。因此,她一点也不喜欢花。

一天,病房里一个新来的男孩送给她一盆花,她竟然没有拒绝。也许是为了他的稚气、孩子一般的笑容,也许是怕伤对方的心。从搬进来的第一天起,她就知道他再没有机会离开这间病房了。

那次,他趁她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溜到外面玩了,回来的时候正好碰见了她。他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站在她面前,低着头一声不吭。到了傍晚,她的桌上多了一盆三色堇,紫、黄、红,斑斓交错,像蝴蝶展翅,又像一张顽皮的鬼脸,旁边还附上一张小条子:“想知道你不高兴的样子像什么吗?”她忍俊不禁。第二天她就收到了他送的一盆太阳花,小小圆圆的红花,每一朵都是一个灿烂的微笑:“想知道你笑的样子像什么吗?”

后来,他带她到附近的小花店闲逛,她这才惊奇地知道,世上居然有这么多种花,玫瑰深红,康乃馨粉黄,马蹄莲幼弱婉转,郁金香艳异咄咄,栀子香得动人魂,而七里香便是摄人心魄。她也惊奇于他谈起花时燃烧的眼睛,仿佛在那里面燃烧着生命的光芒。

他问:“你爱花吗?”“花是无情的,不懂得生命的可贵。”

他微笑着告诉她:“懂得花的人,才会明白花的可敬。”

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她远远看见他在住院部的花园里站着发呆,她刚要喊一声,他听到了脚步,急切回身,食指掩唇:“嘘——”

那是一株矮矮的灌木,缀满红色灯笼的小花,此时每一朵花囊都在爆裂,无数花籽四周飞溅,仿佛一场密集的流星雨。他们默默地站着,见证了一种生命最辉煌的历程。

第二天,他送给她一个花盆,盆里只有满满的黑土。他微笑着说:“我把昨天捡回来的花籽种在盆里了,一个月后就会开花。”

三天后的深夜,他床头的急救铃声突然响起。她第一时间冲到病人的身边,在家属的眼泪中,她知道一切都已经太晚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始终保持清醒,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露出了一个灿烂的笑容,那笑容像刚刚展翅便遭遇风雪的花朵,渐渐冻凝成化石。

她并没有哭,每天给那一盆光秃秃的土浇水。后来,她到外地出差一个星期,回来后,发现那盆花不见了。同屋的女伴看见里面什么都没有种,就把它扔到窗外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她打开桌前久闭的窗,整个人惊呆了——

窗户下,一个摔成两半的花盆里长出了一株瘦瘦的嫩苗,青翠欲滴,还有一个羞涩的含苞,好像一盏燃起的生命之灯。这时,她忽然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人生如白驹过隙,生命如惊鸿一瞥,而生命之旅,无论短如小花,还是长如人类,都应当珍惜这仅有一次的生存权利。让生命更精彩,我们理应在有限的时间里,绽放生命的花朵。而不是被现实的痛苦烦恼纠缠不清,反而使自己失堕在不必要的忧苦中。一个真正善人生的人,能够主宰自己的生命,无论待人还是处世,都能不厌不倦。就像故事中的男孩,虽然遭受病痛折磨,但依然对人世充满着热爱。这就是道家所提倡的人生哲学,很值得现代人好好体悟和把握。

行路难,仍要行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段话出自《庄子·人间世》,意思是说山上的大树,天然活在那里很好,可为什么世上的树都没有变成神木,永远活下去呢?因为本身长得太美丽,反而招来别人的寇盗。因为太有用的材料,一定招来别人的砍伐。凡是有利用价值的东西,就被人们破坏了。“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一般人都知道,生命活着要有价值,其实人生的价值做到没有用便是最有用,因为如此一来便可以规规矩矩活一辈子。

庄子的结论,虽然看起来消极,似乎是一种对人生、社会的讽刺;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庄子其实很积极,他是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世路难行。”言外之意:生活这条路固然很难走,但生命却正因此更有价值。而他所教喻给人的道理则是,做人处世要有艺术,在不同的环境中,自己要懂得怎么处,否则只会自取其辱。“世路难行”是庄子这篇《人间世》的结论,但并非指世路不可行。人生要自己善处,守本分,在什么立场做什么事,处什么态度。举个很生活化的例子就是,大家喝醉了我们不妨跟着装醉,大家清醒起来我们也要跟着清醒。

其实就是说,任何一个人自从生下来的那一刹那起,就注定要经受命运的考验。人生中的曲折磨难、顺畅欢乐都是命运,不要因为命运的怪诞而俯首听命于它,任凭它的摆布。等你年老的时候,回首往事,就会发觉,上帝只能掌握你命运的一半,大多数生命的轨迹与奇迹都是可以自我掌控的。因此:世路难行仍要行。

庄子的《人间世》可谓说尽了世的艰难。其所以艰难,乃因世间的混浊,而混浊当然是由统治阶层所造成的。由是,庄子假借孔子和颜回师生两人的对话,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黑暗面,如,统治者的一意孤行(“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视民如草芥(“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焦”);只要贤能的臣子有爱民的表现,就会招忌而卒遭陷害(“修其身以下伛人之民故人君,因其修以挤之”)。

就像庄子所说的那样,“古今不二”。其实,今天的情况与古代的情况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世路难行,所以一个人在初涉世事的时候,必须学会行走世间的“脚法”,否则,将寸步难行。《庄子·列御寇》里又说: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慎狷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悍。如果做人,不懂得这些道理,很可能就要在现实里栽跟头了。

有一头野猪,从一出生就被关在一个山洞里喂养。它的妈妈十分宠爱它,平常舍不得放它出去锻炼,直到野猪长大了,牙齿长得又长又尖,它妈妈才放它出山洞,让它去自谋生路。因而这头野猪直到出山洞时,还不知道别的动物是什么长相,又都有些什么本事。

这只刚出道的野猪,刚开始碰到的恰好都是些力气比它小的动物,理所当然的这些小动物也就成了野猪的“手下败将”,野猪为此洋洋得意,它错误地认为这世上所有的动物都不如它。

隔了几天,这只野猪碰见了一只狼,它扑上去就把狼咬死了,这一下,野猪更加得意、更加自信,行为也就更加放肆。随后它看见鹿,又扑上去乱咬一气,鹿挣扎了几下,就死于野猪的“钢牙”下。野猪的自信心上升到了极点,它决定要凭着自己的本领“雄霸天下”。

一天,这只野猪正在森林里“散步”,一头大象走了过来。野猪自言自语地说:“这家伙个头儿真大,但看样子并不灵活,我要在它面前显示一下我的力量,征服它,让它以后听从我的指挥。”野猪带着必胜的信心,毫不犹豫地朝大象冲了过去。

大象毫不惊慌,它伸出长长的鼻子把野猪卷了起来,高高举起,然后狠狠地摔到地上,几脚就把这只狂妄自大的野猪踩死了。

这头野猪最后之所以惨死,就因为它对世路的难行认识得不够,最终栽倒在半途之中。可见我们做人处世要时刻谨记世事的艰难,同时还要注意步步留心,切不可在现实里莽莽撞撞没有章法,否则就要像故事中的这头小野猪,要吃大亏了。

其实,人生常常是我们和命运的一场拔河比赛,如果一个人决定不再尽力而为,不再让自己逆风飞扬,那么就注定无法赢得胜利,只能颓败地退下赛场,任凭命运的河流把他冲到不知名的未来,带入灰暗的人生。世事难料,世间难行,知其不可而为之,才是对生活的真勇敢。

西方著名哲学家尼采曾说过:“那些能将我杀死的事物,会使我变得更有力。”每一个在逆境中挣扎奋斗过的人,都会窥见幸福的真谛。成功的人士并不是天生的强者,他们的坚强、韧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后天的奋斗中逐渐形成的。

由此可见,做人要善于在艰难的世途中经营好自己的人生。世路越是艰难,我们越是要坚定,人生在世,若与命运抗争几个回合,便臣服于逆境、挫折,必将输掉一生的幸福。弱者有自己生存的方式,只要相信弱者不弱,勇敢面对人生的诸多大敌,每个人都能笑到最后。

按住心兵,持一分镇定

一个人经过两山对峙间的木桥,突然,桥断了。奇怪的是,他没有跌下,而是悬在半空中。脚下是深渊,是湍急的涧水;他抬起头,一架天梯荡在云端,望上去,天梯遥不可及。倘若落在悬崖边,他绝对会乱抓一气,哪怕抓到一根救命小草。可是这种境地,他彻底绝望了,吓瘫了,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渐渐地,天梯缩回云中,不见了影踪,云中有个声音告诉他,其实这是障眼法,只要轻轻踮起脚尖儿就可以够到天梯,如果手足无措,自乱阵脚,便会真的陷入绝境。

世俗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会有遭遇到险恶与危难的时候,如果无法躲避,唯有镇定以待,切不可让自己乱了阵脚,那可是做人处世的大忌。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云云,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其中便也蕴含着这个道理,如果不知“常”而妄动,就会愈乱则乱,对于事情本身也没有帮助。尤其是在面临危难时,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理性和情绪上的斗争,自己随时随地在和自己争讼。

这种“心、意、识”自讼的状态就好比是“心兵”。普通人心中随时都在打内战,如果妄念不生,止水澄波,心兵永息,自然天下太平。而人们在应对危及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性格气质,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逆商。逆商与智商、情商一样,共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思想,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们一生的成就大小。

心兵慌乱之时需要“快刀斩乱麻”,就像最终成为亚细亚王的亚历山大在面对戈迪亚斯的神秘绳结时一样,一剑落下,绳结自开。如果在纷扰之中心兵慌乱,乱作一团,最终只会溃不成军。然而,许多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时,通常会自乱阵脚。

其实,沮丧的面容、苦闷的表情、恐惧的思想和焦虑的态度,都是人缺乏自制力的表现,是他不能控制环境的表现。这些危难面前的人们的心理反应,无疑都是我们的敌人,所以,在面临险境或者危难与厄挫之时,我们要试着将它们抛到九霄云外。

事实上,人生总有平坦与危难交错的时候,顺意并不代表永久都是坦途;然而,一时不顺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能调整过来心态,就很可能会被暂时的厄挫打败,从而乱了手脚,甚至灰心绝望,自我放弃,那便是真应了老子的那句话:不知常妄作凶。

有一个富翁,在一次大生意中亏光了所有的钱,并且欠下了债,他卖掉房子、汽车,还清债务。

此刻,他孤独一人,无儿无女,穷困潦倒,唯有一只心爱的猎狗和一本书与他相依为命。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他来到一座荒僻的村庄,找到一个避风的茅棚。他看到里面有一盏油灯,于是用身上仅存的一根火柴点燃了油灯,拿出书来准备读书。但是一阵风忽然把灯吹熄了,四周立刻漆黑一片。这位孤独的老人陷入了黑暗之中,对人生感到痛彻的绝望,他甚至想到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立在身边的猎狗给了他一丝慰藉,他无奈地叹了一口气沉沉睡去。

第二天醒来,他忽然发现心爱的猎狗也被人杀死在门外。抚摸着这只相依为命的猎狗,他突然决定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世间再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了。于是,他最后扫视了一眼周围的一切。这时,他发现整个村庄都沉寂在一片可怕的寂静之中。他不由急步向前,啊,太可怕了,尸体,到处是尸体,一片狼藉。显然,这个村昨夜遭到了匪徒的洗劫,整个村庄一个活口也没留下来。

看到这可怕的场面,老人不由心念急转,啊!我是这里唯一幸存的人,我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此时,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照得四周一片光亮。老人欣慰地想,我是这个世界里唯一的幸存者,我没有理由不珍惜自己。虽然我失去了心爱的猎狗,但是,我得到了生命,这才是人生最宝贵的。

老人怀着坚定的信念,迎着灿烂的太阳又出发了。

故事中的老人,在遭逢失意与大难的情况下,重新寻回了希望,赶走了绝望。这不得不说是他人生中的又一大转折。联想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一旦遇到此类事情时,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呢?

中国古代的一位君王,在接见新来的臣子时,总是故意叫他们在外面等待,迟迟不予理睬,再偷偷看这些人的表现,并对那些悠然自得、毫无焦躁之容的臣子委以重任。

一个人的胸怀、气度、风范可以从细微之处表现出来。或许,那位君王之所以对有的臣子另眼相看,便是从他们细微的动作情态中看到了那份处变不惊、遇事不乱的从容。

在危难面前,按住心兵,保持一分镇定,就能让我们在车马喧嚣之中多一分理性,在名利劳形之中多一分清醒,在奔波挣扎中多一分尊严,在困顿坎坷中多一分主动。世俗多艰险危难,所以需要锻炼自己处世泰然的气度,关键时候保持冷静,切莫妄动,这是一种风度,更是一种智慧。

谨慎面对人生的各种脸谱

人,从出生到成熟,除了纯真的童年时代,其余的成长阶段中往往都喜欢掩藏自己,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时会不断变换方式,就像带着很多张脸谱在生活。本来,“人”字只有两笔,简单、易写,但现代的人却感觉活得很复杂、很累。

在道家经典《庄子》中假托孔子与颜回的一段对话,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颜回想去卫国劝谏卫灵公,孔子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冒昧前往,没有皇帝的诏书,王公大臣看到你这个年轻人,并且知道你是我的学生,妒忌心就来了,必然会乘机争斗你。古人常说:“士无论贤愚,入朝则必遭谗。”一个知识分子、读书人,不管你好与坏,贤人或者愚人,只要你进朝来,大家就会妒忌。其实现代社会亦是如此。

接下来孔子为弟子勾勒了一幅生动的众生相,孔子说颜回你一到卫国,卫灵公左右的人一定找机会跟你斗一下。“而目将荧之”,每个人看到新来的,都用眼睛瞄他一下,表面上的样子还很好看,下来以后,大家就批评开了,心里面成见就来了。这里描写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细节。处在人世间这个社会环境里,这个故事中以白描手法,剥掉世俗的遮掩,其实就是世态人情。一般讲,做人处世注意对待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采取不同方式应当是明智的做法,只要与人无害,便是可取的。但是什么事都有个度,如果一个人过度地伪装自己,总是带着一副虚伪脸谱,甚至以怀揣险恶之心,那就是大大的要不得了。

一只年幼无知的小老鼠,因毫无准备差点被人逮住。它向母亲讲述了它的历险经过:“我穿过环绕着的山峦,一路小跑。这时候,两只动物引起了我的关注,一只温柔、善良而亲切;另一只却好激动、爱争吵,它的嗓音尖厉刺耳,头上还顶着个大肉包,尾巴展开着翎毛,它的两只胳膊向空中升起,好像就要飞翔一般。”小老鼠向妈妈描述的原来是只小公鸡,但它叙述得却像是从遥远的南美洲来的动物一般。

“它用双臂拍打着自己的双肋,”小老鼠接着说,“发出好大的声响。感谢上帝赋予我胆量,可我还是吓得逃跑了。我在心里咒骂它,没有它,我将和那位看来非常温和的动物结识了。它和我们一样,身上有着柔软的毛,有斑纹,长尾巴,举止斯文,目光稳重、炯炯有神。我寻思,它和我们老鼠一定能友好相处,因为它耳朵的形状也与我们的大体相同。正当我要与它打招呼时,另外那个家伙发出的巨响把我给吓跑了。”这个温和的家伙到底是谁呢?“我的孩子,”鼠妈妈说,“这温和的家伙是猫,在它虚伪的面孔下却有着不可告人的歹意。它专门捕食我们的同胞;另一只是公鸡,而它根本不会危害我们。”

生活中也是如此。面相不和善的人也许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在我们遭遇危难时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而那些表面温柔、善良的人背后却可能隐藏着一副邪恶歹毒的心肠。识别虚伪面孔下的歹意常常比认识一颗深埋的善心更加重要,因为,有时,深藏的歹意就像一支暗箭,会在不经意之间伤害到你。

这个故事给予我们的启发是深刻的。固然,动物的潜伏隐藏是出于其捕食或逃生本能的,但是在人类身上,却早已不是出于生物性本能的问题了,人越来越多的习惯于掩藏自己的本真,对人处世失掉了原本的纲常,没有原则,而只是以利害之心来决定对人的态度。久而久之,不仅会伤害别人,自己也会觉得厌倦。

这世间的人,仿佛都是戏台上的表演家,每个人都可以变换几种不同的脸谱。人之所以要有这些脸谱,都是因为隐藏着机心,各种各样的机心就像不同种类的化妆品,涂抹在人的脸上,可能会使人看起来更漂亮,但是失去了自己的本色。同时,也让人与人之间更加隔膜、更加陌生,难以真诚相待。现代人常常会感慨交人不易,似乎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带着脸谱生活,其实,做人大可不必如此。道家智慧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被表象所蒙蔽,人生尤其如此,保持内心的原则,不厌倦也不苟合世事,同时也要对世态人情了然于心,慎对人生的各种脸谱。

轻率易失根本,负重才能致远

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这句话的意思是,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因此君子终日行走,不离开载装行李的车辆,虽然有美食胜景吸引着他,却能安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重为轻根”的“重”字,可以牵强作为重厚沉静的意义来解释,重是轻的根源,静是躁的主宰。“圣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并非简单指旅途之中一定要有所承重,而是要学习大地负重载物的精神。

大地负载,生生不已,终日运行不息而毫无怨言,也不向万物索取任何代价。生而为人,应效法大地,有为世人众生挑负起一切痛苦重担的心愿,不可一日失却这种负重致远的责任心。这便是“圣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的本意。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还有一种,就是蜗牛。鹰矫健,敏捷,锐利;蜗牛弱小,迟钝,笨拙。鹰残忍、凶狠,杀害同类从不迟疑;蜗牛善良、厚道,从不伤害任何生命。鹰有一对飞翔的翅膀,蜗牛背着一个厚重的壳。与鹰不同,蜗牛到达金字塔顶,主观上是靠它永不停息的执著精神,客观上则应归功于它厚厚的壳。蜗牛的壳,非常坚硬,它是蜗牛的保护器官。据说,有一次,一个人看见蜗牛顶着厚重的壳艰难爬行,就好心地替它把壳去掉,让它轻装上阵,结果,蜗牛很快就死了。正是这看上去又粗又笨、有些负重的壳,让小小的蜗牛得以万里长征,到达金字塔顶。

对此,有人总结说:有时,有所背负,反而能够走得更远。确实很有几分道理。

志在圣贤的人们,始终要戒慎畏惧,随时随地存着济世救人的责任感。倘使能做到功在天下、万民载德,自然荣光无限,正如隋炀帝杨广所说的:“我本无心求富贵,谁知富贵迫人来。”道家老子的哲学,看透了“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自然反复演变的法则,所以才提出“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的告诫。

虽然处在“荣观”之中,仍然恬淡虚无,不改本来的素朴;虽然安然处在荣华富贵之中,依然超然物外,不以功名富贵而累其心。能够到此境界,方为真正悟道之士,奈何世上少有人及,老子感叹:“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人们不能自知修身涵养的重要,犯了不知自重的错误,不择手段,只图眼前攫取功利,不但轻易失去了天下,同时也戕杀了自己,触犯了“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的大病。提及身轻失天下,不由让我们想起汉朝的王莽。

王莽是皇太后王政君弟弟王曼的儿子,父辈中九人封侯,父亲早死,孤苦伶仃。与同族同辈中声色犬马的纨绔子弟相比,王莽聪明伶俐,孝母尊嫂,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名远播。他曾几个月衣不解带地悉心侍候伯父王凤,深得这位大司马大将军的疼爱。加官晋爵后的王莽依旧行为恭谨,生活俭朴,深得赞誉。正当王莽踌躇满志之时,成帝去世,哀帝即位,王莽的靠山王政君被尊为太皇太后,失去了权力,王莽下野,并一度回到了自己的封国。这段期间,王莽依然克己节俭,结交儒生,韬光养晦。为了堵住悠悠之口,哀帝以侍候王太后的名义,把王莽重新召回到京师。随着年仅9岁的汉平帝即位,王莽将军国大政独揽一身,其野心也急剧膨胀。而后,一心想当帝王的王莽,假借天命,征集天下通今博古之士及吏民48万人齐集京师,“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的天书应运而生,王莽也理所应当地由“安汉公”而变为摄皇帝、假皇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平定了几多叛乱之后,王莽宣布接受天命,改国号为“新”,走完了代汉的最后一幕。

称帝后,他仿照周朝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削夺刘氏贵族的权力,引发豪强不满;他鄙夷边疆藩属,将其削王为侯,导致边疆战乱不断;赋役繁重,刑政苛暴,加之黄河改道,以致饿殍遍野。王莽最终在绿林军攻入长安之时于混乱中为商人杜吴所杀,新朝随之覆灭。

当了15年新朝皇帝的王莽王巨君,是近两千年来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多的人物之一,有人把他比作“周公再世”,是忠臣孝子的楷模,有人把他看成“曹瞒前身”,是奸雄贼子的榜首。白居易一语道破天机:“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老子所谓:“及吾无身,又有何患。”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其身存。志在天下、建丰功伟业者,正是因为身有所存。现在正因为还有此身的存在,因此,应该戒慎恐惧,不可轻率,安然自处而游心于物欲以外。不以一己私利而谋天下大众的大利,立大业于天下,才不负生命的价值。可惜为政者,大多只图眼前私利而困于个人权势的欲望中,以身轻天下的安危而不能自拔,由此而引出老子的奈何之叹!

身处苦难,不为苦难所累

在《庄子》一书中,庄子通过它的寓言向我们讲述了很多与常人形态迥异的人,比如残疾人、受过刑罚的人。从外表上看,他们甚至连生活都无法自理,过着贫穷的生活,但是这些人或者精力充沛,或者很有理想,总之都过得很快乐,堪称异事。比如《庄子·人间世》中,庄子就讲述了一位名叫支离疏者的故事。

这个名叫支离疏的人,下巴隐藏在肚脐下,双肩高于头顶,后脑下的发髻指向天空,五官的出口也都向上,两条大腿和两边的胸肋并生在一起。他给人缝衣浆洗,足够度日;又替人筛糠簸米,足可养活十口人。国君征兵时,支离疏捋袖扬臂在征兵人面前走来走去;国君有大的差役,支离疏因身有残疾而免除劳役;国君向残疾人赈济米粟,支离疏还领得三钟粮食、十捆柴草。

最后庄子得出结论说,像支离疏那样形体残缺不全的人,还足以养活自己,终享天年,更何况我们这些形体完整的人呢!

庄子告诉我们,天无绝人之路,一个人的境况无论多么困难,总是会有路走下去的。因此,人在贫困的处境当中只要能抱着坚定的信念,努力上进,就能跨越贫困,走向成功。其关键还需要身处贫困的人,不要被贫困压倒才行。

有些人生下来就身处贫困之家,有些人生在富贵豪门,这是先天的差距,贫困的孩子必须付出双倍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这是每一个被贫困困扰着的心灵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但我们必须坚信这样一句话:“你可以贫困,但不能贫困一生。”人处在贫困的环境之中,更应该奋发上进,努力去追求成功,这样的成功才更弥足珍贵。

出身贫困并不可怕,只要面对困境不抱怨不低头,勤奋自强就能获得成功。很多在贫困中长大的人往往自甘堕落,他们认为自己此生命该如此,再奋斗也是徒劳,于是只能一生受穷,惶惶度日,更有一些人因心理极端不平衡而走上犯罪之路。

生命的贫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能由你自己来决定,身处贫困若能不被贫困所累,奋发向上,积极奋斗,照样可以有一个富足的人生;相反,如果自甘堕落,即使生在富豪之家,也可能在中年以后堕入贫困之中。

在《庄子·德充符》里面,庄子向我们讲了一个被砍了一只脚却很成功的人。

鲁国有个被砍掉一只脚的人,名叫王骀,跟从他学习的人却跟孔子的门徒一样多。孔子的学生常季向孔子问道:“王骀是个被砍去了一只脚的人,跟从他学习的人在鲁国却和先生的弟子相当。他站着不能给人教诲,坐着不能议论大事;弟子们却空怀而来,学满而归。难道确有不用言表的教导,身残体秽内心世界也能达到成熟的境界吗?这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回答说:“王骀先生是一位圣人,我的学识和品行都落后于他,只是还没有前去请教他罢了。我将把他当做老师,何况学识和品行都不如我孔丘的人呢!何止鲁国,我将引领天下的人跟从他学习。”

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外在的境遇再困难,只要经过努力,他还是可以走出一条成功的路来的。英国小说家罗伯特·史蒂文森说过:“不论担子有多重,每个人都能支持到夜晚的来临;不论工作多么辛苦,每个人都能做完一天的工作,每个人都能很甜美、很有耐心、很可爱、很纯洁地活到太阳下山,这就是生命的真谛。”确实如此,唯有流着眼泪吞咽面包的人才能理解人生的真谛。因为苦难是孕育智慧的摇篮,它不仅能磨炼意志,而且能净化人的灵魂。如果没有那些坎坷和挫折,人绝不会有这么丰富的内心世界。苦难能毁掉弱者,同样也能造就强者。

有些人一遇挫折就灰心丧气、意志消沉,甚至用死来躲避厄运的打击。这是弱者的表现,可以说生比死更需要勇气。死只需要一时的勇气,生则需要一世的勇气。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可能有消沉的时候,居里夫人曾两次想过自杀,奥斯特洛夫斯基也曾用手枪对准过自己的脑袋,但他们最终都以顽强的勇气走向新生活,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可见,一时的消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消沉中不能自拔。

做一个生命的坚定者,就要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希望,这样我们最终会等到转机来临的那一天。

热爱生活,才能过好生活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

陆羽并不喜欢求佛,何必强求呢?强求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只有喜欢热爱,才能孜孜不倦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庄子·齐物论》中探讨了为什么昭文、师旷、惠子三人的音乐达到了神仙的境界。

庄子说:“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意思是说:这是因为他们个人的爱好不同。一个人有所“好”,这也是“几”,把握这个长处,专搞这一行,没有不成功的。所以任何学问,任何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到什么程度,“好”到发疯了、入迷了,他一定成功。“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彼”就是外面一切其他的东西都不在话下,都不在心目中,这就是人的成功之路。“其好之也,欲以明之”,了不起的专家,万世留名的有专长的人物,因为他对某一件事有偏好,所以他死死地钻进去,硬要把这个问题弄到透顶、透彻,因而才有成就。

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有一回特意讲“香菱学诗”的故事。

香菱是个对文学很有追求的女孩子,尤其热爱诗,她想学写诗,并且在才女如云的大观园里,勇敢而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很是认真地将这种追求和热爱付之于行动。

故事开头说有一天香菱一见黛玉就说明求教之意,黛玉慨然允诺。以下写香菱在黛玉指导下学习写诗的全过程,大致可分为黛玉指导读诗和香菱练习写诗两个阶段。

第一次,黛玉先略说律诗的章法、对仗和平仄,使香菱深受启发。循此继进,黛玉又指出“立意”是诗的头等大事,同时告诫香菱切不可爱那些浅近的诗,并给她开了一个书目,安排了读的顺序。在这次谈话的末尾,黛玉又将王维的五言律诗集借给香菱,要求她见画有红圈的就读。第二次是在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进行的,黛玉称之为“讲究讨论”,实际上是要检查香菱对王诗理解的程度。香菱果真不负所望,把王诗中的炼字功夫说得头头是道,说到“墟里上孤烟”这一句,还联系自己进京那年所见黄昏时分村落的景象,把诗境都说活了。而黛玉又把陶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出来给香菱看,启发她认识了脱化前人诗句的道理。香菱就开始练习写诗,宝钗也参与了其中的指导。

香菱的诗一共写了三稿。第一稿是在“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的情况下经过苦思写成的。宝钗先看,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黛玉则认为“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指示她“丢开”这首,“放开胆子”另作一首。香菱得了这个指示,就“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含笑一回”,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可这样写出来的第二稿依旧不行,黛玉说“过于穿凿,还得另作”;宝钗则认为它离了题,不是写“月”,而是写“月色”了。尽管又一次失败,但香菱毫不气馁,便独自走到阶前竹下去构思她的第三稿。她“挖心搜胆”,心无旁骛,以致将探春说的“你闲闲罢”听成“十五删的‘闲’字”,反过来说探春“错了韵了”。这一天,香菱满心想的都是诗,到晚间还是“对灯出神,三更上床,到五更才胧睡去”。最后,她居然在梦中把这首诗作成了,而且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待到宝钗将她唤醒,她立即将诗抄写下来——这就是她的第三稿,后来博得了众姐妹的一致称赞:“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香菱为什么那么快就能学会写诗并写得那么好呢?其根源就在于她喜欢诗、热爱诗。唯其热爱,才能精益求精,不辞辛劳,才能“三更上床,到五更才胧睡去”,孜孜不倦,也才能取得较高的成就。

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并不喜欢音乐,而是喜欢运动,但是在家长的坚持下,必须去参加钢琴课;许多孩子并不喜欢去背诵唐诗宋词,而是喜欢各种小动物、植物,但是在家长的坚持下,必须每天在家中学习唐诗宋词……这样的事情还算少吗?一个小伙子明明喜欢舞文弄墨,但在家长的坚持下,去报考了大学的计算机系,这是多么可悲啊!家长们可能会说,这叫有用,其实,这纯然是以一种功利眼光来看待外界的表现。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哪一行学好了,学精了,都能够在这个世界上获得幸福。而如果都能按照“唯其好之”的原则去教育孩子,去发展自己,谁又敢保证我们都不能成为天才呢?

好命都是修养出来的

《庄子·外物》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寓言:

宋元君半夜里梦见有人披散着头发在侧门旁窥视,说:“我来自名叫宰路的深渊,我作为清江的使者出使河伯的居所,渔夫余且捕捉了我。”宋元君醒来,派人占卜,说:“这是一只神龟。”宋元君问:“渔夫有名叫余且的吗?”左右侍臣回答:“有。”宋元君说:“叫余且来朝见我。”第二天,余且来朝。宋元君问:“你捕捞到了什么?”余且回答:“我的网捕捉到一只白龟,周长五尺。”宋元君说:“献出你捕获的白龟。”白龟送到,宋元君一会儿想杀了它,一会儿又想养起来,心里正犯疑惑,卜问吉凶,说:“杀掉白龟用来占卜,一定大吉。”于是把白龟剖开挖空,用龟板占卜数十次也没有一点失误。

孔子知道后说:“神龟能显梦给宋元君,却不能避开余且的渔网;才智能占卜数十次也没有一点失误,却不能逃脱剖腹挖肠的祸患。如此说来,才智也有困窘的时候,神灵也有考虑不到的地方。即使存在最高超的智慧,也匹敌不了万人的谋算。鱼儿即使不畏惧渔网却也会害怕鹈鹕。摒弃小聪明方才显示大智慧,除去矫饰的善行方能使自己真正回到自然的善性。婴儿生下来没有高明的老师指教也能学会说话,只因为跟会说话的人自然相处。”

一个人想拥有一个美好的前程、美满的人生,一定不能相信算命这种事。与其去算命,还不如自己静下心来,修身养性,这样自己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生命会不断升华,幸福也会不请自来。这也是庄子的这篇寓言所要向世人说明的一个道理。

英国诗人亨利曾经说过:“我是命运的主人,我主宰我的心灵。”做人应该做自己的主人,应该主宰自己的命运,不能把自己交付给别人。然而,生活中很多人却不能主宰自己。有的人把自己交付给了金钱,成为金钱的奴隶;有的人为了权力,成了权力的俘虏;有的人经历一次失败后便迷失了自己,向命运低头,从此一蹶不振;有的人相信了算命先生的占卜,被命运的枷锁捆住一生。其实这些都是在心理上被奴役的表现。庄子告诉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所谓的好命并不是天生由某些东西来注定的,其实真正的好命都是靠自己的修养来创造的。那么如何修养呢?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个故事。

许多青蛙烦恼着没有一个青蛙王来管理它们,便推派使臣去向天神祈求一个蛙王。天神知道青蛙头脑简单,便抛下一块大木头到河里来。青蛙们被那木头所激起的水声吓了一跳,都躲到水底去。但是它们看那木头浮在水面不动,便游到水面上来,一点也不怕,还轻视地爬上木头蹲坐着。不久,它们认为神派了这样呆笨的王来管理它们,真是岂有此理,便再推派一个代表,去向天神请求,希望另外再派一个君王。于是天神派了一条鳗鱼去统治它们,青蛙们见鳗鱼生性和善,并无君王的威严,又去请天神替它们再选一个王。天神对于它们的请求很不耐烦,便派了一只鹭鸶去。这鹭鸶每天吃青蛙,没多久就把河里的青蛙吃得干干净净。

本来蛙王应由青蛙自己拥立或选出来,向天神求王,本身就是奴隶的行为,偏偏青蛙们又嫌弃那些愿意跟它们平等、友善相处的蛙王,结果只招来被奴役、吞噬的命运。

做奴隶是自己选择的,而不是其他人强迫的。这些人之所以会选择当奴隶,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获得解脱,获得自由。所以最后只能无奈地接受自己的糟糕的命运,实在可叹。

一个人如何使自己摆脱奴隶的桎梏呢?首先应该培养高贵的人品。在抱怨自己是他人的奴隶之前,先看看自己是否是自己的奴隶。

敢于反省自我,敢于正视自己的心灵,不要对自己放宽要求。我们一定会发现,自己的心里隐藏着很多猥琐的思想和欲望以及不假思索就顺从的习惯或者行为,这些东西在自己平时的行为中比比皆是。改正这些缺点,不要再做自己的奴隶,这样就没有人能奴役我们。一旦战胜了自我,我们便能克服所有的逆境,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有人说,一个不想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是可悲的;一个不能靠自己的能力改变命运的人,是不幸的。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和算命先生的那几句话又能有多大关联?每个人都要努力做命运的主人,不能任由命运摆布自己。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摆脱自私与狭隘的思想,去追求无私和永恒的境界,摆脱自己是受害者的错觉,试着去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我们就会进一步认识到,伤害自己的其实就是自己。

好命都是修养出来的,庄子告诉我们很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