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概论

一、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宏观经济学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1929-1933年爆发的席卷整个欧美国家的经济大萧条,彻底推翻了古典经济学关于自由竞争、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可以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发展的思想。大萧条给各国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面对空前的高失业率,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其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该书的问世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凯恩斯反对古典经济学关于供给创造需求、利率的灵活变动性、价格和工资的灵活变动性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不存在这样一种“自我协调”以确保实现充分就业存在的机制,经济在偏离充分就业状态时政府就应该施以宏观经济稳定政策,以便使之更加接近于充分就业水平。由凯恩斯所创立并被其追随者所发展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凯恩斯主义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知识扩展】

古典学派的理论

所谓古典学派,就是强调经济中自我矫正力量的学说,古典学派认为市场经济在不需要政府干预的前提下就能自动实现长期的充分就业均衡。经济仅仅会在短期内暂时地偏离充分就业,但不可能出现长期的萧条或衰退。古典学派的这种观点背后的基本原理是工资和价格足够灵活,市场很快会“出清”。因而,古典学派认为政府采取的各种政策往往是无效的,宏观政策对产出和就业不能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政府在经济中只需扮演守夜人的角色。

20世纪70年代初以后,由于西方国家出现了“滞胀”局面(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同时存在),凯恩斯主义对此理论上无法提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实践上也拿不出同时解决失业和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主义学派、新古典学派和供给学派等自由主义流派纷纷出笼,向凯恩斯主义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它们在英美等国曾取代凯恩斯主义而成为这些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知识扩展】

货币主义学派

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滞胀”现象,动摇了人们对凯恩斯方法的信心。以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认为,凯恩斯提倡的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可能就是导致这种新的经济不稳定的根源。

货币主义学派在假设货币周转速度具有稳定性以及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不敏感的前提下,认为财政政策虽然也对国民收入以及其他宏观经济变量产生重大影响,但决定总产出和就业以及物价水平的却是货币,货币供给增长是决定名义GDP增长的主要的系统性因素。同时,货币主义认为价格和工资具有相对灵活性,据此,货币主义学派认为货币供给变动不会对实际国民收入产生影响,货币供给的变动主要影响价格。其政策观点是:①赞同货币政策,反对财政政策;②反对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③主张固定货币规则。

【知识扩展】

新古典学派

新古典学派的观点基于两个假设:①价格和工资是灵活的,这和古典学派的观点一致;②理性预期假设,指人们可以利用所有可能获得的信息和经济理论做出最合乎理性的无偏预测,基于理性预期,政府不能通过各种政策来愚弄人们,被人们预期到的政府的政策无法影响实际产出和就业。

在上述两个假设前提下,新古典学派认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无效的,经济政策影响产出和就业的唯一方法就是靠意外和错觉。

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一个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流派。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的“经济复兴计划”就是以该学派的理论为依据,并且在美国的经济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为阿瑟·拉弗。

供给学派认为,由于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政策,需求受到过度刺激,而供给却被窒息在不必要的管制、过高的税收和过多的规章制度之中,它们都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绞索。供给学派强调自由放任,让市场机制自行调节经济;主张减税、减支,以促进增加供给;主张实行刺激供给和供给管理为主的经济政策。

在取得短暂辉煌后,上述自由主义流派都暴露出各自的不同局限性。同时,以萨缪尔森等人为代表的后凯恩斯主义流派的经济学家们则吸收和容纳了一些现代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观点和思想,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范围更广泛的综合,并将其理论更名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综合”。

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

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主要考虑如何定义、计算一个国家的收入,分析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变动对产出、就业和物价水平的影响。

2.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研究的是为什么不同国家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巨大,哪些因素影响到经济的增长,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存在着一种长期增长的可能性,经济能否实现稳定增长等问题。

3.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研究的是什么原因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用什么方法来事先检测经济的波动。

4.通货膨胀和失业

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是各国经济中最主要的问题,宏观经济学就是要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导致的后果以及解决的办法,并分析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

5.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包括政策的工具种类、政策运用的时机、政策在IS-LM模型中运用的效果等。

6.开放宏观经济学

开放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外汇、汇率制度、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汇率变动后产生的影响、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及调节、内外均衡冲突、资本的流动性,以及不同汇率制度和资本流动性下宏观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效果等。

图1.1列出了本书结构总体框架,以便读者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图1.1 宏观经济学总体框架

三、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现代西方经济学,按研究对象和分析方法等的不同,可以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显然,宏观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但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微观经济学以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以及“看不见的手”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为前提假设条件,以价格理论为中心,采用个量分析方法研究组成经济的各个单位(如厂商、家庭等),分析的问题包括:

(1)单个商品的需求量、供给量和均衡价格如何确定。

(2)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

(3)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

(4)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

微观经济学最终解决单个单位如何优化资源的配置(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

宏观经济学则以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为前提假设条件,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采用总量分析等方法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解决资源的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四、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有别于微观经济学的个量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采用总量分析研究方法,总量分析就是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从研究方法看,宏观经济学又可以称为“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中,总量包括GDP、消费、储蓄、投资、进出口、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等。这些总量中某些总量可以从微观经济中的个量中直接加总而得到,如:整个社会的消费是单个居民消费的总和,整个社会的投资是单个企业投资的总和。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经济总体和经济个体追求的目标有所不同,对微观经济正确的东西,对宏观经济未必正确,有些经济总量如果直接从微观中进行个量加总,在宏观上却可能得到一个相反的结论,例如,个人为了增加储蓄会减少消费,但我们却无法从个人增加储蓄的加总中得到整个社会的储蓄会增加的结论,这是因为如果每个人都减少消费,则会导致整个社会的消费不足,引起总需求下降,从而整个社会的储蓄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