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管理基础(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项目一 解读物流

任务一 物流管理专业前景探究

受领任务

引导案例

“一带一路”构建未来中国30年大战略

2014年11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举行的APEC会议上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投资公司(下称丝路基金),以提供强大资金支持。这一牵连起亚太、欧洲、非洲等多个经济圈的重大战略,将继续在2015新的一年里有条不紊地推进,打造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一带一路”是新一届领导集团所提出来的新的战略,是我国的国家物流战略,是国家有意识地打造陆地物流发展战略,同时打造海上物流发展战略,从而形成陆地和海上两大物流通道,实现中国国际贸易的“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即以中国的国际贸易为主体,一翼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一翼是“海上丝绸之路”,共同促进我国多种物流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路线为:一条北线,北京—俄罗斯—德国—北欧;一条中线,北京—西安—乌鲁木齐—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匈牙利—巴黎;一条南线,北京—南疆—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意大利—西班牙。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包括东盟(10国);南亚(6国):东帝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西亚(8国):伊朗、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科威特、伊拉克、阿曼、也门;东北非(7国):埃及、坦桑尼亚、肯尼亚、苏丹、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索马里。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一带一路”沿线53个国家、94个城市,包括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港口城市是‘一带一路’的首尾相接之处,‘一带一路’到此闭合成为一个圆环。”未来沿着“一带一路”将会有更多区域合作。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也就意味着将来中国与沿线国家在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互联互通,这将带动我国与周边国家对外开放实现一个新的历史性突破。

(资料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任务分析

物流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普遍现象,物流对经济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政府层面高度重视,且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可以说,学习物流管理专业前程似锦。要完成此项任务,就必须认知物流管理基础知识,从物流概念、价值分析入手,在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中把脉我国物流发展趋势,探究专业前景。

知识链接

一、物流基础知识

1.物流概念

(1)物流。“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物流”这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出现于美国,来源于军事领域,其英文“logistics”最初的意思是军队的转移、住宿和供给,中国称为“军事后勤”。我国古代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中写到“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可见我国很早以前就强调军事后勤(后勤在中国古代一直被称为辎重,后来在近代才逐渐改为后勤)的重要性。

(2)现代物流。现代物流是指为满足顾客的需求,对来源点到使用点的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及储存进行计划、执行与控制的供应链管理过程。

供应链是指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

2.物流的基本价值

物流主要是通过创造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来体现其自身价值的。另外,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创造一定的流通加工附加价值。

(1)时间价值。“物”从供给者到需要者之间本来就存在一段时间差,由于改变这一时间差创造的价值,称作“时间价值”。物流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其时间价值:

①缩短时间创造价值。缩短物流时间,可以减少物流损失,降低物流消耗,增加物的周转,节约物流成本。如新鲜水产品的供应,必须迅速及时。

②弥补时间差创造价值。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时间差,可以说这是一种普遍的客观存在,正是有了这个时间差,商品才能取得自身最高价值,才能获得十分理想的效益,才能起到“平丰欠”的作用。但是商品本身是不会自动弥合这个时间差的。如果没有有效的方法,集中生产出的粮食除了当时的少量消耗外,就会损坏、腐烂;而在非产出时间,人们就会没有粮食吃。物流便是以科学的系统方法弥补,有时是改变这种时间差,以实现其“时间价值”。

③延长时间创造价值。在物流中,通常是以缩短时间差来创造价值,但是,在某些具体物流中也经常会存在人为地、能动地延长物流时间来创造价值。如配合时机销售的物流便是通过有意识地延长物流时间、有意识地增加时间差来创造价值的。

(2)场所价值。物从供应者到需求者之间有一段空间差,改变这一场所的差别而创造的价值叫做“场所价值”。物流创造的场所价值是由现代社会产业结构、社会分工所决定的,主要原因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空间差,商品在不同地理位置有不同的价值,通过物流将商品由低价值区转到高价值区,便可获得价值差,即“场所价值”。场所价值的实现主要有以下几种具体形式:

①从集中生产场所流入分散需求场所创造价值。现代生产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集中的、大规模的生产,小范围的产品可以覆盖大面积的需求,有时甚至于一个国家或若干国家。通过将产品从集中生产的低价值区转移到分散的高价值区,以获得较高的利益。

②从分散生产场所流入集中需求场所创造价值。如粮食是在各地分散生产出来的,而一个大城市的需求却相对大规模集中;一个大汽车厂的零配件生产也分布得非常广,但却集中在一个大厂中装配,这也形成了分散生产和集中需求,物流便依此取得了场所价值。

③从低价值生产场所流入高价值需求场所创造价值。如山西的煤深埋在深山中,和泥土、石块一样,没有任何价值。只有经过采掘,输送到别的地方用来作为发电、取暖的燃料时,才能实现其价值。它的使用价值是通过运输克服了空间距离才得以实现的。

(3)流通加工附加价值。在一定的条件下,物流也可以创造流通加工附加价值。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根据自己的优势从事一定的补充性加工活动。如:把钢卷剪切成钢板;把原木加工成板材;把粮食加工成食品;把水果加工成罐头;名著、名画都会通过流通中的加工,使装帧更加精美,从而大大提高商品的欣赏性和附加价值。与生产领域中的加工不同,这种加工活动不是创造商品的主要实体并形成商品,而是带有完善、补充、增加性质的加工活动。这种活动必然会形成劳动对象的附加价值。在创造流通加工附加价值方面,物流不是主要的责任者,其创造的价值也不能与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相比拟,但这是现代物流有别于传统物流的重要方面。

3.物流的基本功能

(1)物流的总体功能主要有以下两点:

①组织“实物”进行物理性的流动。物流的物理性运动的动力来自五个方面:生产活动和工作活动的要求,生活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要求,流通活动的要求,军事活动的要求,社会活动、公益活动的要求。

②实现对用户的服务。在物流的某些领域内存在“利润中心”“成本中心”等作用,但是所有的物流活动都具有“服务”这个共同的功能特性。

(2)物流的具体功能。物流活动由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等多项工作构成,上述构成也常被称做“物流活动的基本功能”。

①运输。运输是物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功能要素之一,是通过运输手段使货物在不同地域范围间以改变“物”的空间位置为目的的活动,创造场所效用。运输在物流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物流的核心,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第三个利润源”的主要源泉。

②仓储。仓储与运输在物流系统中同等重要,可以消除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时间间隔,产生时间功效。同时,仓储还有调整价格的功能,防止产品供给过多导致价格的暴跌。因此,仓储具有以调整供需为目的的调整时间和价格的双重功能。

③包装。包装是包装物及包装操作的总称,是物品在运输、保管、交易、使用时,为保持物品的价值、形状而使用适当的材料容器进行保管的技术和被保护的状态。包装是生产的终点,同时又是物流的起点。

④装卸搬运。装卸搬运是指在物流过程中,对货物进行装卸、搬运、堆垛、取货、理货分类等,或与之相关的作业,是应物流运输和保管的需要而进行的作业。装卸搬运本身不创造价值,但装卸搬运的质量影响着物流成本和物流效率。在全部物流活动中只有装卸搬运活动伴随物流活动的始终。

⑤配送。配送是面向城市内或区域内,短距离、多频率的商品送达服务。配送是物流中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形式,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配送集包装、保管、运输、搬运、流通加工等于一身,是物流的一个缩影,或在某小范围中物流全部活动的体现。

⑥流通加工。流通加工是流通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流通过程中辅助性的加工活动。流通加工的目的是为了弥补生产过程加工不足,更有效地满足用户或企业的需要,使产需双方更好地衔接。流通加工是生产加工在流通领域中的延伸。

⑦物流信息。物流信息主要是指物流数量、物流地区、物流费用等信息。物流信息是连接运输、仓储、装卸、包装各环节的纽带,如果不能保持物流环节信息的通畅和及时供给,就不能保证物流活动的时间效率和管理效率,就失去了物流的整体效率。物流信息在物流活动中起着神经系统的作用。

4.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物流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再生产的需要,是流通的主要因素。物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连接社会生产各个部分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个社会(或国家)的经济,都是由众多的产业、部门、企业组成的,这些企业又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城市和乡村,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它们之间相互供应产品用于对方的生产性消费和职工的生活消费,它们互相依赖而又互相竞争,形成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物流就是维系这些复杂关系的纽带和血管。“商流”和“物流”一起,把各个生产部门变成社会总生产中互相依赖的部门。

(2)社会再生产不断进行的前提条件。社会生产的重要特点是它的连续性,这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也不能停止生产。而连续不断的再生产总是以获得必要的生产原材料并使之与劳动力结合而开始的。一个企业的生产要不间断地进行,一方面必须按照生产需要的数量、质量、品种、规格和时间不间断地供给原料、材料、燃料和工具、设备等生产资料;另一方面,又必须及时地将产成品销售出去。也就是说,必须保证物质资料不间断地流入生产企业,经过一定的加工后又不间断地流出生产企业。同时,在生产企业内部,各种物质资料也需要在各个生产场所和工序间相继传送,使它们经过一步步的深加工后成为价值更高、使用价值更大的新产品。这些厂内物流和厂外物流如果出现故障,生产过程就必然要受到影响,甚至会使生产停滞。

(3)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物质基础。在商品流通中,物流是伴随着商流而产生的,但它又是商流的物质内容和物质基础。商流的目的在于变换商品的所有权(包括支配权和使用权),而物流才是商品交换过程所要解决的社会物质变换过程的具体体现。没有物流过程,也就无法完成商品的流通过程,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就不能实现。

(4)物流技术的发展是决定商品生产规模和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商品生产的发展要求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但是,没有物流的一定发展,这些要求是难以实现的。物流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条件,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前提。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物流对生产发展的这种制约作用就越为明显。

(5)物流的改进是提高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这不仅由于物流组织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生产过程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决定着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否得以实现,而且物流费用已成为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看来,在日本和欧美的经济发达国家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原材料、燃料节约已经取得较大成果,而产品包装、储存、搬运、运输等方面的费用则在生产费用中占越来越大的比重。因此,搞好物流,已被称为获取利润的第三源泉。

5.物流的分类

(1)按照物流活动的范围分类。

①宏观物流。宏观物流是指社会再生产总体的物流活动,是从社会再生产总体角度认识和研究的物流活动。社会物流、国民经济物流、国际物流都属于宏观物流。

②微观物流。在一个小地域范围内发生的具体物流活动属于微观物流,消费者、生产企业所从事的实际的、具体的物流活动属于微观物流。在整个物流活动中,其中的一个局部、一个环节的具体物流活动也属于微观物流。微观物流研究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局部性。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都属于微观物流。

(2)按照物流系统性质分类。

①社会物流。社会物流是指超越企业物流,以社会为范畴的物流活动。社会物流研究再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物流活动,研究国民经济中的物流活动,研究如何形成服务于社会、面向社会,又在社会环境中运行的物流,研究社会中物流体系的结构和运行规律,因此带有综合性和广泛性。

②企业物流。企业物流是企业内部的物品实体流动。

(3)按照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分类。

①区域物流。相对于国际物流而言,区域物流指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物流,一个城市间的物流,一个经济区域内的物流。区域物流研究的重点是城市物流。

②国际物流。国际物流是伴随着国际经济交往、贸易活动和其他国际交流所发生的物流活动。国际物流正成为现代物流的研究重点之一。

(4)按照物流过程分类。

①供应物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或用户购入原材料、零部件或商品的物流过程称为供应物流。也就是物资生产者、持有者到使用者之间的物流。

②销售物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售出产品或商品的物流过程称为销售物流,是指物资的生产者或持有者到用户或消费者之间的物流。

③生产物流。从工厂的原材料购进入库起,直到工厂成品库的成品发送为止,这一全过程的物流活动称为生产物流。

④回收物流。不合格物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从需方返回到供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称为回收物流。

⑤废弃物物流。废弃物物流是指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等,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而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

6.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1)物流运作系统化。

①物流作业规范化。现代物流更加强调物流作业流程、作业方法、作业标准,使复杂的物流操作变成简单的、易于推广和考核的物流作业,不断提升物流作业的质量和效率。

②物流功能集成化。现代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将多种物流功能进行集成提供了技术支持。物流不仅提供单一的仓储、运输、包装功能服务,还必须开展以供应链为基础的物流功能的集成和整合,包括物流渠道的集成、物流功能的集成、物流环节的集成等。

③物流目标合理化。企业从系统角度统筹规划各种物流活动,必须设立合理化物流目标,理顺物流活动过程中各环节、各功能要素与各物流需求之间的关系,通过物流资源的有效配置,形成物流运作的高效体系,实现物流活动的整体优化。

④物流技术一体化。物流必须使用先进的物流技术、设备与管理为生产经营提供服务,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融合各种先进物流技术,实现物流技术一体化。

(2)物流服务网络化。

①降低成本的物流服务。企业需要提供不断降低物流成本的物流服务。企业必须考虑采用供应链管理办法,建立系统各方相互协作、相互联合的物流服务网络,采取物流共同化计划,通过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和设施设备,推行物流管理技术,提高物流的效率和效益,降低物流成本。

②延伸功能的物流服务。物流强调物流服务功能的恰当定位、完善化、网络化,除了一般的储存、运输、包装、流通加工等服务外,还在功能上扩展至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物流管理咨询、物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策略建议、货款回收与结算、教育与培训、物流系统设计与规划方案的制作等。

③增加便利的物流服务。一切能够简化手续、简化操作的物流服务都是增值性服务。在提供电子商务的物流服务时,推行“门到门”服务、提供完备的操作或作业提示、免费培训、免费维护、省力化设计或安装、代办业务、24h营业、自动订货、传递信息和转账、物流全过程追踪等都是物流增值性服务。为此,企业必须重新设计适合生产经营需要的物流渠道,优化物流服务网络系统,减少物流环节,简化物流过程,提高物流服务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④强化支持的物流服务。企业为了保证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快速、全方位的物流支持,必须强化、完善和健全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实现物流服务网络的系统性和一致性,以保证整个物流网络优化。企业只有形成物流网络才能满足现代生产经营的需要。

(3)物流管理信息化。

①利用物流信息交换平台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B2B交易平台,为传统企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贸易机会,大大降低了企业的采购和销售成本。

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物流管理信息网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物流过程中实物库存暂时用信息代替,形成信息虚拟库存,建立需求端数据自动收集系统,建立基于Internet的数据实时更新和浏览查询、共用数据库、共享库存信息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物流管理。从物流过程来说,80%的物流程序是相似的,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物流管理系统,为传统企业改造物流管理提供指导,在企业录入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后,物流管理系统可以为企业特别设定物流管理方案,供企业参考运行。同时根据企业相关计划的调整,对方案进行修正,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

(4)物流经营全球化。

①物流经营资源的全球化配置。为适应物流经营全球化竞争的需要,现代企业开展物流经营就必须从国际贸易实际情况出发,面向全球进行物流资源的配置。

②物流经营运作的全球化组织。经济全球化对物流运作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物流经营运作必须从企业自身、国内市场扩展到国际市场,借鉴国际物流经验,采取国际化惯例进行物流经营的组织,谋求物流经营的规模化发展。

③物流经营战略的全球化定位。为了在更广泛、更多变的全球市场上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形成核心发展能力,需要企业在全球化物流经营上进行战略定位,树立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国际化物流新观念,确立物流经营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

二、物流管理基础知识

1.基本概念

(1)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客户要求的服务水平的管理活动

换言之,物流管理是对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等物料在企业内外流动的全过程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控制活动。这个全过程是指物料经过的运输、包装、装卸搬运、储存、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的全过程。

(2)现代物流管理。现代物流管理,从宏观上来讲,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运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现代物流活动中的技术问题和经济问题,以实现物流系统的最佳经济效益,不断促进物流业的发展,更好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务。从微观上来说,就是运用计划、组织、控制三大管理职能,借助现代物流理念和现代物流技术,通过运输、搬运、存储、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物流信息处理等物流基本活动,对物流系统各要素进行有效组织和优化配置,来解决物流系统中供需之间存在的时间、空间、数量、品种、价格等方面的矛盾,为物流系统的各类客户提供满足要求的物流服务。

2.物流管理的演变

(1)产品物流阶段。随着卖方市场被买方市场取代,传统制造业为制造商与合同加工商分离的制造方式所取代。为扩大市场份额,满足不同层次客户需求,企业进行大规模生产与销售,造成库存成本、订单处理成本和运输成本增加。实体配送管理就是通过对运输管理、仓储与库存的控制,节省产品物流过程的总成本。

(2)一体化物流阶段。传统的职能分割管理导致物流功能效益背反,横向的一体化职能管理可以综合管理每一流程的不同职能,以取得整体最优化的协同效应,这就是集成物流的一体化管理。它的核心是把企业输入的供应物流、制造过程的生产物流与输出的销售物流集成为一体的平面管理,增加企业系统中物流功能作用,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能力。

(3)供应链管理阶段。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市场一体化发展,企业开始关注物流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的供应商和产成品的分销商,由此形成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最终客户联结在一起的供应链关系。供应链超出单一企业的管理范围,它要求制造商与各级供应商、分销商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共享信息,紧密配合,形成跨企业的商业流程,保证供应链的顺畅运行。供应链管理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供应链管理使企业从内部一体化转向企业外部一体化,通过降低供应链整体成本,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这时的物流管理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称为供应链过程一体化下的物流管理。

3.物流管理系统划分

(1)物流作业管理层。通过作业执行物流功能要素的最优化操作。物流作业管理包括物流运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管理,如入库作业管理、仓储作业管理、配货与补货作业管理、配送作业管理、运输作业管理等。

(2)物流执行管理层。按照高级管理层下达的目标和计划,制订相应的执行计划,安排下达给各个具体作业部门和作业人员,保证本部门具体物流任务的执行。

(3)物流职能管理层。负责制订物流运营计划、物流运营信息支持和财务管理,确定执行管理层人员的职责权限、物流人事、薪酬以及行政后勤支持。

(4)物流决策管理层。制订物流运营目标,修订与完善物流运作规章制度,统一指挥和协调整个机构的运作,确定职能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并直接指挥重大物流业务。

4.物流管理的内容

(1)对物流活动诸要素的管理,包括运输、储存等环节的管理。

(2)对物流系统诸要素的管理,即对其中人、财、物、设备、方法和信息等六大要素的管理。

(3)对物流活动中具体职能的管理,主要包括物流计划、质量、技术、经济等职能的管理等。

5.现代物流管理的目标

现代物流管理追求的目标为服务目标、快捷目标、节约目标、规模优化目标、库存控制目标、安全性目标。

(1)服务目标。物流系统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和桥梁,因此要有很强的服务性。物流系统采取送货、派送等形式,在为用户服务方面要求做到无缺货、无货损、无货差,且费用便宜;在技术方面,近年来出现了准时供货方式、柔性供货方式等。

(2)快捷目标。快捷目标要求把货物按照用户指定的地点和时间迅速及时地送到。在物流领域采取的诸如直达物流、联合一贯运输、高速公路等管理和技术,以及把物流设施建在供给地区附近,或者利用有效的运输工具和合理的配送计划等手段,都是快捷目标的体现。

(3)节约目标。节约目标指有效地利用面积和空间的目标。节约是经济领域取得效益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应逐步发展立体化设施和有关物流机械,求得空间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在流通领域中,除了节约流通时间外,还要通过节约来降低支出。

(4)规模优化目标。物流规模作为物流系统的目标,可以追求规模效益。在物流系统中,考虑物流设施集中与分散是否适当,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如何合理利用,信息系统的集中化所要求的计算机等设备的利用等,都是规模优化这一目标的体现。

(5)库存控制目标。库存过多,需要更多的保管场地,而且会造成库存资金的积压,因此,必须按照生产与流通的需求变化对库存进行控制,这也是宏观调控的需要,它直接涉及物流系统本身的效益。在物流系统中,正确确定库存方式、库存数量、库存结构、库存分布就是这一目标的体现。

(6)安全性目标。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都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避免货运事故给企业和客户带来损失。

6.基本理论

(1)“商物分离理论”。商物分离就是在物资流通过程中将商流和物流活动分别开来进行,使它们按照各自的规律和渠道进行独立的运动。同一笔物资的流通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商流活动,如洽谈、支付等,商流的特点是灵活、机动、活跃、相对成本低;另一方面是物流活动,如运输、储存等,物流的特点是费人、费事、费成本。商流是非常灵活机动的,但是物流则不同,它的每一步运动,都要耗费成本,运动路程越多,耗费成本就越高。因此,为了活跃交易,又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商物分离是经济运行规律的必然体现。商物分离实际上是流通总体中的专业分工、职能分工,是通过这种分工实现大生产式的社会再生产的产物。

它主要包括:

①商流过程与物流过程的分离。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分工越来越深入,商业交易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甚至可以采用电子商务的形式进行虚拟运作,在这种情形下,商流过程与物流过程的分离,将成为网络经济时代的一个趋势,这种分离在网络经济时代将越发彻底。

②商流责任人与物流责任人的分离。网络经济时代,由于物流服务供应商(如第三方物流等)的出现,商品的交易双方只进行商流的运作,而物流则由第三方来承担。这种商流运作责任人和物流运作责任人的分离,是网络经济时代商物分离的一个标志。

(2)“黑大陆”理论。著名的管理学权威彼得·德鲁克曾经讲过:“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黑暗大陆。”德鲁克泛指的是流通,但是,由于流通领域中物流活动的模糊性尤其突出,是流通领域中人们更认识不清的领域,所以,“黑大陆”说法现在转向主要针对物流而言。

“黑大陆”说法主要是指尚未认识,尚未了解,在黑大陆中,如果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照亮了这块黑大陆,那么摆在人们面前的可能是一片不毛之地,也可能是一片宝藏之地。“黑大陆”说也是对物流本身的正确评价:这个领域未知的东西还很多,理论和实践皆不成熟。

(3)“物流冰山”理论。“物流冰山”理论是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提出来的。他在专门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可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大家只看到物流费用露出海水上面的冰山的一角,而潜藏在海水里的整个冰山却看不见,海水中的冰山才是物流费用的主体部分。一般来说,企业向外部支付的物流费用是很小的一部分,而真正的大头是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

“物流费用冰山”说之所以成立,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物流成本的计算范围太大;二是运输、保管、包装、装卸以及信息等各物流环节中,以哪几种环节作为物流成本的计算对象问题;三是选择哪几种费用列入物流成本中的问题。

(4)“第三利润源”理论。“第三利润源”理论主要出自日本,是对物流潜力及效益的描述。一般把生产中降低物质材料消耗而增加的利润称为第一利润源,把因节约活劳动消耗,通过提高管理技术、水平,采取先进的管理手段,降低人力资源消耗而增加的利润称为第二利润源。

“第三利润源”理论,反映了日本人对物流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活动,在前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被人所重视,按时间序列排为“第三利润源”。

(5)“效益背反”理论。物流效益背反理论是指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即某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反之也如此。例如,减少库存据点并尽量减少库存,必然使库存补充变得频繁,增加了运输成本。为此,必须注重研究物流的总体效益,使物流系统化,使系统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最低成本,实现最佳效益。

(6)“成本中心”理论。物流成本中心理论是指物流在整个企业战略中,只对企业营销活动的成本发生影响,物流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的产生点,因而,解决物流的问题,并不主要是为搞合理化、现代化,不主要在于支持保障其他活动,而主要是通过物流管理和物流的一系列活动降低成本。所以,成本中心既是指主要成本的产生点,又是指降低成本的关注点,物流是“降低成本的宝库”等说法正是这种认识的形象表述。

(7)“服务中心”理论。该理论认为,物流活动最大的作用并不在于为企业节约了消耗,降低了成本或增加了利润,而是在于提高了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在使用描述物流的词汇上选择了“logistics”(原义“后勤”)一词,特别强调其服务保障的职能。通过物流的服务保障,企业以其整体能力来压缩成本,增加利润。

(8)“战略”理论。物流战略中心说是当前非常盛行的说法,学术界和企业界逐渐意识到物流更具有战略性。这一学说把物流提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认为物流会影响到企业总体的生存与发展,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看待物流对企业长期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将物流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直接联系起来的观点,对促进物流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9)“供应链管理”理论。进入20世纪90年代,物流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顾客需求不断升级,订货周期逐渐缩短,快速反应系统推广应用,市场竞争日趋加剧,营销方式不断更新以及经济全球化到来等。为适应这些变化,供应链管理逐渐受到重视。一般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对工作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它是一种从供应商开始,经由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客户的全要素、全过程的集成化管理模式。其目标是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寻求建立供、产、销企业以及客户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大程度地减少内耗与浪费,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最优化。

任务实施

1.讨论

组内自由讨论。

2.分享

各组推选一名代表与大家分享讨论结果。

3.评价

教师掌控教学现场,适时进行评价。

4.定论

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新兴的产业部门,将成为21世纪的重要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从中央到地方以及许多市场意识敏锐的企业,已把物流作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把现代物流理念、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现代物流模式引入国家、地方经济建设与企业经营和管理之中;但是我国的物流教育仍十分滞后,现代物流人才还很匮乏。对我们而言,学习物流管理专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我国物流业的振兴而时刻准备着。

行业链接

中科院预测:2015年中国物流业增加值将达3.24万亿元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23日讯(记者王苏)今日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发布“2015年我国物流业发展展望”报告。

报告指出,2014年中国物流行业呈现“增速趋缓、质量提升”的基本特征,全国物流业景气指数LPI平均值为54.8%,反映出我国物流业总体仍处于平稳发展期,相较于2013年的LPI平均值53.1%有所增长,但增速放缓。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2013年逐月回升的状态转为2014年的投资持续扩大,表明投资环境出现较大改善。国务院发布《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确定了多式联运、物流园区、农产品物流、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12项重点工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2014年,我国内需增长发展迅速,物流业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伴随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变,物流市场结构发生变化。以电子商务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冷链物流等居民消费品物流呈现迅猛增长趋势。

报告预计,2015年全年LPI平均值会保持在54.7%左右,物流业增加值将达到3.24万亿元,同比增长8%,效益增长势头减弱;社会物流需求旺盛,物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社会物流总额约为229.8万亿元,同比增长8%;社会物流运行效率逐步提升,社会物流总费用将达到10.4万亿元,同比增长约9%。

报告认为,2015年我国将加快实施《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的落地工作,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作为基础行业之一的物流业将迎来更加有利的发展机遇。平台整合与区域物流融合加速,物流网络日趋完善;国际型物流企业群体逐渐形成,企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自贸区物流建设将成热点。

针对这些趋势,报告为2015年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是以中长期物流发展规划为导向,确保物流政策落地;二是科学指导物流园区建设,加大对物流业投融资支持;三是顺应全球供应链发展趋势,进行优惠政策扶持;四是加快电子商务与物流协同步伐,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快递企业。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