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有范:数字时代的文化思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发布,戏曲如何薪火相传

吕彤彤

【写作背景】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艺术的瑰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为响应国家号召,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政策层面不断释放利好消息。2017年8月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应加强戏曲通识普识教育,到2020年戏曲进校园基本实现全覆盖。一直以来,由于戏曲部分语言对白的晦涩以及它特有的程式化表现形式,都让人稍有距离感,百姓对其相对难以接受与欣赏。校园是普及和传承文化的主阵地,只有真正落实戏曲进校园的工作,才会真正实现戏曲的传承与发扬。


戏曲为何要进校园?


戏曲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中国的戏曲与古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国戏曲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在灿烂的中华文明进程中,起源于原始歌舞的中国戏曲,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与传承逐渐形成了一种融合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为一体的综合舞台表演艺术。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戏曲剧种约有360多种,传统剧目更是数以万计。其中,京剧与昆曲更被收录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戏曲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湛的表演技术还有其特有的中国美学思想精髓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微评

★近年来,中国戏曲频频走出国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是最先创办评剧培训班项目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开创了推广中国文化的新模式。


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

当今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普及的时代,娱乐性快餐式文化更容易被接受和备受追捧。而戏曲中一些文言文式的对白以及固有的程式化表演模式相对来讲更晦涩难懂,比起当下的综艺节目、青春偶像剧,戏曲就显得落寞。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戏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文化大革命”使戏曲受到致命的重创,因而使得三四十岁中年人在戏曲熏陶方面稍显薄弱。改革开放后,本应焕发青春的戏曲艺术又受到来自西方文化艺术、多种现代艺术与现代传媒的强烈冲击,其结果依然是使戏曲与青年观众失之交臂。一些大学生反映对戏曲“不了解”“没看过”“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戏曲”,既然不了解,当然也就谈不上喜欢了。因此,对青少年普及戏曲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戏曲在传播方式、传播效果方面的落后,如何用青年人喜爱的方式予以传播,如何激发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戏曲的喜爱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校园是教育和普及文化的主阵地

此次《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意见》面对对象是全国的大中小学生,也就是说不仅仅在义务教育阶段营造戏曲学习氛围,对高校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少年强,则国强”。一直以来,戏曲在普及教育中是个缺失,而学校担负着习惯和文化素养培育的重任。因此,学校要加强学生戏曲素养的熏陶和兴趣的培养。


近年来中华戏曲发展和传承产生的新变化


政策红利不断释放

其实,对于中国戏曲的鼓励与支持政策并不是首次出台,早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通知》提出,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健全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学校教育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传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彼时已经提及学校教育对戏曲艺术发展应该起的推动作用。到了2017年文化部对于戏曲发展做了专项扶持项目,并对扶持剧团名单进行了公示,同年3月《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这都充分表明国家各部委对于戏曲发展的重视,以及极力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决心。

微评

★戏曲艺术进校园,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进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情操。


戏曲类电视节目与App应运而生

近年来电视荧屏中以传统文化为选题的电视节目就像一缕清风在喧闹的一众娱乐类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一直以来戏曲类节目相对较少,但是2017年8月6~12日中央电视台连播7场大型传统文化类节目《中国戏曲大会》,节目以“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传统文化、普及戏曲知识、传承华夏文明”为理念,以竞技答题的方式,将戏曲背后的故事性、知识性、规律性与趣味性进行巧妙联动,从而让更多的观众关注戏曲、了解戏曲、爱上戏曲。《中国戏曲大会》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后央视推出的又一档有温度的传统文化盛宴,堪称电视版戏曲教科书。

★戏曲艺术与新媒体的结合,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对于推广传统戏曲、提升传统戏曲的知名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些年来不仅传统媒体加大了对戏曲的重视程度,很多新媒体对于戏曲的推广与传承也做了很大的贡献。比如戏曲垂直领域的App“戏缘”,从2015年上线已来,以戏曲教唱、名家互动为基础,以网络擂台、网上看戏为亮点,以梨园信息、演出票务为服务,满足了戏迷看戏、学戏、听戏、唱戏以及与艺术家互动的需求,成为戏曲App领域的佼佼者,同时也是较早涉足传统文化领域的移动互联网产品。移动互联网戏曲产品的诞生,以其便捷性与高效性的优势,扩大了整个戏曲市场的消费群体,也满足了忠实戏曲迷的更高文化消费需求。


如何更好地实现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戏曲文化也需贯彻落实供给侧改革

时代在发展,过去一些陈旧与不符合现代文明的戏曲作品需要创新地发展与传承,不能墨守陈规,固步自封。《意见》指出,对于戏曲表演团体要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经过审核后才会确定进校园的戏曲团队名单。一些僵化、老化,不愿创新的戏曲团体没有资格进入校园,同时它也会被市场淘汰。一个好的剧本对于一部成功的戏曲作品尤为关键,因此剧本创作人才的培养也至关重要。戏曲表演人才是演绎戏曲作品的灵魂和核心,如今戏曲演出市场中出现年龄断层情况,因此对于青年演员的栽培也是储备后续力量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随着《关于戏曲进校园实施意见》的落实,对于中国戏曲创作与表演人才的培养做了良好的铺垫。

微评

★根据具体剧种、具体院团的需要,采用“团带班”的形式,将表演团体发展需求与人才有效培养结合起来,用“团带班”的舞台表演实践,带动戏曲后继人才的承续,同时将表演团体所带“班”与戏曲职业院校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学科教育结合起来,强化传统戏剧后继人才的队伍建设。


调动社会各界资金、资源合力发展戏曲文化

传承和发展中国戏曲并不仅仅是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事,《意见》指出,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分调动政府、学校、社会、个人等各方积极性,多方汇聚资源。因此,它也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与支持。戏曲由于其消费群体的限制,各个剧院团体的生存和发展一直以来举步维艰,但是一些私人剧团、剧场的出现以及良好规范化运营让我们看到了民间的力量。引导好民间资本发挥作用有利于减轻政府的压力,也有利于促进戏曲市场的发展活力涌现。


重视现代传播手段,大力宣传戏曲文化

《意见》指出,要大力宣传戏曲进校园的价值理念,在广大学生中掀起看戏曲、爱戏曲的热潮。将语文与音乐等日常教学融入其中。同时,我国发展戏曲应该抓住戏曲大IP,举办国际性戏曲节系列活动。中国的戏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繁多的戏曲类别中,以京剧与昆曲最为著名。我们本身拥有丰厚的剧本资源、名家文化遗产,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尤以像汤显祖这样享誉中外的戏曲大师,他给我们留下了以《牡丹亭》为代表的“临川四梦”,后也被改为青春版昆曲作品,被年轻人所接受和喜爱。

微评

★如何对中华优秀传统戏曲剧目进行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将内容创新与更新现代传播手段相结合,大力宣传戏曲文化。


培育戏曲欣赏与消费土壤

《意见》指出,应遵循美誉特点,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每个学生都享有戏曲教育的机会,从而提升全民族对于戏曲学习、了解的热情。一直以来因为看不懂、不想看等因素带来了市场的恶性循环,归根结底,是中国戏曲欣赏与消费土壤仍需精耕细作、用心培育。随着《中华戏曲大会》的热播,以及各地各学校贯彻落实戏曲进校园的工作,未来青少年对戏曲的认知与了解、喜爱与追捧一定会逐渐提升。

★戏曲欣赏与消费土壤的培育离不开戏曲艺术的繁荣及消费者对戏曲艺术的广泛认知,结合大众审美需求来转变戏曲表现形式,使其适应市场化运行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