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让对方开始喜欢你的心理策略

上篇 巧用心理策略,赢得认同和支持

想让别人喜欢你,先去喜欢别人

维也纳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得勒写过一本书——《生活对你的意义》。在那本书里,他说:“一个不关心别人,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他的生活必然遭受重大的阻碍和困难,同时会给别人带来极大的损害与困扰。所有人类的失败,都是由于这些人才发生的。”

一个人如果只关心自己,他很难成为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要成为受人敬重的人,必须将你的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上转到别人的身上去。哲学家威廉姆斯说:“人性中最强烈的欲望便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敬慕。”这句话对于“别人”也同样适用,他人也希望得到你的敬慕。如果你只是过度关心你自己,就没有时间及精力去关心别人。别人无法从你这里得到关心,当然也不会注意你。

伍布奇先生是一家公司的总裁,著名的销售专家,当人们问及一个成功的销售员该具备哪些基本条件时,伍布奇先生脱口而出:“当然是喜欢别人。还有,一个人必须了解自己公司的产品而且对产品有信心,工作要勤奋,善于运用积极思想。但是,最重要的是他一定要喜欢他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受人欢迎是销售员素质的某种表现形式,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你在推销产品的同时,也在“推销”自己。将这一点扩大到人际交往的层面上来,当一个人可以真心地喜欢他人时,他一定会招人喜欢。所以,要获得他人的喜爱,首先必须要真诚地喜欢他人。当然,这种喜欢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而非别有所图的虚情假意。

如果你要别人喜欢你,请对别人表现出诚挚的关切。这是西奥多·罗斯福异常受欢迎的秘密之一,甚至他的仆人都喜爱他。他的那位黑人男仆詹姆斯·亚默斯,写了一本关于他的书,取名为《西奥多·罗斯福,他仆人的英雄》。在这本书中,亚默斯说了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事件:

“有一次,我太太问总统关于一只鹑鸟的事。她从没有见过鹑鸟,于是他详细地描述一番。没多久之后,我们小屋的电话铃响了。我太太拿起电话,原来是总统本人。他说,他打电话给她,是要告诉她,她窗口外面正好有一只鹑鸟,又说如果她往外看的话,可能看得到。他时常做出类似的小事。每次他经过我们的小屋,即使他看不到我们,我们也会听到他轻声叫出:‘呜,呜,呜,安妮!’或‘呜,呜,呜,詹姆斯!’这是他经过时一种友善的招呼。”关于这一点,罗斯福本人的实例更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有一天,罗斯福到白宫去拜访,碰巧塔夫脱总统和他太太不在。他真诚喜欢卑微身份者的情形全表现出来了,因为他向所有白宫旧仆人打招呼,都叫出名字来,甚至厨房的小妹也不例外。“当他见到厨房的亚丽丝时,”亚默斯写道,“就问她是否还烘制玉米面包,亚丽丝回答说,她有时会为仆人烘制一些,但是楼上的人都不吃。‘他们的口味太差了,’罗斯福有些不平地说:‘等我见到总统的时候,我会这样告诉他。’亚丽丝端出一块玉米面包给他,他一面走到办公室去,一面吃,同时在经过园丁和工人的身旁时,还跟他们打招呼……他对待每一个人,就同他以前一样。他们仍然彼此低语讨论这件事,而艾克胡福眼中含着泪说:‘这是将近两年来我们唯一有过的快乐日子,我们中的任何人,都不愿意把这个日子跟一张百元大钞交换。’”

从现在开始,真诚、友善地去喜欢你周围的人吧!相信,这也将会让他们真诚、友善地喜欢你!

第一印象塑造好,便可在对方心中建立深刻印象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初次与人见面时,对方的相貌、举止、言语、风度等某些方面会迅速地映在你的脑海中,形成最初感觉,即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源于人的直觉观察,根据直觉观察到的信息加以综合评判,然后以某种形式固定下来。

卡耐基认为,在社交活动中,第一印象很重要。它是在没有任何成见的基础上,完全凭着你的“自我表现”来判断的,因而第一印象直观、鲜明、强烈而又牢固。如果你的相貌俊美,举止端庄大方,言语机智,谈吐风趣幽默,风度翩翩,谦虚而不自卑,自信而不固执,倔强而不狂妄,你就会给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

当然,人无完人,所有的优点和美德不可能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但你若具有其中某一方面或某一方面的某一点,再扬长避短,将其发扬光大,也同样可以获得最佳效果。

第一印象的好坏,决定着社交活动能否继续下去。第一印象好,人家就愿意和你进一步来往,通过一段时间的相识与了解,人家觉得你的确不错,你们的关系就会顺畅发展。如果对方是你的客户,你在事业上就多了一个合作伙伴;如果对方是你的同事,你在工作中就多了一个支持者;如果对方是你的邻居,你在生活中就多了一个朋友。第一印象不好,你与人家的交往便不得不就此止步了,因为人家不想再见到你。纵然你有多么美好的动机,多么宏伟的蓝图和构想,也只能化成泡影了。

第一印象直接影响着对一个人的评价。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是构成人们对他直接评价的主要因素。许多人在初次交往时,就很快被对方所接受,或奉为事业的楷模,或尊为学业上的恩师,或敬为思想上的领袖,或求为人生的伴侣。

第一印象的烙印是非常深刻的,很长时间都不容易被改变。在许多回忆录中,我们常常可以读到这样一段话:“他还是老样子,像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多少年以后,历史的变化更加之岁月的沧桑,一个人怎么会没有变化呢?但在作者眼里,对方还是他初次见到的模样。事实上不是对方依然如故,而是作者脑中的第一印象太深刻了,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中国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到了新环境,头三脚踢开,以后就容易了。”与人交往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他人心中的第一印象塑造好了,日后才容易春风得意。

把握好开始五分钟攀谈,以后交流自然顺畅

人们第一次相遇,需要多长时间决定他们能否成为朋友?美国伦纳得·朱尼博士在所著的一本书中说:“交际的点,就在于他们相互接触的第一个5分钟。”朱尼博士认为:“人们接触的第一个5分钟主要是交谈。在交谈中,你要对所接触的对象谈的任何事都感兴趣。无论他从事什么职业、讲什么语言、以什么样的方式,对他说的话都要耐心倾听。如果你这样做了,你会觉得整个世界充满无比的情趣,你将交到无数的朋友。”

而许多人同陌生人说话都会感到拘谨。建议你先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你跟老朋友谈话不会感到困难?很简单,因为你们相当熟悉。相互了解的人在一起,就会感到自然协调,而对陌生人却一无所知,特别是进入了充满陌生人的环境,有些人甚至怀有不自在和恐惧的心理。你要设法把陌生人变成老朋友,首先要在心目中建立一种乐于与人交朋友的愿望,心里有这种要求,才能有行动。

以到一个陌生人家去拜访为例:如果有条件,首先应当对要拜访的客人作些了解,探知对方一些情况,关于他的职业、兴趣、性格之类。

当你走进陌生人住所时,你可凭借你的观察力,看看墙上挂的是什么?国画、摄影作品、乐器都可以推断主人的兴趣所在,甚至室内某些物品会牵引出一段故事。如果你把它当作一个线索,就可以由浅入深地了解主人心灵的某个侧面。当你抓到一些线索后,就不难找到开场白。

如果你不是要见一个陌生人,而是参加一个充满陌生人的聚会,观察也是必不可少的。你不妨先坐在一旁,耳听眼看,根据了解的情况,决定你可以接近的对象。一旦选定,不妨走上前去向他作自我介绍,特别对那些同你一样,在聚会中没有熟人的陌生者,你的主动行为是会受到欢迎的。

应当注意的是,有些人你虽然不喜欢,但必须学会与他们谈话。当然,人都有以自我兴趣为中心的习惯,如果你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人不瞥一眼,一句话都不说,恐怕也不是件好事。别人会认为你很骄傲,甚至有些人会把这种冷落当作侮辱,从而产生隔阂。和自己不喜欢的人谈话时,第一要有礼貌;第二不要谈论有关双方私人的事,这是为了使双方自然地保持适当的距离,一旦你愿意和他结交,就要一步一步设法缩小这种距离,使双方容易接近。

在你决定和某个陌生人谈话时,不妨先介绍自己,给对方一个接近的线索,你不一定先介绍自己的姓名,因为这样人家可能会感到唐突。不妨先说说自己的工作单位,也可问问对方的工作单位。一般情况下,你先说了自己的有关情况,人家也会相应告诉你他的有关情况。

接着,你可以问一些有关他本人的而又不属于秘密的问题。对方有一定年纪的,你可以问他子女在哪里读书,也可以问问对方单位一般的业务情况。对方谈了之后,你也应该顺便谈谈自己的相应情况,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和陌生人谈话,要比对老朋友更加留心对方的谈话,因为你对他所知有限,更应当重视已经得到的任何线索。此外,他的声调、眼神和回答问题的方式,都可以揣摩一下,以决定下一步是否能纵深发展。

有人认为见面谈天气是无聊的事。其实,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一个人说:“这几天的雨下得真好,否则田里的稻苗就旱死了。”而另一个则说:“这几天的雨下得真糟,我们的旅行计划全给泡汤了。”你不是也可以从这两句话中分析两人的兴趣、性格吗?退一步说,光是敷衍性的话,在熟人中意义不大,但对与陌生人的交往还是有作用的。

如遇到那种比你更羞怯的人,你更应该跟他先谈些无关紧要的事,让他心情放松,以激起他谈话的兴趣。和陌生人谈话的开场白结束之后,特别要注意话题的选择。那些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要尽量避免,为此当你选择某种话题时,要特别留心对方的眼神和小动作,一发现对方厌倦、冷淡的情绪时,应立即转换话题。

在与人聚会时,常常会碰到请教姓名的事,“请问你尊姓大名”。你要牢牢记住对方的姓名,对方说出姓名之后,你应立即用这个名字来称呼他,当碰到一个你可能已经忘记了名字的人,你可以表示抱歉,“对不起,不知怎么称呼您?”也可以说半句“您是——”“我们好像——”,意思是想请对方主动补充回答,如果对方老练,他会自然地接下去。

学会和陌生人攀谈,谁都可能成为你的朋友。

适时附和,更容易讨对方欢心

我们曾提到过,多听别人说,自己才能了解得到对方更多的信息。然而,不是每个听力正常的人都懂得倾听的艺术,尤其是想讨对方欢心的时候,仅仅靠听就完全不够了,更重要的是要会适时附和对方。不信,看看下面的例子就知道了。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来证明听者的态度对说者有着极大的影响。

实验者让学生表现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结果上课的教授照本宣科、不看学生、无强调、无手势;让学生积极投入——倾听,并且开始使用一些身体语言,比如适当的身体动作和眼神的接触。结果教授的声调开始出现变化,并加入了必要的手势,课堂气氛就此生动起来。

由此看出,当学生表现出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教授因得不到必要的反应而变得满不在乎起来;当学生改变态度,用心去倾听时,其实是从一个侧面告诉教授:你的课讲得好,我们愿意听。这就是无声的赞美,并且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从上面的例子也可以看出,倾听时加入必要的身体语言,是非常有必要的。

行动胜于语言。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可以显示出激情、赞美的信息,也可增强、减弱或躲避、拒绝信息的传递。精于倾听的人,是不会做一部没有生气的录音机的,他会以一种积极投入的状态,向说话者传递“你的话我很喜欢听”的信息。

录音机是没有眼睛的,俗语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适当的眼神交流可以增强听的效果。这种眼神是专注的,而不是游移不定的;是真诚的,而不是虚伪的。发自灵魂深处的眼神是动人心魄的。

录音机做不了“小动作”,而倾听者则必须做一些“小动作”。身体向对方稍微前倾,表示你对说者的尊敬;正向对方而坐,表明“我们是平等的”,这可使职位低者感到亲切,使职位高者感到轻松。自然坐立,手脚不要交叉,否则会让对方认为你傲慢无礼。倾听时和说话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恰当的距离给人以安全感,使说话者觉得自然。动作跟进要合适,太多或太少的动作都会让说者分心,让他认为你厌烦了。正确的动作应该跟说话者保持同步,这样,说话者一定会把你当作“知心人”。

倾听并不意味着默默不语,除了做一些必要的“小动作”外,还得动一动自己的嘴。恰当的附和不但表示了你对说者观点的赞赏,而且还对他暗含鼓励之意。

当你对他的话表示赞同时,你可以说:

“你说得太好了!”

“非常正确!”

“这确实让人生气!”

这些简洁的附和让说话者为想释放的情感找到了载体,也表明了你对他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听者还可以用一些简短的语句将说者想传达的中心话题归纳一下,能够使说者的思想得以凸显和升华,同时也能提高听者的位置。

用好“您”字,会让你更受欢迎

你想让你的谈话取得良好效果吗?那么,在你与人交谈时,请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什么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呢?当然是他们自己!

当你与他们谈及他们自己时,他们就会兴致勃勃,且完全着迷,他们对你的好感会油然而生。当你与人们谈及他们自己时,你是在顺应人性;当你与人们谈论你自己时,你是在违背人性。

你真的想成为最会说话的人吗?那么,从现在起,把“我,我自己,我的”这几个词从你的词典中删除出去。你要开始用另一个词,一个人类语言中最有力的词来代替它——“您”!例如:“这是给您做的”“您会从中得到好处”“假如您这么做,您将会从中受益无穷”“这将会给您的家庭带来欢乐”等。

当你能放弃谈论自己和使用“我、我自己、我的”这几个词而产生满足感时,你的办事效率,你的影响力、号召力将会大大提高。虽然要做到这一点是有难度的,而且需要不断地练习,但是一经付诸实践,它给予你的回报,将会让你觉得这样做非常值得。

还有一种利用“人们关心自己”这一特点的方式是,让他们谈论他们自己。这时,你会发现人们热衷于谈论自己胜过任何话题。要是你能够巧妙地引导人们谈论他们自己,他们将会很喜欢你。

大多数人很难对别人产生影响力或号召力,这是由于他们总是忙着考虑自己,忙着谈论自己,忙着表现自己。但是,请记住这样一个事实:你是否对谈话感兴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听众是否对谈话感兴趣。除非你不想成为会说话的人,除非你想把你的人际关系搞坏。所以,当你与人谈话时,更多地谈论对方,并引导对方谈论他们自己吧!

这样,你就一定能够成为一名最受欢迎的、最会说话的人。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时候“您”可以换成“你”字,具体需要视情况而定。

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不同人要区别对待

中国有句谚语:“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说话不看对象,常常让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的本意,从而在无形之中与别人拉开了距离。反之,了解了对方的情况,并依据其情况,寻找与之相适应的话题,双方就会觉得谈话比较投机,彼此在距离上也显得比较亲密。对方会觉得你是一个极具亲和力的人,从而愿意与你相处。

几乎没有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不考虑到彼此的身份。不分对象,不看对方身份,都用一样的口气说话,是幼稚无知的表现。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学生对老师、普通人对有名气地位的人等,不必表现得屈从、奉迎,但在言谈举止上也不要过于随便,而且有必要表现得更加尊重一些。在不是十分严肃隆重的场合,身份较高的人对身份较低的人说话越随和风趣越好,而身份较低的人对身份较高的人说话则不宜太过随便,尤其在公众场合,说话要恰如其分地把握好自己与听者的身份差别。地位则是个人在团体组织中担任的职位和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素质层次、社会职责和交际目的,对口才表达也会产生不同的需求。

例如,与上司说话,或探讨工作,我们应该尽量向上司多请教工作方法,多讨教办事经验,他会觉得你尊重他,看得起他。所以,在工作和办事过程中,即使你全都懂,也要装出有不明白的地方,然后主动去问上司:“关于这件事,我不太了解,应该如何办?”或“这件事依我看来这样做比较好,不知局长有何高见?”

上司一定会很高兴地说:“嗯,就照这样做!”或“这个地方你要稍微注意一下!”或“大体这样就好了!”如此一来,我们不但会减少错误,上司也会感到自身的价值,而有了他的帮助和支持,后面的事情就好办得多了。

和人交谈要看对方的身份、地位,还要看对方的性格特点,针对他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这样才有利于解决问题。

春秋时期的纵横家鬼谷子先生指出:“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卑者言依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意思是说:和聪明的人说话,须凭见闻广博;与见闻广博的人说话,须凭辨析能力;与善于辩论的人交谈,要懂得抓住重点,简明扼要;与地位高的人说话,态度要轩昂;与有钱的人说话,言辞要豪爽;与穷人说话,要动之以利;与地位低的人说话,要谦逊有礼;与勇敢的人说话不要怯懦;与愚笨的人说话,可以锋芒毕露。

另外,可以通过对方无意中显示出来的态度及姿态,了解他的心理,有时能捕捉到比语言表露更真实、更微妙的思想。例如,对方抱着胳膊,表示在思考问题;抱着头,表明一筹莫展;低头走路,步履沉重,说明他心灰气馁;昂首挺胸,高声交谈,是自信的流露;真正自信而有实力的人,反而会探身谦虚地听取别人的讲话;抖动双腿常常是内心不安、苦思对策的表现,若是轻微颤动,就可能是心情悠闲的表现。对请托对象的了解,不能停留在静观默察上,还应主动侦察,采用一定的策略,才能够迅速准确地把握对方的思想脉络和动态,从而顺其思路进行引导,这样的交谈易于成功。

与人说话沟通必须看清对方的文化层次。埋头做事者常常是事业心很强或对某事很感兴趣的人,一旦开始做事,便全身心投入,不愿再见他人。这种人往往惜时如金、爱时如命、铁面无情。要敲开这种人的门,首先不要怕碰“钉子”,还要有足够的耐性,并且要善于区分不同情况,再对症下药。

毕加索的妻子弗朗索瓦兹·吉洛特十分爱好绘画,一入画室便不容有人打扰。一次她正在作画,儿子小科劳德想让妈妈带他去玩,便敲响了门,可吉洛特已全身心投入到绘画上,听到敲门声和儿子的喊声,只是回应了一声“哎”,仍旧埋头作画。停了一会儿,门还没开,儿子又说:“妈妈,我爱你。”可得到的回应也只是:“我也爱你呀,我的宝贝儿。”但门还是没开。儿子又说:“我喜欢你的画,妈妈。”

吉洛特高兴了,她答道:“谢谢!我的心肝,你真是个小天使。”可仍旧不去开门。儿子又说:“妈妈,你画得太美了。”吉洛特停下笔,但没有说话,也没有动。儿子又说:“妈妈,你画得比爸爸好。”吉洛特的画当然不会比丈夫——绘画艺术大师毕加索画得更好,但儿子的话却句句说到了她的心里,她也从儿子那夸大的评价中感受到了儿子的迫切心情,于是她把门打开了。

自命清高者常常是洁身自好的墨客或仕途失意的文人,或者是那些自命不凡、看破红尘的人。这种人文化层次一般都较高,他们自以为比别人高明,不愿与常人交往,却希望同有才华的人结交。因此,要顺利地叩开这种人的大门,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善于表现自己,设法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引起他的爱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