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八节 肛门直肠周围间隙
人体的组织器官之间并不是紧紧连在一起的,而是存在一些间隔空隙,这样才能保障器官的运动和收缩。肛门直肠周围同样存在一些间隙保障着肛管直肠的正常活动,如排便运动。在肛提肌上方有骨盆直肠间隙和直肠后间隙等,下方有坐骨直肠间隙和肛门后间隙等(图2-23,图2-24)。
肛门直肠周围的间隙中充满了脂肪组织,并由很多纤维肌性隔将其分成许多小房。当发生脓性感染时,脂肪很快坏死,并通过纤维隔蔓延扩大,甚至蔓延至其他间隙;而且间隙中神经分布少,感觉相对迟钝,在发生感染时,患者一般无剧烈疼痛,病情不受重视,往往就医不及时,最终发展成严重的肛周脓肿和肛瘘。而且间隙内组织再生慢,影响病后及术后的愈合。可见肛门直肠周围间隙与肛周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有很大关系。
以肛提肌为界限,肛门直肠周围间隙可以分为两部分,肛提肌以上部分,及肛提肌以下部分。
一、肛提肌上间隙
1.膀胱前间隙
位于耻骨联合与膀胱之间。此间隙内男性有耻骨前列腺韧带,女性有耻骨膀胱韧带,该韧带是女性在耻骨后面和盆筋膜腱弓前部与膀胱颈之间相连的两条结缔组织索。此外,此间隙中并有丰富的结缔组织和静脉丛。耻骨骨折时可能在膀胱前间隙内发生血肿。如损伤膀胱前壁或尿道前列腺部时,尿液可渗入此间隙内。如此间隙内有积液,可经腹壁作耻骨上正中切口,在腹膜外进行引流。
图2-23 肛门直肠间隙
图2-24 肛门直肠前后间隙
2.直肠膀胱间隙
位于膀胱和直肠之间,男性分为膀胱后间隙、前列腺后间隙和直肠前间隙。女性分为膀胱宫颈间隙、膀胱阴道间隙、阴道后间隙。
3.骨盆直肠间隙
位于上部直肠与骨盆之间的左右两侧。下为肛提肌,上为腹膜,前面在女性以阔韧带为界,在男性以膀胱和前列腺为界,后面是直肠侧韧带。其顶部和内侧是软组织,且此间隙位置高,处于自主神经支配区,痛觉反应不敏感,一旦感染化脓,红肿疼痛等症状均不明显,不易被发现,加之此间隙容积较大,故形成的脓液量多,若不及时引流,可以穿入直肠、膀胱或阴道,也可穿破肛提肌,进入坐骨肛门窝,造成病情加重。骨盆直肠间隙与坐骨直肠间隙无直接交通,骨盆直肠间隙感染是通过内侧纵肌和中间纵肌之间的括约肌间间隙蔓延至其他间隙的。来自骨盆直肠间隙的脓液沿括约肌间间隙先至中央间隙,再从中央间隙至坐骨直肠间隙。
4.直肠后间隙
又称骶前间隙,位于骶骨与直肠之间。前界为直肠外侧韧带,后为骶尾骨、下为盆膈,上界在骶骨岬处直接与腹腔后间隙相通,下界在盆隔上筋膜。直肠后间隙内有骶神经丛、交感干神经节以及骶中、痔中血管等。腹会阴手术中破坏了这些神经节及其与腹下丛的联系,将会引起盆腔脏器的功能失调。发生在此间隙的脓肿易于向前溃入直肠内,或向下穿破肛提肌,且此间隙上方是开放的,故发生感染,也可向腹膜后间隙扩散,造成全身感染症状,但很少向外蔓延到其他间隙。肛门直肠指诊时,在后方肠壁外侧有压痛,可触及隆起或有波动感。
二、肛提肌下间隙
1.坐骨直肠间隙
即坐骨肛门窝,在肛管两侧,左右各一,呈楔形,容积约70ml左右,是肛提肌以下最大的间隙。向上为盆隔下筋膜与闭孔筋膜的会合处;底部为肛门三角区的皮肤和浅筋膜;内侧为肛门外括约肌、肛提肌、尾骨肌及盆隔下筋膜;外侧为坐骨结节、闭孔肌及其筋膜;前壁为尿生殖膈;后壁为臀大肌和骶结节韧带。间隙内有脂肪组织和痔下血管神经通过。内外两侧壁的前后端均以锐角相接,形成前后两个隐窝。前隐窝位于肛提肌与尿生殖膈之间,后隐窝在尾骨肌、骶结节韧带和臀大肌之间。左右坐骨直肠间隙的内侧壁在后方相连续,借肛管后深间隙相交通。
坐骨直肠间隙内有大量的血管及神经通过,包括括约肌神经、第4骶神经、第2、3骶神经的后支、阴茎背神经、阴部神经及股后皮神经的分支等。因此,在肛周手术局部麻醉时,对坐骨肛门窝间隙内组织的充分浸润就非常重要。由于坐骨直肠间隙较大,脂肪组织丰富,肛周的感染,极易造成此处脓肿的形成。若积脓过多导致间隙内压力升高,脓液可穿破肛提肌,进入骨盆直肠间隙内,骨盆直肠间隙亦容积较大,而连接的两个间隙的瘘管较细,就形成了“哑铃状”脓肿。坐骨直肠间隙的脓肿还可沿联合纵肌的中央腱扩散至中央间隙,再通过中央间隙向其他间隙继续蔓延,造成病情加重。
2.中央间隙
位于联合纵肌下端与外括约肌皮下部之间,环绕肛管下部一周,内含中央腱。中央间隙通过中央腱的纤维隔与其他间隙相连通。中央间隙向内通往黏膜下间隙,向外通往坐骨直肠间隙;向上通往括约肌间间隙,进而与骨盆直肠间隙相通,向下通往皮下间隙。中央间隙是肛门直肠周围各间隙沟通的枢纽,与肛周感染性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根据肛隐窝感染的理论,肛隐窝处感染首先侵犯中央间隙,形成中央脓肿,继而脓液通过中央腱蔓延至其他间隙,引发其他间隙脓肿形成。
3.括约肌间间隙
在内外括约肌之间,被联合纵肌的三层分为四个间隙。内括约肌与内侧纵肌之间是内侧间隙,通过内括约肌的纤维与黏膜下间隙连通;内侧纵肌和中央纵肌之间是中内间隙,向上与骨盆直肠间隙连通;中央纵肌和外侧纵肌之间中外间隙,向外向上与坐骨直肠间隙连通;外侧纵肌和外括约肌之间是外侧间隙,通过外括约肌浅部的纤维与坐骨直肠间隙连通。四个括约肌间间隙均向下汇入中央间隙,因此括约肌间间隙也是肛周感染扩散的重要途径。
4.黏膜下间隙
位于肛管齿线以上,黏膜与内括约肌之间,向上与直肠的黏膜下层连续,向下止于肛管栉膜区。黏膜下间隙内有丰富的血管、淋巴及结缔组织,动静脉与此处吻合形成内痔静脉丛,同时间隙内有大量弹性纤维结缔组织、淋巴管丛和黏膜下肌等。黏膜下间隙通过联合纵肌的纤维穿过肛门内括约肌,从而与括约肌内侧间隙相连通。此间隙与内痔的形成有密切关系。此外,若发生感染则可形成黏膜下脓肿。
5.皮下间隙
位于外括约肌皮下部与肛周皮肤之间。内侧为肛缘内面,外侧是坐骨肛门窝。皮下间隙通过中央腱的纤维隔向内通往黏膜下间隙,向外通往坐骨直肠间隙,向上通往中央间隙。此间隙内有皱皮肌、外痔静脉丛、浅淋巴管和神经丛以及脂肪组织。与外痔以及皮下脓肿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6.肛管后浅间隙
位于皮肤和外括约肌浅层之间,肛尾韧带的浅部。发生在此处肛管皮肤的肛裂,易引起皮下脓肿,因其上是坚固的肛尾韧带,故此处脓肿一般较局限,不易蔓延至坐骨直肠间隙及其他深部间隙。间隙内有骶神经后支的神经末梢,故对应部位肛管出现肛裂或者脓肿形成时,疼痛显著。
7.肛管后深间隙
位于外括约肌浅层和肛提肌之间,肛尾韧带的深部,并与两侧坐骨肛门窝相通。发生在一侧的坐骨肛门窝脓肿可通过此间隙蔓延至对侧,从而形成马蹄形肛瘘。
8.肛管前浅间隙
位于会阴体的浅面,与肛管后浅间隙相连通,发生感染时,一般仅局限于邻近的皮下组织,不会向其他间隙扩散。
9.肛管前深间隙
位于会阴体深面,容积比肛管后深间隙小,与两侧坐骨直肠间隙相通,但肛管前部组织更致密,故坐骨肛门窝的脓肿很少沿此间隙蔓延到对侧,临床上前马蹄型肛瘘很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