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I影像解读(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疾病18 脉络丛乳头状癌

简要病史
男,43岁。头痛、头晕、呕吐。既往无肝炎、结核及颅外肿瘤史,无糖尿病。
CT与MRI所见
CT平扫(图1-18-1A),左侧侧脑室三角区-颞角形态不规则、界限不清的高密度肿物(箭),左侧侧脑室体部类似病变(未列出),幕上脑室扩大。T 2WI(图1-18-1B),左侧三角区-颞角病变为不均匀高信号(箭),内见小囊状更高信号区,肿块外观呈分叶状,邻近的左颞叶少许长T 2信号(水肿)。冠状位FLAIR(图1-18-1C),左侧侧脑室两处病变均为稍高信号,边缘分叶(箭),左颞角上方的左颞叶少许片状高信号。冠状位增强T 1WI(图1-18-1D),左侧侧脑室肿块显著强化(箭)。PET-CT(图1-18-1E,F),左侧侧脑室体部及第四脑室病变均见FDG摄取增加(箭),左侧三角区病变表现类似(未列出),SUVmax高达7.1~8.9。
图1-18-1A
图1-18-1B
图1-18-1C
图1-18-1D
图1-18-1E
图1-1 8-1 F
最后诊断
脉络丛乳头状癌。
病理与临床特点
脉络丛乳头状癌(choroid plexus carcinoma,CPC)罕见,为脉络丛恶性肿瘤,2016年WHO分类无变化,分级为Ⅲ级。CPC占脉络丛原发肿瘤的20%~40%,仅为儿童脑肿瘤的不足1%及儿童幕上脑肿瘤的5%。病理学上肿瘤易见出血及坏死,且侵犯邻近脑实质。镜下常见肿瘤细胞间变(每个高倍视野>5~10个)、细胞密度增加、可见核多形性、核浆比明显增大,瘤细胞排列缺乏乳头状形态,少数呈实性排列。肿瘤坏死常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100及甲状腺运载蛋白阳性率低于CPP,约1/5病例GFAP(+),MIB-1增高达15%~20%。好发于幼儿,70%~80%小于3岁,平均就诊年龄为18个月。临床表现包括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
CT与MRI特点
①部位及形态:几乎均见于侧脑室,呈混杂密度或信号的大肿块,常侵犯邻近脑实质。瘤内坏死、囊变及出血、瘤周水肿常见;②CT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常伴钙化,增强扫描呈明显及不均匀强化;③MRI呈T 1等或稍低信号、T 2/FLAIR等及稍高信号混杂,囊变/坏死区呈长T 1长T 2及FLAIR低信号。肿瘤侵犯邻近脑实质显示瘤周水肿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及不均匀强化。常可见脑脊液播散所致的脑脊膜增厚、强化、结节或肿块,以及其他脑室内肿块。
附:非典型性脉络丛乳头状瘤(atpical choroid plexus papilloma)是近期确定的、介于良性的CPP与恶性的CPC之间的中等恶性度肿瘤,与CPP主要不同之处是MIB-1增高、细胞密度及核多形性增加。目前其影像学报道较少,特点包括肿块呈分叶状、明显及均匀强化,与CPP及CPC不能鉴别。
鉴别诊断
①脉络丛乳头状瘤及非典型性脉络丛乳头状瘤,与本病类似,也可发生脑脊液播散,但较少侵犯脑实质;②星形细胞瘤,主要是邻近室管膜者易侵犯脑室,少数直接起源于脉络丛,肿瘤主体位于脑实质,瘤周水肿较明显,高级别者呈花环状强化;③室管膜瘤,第四脑室多见,幕上者常位于脑实质,肿瘤可见较大囊变,常伴钙化,强化程度不如CPC。脑室内室管膜瘤多位于第四脑室,位于侧脑室者常为宽基底紧贴室管膜;④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为脑实质内大而不均质肿块,常见囊变、坏死及出血、钙化,可侵犯室管膜及造成脑脊液途径播散;⑤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瘤,肿块较大,易出血及坏死;⑥位于第四脑室者需与髓母细胞瘤鉴别,前者多见于成人,而后者以5岁左右儿童多见,肿瘤边缘清楚,分叶征不明显,CT密度较高,DWI显示扩散受限。
简要讨论
CPC较CPP少见,若显示脑室内肿瘤呈分叶状、侵犯邻近脑实质、灶周水肿明显、伴不同程度脑积水,病人为幼儿,应考虑本病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