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课
《西游记》创作背景及历史

《西游记》的故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西游记》所写的唐僧取经故事是由玄奘的经历演绎成的。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二十五岁的和尚玄奘不顾禁令,偷越国境,费时十七载,经历百余国,只身一人前往天竺(今印度)。

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

后来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述玄奘西行取经事迹。为了宣传佛教并颂扬师父的业绩,他们不免夸张其辞,并插入一些带神话色彩的故事,如狮子王劫女为子、迦湿罗国“灭坏佛法”等。

此后取经故事即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愈传愈离奇。在《独异志》《大唐新语》等唐人笔记中,取经故事已带有浓厚的神异色彩。南宋的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开始把各种神话与取经故事串联起来,书中出现了猴行者。他原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化身为白衣秀士,来护送三藏。他神通广大、足智多谋,一路杀白虎精、伏九馗(kuí)龙、降深沙神,使取经事业得以“功德圆满”。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等,取经故事的中心人物也由玄奘逐渐变为猴王。猴行者的形象源于我国古代的志怪小说。《吴越春秋》《搜神记》《补江总白猿传》等书中都有白猿成精作怪的故事,而李公佐的《古岳渎经》中的淮涡水怪无支祁的“神变奋迅”和叛逆性格同取经传说中的猴王尤为接近。

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中国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

吴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历经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五个时期。明朝中后期的社会情况和开国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正不断激化,并且日趋尖锐;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兴起,人性解放的思潮高涨,市民文学日益蓬勃发展,小说和戏曲创作进入一个全面繁荣兴盛的时期,经济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