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全球化:“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和投资机会(《21世纪经济报道》深度观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

在拉各斯东南部的莱基半岛,中国企业正在打造一座集生产、生活、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新城。“未来这里会像上海浦东,或天津的滨海新区一样,这也是借鉴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园区建设上经验和做法。”4月15日,赖四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

作为非洲第一大经济体、第一人口大国,尼日利亚以其巨大的市场吸引着各国前来投资,资金主要投向石油、银行、制造和建筑业。商务部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企业对尼全行业直接投资额1亿美元。

“中国企业到尼日利亚来,最看重的就是市场,并且利润率高。”赖四清说,“我是2007年第一次去非洲,印象非常深刻。当时埃塞俄比亚的酒店要300美元一晚,比北京还贵,因为酒店太少了。所以在非洲,同样的产品可能售价比中国更高,有很大的商机。”

令中国企业望而却步的是非洲的安全和配套问题。赖四清认为,中国政府之所以鼓励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发展,就是希望借此营造相对安全的“局域”营商环境,帮助“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降低风险。不过,对于园区开发者而言,“走出去”同样艰难。

“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每当回忆起园区发展十多年历史,赖四清最常挂在嘴边的就是这句话。“尼日利亚离中国有将近一万公里,尽管之前对在非洲办园区的困难已有准备,但预计并不是很足,与可研报告相比有一定差距。”

与其他非洲国家一样,尼日利亚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是第一大掣肘,企业不得不自建电厂、水厂,导致成本大幅增加,周期也不断拉长。境外合作区开发涉及的层面较多,一个园区就像一个“社会”,由一个外国企业协调各方,难免困难重重。

经过十多年的经营,如今莱基自贸区内已建成一座自来水厂,一个天然气发电站,保障了园区的供水和供电;针对海关“压关、周期长、效率低”的风险,自贸区将海关“搬”入园区中,入驻企业进出口货物可在园区直接清、报关,极大地提高了通关效率。随着“一站式”服务大厅的投入使用,出口加工管理局、海关、移民局、警察局人员都已经到位,为入园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园区警察和保安队24小时巡逻。

“2015年之前招商特别头疼,一年能招到两三家就不错了。”用赖四清的话来说,企业是“登门拜访少,杳无音信多”。“从前我们招商的数量少、规模小,并且大部分都是来租厂房,2015年之前园区内没有一家企业真正地买地建厂房,做长期投资。这四年多来,入园企业突然井喷,并且实力大增,有三十多家企业来购地建厂。”

目前,已有138家中外企业办理了入园营业执照,涉及石油天然气仓储、家具制造、服装生产、贸易物流、工程建设服务、工业房地产、汽车装配、钢结构加工制造、钢管生产、日用品等行业,协议投资总额近15亿美元。其中,75家企业(包括中资44家,外资29家)正式签署投资协议并已陆续投产运营,包括华为、中国重汽、隆力奇等国内知名企业。

“很快又有3家企业准备过去。我们目前已卖了3平方公里的地,平整好的土地都卖光了。下一步需要加快土地平整速度,同时要掌握节奏,并不是来者不拒。”赖四清说,“我们会优先引入龙头企业,选择与规划目标契合、能拉动产业链的项目。逐渐建立招商引资准入机制,由过去的‘招商’向‘择商’过渡。”

赖四清告诉记者,正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合作战略的推进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和能力大大加强,使园区真正迎来“快速发展期”。另一方面,国际原油下跌,迫使尼日利亚政府加快工业化进程,大力吸引投资,而园区成为最重要的投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