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名惠爱因仁政
——惠爱桥
一座桥,伫立在那里,就能勾起你的回忆;一座历史的桥宇,架构起历史和现实。当你走上这座桥,回望着桥边的建筑,看着桥下潺潺流过的河水,岁月的佳酿便在心中开始品味。
惠爱桥又称金肃门桥,当地人称之为“旧桥”,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时曾毁于大火,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时任廉州知府的李经野捐出了一年的俸禄并号召乡绅捐款重修,方才“重现人间”,距今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惠爱桥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廉州镇惠爱路的西门江上,在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桁架先河
惠爱桥呈东西走向,为人字形结构;桥全身都是木质结构,设有木质围栏,建桥木料是产自印尼的坤甸木,质坚而耐腐。惠爱桥整座桥梁设计独特,古朴宏伟。惠爱桥的结构,是我国本土最原始的桁架梁木桥,不仅在广西属于首创,在全国亦属罕见,在桥梁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闻名于世
明朝时期,当地文人雅士将“合浦晓霞、廉山时雨、三洞天光、五池云影、古寺灵钟、石桥仙艇、海角春风、冠头秋霁”评为廉阳八景,名称于世,惠爱桥荣膺其一。
三、六易其名
惠爱桥因李经野惠爱百姓而得名,可是在正式得名之前,它曾有过六度改名的历史。最初在修建时称为永济桥,建于明代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到了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何御任廉州知府,在永济桥上修建了一座门楼并在上面刻匾题写桥名为“永济”。
惠爱桥外观相当质朴,但其在桥梁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何御扩建廉州城,将西门扩大,西门外原是处决犯人的地方,又因秋天天气肃杀,故将西门称为金肃门,因此永济桥又称金肃桥,这是惠爱桥的第二个名字。
后来,有一位讲究风水的知府到任,认为桥建在肃杀的西门,于风水有碍,于是下令将桥拆除,另在上游修建新桥,称为上新桥,惠爱桥三易其名。
之后,又有一位知府到任,认为桥建于府城的西北角,在八卦中属于死门,不利于仕途。因此,这位知府在原址上按原规模重新修建一座桥,取名“旧桥”,取修在原址之义,惠爱桥四度改名。
后来,随着廉州古城的多次修建和扩建,惠爱桥一度被称为西门桥。到清光绪十三年,惠爱桥原桥毁于火焚,宣统元年重建,历经三年建成,因李经野而取名“惠爱桥”,至此正式定名。
抗日战争期间,陈铭枢将军领导十九路军发起了淞沪抗战,北海、合浦人民纷纷声援,为抗日战争而捐款。后来,为回报家乡人民为十九路军的援助,陈铭枢将军个人出资,重修惠爱桥。惠爱桥重修工程落成后,为表示抗日救亡的决心和团结抗日的气节,当时的合浦县政府将惠爱桥更名为“民族桥”,民族桥成为惠爱桥的第六个名字。
今天,我们踏上这座桥,怀念的不仅是当年惠及百姓的地方官长,也怀念为民族救亡的抗日名将。历史的脚步走过,这座桥梁承载的不仅仅是道路的通畅,更承载着历史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