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不如靠自己
丁瑞智送完丁学慧上学以后,回到家里,开始为每年一千多块钱的学费犯了愁,这可怎么办?光靠种家里的那一亩三分薄地,是交不起这么多学费的。
正在丁瑞智百筹莫展之际,丁瑞武从河南平顶山请假回来了,他前来串门,闲聊中顺便问丁学智:“老二,我在河南挖煤,一个班八个小时,白班夜班两班倒,多劳多得,工资还可以,你想不想去?”
丁瑞智说:“我倒是想去,就是不知道你嫂子同不同意,这样,今晚我和你嫂子商量一下,去的面儿(可能性)大,如果去,到时候我和你说好,你走的时候提前一天来约我!”
过了几天,丁瑞武休完了假,准备继续去河南。
临走前一天晚上,他把丁瑞智拉到一边,悄悄地说:“二哥,我明天去河南平顶山,你去不去?
丁瑞智:“去啊,为什么不去,不去的话,慧娃子上学的学费,从哪里出(来)?”
丁瑞武神秘兮兮地说:“那你后半夜从后门悄悄约我,我带你一起去,不要给任何人说呀!”
丁瑞智沉声道:“好的。“
晚上回去后,丁瑞武把想带丁瑞智出去打工的事情,和媳妇儿姜芸一说,没想到,她高低不同意。
姜芸说:“瑞武,我知道你是好心,想带老二出门,挣几个钱。但是,你以为挖媒是那么好玩的,地下矿井,多危险,到时候挣到钱了,什么都没好说;若是没挣到钱,或者出了什么安全事故,你怎么向二嫂交代?这个责任谁担?“
丁瑞武说:“现在老二家正困难,慧娃子读书,差的是钱,我们不帮谁帮?
”瑞武,今天你要么听我的话,不带老二出门,要么,你就给我滚到门外头睡去。假若你执意要带他,我今晚就不让你进门。“
”在外头睡就在外头睡,有什么了不起。”
说完,丁瑞武拿了一床蓑衣铺在底下,上面盖了一床旧棉絮(准备带到河南去的),在后门外席地而卧,半躺半眯着,一直等到天亮。
第二天后半夜,天还没亮,丁瑞智顶着月色,打着手电筒,来到丁瑞武家的后门,看到躺在门口的丁瑞武,感到有些纳闷:”老么,天都快亮了,你怎么睡在这里了?“
丁瑞武揉着腥松的睡眼:”啊?这么快天就亮了啊,你弟媳妇儿不让我进屋。“
半路上,丁瑞智问丁瑞武:“我跟你出门去打工,本是光明正大的事,为何还要悄悄的呢?”
丁瑞武说:”若是一声张,去的人多了,钱就不好挣了。另外,你是不知道,上次我问过你之后,回来把带你出门的事跟媳妇姜芸一说,她死活不同意。说若是带你去,她就不让我进门,我没辙了,就睡门外头了呗!”
丁瑞智一脸歉意的望着丁瑞武,从盒包里拿出一盒烟,递给丁瑞武一支,自己也点上一支,两人边抽烟边着急赶路,想着各自的心事,再也无话。
丁瑞智和丁瑞文步行到到镇上,坐上去市里的大客,再转乘火车来到PDS市,又坐了小客车,才来到一处偏远荒凉的煤矿。
休整了一天,丁瑞智和丁瑞武,第二天就上班了。
上班时,丁瑞智坐一个很大的漏斗一样的斗车下井,下井后,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用手推车,在井下巷道里推着媒,把媒从挖开的地方,推到斗车跟前,上车。
巷道又矮又窄,四通八达的,丁瑞智在巷道中来回穿梭,常常不是撞了头,就是碰了脸,巷道高低不平,有时还是上坡,要使尽全身力气,才能推得动一斗车的煤。
八个小时在井下工作,不吃不喝,非常考验一个人的耐力。
到了换班的时候,丁瑞智再坐斗车上来,除了眼睛,脸上到处黑乎乎的,先去洗澡池洗澡,然后换上衣服,自己生火做饭,吃完饭,躺下休息,然后等到下一个班。
丁瑞智苦着、累着,为了姑娘读书,他从不叫苦,内心仍然充满了希望。
万玲说:”慧娃子,你爸在本村,零打碎敲(零零散散)的打短工,挣不了几个钱,跟你么爹出远门打工去了,家里活儿太多,无人管无人问,农活儿都堆起来了,我经常住前撵(赶),还是搞不出来(忙不赢)。你放月假后,早点儿回家,别在路上磨蹭,回来后,好帮我干点儿农活儿呀?“
丁学慧点点头:“我知道了,妈,你说的情况,我都清楚,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万玲说:”原本,我们种普通水稻种得好好的,村里非要让我们试着种什子种谷,制什子谷种。你来例假了,中午正热还在水田里,帮我给谷子授花粉。由于我们不懂技术,摇杆时力气使重了些,种谷的花粉都飘到高空去了,产量很低,人也吃尽了苦头,却没卖几个钱。“
喝了一口茶,万玲继续说道:”明年我干脆不制谷种了,也不种普通水稻了,改种成柑子树吧,好在你几个舅舅懂种柑子的技术,到时候可以请他们过来帮帮忙。而且,一些杂粮,我也不打算种了,到时候把柑子(橙子)卖了,用卖水果的钱,再买点儿杂粮,反正家里只有我们三口人,也吃不了多少。“
丁学慧懂事地说:”妈,你看着安排,怎么轻松怎么来,不然的话,田里的这些农活儿,种了这样收那样,轮换着种和收,爸爸不在家,你真的是忙不出来,以后有什么需要我帮着做的,尽管吩咐,我尽力而为。“
“眼下就有一件,家里的米没有了,你去背一浅蛇皮口袋稻谷,去十组帮我磨点儿米回来。”
丁学慧找了一个蛇皮口袋、一个铁瓢和一个背架儿,上了二楼。
她从粮柜里,用铁瓢舀了一些谷子,倒进蛇皮口袋里,用细绳扎紧口袋的头,将口袋打横抱起,放在背架上,背下楼来。
临出门前,她又从门背后的墙角拿了一根打杵,背着一口袋谷子,走出门外,顺着屋旁的小路,慢慢往山上走,累了便打一杵,稍事歇息。
去十组时山路是上坡,丁学慧没觉得背上的谷子有多重,回来时走的是下坡,她背着磨好的米和米糠,两只腿直打突突。
她恨不得把米糠扔掉,以减轻重量。但她转念一想,米糠可以用来喂鸡和猪,丢了未免可惜。
这样想着,她愣是没舍得把米糠丢掉,她抖了抖肩上的背架,尽量找到平衡,再挺直了背,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地往山下走,倔强的没有喊万玲前来接她。
也许是从来没有背过这么重的东西,第二天一早起来,丁学慧觉得浑身酸疼,小腿肚直抽筋,她仍然一声没吭。
第二年春天,阳光明媚。田坝镇初中和茶厂联系好,组织学生去采茶叶。
余安老师说:”你们采的茶叶,当天采当天称,茶厂给你们按斤付费,也就是多劳多得。“
班长问:”余老师,去多久啊?“
“时间是一个星期左右,这样可以抵消勤工俭学的费用,不用家里再给学校交这几十块钱了。”
”若是我不想去呢?“
“也可以,采茶是自愿的。不想去采茶的同学,可以选择直接交钱,不用去参加劳动,放一个星期的假,直接回家。但是,学校还是提倡参加勤工俭学,这样,你们才会知道家长们的辛苦和不易。“
参加勤工俭学的同学,每天早出晚归,清晨天不亮就起床。
丁学慧在食堂买好早点,通常是两个馒头、一碗稀饭,戴上草帽,再提一瓶用矿泉水瓶装好的凉白开。
做完这些准备工作,全班同学,一个组一个组的,在操场上集合好队伍,在班主任余安老师的带领下,丁学慧和同学们,沿着崎岖的山路出发了。
他们把从食堂买来的早餐,带在路上,边走边吃,等走到了,早点吃完了,天也就蒙蒙亮了。
在路上,丁学慧问道:”胡爱花,你们家在镇上,家里条件那么好,怎么还要跟我们一起,去采茶叶啊?“
”丁学慧,你是不知道,放一个星期的假,时间那么长,在家干呆着,实在无聊,跟着你们一起去茶厂采茶,既热闹又好玩,时间过得还快些。“
丁学慧恍然大:“我是说呢!怪不得有好多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也跟着我们一起去采茶哟!”
午饭前,同学们挨个儿把采好的茶叶,交给班主任余安老师称量,余老师在笔记本上,写下姓名、重量,再统一交给茶厂,折算成工钱。
中午太阳灼热,丁学慧在茶厂食堂吃过午饭,稍事休息,又继续采茶。下午离开茶厂回校前,再重复一遍上午的动作。
丁学慧采茶时晒得黝黑黝黑的,仍然乐此不疲。
丁学慧参加了学校的勤工俭学后,又上了一个星期的课,周五下午回到家,万玲正在灶上炒菜,忙着给她准备晚饭。
万玲用锅铲把瘦肉从大铁锅里乘出来,装在盘子里,从缸里舀了半瓢凉水,倒进锅里:“慧娃子,你回来啦?我的饭这就熟了,马上开饭。哦,对了,上个星期,你在学校参加勤工俭学,采茶苦不苦,累不累啊?”
丁学慧故作轻松地一笑:“累什么累,我们家原来也产茶叶,小时候又不是没帮忙采过茶?”
万玲关切地问:“真的?真不累?”她用刷子把大铁锅重清洗一遍,准备再炒其他的菜。
丁学慧哈哈大笑:“妈,说不累是假的,不过也有很多乐趣,同学们在一起,人一多,说说笑笑,一天很快过去了,倒也没觉得什子,只是外面有些热,太阳底下晒人。”
万玲嗔怪道:“那还差不多,这才说了句实话,也就是咱家条件不好,否则,你就不用去参加勤工俭学了。”
丁学慧不以为然:“妈,又说这样的话,年轻么,怕什么,力气是奴才,去了又回来。”
万玲不怒反笑:“慧娃子,你在哪学的,一套一套的。”
丁学慧顽皮的一笑:“听老人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