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承担失败的恶果
很多时候,人都有一种奇怪的心理:宁肯被他人认为是没有下足够的气力,也不愿意被人说成没有足够的能力。
周末一大早,胡小懒睡得正香,一阵刺耳的电话铃声响起。迷迷糊糊中,只听见老妈在那念叨:“这孩子怎么回事呀?病得很严重吗?你别着急,我们今天过去看看……”
下午,老妈开车带着胡小懒去了姨妈家。姨妈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嘴巴像机关枪一样“嗒嗒嗒”地说:“不知道谁惹着她了,整天发脾气,要么就嚷嚷这疼那疼。给我吓得够呛,带她去医院检查,什么毛病也没有,医生说可能是精神压力太大,让她放松一点。”
“唉,孩子也不容易。去年为了考雅思,瘦了十多斤,皮包骨似的。结果,分数还不够,她也挺难受的。今年马上又该考了,她心里该有多大的压力啊!”老妈倒是谁也不得罪,给姨妈宽心,又帮表妹说情。
“可她好些天都没去新东方上课了,落下了不少课。她非得说自己身体不好,不能拿命开玩笑,现在最要紧的就是休养,等身体好了再想其他的事。”姨妈气急败坏地说,“我告诉她,你要是不打算考雅思、不打算去留学了,那也好办。干脆把书本全都扔一边去,投简历找工作,我还省心了呢!也用不着给你花那么多学费。不过你也想好了,选择了就没有后悔的余地了。”
胡小懒问:“她今天不是去上课了吗?”
“是呀,她一听说让她出去找工作,听说没后悔的余地了,也就老实了。虽然满脸不高兴,还是先上课去了,准备拼了她那条小命再考一次雅思。”说这番话的时候,姨妈的脸上开始阴转晴。
胡小懒没多说什么,可对于表妹的那点心思,他也能猜出个大概。想当年自己在高考之前,也幻想着生一场重病,或者是有什么意外情况出现,这样的话,就算自己考不好,也可以心安理得地给自己找到开脱的理由——因为身体不舒服,因为情绪不稳定。这种自我设置的障碍,在拖延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按照推理,若真发生那样的事,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不学习,结果肯定是高考失利。可就算失利了,别人也不会怪他,反倒会同情他,认为都是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自己就能逃避责难,不用为失败负责,从而在心理上得到点自欺欺人的安慰。
这些话,他没敢跟姨妈说,怕她们会说“现在的孩子怎么这样啊?没有担当、没有责任心、不求上进”诸如此类的话,这种话他听得太多了。这事他只能私底下跟表妹聊聊,还得是在网上聊,给人家留点自尊,旁敲侧击地提醒一下就行了。
他默默感慨道:“这年头,有拖延症的人还真不少。想想过去的自己,再想想表妹,无非都是害怕失败。至于表妹,她可能比自己更害怕,因为去年考雅思已经失败过一次了,这回要是再失败,真是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姨妈那架势,就是指望着闺女替自己完成留学梦呢!她省吃俭用,早早地就给表妹存足了留学的钱,要是表妹再考不上,估计姨妈非得气疯不可。在父母的期望、自己的焦虑这双重压力的摧残下,可怜的表妹定是招架不住了。所以,她就干脆拖延着,不再做任何努力。”
当然,这些因果逻辑不是胡小懒创造的,而是他苦心学习“战拖”之后总结出来的。
198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两位临床心理学家简·博克和莱诺拉·尤思博士研究后得出结论:害怕失败是拖延的原因之一。时隔二十几年之后,也就是2007年,结合过去多年对拖延症的研究,卡尔加里大学的皮尔斯·斯蒂尔博士又发现:害怕失败跟拖延有一定的关联,害怕失败会让一些人拖延,不想行动;同时,也会让一些人积极采取行动,不拖延。
至于恐惧在拖延症中所起到的作用,2009年卡尔顿大学的提摩西·A.派切尔教授带领两位研究生通过研究并证明:导致拖延症的恐惧是多方面的,有人是因为缺乏信心而拖延;有人是害怕表现不好丢脸、伤自尊而拖延;还有人则是害怕自己失败了,会让自己最在意的人失望,所以才拖延。他们还证明,如果一个人的需求得到了满足,那么因为害怕而导致的拖延症是可以消除的。
按照这些心理学权威人士的说法,胡小懒推断:表妹的拖延就是上述几种原因的综合体。如果她对自己有点信心,如果姨妈不总是强调在她身上付出了多大的心血,她也许就不会那么害怕了,反倒能从容自如地该干吗干吗。此刻,胡小懒脑子里冒出了个想法:是不是该送姨妈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啊?她也忒不懂人心了!
心理学家们挺细心,为了让更多的人进行自我诊断,还给出了几条“畏惧失败型拖延”的主要症状。
● 相信宿命。认定一切结果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谁也改变不了。
● 否定自己。曾经遭遇过失败,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应对任何变化。
● 习惯无助。感觉人生和时间不受自己控制,都掌控在他人手里。
怎么解决这些麻烦?胡小懒是看出来了,问题不在于事情多难,压力多大,而在于——做人呐,你得信自己,你更得信“你命在你不在天”!有了这股子劲儿,也就没时间琢磨怎么拖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