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人群的中医保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常用减肥穴位

一、从经络来看

统计表明,在单纯性肥胖病的治疗中,所选用经脉以胃经、脾经、任脉、膀胱经为主,其中以足阳明胃经的腧穴最为常用,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次之,而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选穴个数偏少,但单穴选用频率较高;而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督脉及奇穴则极少选用。

二、按部位来看

从统计数据来看,在治疗单纯性肥胖病中,胸腹部的腧穴使用最为频繁。其中胸腹部腧穴选用最多有31个,最常用的主要为天枢、中脘;其次为小腿部选用腧穴14个,最常用的主要为三阴交、足三里;腰背部选用腧穴20个,最常用的主要为脾俞、胃俞等;而头面部、手部、上臂部腧穴选用相对较少。

三、从特定穴来看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以特定称号概括的腧穴。

在治疗单纯性肥胖病中,募穴选用最多,选用腧穴8个,其中最常用的主要为天枢、关元、中脘;其次为合穴,选用腧穴8个,最常用的主要为足三里、阴陵泉、曲池;下合穴选用腧穴4个,最常用的主要为上巨虚、足三里;背俞穴选用腧穴15个,最常用的主要为脾俞;而井穴、经穴、郄穴选用相对较少。

这样选择的原因是因为募穴主要分布在胸腹部,而腹部是脂肪最多聚集的地方。其次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之地,与脏腑关系密切,五脏六腑发生病变时,常采用募穴来治疗。合穴、下合穴选用次之,其中足三里不仅是胃经合穴,而且是下合穴,而肥胖多与脾胃有关。

四、常用穴的定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的规定,将腧穴的术语与定位规定如下:

(一)腧穴的术语与定位

1.标准计量单位

(1)骨度分寸。将标准人体的高度设定为75等分寸,依此比例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合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具体方法:将人体的高度定为75等分寸,再将人体一定区段的长度和宽度,折合为一定的等分,一分即为“一寸”。

(2)手指同身寸。依据被取穴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

2.方位术语

(1)内侧与外侧。近于正中面者为内,远于正中面者为外。在描述前臂时,相同的概念用“尺侧”“桡侧”表示。

(2)上与下。分别指靠近身体的上端与下端。

(3)前与后。距身体腹面近者为前,距身体背面近者为后。

(4)近侧端与远侧端。距四肢根部近者为近侧端,距四肢根部远者为远侧端。

3.定穴体表标志

(1)前发际正中。头部有发部位的前缘正中。

(2)后发际正中。头部有发部位的后缘正中。

(3)额角发际。前发际额部曲角处。

(4)眉间。两眉头之间的中点。

(5)耳尖。在耳向前折时耳的最高点处。

(6)腋前纹头。腋窝皱襞前端。

(7)腋后纹头。腋窝皱襞后端。

(8)腋窝正中央。腋窝的中点。

(9)肘横纹。屈肘90°时肘窝处的横纹。

(10)赤白肉际。手掌、手背皮肤移行处;足底、足背皮肤移行处。

(11)甲根角。指甲或趾甲侧缘和甲体基底缘所形成的夹角。

(12)腘横纹。腘窝处横纹。

(13)外踝尖。外踝最凸起处。

4.基准穴点

基准穴点的性质、作用与体表解剖标志点相同。正文使用基准穴时,用括号标出相应的国际穴名代码,如偏历定位“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1)尺泽。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

(2)太渊。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3)阳溪。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咽窝”凹陷中。

(4)曲池。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5)肩髃。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6)头维。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7)气冲。在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动脉搏动处。

(8)梁丘。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9)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10)冲门。在腹股沟区,腹股沟斜纹中,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11)昆仑。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12)犊鼻。在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13)解溪。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14)太溪。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15)翳风。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

(16)角孙。在头部,耳尖正对发际处。

(17)曲鬓。在头部,耳前鬓角发际后缘与耳尖水平线的交点处。

(18)天冲。在头部,耳根后缘直上,人发际2寸。

(19)完骨。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中。

(20)风池。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21)百会。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22)肘尖。在肘后区,尺骨鹰嘴的尖端。

5.“骨度”折量定位法

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即以《灵枢·骨度》规定的人体各部的分寸为基础,并结合历代学者创用的折量分寸(将设定的两骨节点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等分,每1等分为1寸,10等分为1尺),作为定穴的依据。全身主要“骨度”折量寸见下页表。

6.“指寸”定位法

是指依据被取穴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此法主要用于下肢部。在具体取穴时,医者应当在骨度折量定位法的基础上,参照被取穴者自身的手指进行比量,并结合一些简便的活动标志取穴方法,以确定腧穴的标准定位。

(1)中指同身寸:以被取穴者的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指、中指屈曲成环形)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2)拇指同身寸:以被取穴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一夫法):被取穴者手四指并拢,以其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7.标准体位

传统腧穴定位所规定的人体体位与方位术语与现代解剖学不完全相同。如将上肢的掌心一侧即屈侧称为“内侧”,是手三阴经穴所分布的部位;将手背一侧即伸侧称为“外侧”,是手三阳经穴所分布的部位。将下肢向正中线的一侧称为“内侧”,是足三阴经穴分布的部位;将下肢远离正中线的一侧称为“外侧”,下肢的后部称为“后侧”,是足三阳经穴分布的部位。头面躯干部的前后正中线分别为任脉穴和督脉穴的分布部位,是确定分布于其两侧腧穴的基准。

本标准腧穴定位的描述采用标准解剖学体位,即: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二)足阳明胃经穴

1.天枢

【定位】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壁;穴区内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肋间神经、肋间动脉和腹壁下动脉分布。

【操作】直刺0.8~1.2寸,可灸。

2.水道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处。

注:天枢下3寸,大巨下1寸,关元旁开2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穴区内有肋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腹壁浅静脉,深层有肋下神经、肋下动脉和腹壁下动脉分布。

【操作】直刺0.8~1.2寸,可灸。

3.梁丘

【定位】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

注:令大腿肌肉绷紧,显现股直肌肌腱与股外侧肌,于两肌之间,阴市直上1寸处取穴。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阔筋膜、股外侧肌;穴区内血管、神经同伏兔穴。

【操作】直刺1.0~1.5寸,可灸。

4.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注:在胫骨前肌上取穴。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穴区内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深神经肌支和胫前动脉,小腿骨间膜深面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经过。

【操作】直刺1~2寸,可灸。

5.上巨虚

【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6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注:在胫骨前肌上取穴。

【解剖】同足三里穴。

【操作】直刺1.0~1.5寸,可灸。

6.下巨虚

【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9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注:在胫骨前肌上取穴,横平外丘、阳交。

【解剖】同足三里穴。

【操作】直刺1.0~1.5寸,可灸。

7.丰隆

【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

注:犊鼻与解溪连线的中点,条口外侧一横指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穴区内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腓深神经和胫前动脉,小腿骨间膜深面有胫神经和腓动脉分布。

【操作】直刺1.0~1.5寸,可灸。

8.内庭

【定位】在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第2与第3趾长伸肌腱间和趾短伸肌腱间;穴区内有趾背神经,深层有腓神经和足背动脉分布。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9.厉兑

【定位】在足趾,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注:足第2趾外侧甲根角侧后方(即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相当于沿爪角外侧画一直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取穴。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穴区内有趾背神经和趾背动脉分布。

【操作】浅刺0.1寸。

(三)任脉经穴

1.关元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穴区内有肋下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深层有肋下神经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

【操作】直刺1.0~2.0寸,可灸。孕妇慎用。

2.石门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上。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穴区内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

【操作】直刺1.0~2.0寸,可灸。孕妇慎用。

3.气海

【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上。

【解剖】同石门穴。

【操作】直刺1.0~2.0寸,可灸。孕妇慎用。

4.水分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上。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穴区内有肋间神经前皮支,深层有肋间神经与腹壁上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

【操作】直刺1.0~2.0寸,可灸。

5.建里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上。

【解剖】同水分穴。

【操作】直刺1.0~2.0寸,可灸。

6.中脘

【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

【解剖】同水分穴。

【操作】直刺1.0~1.5寸,可灸。

(四)足太阴脾经穴

1.三阴交

【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注:交信上1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穴区内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的分支分布。

【操作】直刺1.0~1.5寸,可灸。孕妇不宜针。

2.地机

【定位】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穴区内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分支分布。

【操作】直刺1.0~1.5寸,可灸。

3.阴陵泉

【定位】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注:用拇指沿胫骨内缘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关节下时,胫骨向内上弯曲的凹陷中即是本穴。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穴区内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分支分布。

【操作】直刺1.0~1.5寸,可灸。

4.血海

【定位】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半腱肌腱、腓肠肌内侧头;穴区内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深层有胫神经肌支和膝下内动脉,再深层有胫神经本干和腘动脉干经过。

【操作】直刺1.0~2.0寸,可灸。

5.大横

【定位】在腹部,脐中旁开4寸。

注:横平内侧的天枢、肓俞、神阙等穴位。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穴区内有第10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层有第10肋间神经和动脉经过。

【操作】直刺1.0~1.5寸,可灸。

(五)足太阳膀胱经穴

1.肺俞

【定位】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竖脊肌;穴区内有第3、4胸神经后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深部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第3胸神经后支的肌支、第4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2.膈俞

【定位】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穴区内有第7、8胸神经后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深部有副神经、胸背神经和第7、8胸神经后支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3.肝俞

【定位】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穴区内有第9、10胸神经后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深部有副神经、胸背神经和第9、10胸神经后支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4.脾俞

【定位】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图3-24)。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竖脊肌;穴区内有第11、12胸神经后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深部有第11、12胸神经后支肌支及相应的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5.胃俞

【定位】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竖脊肌;穴区内有第12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后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深部有第12胸神经、第1腰神经后支肌支及相应的肋下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6.肾俞

【定位】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穴区内有第2、3腰神经后内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深部有第2、3腰神经后支肌支和相应腰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

【操作】直刺0.5~1.0寸,可灸。

(六)足厥阴肝经经穴

1.行间

【定位】在足背,第1、2趾之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穴区内有趾背神经和趾背动脉分布。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2.太冲

【定位】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注:从第1、2跖骨间向后推移至底部的凹陷中取穴。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第1跖骨间背侧肌、拇收肌斜头;穴区内有趾背神经和足背静脉网,深层有足底外侧神经和第1跖背动脉分布。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3.曲泉

【定位】在膝部,腘横纹内侧端,半腱肌肌腱内缘凹陷中。

注:屈膝,在膝内侧横纹端最明显的肌腱内侧凹陷中取穴。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缝匠肌、股薄肌、半膜肌腱、腓肠肌内侧头;穴区内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深层有股神经肌支、闭孔神经肌支、胫神经肌支和膝内上动脉、膝内下动脉分布,再深层有胫神经干和腘动脉、腘静脉分布。

【操作】直刺1.0~1.5寸,可灸。

4.章门

【定位】在侧腹部,在第11肋游离端的下际。

注:侧卧举臂,从腋前线的肋弓软骨缘下方向前触摸第11肋骨游离端,在其下际取穴。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穴区内有第10、1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胸腹壁静脉,深层有第10、11肋间神经和肋间动脉分布。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七)手厥阴心包经经穴

内关

【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注1:握拳,手外展,微屈肘时,显现两肌腱。本穴在大陵直上2寸,两肌腱之间,与外关相对。

注2:若两手的一侧或双侧摸不到掌长肌腱,则以桡侧腕屈肌腱尺侧定位。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旋前方肌;穴区内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和前臂正中静脉,深层有正中神经干和正中动脉经过,并有骨间前神经和骨间前动脉分布。

【操作】直刺0.5~1.0寸,可灸。

(八)手阳明大肠经经穴

1.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第1骨间背侧肌、拇收肌;穴区内有桡神经浅支、尺神经深支和手背静脉网、掌背动脉及食指桡侧动脉分布。

【操作】直刺0.5~1.0寸,可灸。

2.曲池

【定位】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注:90°屈肘,肘横纹外侧端外凹陷中;极度屈肘,肘横纹桡侧端凹陷中。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肱桡肌、肘肌;穴区内有前臂后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干通过,并有桡神经肌支、肌皮神经肌支、桡侧副动脉和桡返动脉分布。

【操作】直刺1.0~1.5寸,可灸。

(九)足少阴肾经经穴

太溪

【定位】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拇长屈肌;穴区内有隐神经分支和大隐静脉属支分支,深层有胫神经、胫后动脉本干经过,并有它们的分支分布。

【操作】直刺0.5~1.0寸,可灸。

(十)足少阳胆经经穴

带脉

【定位】在侧腹部,第11肋骨游离端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注1:尽量收腹,显露肋弓软骨缘,沿此缘向外下方至其底部稍下方可触及第11肋骨游离端。

注2:章门直下,横平神阙。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穴区内有第10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层有肋下神经和肋下动脉分布。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十一)督脉

大椎

【定位】在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穴区内有第8颈神经后支皮支,深层有第8颈神经后支和颈横动脉分布。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