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译文经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译者序

鲁道夫·奥伊肯(Rudolf Eucken,旧译倭铿),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1846年1月5日生于东弗里斯兰的奥里希城。曾在格丁根大学学习语言学和哲学;获博士学位后,在法兰克福高级中学教书。1871年被任命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哲学教授,1874年改任耶拿大学教授,此后一直在那里工作,1920年退休。1926年9月15日去世。他曾于190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奥伊肯一生写了大量著作,出版后在德国思想界反响热烈,而且都很快被翻译成各国文字。他的主要著作有: 《近代思想主潮》(1878)、《精神生活的统一性》(1888)、《大思想家的人生观》(1890)、《为精神生活的内容而战斗》(1896)、《宗教之真理》(1901)、《一种新人生观大纲》(1907)、《生活的意义与价值》(1908)、《知识与生活》(1912)、《当代伦理学与精神生活的关系》(1913)、《自传》(1921)等。在这些著作中,奥伊肯论证和阐发了一种唯心主义的生命哲学。

生命哲学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德、法等国非常流行,它以当时最时髦的研究论题即人的生命、人的生活、人的价值、人的历史文化作为理论对象,强调生命的精神创造和心灵世界的独特性,强调人文科学方法的独特性,形成了一股与理性主义思维模式相抗衡的普遍思潮。这一思潮包括不少理论派别,最重要的有以法国哲学家柏格森为代表、带有生物学倾向的生命哲学学派和以德国哲学家狄尔泰等人为代表、更加注重社会历史领域的生命哲学学派。在20世纪头20年里与狄尔泰齐名的奥伊肯,作为当时一位颇有影响的生命哲学家,所倡导的是一种历史-文化倾向的生命哲学,用他自己的说法,可称之为精神生活的哲学。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是奥伊肯众多著作中篇幅较小、比较通俗的一本,而且比较系统地体现了他的精神生活哲学的方法、出发点、主要内容和特点。

奥伊肯不是一个用理性构造体系的哲学家。他把自己哲学的重点置于实际的人类经验上,从人所经验的生活开始。在他看来,人的生活必然要组织成各种有机的制度,哲学的任务就在于阐明其意义,帮助人们选择乃至于改进生活制度。因此,是生活第一,而不是思想第一。思想仅仅是生活的工具。生活的发展、生活状况的重大改变提出对新哲学的需要。新哲学必须比以往的哲学更广泛、定义更明确。首先新哲学必须对以往占统治地位的思潮作出必要的批判。

在人生意义与价值的问题上,过去的旧宗教和旧哲学所提供的答案显然已不适合现代的需要。19世纪的德国,各种哲学思潮蓬勃发展,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这些思潮虽然各有可取之处,却不能解决人生观、世界观的根本问题,尤其在人生观上。奥伊肯对自然主义、理智主义、人本主义分别作了剖析和批判。他认为,自然主义把人的生活物质化、生物化,剥夺人的创造精神和思想自由,要人安于本能的生活,使人的生活受生存竞争法则的支配,丧失了崇高的理想和追求。理智主义对自然主义的批评不无道理,但它把人的生活抽象化、概念化,要人为抽象的观念或理想而奋斗,同样是片面的、机械的。至于社会上流行的人本主义,也有类似的缺点,它或者只从生活本身论生活,不能超越自身看到全体;或者只注重表面的物质生活,忽视人的生活本身,忽视精神生活。因此,新的哲学必须寻找新的基础,克服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

奥伊肯指出,整个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承认一种独立的精神生活及其在人身上的展现。他认为,人是自然与精神的会合点,人的义务和特权便是以积极的态度不断地追求精神生活,克服其非精神的本质。精神生活是内在的,它不是植根于外部世界,而是植根于人的心灵;但它又是独立的,它超越主观的个体,可以接触到宇宙的广袤和真理。人应以行动追求绝对的真、善、美,追求自由自主的人格;只有当人格发展时,才能达到独立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决不会是最终的成就,因为它始终是一个随历史而发展的过程。历史的发展就是精神生活的具体化,是它由分散孤立到内在统一的发展史。精神生活的本质就是要超越自身,超出自然与理智的对立,达到两者的统一,达到与大全的一致。精神生活是最真实的实在。它既是主体自我的生活,又是客体宇宙的生活。精神生活乃是真理本身,它在个体身上的展现是有层次的,不同的层次便是不同的境界。人应以自己的全部机能,不仅以理智,更需要以意志和直觉的努力,能动地追求更高的精神水平。奥伊肯认为,道德生活和宗教生活是人的精神的最高境界,而宗教的力量在于把生活的重心从理智的世界转到道德世界和人格世界。但是他对旧宗教、旧教会非常反感,因而主张用以人格、道德为中心的新宗教取而代之。他希望更新后的宗教能够通过追溯最深刻、最终极的东西来确保精神生活的存留与胜利。他希望实现这样的社会: 它摆脱了必然性的压力,并以体现和珍视一种独立的精神性为己任。它的职能是尽可能地在人们面前保持一个精神自由王国,捍卫其理想和价值标准,并造成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氛围。如此方可望恢复生活的真正意义与价值。

奥伊肯围绕着生命、心灵的精神生活、超越的基督教、宗教民主、自由这些基本观念构造的哲学,虽然充满热情,不乏雄辩,却很难克服旧唯心主义和旧宗教的致命弱点;它的伦理学能动主义,也未能解决缤纷繁杂的思潮面前现代人的思想危机。作为在19世纪转折时期曾经极为走红的生命哲学中的一支,奥伊肯的精神生活哲学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便同其他生命哲学流派一样,随着欧洲新哲学思潮现象学运动和存在主义的兴起而衰微。今天,面临又一个世纪转折时期,译出奥伊肯的这一著作,谨为思想史研究提供一份生动的资料。

赵月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