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实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任务一 会计的概念与目标

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会计是伴随人类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

在人类的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中,人们为了取得生产经营成果,必然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生产经营者一方面要关心劳动成果的多少,另一方面也关注劳动耗费的高低。因此,人们在推动生产和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必然也必须对经营成果和劳动耗费进行确认与计量,并加以比较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和推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会计是适应人类生产实践和经营物质资料的生产管理的客观需要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会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一项记录、计算和汇总工作,它产生于管理的需要,并且一开始就以管理的形式出现。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与社会生产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们对生产活动进行管理的客观需要,社会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而狩猎,狩猎有所得也有所耗。人们要对狩猎成果和发生的耗费通过“结绳”“刻石”等方法加以计数,这是会计最早的萌芽。在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对物质资料生产与消耗开始了文字记载,于是就产生了会计。

后来,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有了剩余产品,人们为了积聚财富,开始了交换并有目的地节约耗费,实现收益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经营目标,人们认识到必须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系统的确认与计量、记录、分析和比较,这时,会计就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特殊的独立的职能,这就是会计的产生。我国会计的基本成型是在西周时期(时间约公元前1040年),那时开始有了较为固定的记录方法和程序。最早的会计记录,可以追溯到商代中期,从商王武丁时期甲骨上的会计记录看,时间比西周时期的会计还要早200年左右。

博览中外,会计的发展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总体来看,其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3个时期。

(一)古代会计

从一般意义上讲古代会计,就是记账、算账。作为称呼,也即过去人们所说的“账房先生”“账房师爷”。古代会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旧石器时代中期至封建社会末期。其会计所运用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原始计量记录、单式簿记和初创形态的复式记账等。这个时期的会计所进行的计量、记录工作一开始是同其他计算工作混合在一起的,经过一定的发展后,才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一定方法,成为一种独立的记录与计算工作。

(二)近代会计

近代会计,是在古代会计的基础上,随着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逐渐形成具有一套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方法体系的会计。

11~13世纪意大利商业城市兴起,贸易逐渐发展起来,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代理、合伙经营产生,货币流通与计量不再新鲜,簿记也得到普及。借贷(复式)记账方法最早发现于12世纪、13世纪的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热那亚、威尼斯等城市贷金业所用的账簿。14世纪后,热那亚和威尼斯商人也采用并发展了贷金业的簿记方法,从按人设置账户登记债权、债务的记录,扩展到了按商品、现金、损益、资本等设置账户,记录它们的增加和减少——即理论上的“拟人说”,这就进一步奠定了借贷复式记账法的基础。

1494年11月10日,意大利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利(Luca Pacioli)的数学专著《数学大全》(又译为《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出版。《数学大全》主要由五部分组成:(1)算术和代数;(2)算术与代数在贸易和计算中的应用;(3)簿记;(4)货币与兑换;(5)理论几何学与应用几何学。该书第一篇第十一卷“簿记论”,第一次系统地总结和介绍了以威尼斯复式簿记为主的借贷复式记账法,为借贷复式簿记在世界的传播奠定了基础。1494年以前,意大利的复式簿记已经比较成熟,但当时并未对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推广。自1494年《数学大全》面世至今日,尽管时代几番变革,社会生产力急速发展,企业组织越来越复杂,但是复式记账法仍然是当前国际会计记账方法的主旋律。虽然它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但基本内容与方法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该书的出版堪称为近代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所以,现在会计人都称卢卡·帕乔利为“现代会计之父”,称他的《数学大全》为“现代会计第一书”。

随后的16~18世纪,人类社会生产和经营管理发展渐缓,会计的进步也处于滞进时期。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产业革命爆发,出现公司制组织,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这对簿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会计不仅要记账、算账、报账、提供经济信息,还要能审查账目、查错防弊,并且解释信息。在这一背景下,会计由簿记学(即记账、算账、报账)发展到会计学(即会计核算、会计分析和会计检查)。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现代化大企业的迅速发展,使会计不但在技术方面,而且在理论方面也大为丰富起来,从而由一门应用技术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三)现代会计

现代会计,是不仅具有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而且还是运用电子技术,直接介入管理,参入生产经营的预测、决策和控制的会计。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可称为现代会计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超过英国。由于资本主义竞争加剧和股份公司的形成和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对经济活动的控制,企业管理层对会计提出了新要求。会计不仅要能进行事后的核算、分析和检查,而且要能进行预测、决策及控制,因此在发展了的会计基础上,分裂出了管理会计,并使之与相对称的财务会计成为会计的两大分支,这标志着会计进入现代会计阶段。另外,由于电子计算技术的产生及发展,使会计的预测、决策、控制、确认与计量、记录、报告和信息传输的手段也产生了飞跃,逐渐脱离了手工状态,与现代电子技术结合,因而出现了会计电算化趋势。

在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的长河中,中国会计的发展主要经历了7个重要时期:西周、秦汉、唐宋、明清、清末民初、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西周时期出现了会计工作者——“司会”,而且出现了“会计”一词(《周礼·天官》)。这是“会计”在我国历史文献中第一次出现。秦汉时期出现了早期会计账簿的雏形——籍书。唐宋时期会计有了专门的结账方法——四柱清册法,而且唐人李吉甫所著的《元和国计簿》是我国最早的会计专辑。明末清初则有了我国最早的复式记账法——龙门账。清末民初我国引进西文复式簿记,当时它与中式簿记并存,后来又出现了《中式改良簿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步入计划经济时期。这一时期我国主要是借鉴苏联的会计模式,采用分行业会计制度,实行各行各业有明显区别的会计制度。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开始了会计准则和制度并轨运行,到2006年2月,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进行了修订,同时发布了38项具体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实施。新准则的颁布意味着我国的会计发展进一步与国际趋同,具有很重要的会计历史转折的意义。人类社会的实践证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而生产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二、会计的概念与特征

(一)会计的概念

由于会计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管理上的要求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它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因此,虽然会计产生的历史相对悠久,但时至今日人们对会计的本质认识仍然众说纷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方法论。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方法,具体表现为会计是一种记账、算账和报账的方法。

(2)会计技术论。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一种技术,是文字与数量相结合的应用技术。

(3)会计工具论。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工具,主要为管理提供资料,强调会计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核算作用。

(4)会计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一个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

(5)会计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

(6)会计综合论。认为会计的本质既是一个信息系统又是一种管理活动。

在本书中,我们将会计界定为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即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用一系列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和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二)会计的基本特征

1. 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会计产生于人们管理社会和经济事务的过程,通过参与经营方案的选择、经营计划的制订、经营活动的控制和评价等各种方式直接进行管理。会计工作往往在单位内部的整个系统中进行,每一个管理环节都离不开会计人员的参与。在宏观经济中,会计也是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因此,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 会计是一个经济管理系统

会计也是一个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起来的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会计信息涵盖的范围也在扩大,从单纯的财务信息扩大为一个更能适应具体社会环境要求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通过客观而科学的信息,为管理提供各种数据资料和咨询服务。

3. 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会计对经济活动进行计量和记录时,可以采用实物、劳动和货币3种计量单位。其中,实物计量单位可以为经济管理提供必需的实物量指标,但无法进行综合;劳动计量单位可以为经济管理活动提供劳动消耗量指标,但现阶段同样不具有综合性;唯一具有综合性的就是货币计量单位,因为它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对经济活动实施价格管理,是会计与其他经济活动最主要的区别。

4. 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

会计一方面要按照会计法规制度的要求,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另一方面要对业务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因此,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础,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的保证。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全过程,是会计工作最基本的职能,也是会计管理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5. 会计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

会计方法是指用来核算和监督会计内容,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会计方法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会计检查方法、会计控制方法和会计预测、决策方法。

三、会计的对象与目标

(一)会计对象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前已述及,会计需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会计对象存在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之中。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4个环节。从宏观上来说,会计对象是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从微观上来说,会计对象是一个单位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因此,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资金运动包括各特定主体的资金投入、资金运用和资金退出等过程,而具体到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又有较大差异。即便同样是企业,制造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及金融业等也均有各自资金运动的特点,其中尤以制造业企业最具代表性。下面以制造业企业为例,说明企业会计的具体对象。

制造业企业是从事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营利性经济组织。为了从事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活动,企业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建造厂房、购买机器设备、购买材料、支付职工工资、支付经营管理中必要的开支等,生产出的产品经过销售后,收回的货款还要补偿生产中的垫付资金、偿还有关债务、上缴有关税金等。由此可见,制造业企业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投入、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包括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3个阶段)以及资金的退出3个部分,既有一定时期内的显著运动状态(表现为收入、费用、利润等),又有一定日期的相对静止状态(表现为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恒等关系)。

1. 资金的投入

制造业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必须拥有一定的资金,这些资金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金和债权人投入的资金两部分,前者属于企业所有者权益,后者属于企业债权人权益。投入企业的资金要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并支付职工的工资等。这样投入的资金最终构成企业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和费用。

2. 资金的循环和周转

制造业企业的经营过程包括供应、生产、销售3个阶段。在供应过程中,企业要购买原材料等劳动对象,发生材料买入价、运输费、装卸费等材料采购成本,与供应单位发生货款的结算关系。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借助于劳动手段将劳动对象加工成特定的产品,同时发生原材料消耗、固定资产磨损的折旧费、生产工人劳动耗费的人工费,使企业与职工之间发生工资结算关系、有关单位之间发生劳务结算关系等。在销售过程中,劳动者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发生支付销售费用、收回货款、缴纳税金等业务活动,并同购货发生货款结算关系、同税务机关发生税务计算关系。综上所述,资金的循环就是从货币资金开始依次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产品资金,最后又回到货币资金的过程,资金周而复始的循环称为资金的循环。

3. 资金的退出

资金的退出包括偿还债务、上缴各项税金、向所有者分配利润等,使得这部分资金离开本企业,退出企业的资金循环与周转。

上述资金运动的3个阶段是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没有资金的投入,就没有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就不会有债务的偿还、税金的上缴和利润的分配等;没有资金的退出,就不会有新一轮的资金投入,就不会有企业的进步发展。其具体过程如图1-1所示。

图1-1 制造业企业资金运动过程

(二)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工作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是要求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即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会计目标是会计工作的内在规定,它决定着会计活动的方向。会计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 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会计作为一项经济管理活动,要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其做出经济决策的数量化信息,包括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时需要大量可靠且相关的会计信息,因此,要求信息提供者也就是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应以提供服务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作为目标。如果会计信息不能为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提供帮助,则该会计信息就会失去价值。

2. 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的情况

由于现代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管理层是受委托者的委托经营和管理企业的。企业管理层作为受托者负有对委托者解释、说明其活动及结果的义务。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是由会计提供的,因此会计目标要求会计信息应能充分体现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帮助委托者评价企业经营管理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