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规范、健康、可持续地发展金融科技
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元年,在这一年里,互联网思维如同一场当代文艺复兴,影响并改变着传统金融业态和格局。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传统金融业机构开始积极谋变以巩固既有优势地位,而BAT等互联网公司中的新贵则扮演了“搅局者”的角色。当其他各个领域的风口也瞄向互联网金融时,更让这个行业“热”的无法阻挡。不管是老牌传统国有企业、财大气粗的民营企业还是互联网新贵,都争先恐后涌进互联网金融领域,这同时也催生出了数千家以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为主业的服务主体。
互联网金融的火热发展,其原因从技术上来说,是因为有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催化剂”;从政策上来说,是因为符合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化、服务主体多元化、普惠金融普及化的方向。
经过五年的高速发展,作为互联网金融支撑基础的金融科技行业已经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行业,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风险也随之累积,引起了各方面的密切关注。
2016年可以称得上是互联网金融“监管元年”。2016年10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整治目标、原则、重点问题和工作要求等具体内容。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和监管等文件密集出台后,业内普遍达成共识:2017年,“合规则生,违规则死”。2017年3月23日,博鳌亚洲论坛发布了《互联网金融报告2017》,该年度互联网金融报告的主题便是“金融创新与规范发展”。
业内预测,2017年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6000亿元,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大力向移动端渗透,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也下大力气布局移动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更加细致、方便、随时随地的用户体验,满足投资需求。但由于监管体系的不完善,普通老百姓安全与风险意识的薄弱,其中隐藏着极大的安全风险。金融机构很多从业人员安全意识、风险合规意识淡薄;打着“互联网金融”的幌子进行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挂羊头卖狗肉”的违法活动频频爆发;互联网金融平台信息泄露事件层出不穷……互联网金融背后的黑色产业链,问题也越发突出。在黑色产业领域,安全协同、威胁情报早已经不是新鲜的词汇,甚至黑色产业也有专属的AOC(Attack Operation Center,攻击运维管理平台),使得黑客的攻击愈加复杂、专业、系统,各类APT与社会工程学攻击可以惊叹为“完美精致的攻击艺术”。
2016年11月7日,我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公布,并于2017年6月1日起已经正式实施,网络安全已经正式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2017年,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开始告别野蛮生长阶段,逐步走向“规范、健康、可持续”的轨道。做好风控建设,做好信息安全建设,汰劣留良,正本清源,让互联网金融真正能够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真正践行普惠金融服务的积极作用将指日可待。
国务院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 谢钟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