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互联网金融IT现状与趋势
(一)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狭义上来说,互联网金融(Internet Finance,ITFIN)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的接受),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兴领域。
广义上来说,互联网金融是指金融活动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所构架的新的金融形式和金融服务,它涵盖了以前所有与货币、银行、证券、保险、信贷等各种金融形式在互联网技术助推下产生的新的业务、服务创新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如图1-3所示。
图1-3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二)金融IT的发展历程
在国际金融业中,12世纪出现了银行业的雏形;16世纪中期出现了股票,标志着证券业的开始;18世纪保险业开始出现。20世纪60年代以来,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纷纷开始用计算机来代替手工作业,标志着其信息化历程的开始。虽然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信息化起点不同,但发展历程相似,大体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脱机业务的处理;
(2)联机业务的处理;
(3)经营决策的信息化;
(4)业务集成化和决策智能化。
从发展历程可以归纳出,金融业经历了IT主导变革、IT与业务融合的阶段和正在进入的IT支持创新的阶段。
1.传统金融业电子化
传统金融业电子化建设进程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后台电子化阶段:模拟手工的纸张和支票结算,数据处理以改善会计系统为主,在后台更新账目和打印报表。
(2)前台电子化阶段:ATM出现,计算机系统辅助柜员处理银行业务,以主机处理为中心的终端连接方式开展。
(3)网络化阶段:信息科技从辅助工具变为开拓市场的手段,网络连接到银行的分支行、后台处理中心,并且逐渐扩大到客户的财务部门、超级市场等银行外部。
(4)创意化阶段:IT技术不仅处理交易,还表现为信息技术对传统银行的改造,重视银行内部活动和业务流程,IT部门被视为业务流程革新和监控以及客户信息的挖掘和分析部门,电子银行成为银行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网络银行诞生。
2.我国金融业电子化
我国金融业电子化大致分四个阶段。
(1)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基本实现柜台业务的电算化,营业人员从手工记账中解放出来。
(2)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逐步完成银行业务的联网处理。综合柜面业务网络系统的全面推广,以城市为中心实现了计算机系统的区域互联,开发出了一些储蓄卡金融新品种。
(3)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实现全国范围内的银行计算联网处理。数据集中、互联互通、支付清算、业务管理及办公逐步实现计算机处理。
(4)从现在开始,完成业务的集中处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环境,加快金融创新,逐步开拓网上金融服务,包括网上银行、网上支付等。
概括地讲,我国金融业已初步搭建起了金融业电子化、信息化的基础框架,逐步形成了安全、高效、规范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主要的金融机构基本实现了业务操作计算机化、支付结算电子化、信息处理网络化、管理及办公自动化。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间轴上,2015年底是一个重要的节点:监管框架逐渐成型;平台数量新增乏力,甚至出现负增长情况;龙头平台纷纷谋求转型突围……当跨过这一节点,互联网金融将如何继续发展?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与普及,互联网企业跨界涉足金融业日趋常态,初创企业大量涌现,对传统金融业的多个领域形成冲击——从支付结算到投融资服务再到流通货币,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传统金融机构无一幸免,其影响渗入范围不断扩大,并向金融业的核心领域拓展。
金融业的潜在进入者通常是借助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从金融业的薄弱环节切入,通过破坏性产品或破坏性商业模式打破原有的市场结构,并通过不断升级自身的产品与服务,他们很可能会攀升到金融业产业链的顶端。
P2P网络借贷发展迅猛,冲击了传统银行中介模式。P2P网络借贷与eBay的运作模式比较类似,即为贷款人和借款人搭建了一个展示、交易的网上平台,拟借款人需要填写贷款金额、用途、期限、信用记录以及个人信息等资料,网站会对拟借款人的资料进行初步审核并给出量化的信用评分和风险等级,拟贷款人可以据此设计投资方案。在国外P2P模式发展态势良好,以美国LendingClub为例,截至2013年1月初,贷款总额已经超过12亿美元,创造的利息收入突破1亿美元。P2P引入中国虽然相对较晚,但发展却极其迅猛,宜信、拍拍贷、红岭创投等一批新兴P2P网络借贷公司应运而生,同时,中国平安集团(陆金所)、招商银行等传统巨头也纷纷参与角逐P2P市场。
众筹模式崭露头角,冲击传统证券中介模式。众筹模式是通过网络平台面向公众筹资,该模式的兴起源于美国的Kickstarter。这是一个创意方案的众筹网站平台,人们可以通过该平台向公众募集小额资金,用以实现自己的梦想。目前可以初步将众筹模式分成四类:一是生活众筹模式,如Crowdtilt,筹资主要是用于满足生活小梦想,如举办一个集体活动;二是股权众筹模式,如FundersClub,筹资主要是用于帮助人们创办一家企业;三是产品预售模式;四是公益模式。2012年4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促进初创企业融资法案》,对众筹模式进行了定义和规范,为众筹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撑。然而,我国虽然也出现了各类众筹模式网站,但总体上还尚处于萌芽状态,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虽然互联网金融如此火热,留给传统金融业追赶的时间如此紧迫,但是我们还是要正视这种爆发式增长带来的安全隐患。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金融业对于互联网交易模式的有效安全管控水准和认识都亟待提高。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支付宝的数据库被入侵可以随意篡改,那么支付宝的资金是否面临巨大的威胁呢?尤其是很多账户还绑定了快捷支付业务,所以我们必须要深入研究业务流程,结合业务的IT安全技术支撑在整个线上交易IT技术支撑体系里显得尤为重要,线上交易应尽早使用类似“黑盒子技术”对核心数据进行有效保护。所以,建立一个安全有效的交易模型和安全标准应该尽早被提到研究日程上。
在一切产品都可以数字化的金融行业,IT的意义相比其他行业更为重要。金融业的每次变革,IT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大致如下。
(1)互联网金融将渗透到各行业
随着互联网思维的渗透、征信体系的完善以及国家战略的布局,社会将进入“互联网+”驱动的时代,互联网金融与传统产业将深度融合,且融合范围不仅包括金融行业,还包括农业、文化、医疗等各种传统行业,将形成农业金融、文化金融、科技金融、生态金融等业态。
(2)移动互联网金融再加速
目前,移动互联网金融时代已经来临。无论是支付宝钱包还是微信理财通,都已将理财作为提高用户黏性的重要手段,其种类也已经由货币基金的活期理财扩展到期限更长、更加稳定的定期理财。同时,保险业、证券业也都纷纷通过移动互联网金融来拓展业务渠道。在群雄逐鹿的情形下,移动互联网金融前景将更加广阔。
(3)模式、产品创新多样化
未来,互联网金融模式和产品创新的趋势必将朝着专业化、垂直化、细分化、定制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可以预见的是,更多的互联网公司将参与开发金融或类金融产品,如在线旅游、垂直门户金融、手游金融;定期类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将陆续推出;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将更加丰富;保险产品向细分化、简约化方向发展,以满足单一的、个性化需求;基金产品设计进一步定制化、细分化。
(4)综合金融服务乃大势所趋
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平台趋势明显,基于这种态势,未来互联网金融客户可能更多地需要一种将所有相关业务融为一体的全面性综合服务:在手段上通过构建综合账户集成客户所有的金融资产,满足客户投资、消费、支付、理财、信贷、保险等一站式金融业务服务需求。
(5)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加速融合
未来,以银行、小贷公司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或泛金融机构和网上平台的合作会进一步加强。基于我国现有互联网金融的良好基础,互联网银行(网络银行)将崭露头角。我国互联网银行不太可能采取完全建立在互联网上的纯虚拟银行模式,而是可能在传统银行的基础上,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展业务合作,或者将银行业务拓展到互联网上去完成,进而使有限的营业网点可以通过互联网延伸至无限的客户中去。
(6)线上线下(O2O)深度融合
未来,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的趋势很可能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实体与虚拟体系相结合的方式。与传统零售行业相比,金融产业和服务更适合、更容易采取上述商业模式。这是因为金融产品一般为虚拟产品,并不需要通过实体的物流运输、保存等环节,从而不存在物流损耗等问题。
(7)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
我国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金融供给不足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目前,全国乡镇平均只有2.13个金融网点,而每个金融网点平均要服务2万居民。随着互联网和手机上网的普及率迅速上升,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具有应用基础。互联网金融的高效、便捷、低成本特点可以在为这些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商业可持续性。随着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市场的普及,百姓可以及时地利用互联网金融来服务于农产品贸易。
(8)运行方式逐渐优化
在支付方式上,互联网金融发展可能形成以移动支付为基础的运行模式,现金、证券等金融资产的支付、转移和交易清算更多地通过移动网络来进行;在信息处理上,“大数据+搜索引擎+云计算”将极大地改变信息处理式;在资源配置上,互联网金融可以提高金融配置效率。
总体而言,在云计算的保障下,资金供需信息能够通过社交网络得到低成本、广泛的揭示和传播,并通过搜索引擎加以组织化和标准化,形成有序的信息序列,从而能够以较低成本得出资金需求的风险定价或动态违约概率。
(9)银行存款业务从“天量大户”转向“海量小户”
传统金融着重服务于占比20%的大客户,而互联网企业则以小微客户为突破口,选定剩余80%的“长尾”客户作为服务对象,集合了更为广大的客户群体。随着互联网平台客户流量和沉淀资金规模的不断增加,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触角正逐步向代理基金、余额理财等领域拓展,商业银行基础性存款的分流压力越来越大。在监管机制不完善的空档期,一些互联网企业将“支付交易”与“资产增值”相结合,推出了一批低门槛、随用随取、连通消费的资产服务类产品,吸引了大量长尾客户的理财资金,分流了商业银行存款。余额宝截至2014年9月资金规模已达5 349亿元,用户数量超过1.49亿户,与“余额宝”对接的货币基金仅用一年时间即成为全球第四大货币基金。
(10)利用大数据丰富风险管控手段
大数据的应用可以帮助互联网金融行业更好地实现业务扩展的准确定位,通过对客户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应用,准确预判业务的潜在需求人群,并根据不同客户群的特征制定差异化的业务拓展策略,从而提高客户黏合度和运营效率,为企业的风控策略提供有力支持。
(11)满足长尾需求,实现普惠金融
互联网金融长尾效应明显,传统金融往往为高收益人群提供贷款等优质服务,而互联网金融契合了客户碎片化、草根化需求。当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空白被填补时,传统金融的监管以及安全性优势将荡然无存,低消费、高数量的互联网金融的长尾效应将凸显,将唤醒广阔的普惠金融市场。
(12)全渠道客户体验将成为常态
客户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正在不断演变,随着互联网普及率和社交媒体参与度的提高,客户和企业之间“触点”越来越丰富,客户正迎来多元化的渠道体验。
渠道多元化具体表现为,在客户整个购买和售后服务中,实体店、网站、电脑或者移动终端、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进来。
最后,我们应该使用一种数据思维:通过长尾效应和极致体验两大推动模式;把握三大趋势:泛互联网、垂直一体化、数据是资产;执行四大步骤:入口、流量、数据、变现;建立五大标准:评价数据的活性、颗粒度、维度、时空、情绪;采取六大模式:数据、信息、咨询、媒体、数据使能、技术;核心思想做到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通过以上方法把握最新的IT技术,获得强有力的IT技术支撑,再结合互联网精神,安全高效地全面拥抱互联网金融。
本章小结
本章作为全书的开篇,首先介绍了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状况,回顾了IT行业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史,简要介绍了各种与金融相关的IT技术,如互联网金融平台、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第三方支付技术、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技术、区块链技术、桌面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社交媒体、虚拟货币技术、移动终端实时定位技术(LBS)、智能机器人技术、增强现实AR技术、虚拟现实VR技术、全息影像技术、触摸屏技术和搜索引擎技术等,最后介绍了互联网金融IT的现状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