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的出路
你来我往在手机微信上面“聊”了又一个多小时,是张君跟我探讨照片的所谓“出路”,他近来摄影小有成绩,拍得不错,常有人邀他讲座,但除了讲座,他困惑于照片的出路,于是开“聊”。
我做过几十年摄影杂志的编辑,也爱好摄影,多年来拍摄了各种各样不少的照片,按快门的时候很少想到照片的具体用途,因为我并非接单干活的职业摄影人士,职业摄影师是个很累的差事。但我拍摄的一些照片不知不觉地也都被“用过”了,主要的方向有二。其一是用在了杂志或图书的文章里面作了插图。因为在摄影杂志工作,试用相机的机会比较多,轮到我写相机试用的稿子,自然要有实拍的照片用作说明,算是文章里面体现相机性能、功能的说明性照片。这些年我还陆续写过几本关于摄影的书,多是谈一谈我的摄影心得体会,我对于摄影的浅显认识一类,我会翻找出大概合用的照片用作插图,有的并不一定要图文对应,只是为了舒缓一下读者的阅读节奏而已,是凑上去的插图照片;有一些则是针对我拍摄的照片写一篇短文,说说拍摄照片的想法或曰“理念”;再有的就是把成组的照片放进书里,配上文章算是小半个摄影画册的样子。总之是把照片给用上了,但都不是为了写书出版而刻意地拍摄照片。其二就是讲座,这几年摄影普及,学摄影的人多,来邀我进行摄影讲座、摄影辅导的事情真多,于是按照讲授摄影的要求找出照片若干排进演示的课件,也算是用了之前拍摄的照片。每次讲座总会展示三几百张的样子,不同层阶的讲座还要有不同类型的照片,讲不同的内容,经常弄得我找硬盘翻照片晕头转向。这也算是用到了过去拍摄的照片。
照片的用途自然是很多,给客户拍摄的商业类照片、收藏家采购的名家摄影作品、高级家装商场里面的装饰照片、新闻报道用途的照片,以及人人都会拍完了就发出去的“图片通知”。
我的照片出路大致就是前面说到的两方面用途。商业类的照片那不是我能够进得去的,而收藏类的作品我根本就没有那个资格,用于高级家装的照片拍起来本就不容易,进入这个市场则更难,有人说这是消费类型的摄影,我说如此的消费类照片能被人家挂在墙上天天看着还不腻烦,那就算是艺术品了,况且这样的照片有的还都签着名字限着量呢!
究竟什么样子的照片可以算作艺术品?这肯定是众说纷纭的事情,这个年代的艺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若有了定义,反倒是就没有了艺术。据说艺术品讲究的是主客体的一致性,只有观众(客体)能够通晓艺术家(主体)的意图并真心喜欢他的作品才是他们两家的“艺术品”,看不懂、不喜欢的叫“障碍物”。人家说艺术在很早的过去说的是技术是技艺,大多都是实用的物件,哪天您要是得见一个元代青花瓷的小茶杯、大饭碗,就能够判定那是文物级别的艺术品,现在仿制的叫“工艺品”,说的还都是一个“技”字。西洋的古典绘画大都是“订件”,是应邀应要而作,对于画家更多的是换钱养家的营生,是艺更是技。打从文森特·威廉·凡·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保罗·高庚(Paul Gauguin,也译作高更)几位出现,绘画成了给自己画的东西,画的是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心灵,没人要,也少有人懂,坏了之前画界的规矩,但成就了现代新的艺术。当然,后来的莫奈、毕加索由此成名又生活富裕,那也是极少数的个例。
我国古代宋元明清的文人画跟印象派的思路有一拼,大多不是营生是心情,现在拍卖行一幅宋代名画几百上千万才能买到手里,猜想着当时人家画完了往案头那个大花瓷缸里一扔,说不定哪天一高兴就送了朋友。文学做好了当然也是艺术品,但我记得林语堂给女子学校毕业生演讲,说文学这东西不可以维生,举例李清照,说假若她没有一个做了知州知府的丈夫赵明诚,李小姐的那几首经典的婉约词定是换不来几碗粥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