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译者序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重要内容,是丰富的想象和鲜活的现实的生动结合。非洲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非洲黑人民间故事是非洲黑人世代流传下来的珍贵文学遗产,是世界文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洲黑人民间故事是南非前总统尼尔森·曼德拉、德文作家卡夫卡等许多世界名人推荐的阅读宝库,为非洲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思想和精神源泉,塑造着非洲黑人民族的文化形象。
著名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保罗·拉丁(1883—1959)编写的《非洲民间故事与雕刻》(African Folktales&Sculpture,1952)是介绍非洲黑人民间故事的经典之一。该书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包括豪萨、班图、阿散蒂、布须曼、祖鲁等民族)的80个口述经典。这些故事既有神话故事,亦有流传在非洲民间的幽默轶事,可大致分为四个类别——世界及其起源、动物及其世界、人的世界、人及其命运。《非洲民间故事与雕刻》自1952年出版以来流传甚广,被翻译成德语、法语等多种语言的译本,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学界的高度评价。书中的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到非洲的风土人情,为我们带来审美的愉悦,而且蕴涵着深刻的文化思想。
此次,译者将这80个故事译成中文,并取名为《非洲民间故事》。
一
本书中的80个民间故事与非洲黑人的文化心理、哲学思想、语言表达、艺术创造、生活趣味息息相关。它们对社会与历史、政治与经济、伦理与道德、文化与艺术有着丰富多元的表征和思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人类的许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
这些非洲黑人民间故事不仅描绘了南非羚羊、朱羚、非洲蹄兔、热带丛林蜘蛛、猴面包树等非洲特有的风物,而且塑造了许多经典的文化英雄,例如机智的野兔、狡猾的蜘蛛、单纯善良的羚羊、擅言的学舌鸟、捍卫正义的老鹰,以及战胜水怪的酋长、复仇的妻子、无私的父亲、坚韧的母亲等。塑造文化英雄是非洲黑人民间故事的一个重要特征。以《喝错粥的妻子》为例,凶恶的丈夫要求他的第一个妻子只喝小米粥,而他自己却喝高粱粥。妻子偶然一次喝了高粱粥,便被丈夫用斧头砍死了。妻子化作幽灵回到家中找丈夫复仇。她作为文化英雄的创造力在文本内表现为,她从温顺善良的妻子转变为死后愤怒复仇的幽灵。她在文本外的创造力则在于她的转变和歌唱尖锐地反映了一些黑人女性遭受的家庭暴力和性别压迫。她的歌词将小鸟、幽灵和高粱粥并置,暗喻黑人女性乃至世界上的许多女性好似“笼中之鸟”的卑微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处境。这样血泪的控诉令人心痛,更发人深省——
搅搅粥,搅搅粥,小鸟。
搅搅粥,搅搅粥,小鸟。
啊,母亲啊!满足于小米。
一点高粱粥就是一个幽灵。
非洲黑人民间故事中的主人公往往擅长言说,巧妙地运用重复、反讽、双关、暗喻、拟人、对比等语言技巧,把言说转换成一种充满仪式感、类似于表演的表达方式和文化活动。例如,《聪明人和傻瓜》中傻瓜的歌唱有谴责、追忆、倾诉、表达、推理、抒情等成分,是言说仪式,更是主体表达。傻瓜的父亲和兄弟贪心地吃着他抓来的鱼,却不给他剩下半点。父亲第三次吃着傻瓜抓来的鱼时,不小心被鱼刺卡住了喉咙,傻瓜于是唱道:
你吃着,吃饱喝足;
一根鱼骨卡在你的喉咙;
现在你的生命临近完结,
鱼骨仍旧卡在你的喉咙。
聪明的兄弟,你猎杀了鱼,
何曾给傻瓜吃点?
没有!现在他快死了,或许你宁愿
你已给傻瓜吃过了。
傻瓜其实不傻,他再三地宽容他聪明的兄弟愚弄他,只是为了等待他那残忍的兄弟和父亲有悔悟的时候。但这样的时候迟迟不来,他便选择不再宽容。
在非洲黑人民间故事中,歌唱似乎比直接的语言叙述更能讲述故事、打动人心和引起共鸣。它能够打破故事讲述的单调节奏和沉寂氛围。随着歌唱者的经历越来越多,他的歌词也会越来越多,歌曲则越来越长。歌唱者把最新的经历放在最前面歌唱,再回述之前的事情。歌唱作为一种言说形式将人物眼前面对的现实与他的回忆重叠,形成一种二重奏。例如,《恩贡巴的篮子》的女主人公恩贡巴孤独地在河边钓鱼,一边追忆她母亲照料她不够细心,一边想象着她的姐妹们愉快地钓到鱼的情景:
如果我的母亲,
(她钓到一条鱼,把它放进篮子里)
曾仔细照料我,
(她又钓到一条鱼,把它放进篮子里)
我本应与她们同行,
(她又钓到一条鱼,把它放进篮子里)
而非独自一人在此。
(她又钓到一条鱼,把它放进篮子里)
这段歌唱形象地刻画出恩贡巴百感交集的心境。她一面因为自己生了病,不能与她的姐妹们一起去河边钓鱼而伤心,一面又因为自己此刻独自一人,顿感孤独、害怕和忧虑。
二
非洲黑人民间故事体现“小故事、大图景”的叙事格局,它的言说并不是一种自说自话的独白,而是层次丰富的对话,对话的核心之一便是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性。它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四个方面探讨人的存在,凸显人类的存在是主体间的存在。个体的存在是建立在他与其他主体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的。在非洲黑人民间故事中,人与事物之间不是单纯的表征者与被表征的对象,他们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是情感相通的,例如,人把雨视为痛苦、悔恨、羞愧和悲伤时流的眼泪。人与动物所代表的自然虽然总是在抗衡,但彼此之间并非绝对对立。在一些故事中,灌木猪等动物会幻化成人,而人也能够幻化成动物。这种对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的关注影响着非洲黑人对生命和道德的认知。因此,我们总能在故事中看见罪恶—复仇/惩罚、善良—回报/奖赏等因果关系。
在《为什么一个人不要揭露另一个人的来源?》《高大的少女乌恩图姆宾德》等故事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不揭他人隐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信守承诺”“忠诚勇敢”等美德相似的道德训诫;我们也会发现一些可与中国文化有共鸣的核心价值观,例如《反驳是如何在阿散蒂出现的?》提倡言论自由。蜘蛛夸库—安耐西批评那个名叫“讨厌被反驳”的人——“你说你讨厌被反驳,但你自己又反驳别人”。言论霸权跟其他形式的霸权一样是不可取的,因为它使用的依然是双重标准。当然,非洲黑人民间故事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为人处事的道理上同样不乏共鸣。例如,《为什么你的亲属请求与你同行时,你应当让他陪伴你?》表现了祸福相依的道理,故事的讲述者想要告诉听故事的人,一开始境遇最差的人不一定最后的结果最差,命运充满了反转的可能性。故事《姆里莱的历险记》则提醒人们要知恩图报,懂得感恩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非洲黑人民间故事在讨论罪恶(贪心、欺骗、背叛、伤害等)与惩罚、报复与原谅、压迫与抗争、霸权与反抗之间的关系时,总不忘展现万物之间种种千丝万缕的联系,残酷的故事中不失对善良、温暖和美好的刻画,幽默的故事中不失对相关问题的追问和考量。例如,《水中巨人》在主张惩处恶人、伸张正义的同时,呼吁要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
三
非洲黑人民间故事在教育、建构社会认同和传承文化传统三个方面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它仿佛斑斓的多棱镜,我们可以透过它深入了解非洲的民间文学、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了解非洲黑人的语言艺术、生命经验和哲学思想。
关于本书的翻译,译者一方面适当修改或删除了一些关于暴力的过于直白和自然主义的描写,例如故事中一些过于残酷的惩罚手段。非洲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区,主要依靠道德规约来治理和调节集体、社会秩序,往往以强调罪恶的严重后果来警示人们。因此,读者应当注意文化语境的不同,多从象征意义而不是单一地从字面意义去理解非洲黑人民间故事的内容和语言。另一方面,译者为每个故事涉及的具有文化特色的词语和概念作了注释,以便于读者理解。译者还尽量保留了一些非洲语言词汇的发音,如故事《为什么孩子先被鞭笞》中的那条神奇的鞭子“阿比瑞迪亚布拉达”等,力求保留原著为读者营造的关于非洲语言的想象空间。此外,蜘蛛安耐西是非洲民间故事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人物形象,鉴于他在各黑人民族文化中的形象和意义有所不同,译者在涉及这一形象的故事中均作了必要的补充说明。
“在非洲,民间故事是一种负担;但它是叙述者们优雅地承担起来的负担,而且广泛地拥抱了大多数的听众。正如阿肯人所言,‘当两个人一起挑担子,它便不再是负担了’。”[1]这里的“两个人”可以是两个不同的叙述者,也可以是叙述者与聆听者。对于非洲黑人而言,民间故事是一种甜蜜的负担,它承载着他们的历史、文化和生活。
中非友好交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如今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积极增进与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文明互鉴促进了世界多样文化的共生共荣。在此时代语境下,对非洲黑人民间故事的引介、认知和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非洲文化和世界文明,相信这本《非洲民间故事》在为我国读者提供更多富于意义和趣味性的非洲黑人民间故事的同时,能为促进中非之间的文化理解和民心互通发挥积极作用。
李蓓蕾
2019年1月25日于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