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宋奇
一九五一年四月十五日
悌芬:
大半年工夫,时时刻刻想写封信给你谈谈翻译。无奈一本书上了手,简直寝食不安,有时连打中觉也在梦中推敲字句。这种神经质的脾气不但对身体不好,对工作也不好。最近收到来信,正好在我工作结束的当口,所以直到今天才作复。一本La Cousine Bette花了七个半月,算是改好誊好,但是还要等法国来信解答一些问题,文字也得做一次最后的润色。大概三十万字,前后总要八个月半。成绩只能说“清顺”二字,文体、风格,自己仍是不惬意。大家对我的夸奖,不是因为我的成绩好,而是因为一般的成绩太坏。这不是谦虚的客套,对你还用这一套吗?谈到翻译,我觉得最难对付的倒是原文中最简单最明白而最短的句子。例如Elle est charmante=She is charming,读一二个月英法文的人都懂,可是译成中文,要传达原文的语气,使中文里也有同样的情调,气氛,在我简直办不到。而往往这一类的句子,对原文上下文极有关系,传达不出这一点,上下文的神气全走掉了,明明是一杯新龙井,清新隽永,译出来变了一杯淡而无味的清水。甚至要显出She is charming那种简单活泼的情调都不行。长句并非不困难,但难的不在于传神,而在于重心的安排。长句中往往只有极短的一句simple sentence,中间夹入三四个副句,而副句中又有participle的副句。在译文中统统拆了开来,往往宾主不分,轻重全失。为了保持原文的重心,有时不得不把副句抽出先放在头上,到末了再译那句短的正句。但也有一个弊病,即复字往往太多。译单字的问题,其困难正如译短句。而且越简单越平常的字越译不好,例如virtue, spiritual, moral, sentiment, noble, saint, humble,等等。另外是抽象的名词,在中文中无法成立,例如la vraie grandeur d'âme=the genuine grandeur of soul译成“心灵真正的伟大”,光是这一个短句似乎还行,可是放在上下文中间就不成,而非变成“真正伟大的心灵”不可。附带的一个困难是中文中同音字太多,倘使一句中有“这个”两字,隔一二字马上有“个别”二字,两个“个”的音不说念起来难听,就是眼睛看了也讨厌。因为中文是单音字,一句中所有的单字都在音量上占同等地位。不比外国文凡是the, that,都是短促的音,法文的ce, cet,更其短促。在一句中,article与noun在音量上相差很多,因此宾主分明。一到中文便不然,这又是一个轻重不易安排的症结。
以上都是谈些琐碎的实际问题,现在再提一个原则性的基本问题:
白话文跟外国语文,在丰富、变化上面差得太远,文言在这一点上比白话就占便宜。周作人说过:“倘用骈散错杂的文言译出,成绩可以较有把握:译文既顺眼,原文意义亦不距离过远”,这是极有见地的说法。文言有它的规律,有它的体制,任何人不能胡来,词汇也丰富。白话文却是刚刚从民间搬来的,一无规则,二无体制,各人摸索各人的,结果就要乱搅。同时我们不能拿任何一种方言作为白话文的骨干。我们现在所用的,即是一种非南非北、亦南亦北的杂种语言。凡是南北语言中的特点统统要拿掉,所剩的仅仅是一些轮廓,只能达意,不能传情。故生动、灵秀、隽永等等,一概谈不上。方言中最colloquial的成分是方言的生命与灵魂,用在译文中,正好把原文的地方性完全抹杀,把外国人变了中国人岂不笑话!不用吧,那么(至少是对话)译文变得生气全无,一味的“新文艺腔”。创作文字犯这个毛病,有时也是因为作者不顾到读者,过于纯粹的方言要妨碍读者了解,于是文章就变成“普通话”,而这普通话其实是一种人工的,artificial之极的话。换言之,普通话者,乃是以北方话做底子,而把它colloquial的成分全部去掉的话。你想这种语言有什么文艺价值?不幸我们写的正是这一种语言。我觉得译文风格的搞不好,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语言是“假”语言。
其次是民族的mentality相差太远。外文都是分析的、散文的,中文却是综合的、诗的。这两个不同的美学原则使双方的词汇不容易凑合。本来任何译文总是在“过与不及”两个极端中荡来荡去,而在中文为尤甚。
《泰德勒》一书,我只能读其三分之一,即英法文对照的部分。其余只有锺书、吴兴华二人能读。但他的理论大致还是不错的。有许多,在我没有读他的书以前都早已想到而坚信的。可见只要真正下过苦功的人,眼光都差不多。例如他说,凡是idiom,倘不能在译文中找到相等的(equivalent)idiom,那么只能用平易简单的句子,把原文的意义说出来,因为照原文字面搬过来(这是中国译者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所用的办法),使译法变成intolerable是绝对不可以的。这就是我多年的主张。
但是我们在翻译的时候,通常总是胆子太小,迁就原文字面、原文句法的时候太多。要避免这些,第一要精读熟读原文,把原文的意义、神韵全部抓握住了,才能放大胆子。煦良有句话说得极中肯,他说:字典上的字等于化学符号,某个英文字,译成中文某字,等于水是H2O,我们在译文中要用的是水,而非H2O。
我并不说原文的句法绝对可以不管,在最大限度内我们是要保持原文句法的,但无论如何,要叫人觉得尽管句法新奇而仍不失为中文。这一点当然不是容易做得到的,而且要译者的taste极高,才有这种判断力。老舍在国内是唯一能用西洋长句而仍不失为中文的唯一的作家。我以上的主张不光是为传达原作的神韵,而是为创造中国语言,加多句法变化等等,必要在这一方面去试验。我一向认为这个工作尤其是翻译的人的工作。创作的人不能老打这种句法的主意,以致阻遏文思,变成“见其小而遗其大”;一味地只想着文法、句法、风格,绝没有好的创作可能。
由此连带想到一点,即原文的风格,越到近代越要注重。像Gide之流,甚至再早一点像Anatole France之流,你不在原文的风格上体会,译文一定是像淡水一样。而风格的传达,除了句法以外,就没有别的方法可以传达。
关于翻译,谈是永远谈不完的。今天我只是拉七杂八的信口胡扯一阵。你要译的书,待我到图书馆去找到了,读了再说。但在一九四八年出版的British Literature Between Two Wars中也找不到这作家的名字。我的意思只要你认为好就不必问读者,巴金他们这一个丛书,根本即是以“不问读者”为原则的。要顾到这点,恐怕Jane Austen的小说也不会有多少读者。我个人是认为Austen的作品太偏重家常琐屑,对国内读者也不一定有什么益处。以我们对art的眼光来说,也不一定如何了不起。西禾我这两天约他谈,还想当面与巴金一谈。因西禾此人不能负什么责任。
…………
不管怎样,我总希望你把眼前这部书结束。凡是你真正爱好的一定译得好。而且我相信你的成绩一定比我好。因为你原来的文章比我活泼,你北方语言的认识与我更不可同日而语。只要有人能胜过我,就表示中国还有人,不至于“廖化当先锋”,那就是我莫大的安慰。而假如这胜过我的人是我至好的朋友,我的喜悦更不在话下。多做,少做,全无关系,只消你继续不断地干下去。我以最大的热忱等着看你的成绩。
希望来信,大家不能再像过去大半年这样隔膜了,尤其为了彼此的工作,需要经常联络。草草,祝
康乐 并候
文美、希弟均好
安
四月十五日
一九五一年六月十二日
悌芬:
另邮寄上杨绛译的《小癞子》一册。去冬希弟来港时,我曾托他带上《欧也妮·葛朗台》,结果仍在你三楼上。现在要交给平明另排新版,等将来与《贝姨》一同寄你了。巴尔扎克的几种译本,已从三联收回(不要他们的纸型,免多麻烦),全部交平明另排。《克利斯朵夫》因篇幅太多,私人出版商资力不够,故暂不动。《高老头》正在重改,改得体无完肤,与重译差不多。好些地方都译差了,把自己吓了一大跳。好些地方的文字佶屈聱牙,把自己看得头疼。至此为止,自己看了还不讨厌的(将来如何不得而知),只有《文明》与《欧也妮·葛朗台》。
你的奥斯丁全集寄到没有?动手没有?
前周,贺德玄请吃饭,给我看到叶君健用英文写的三种长短篇。梅馥借来看了二册,我无暇去读。此公用英文写的书,过去未听说过,不知你见过没有?
……匆此,即候
双福
希弟均此
安叩
六月十二日夜
一九五一年七月二十八日
悌芬:
六月三十日接信,始终未复。今又接二十二日信。这一晌我忙得不可开交。La Cousine Bette初版与Eugénie Grandet重版均在看校样,三天两头都有送来。而且每次校,还看出文字的毛病,大改特改(大概这一次的排字工友是很头疼的)。同时《高老头》重译之后早已誊好,而在重读一遍时又要大改特改:几件工作并在一起,连看旁的书的时间都没有,晚上常常要弄到十二点。此种辛苦与紧张,可说生平仅有。结果仍是未能满意,真叫作“徒唤奈何”!我个人最无办法的,第一是对话:生长南方,根本不会说国语,更变不上北京话。现在大家用的文字上的口语都是南腔北调,到了翻译,更变得非驴非马,或是呆板得要死。原作的精神一点都传达不出。第二是动作的描写,因为我不善于这一套,总没法安排得语句流畅。长句的分拆固然不容易,但与原作的风格关系较小,能做到理路清楚,上下文章贯穿就能交代。我觉得你对我的第一、二点困难差不多不成问题,至于第三点,只能尽量丢开原作句法。我举个例告诉你,使你可以大大地放胆。亚仑·坡的小说,句子不算不长。波特莱译本,的确精彩,可是长句句法全照法文,纯粹的法文(当然,波特莱的法文是极讲究的),绝不迁就英文,他就是想尽办法,把原作意义曲曲折折地传达出来,绝对不在字面上或句子结构上费心。当然这种功夫其实比顾到原文句法更费心血,因为对原作意义一定要有百分之百地把握才行。你初动笔时恐怕困难极多,希望你勿灰心,慢慢地干下去,将来你的成绩一定超过我,因为你本来的文格句法就比我的灵活。麻烦的是十八世纪人士的谈话,与现代的中国话往往格调不合,顾了这个顾不了那个,要把原作神味与中文的流利漂亮结合,绝不是一蹴即成的事。
芝联来看过我,知道北京出版总署召集的翻译会议,是由蒋天佐(代表官方)、卞之琳、杨绛等四个人(另一人忘了名字)出面召集的,开过二次会,讨论应译的古典作品名单。看来杨绛是被硬拉进的,或者是人家要找锺书而他推杨绛去的。我想写信给她,要她把奥斯丁作品归给你译,则将来出版时不致成问题了。
《四部丛刊》捐献事,已托芝联去信燕京询问,待有回音,再与老太太商酌办理。
志摩译的《曼殊斐尔集》,不敢保险能找到,要多跑旧书摊才有希望。而我的时间与体力都不容许。Kulm信上有否提及乐谱的事?乞来信告知。吴德铎早来了,一切诚如高论,他对谁都是太厚道,太厚道的人必吃亏,乃是古今中外千古通例。
……匆此,即候
双福
希弟均此问好
雷叩
七月二十八日
一九五一年九月十四日
悌芬:
信到多日。以你如此准备功夫,深信一定会做得好。初开手也许感觉沉闷,译过了三四十页,就能顺手。我因为本能关系,总是改的功夫比初译功夫花得更多。暑中收到锺书来信,果不出所料,杨绛是代他出席的。据说定了五十种“数一数二之书,落于不三不四之手”。《傲慢与偏见》,既是杨刚所译,云为“尽信尽达尽雅,不问可知”,至多请原译者重校二遍而已。《匹克威克》交清华审查,结果亦复相同。以上种种,都在我意想之中。破除不了情面,一切等于空言。破除了情面,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翻译书都要打入冷宫。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Emma根本未列入表内,故你的翻译与否,不成问题。愚见眼前只能不问将来,只问目前,不求其他,但求自己做些工作。你译的音乐书是哪一本,什么条件?国内何家出版社所约?便乞一告。拙译《贝姨》九月初即印出,因托书店代寄,搁到昨日方始寄出。读后希望提意见。至于对话,以生长南方的人,无论如何免不了南腔北调,即使请教人家,也是东鳞西爪,不能全体一致。Kulm处请你代写一信,告诉他:Albert做事,过去往往数年没有回音,故仍请Kulm催其将款交存伊处。乐谱亦托伊代为搜购。唱针事最好亦请Kulm代办(G. E. Radio-PHOND Combination, MODEL XF152)。
昨日收到董秋斯从英译本(摩德本)译的《战争与和平》,译序大吹一阵(小家子气!),内容一塌糊涂,几乎每行都别扭。董对煦良常常批评罗稷南、蒋天佐,而他自己的东西亦是一丘之貉。想不到中国翻译成绩还比不上创作!大概弄翻译的,十分之九根本在气质上是不能弄文艺的。
《贝姨》那个丛书(叫作文学译林),巴金与西禾非常重视,迄今只收我跟杨绛二人的。健吾再三要挤入这个丛书(他还是“平明”股东呢),都给他们推三推四,弄到别种名义的丛书中去了。西禾眼力是有的,可惜他那种畏首畏尾的脾气,自己搞不出一些东西来。做事也全无魄力,缺少干练,倒是我竭力想推你跟杨必二人。你译音乐书,我更劝你“力求流畅”,此类书近来很好销,但现有译本都是天书。……匆此,即候
近好
希弟均此
雷叩
九月十四日
…………
近已开始准备Cousin Pons,此书比已译巴尔扎克各书尤麻烦。我近来用脑过度,晚上睡觉大有问题,这样下去恐怕要变得真正神经衰弱,因为觉得恍恍惚惚,不光是疲倦。但是目前书的销数激减,不从量上着想,简直活不下去。而我工作速度奇缓,不得不日夜加工,牛马至此,奈何奈何!……
一九五一年十月九日
悌芬:
来信批评《贝姨》各点,我自己亦感觉到,但你提出的“骚动”,西禾说是北方话,可见是南北方都有的名词。译文纯用北方话,在生长南方的译者绝对办不到。而且以北方读者为唯一对象也失之太偏。两湖、云、贵、四川及西北所用语言,并非完全北方话,倘用太土的北京话也看不懂。即如老舍过去写作,也未用极土的辞藻。我认为要求内容生动,非杂糅各地方言(当然不能太土)不可,问题在于如何调和,使风格不致破坏,斯为大难耳。原文用字极广,俗语成语多至不可胜计,但光译其意思,则势必毫无生命;而要用到俗语土话以求肖似书中人物身份及口吻,则我们南人总不免立即想到南方话。你说我请教过许多人倒也未必。上年买了一部国语辞典(有五千余面,八册,系抗战时北平编印),得益不少。又聪儿回来后,在对话上帮我纠正了一些不三不四的地方。他在云大与北京同学相处多,青年人吸收得快,居然知道不少。可惜他健忘,回来后无机会应用,已忘掉不少。又原文是十九世纪的风格,巴氏又不甚修饰文字,滥调俗套在所不免,译文已比原作减少许多。遇到此种情形,有时就用旧小说套语。固然文字随各人气质而异,但译古典作品,译者个人成分往往并不会十分多,事实上不允许你多。将来你动手后亦可知道。煦良要我劝你在动手Emma之前,先弄几个短篇做试笔,不知你以为如何?我想若要这样做,不妨挑近代的,十九世纪的、十八世纪的各一短篇做试验。
再提一提风格问题。
我回头看看过去的译文,自问最能传神的是罗曼·罗兰,第一是同时代,第二是个人气质相近。至于《文明》,当时下过苦功(现在看看,又得重改了),自问对原作各篇不同的气息还能传达。即如巴尔扎克,《高老头》《贝姨》与《欧也妮》三书也个个不同。鄙见以为凡作家如巴尔扎克,如左拉,如狄更司,译文第一求其清楚通顺,因原文冗长迂缓,常令人如入迷宫。我的译文的确比原作容易读,这一点可说做到了与外国译本一样:即原本比译本难读(吾国译文适为相反)。如福禄贝尔,如梅里曼,如莫泊桑,甚至如都德,如法朗士,都要特别注意风格。我的经验,译巴尔扎克虽不注意原作风格,结果仍与巴尔扎克面目相去不远。只要笔锋常带情感,文章有气势,就可说尽了一大半巴氏的文体能事。我的最失败处(也许是中国译者最难成功的一点,因两种文字语汇相差太远),仍在对话上面。
你译十八世纪作品,杨绛的《小癞子》颇可作为参考(杨绛自称还嫌译得太死)。她对某些南方话及旧小说词汇亦不避免,但问如何安排耳。此乃译者的taste问题。
像你这样对原作下过苦功之后,我劝你第一要放大胆子,尽量放大胆子;只问效果,不拘形式。原文风格之保持,绝非句法结构之抄袭(当然原文多用长句的,译文不能拆得太短;太短了要像二十世纪的文章)。有些形容词绝不能信赖字典,一定要自己抓住意义之后另找。处处假定你是原作者,用中文写作,则某种意义当用何种字汇。以此为原则,我敢保险译文必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成功。我仍是忙,这一年余几乎无日不忙。匆匆,即问
双安
雷叩
十月九日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五日
悌芬:
…………
《欧也妮·葛朗台》还是第二年在牯岭译完的,一九四九年上海印过一版,此次稍有润色。英文译本我早有,译文亦未见出色。总之翻译在无论何国都不易有成绩。甚至译错的地方也不少。例如《克利斯朵夫》的英译本(现代丛书一大本)在四十余面中已有二三个大错。我现译的《邦斯舅舅》英译本(人人丛书本)一百五十余面中已发现六七个大错。至于我自己错多少,也不敢说了。《克利斯朵夫》原译,已发觉有几处文法错误。至于行文欠妥之处,比《高老头》有过之无不及,故改削费时,近乎重译。……匆匆,即候
双福
安叩
十二月五日
一九五三年二月七日
悌芬:
信到前一天,阿敏报告,说新华书店还有一本《小癞子》,接信后立刻叫他去买,不料已经卖出了。此书在一九五一年出版后三个月内售罄,迄未再版。最近杨必译的一本Maria EdgeworthRack-rent(译名《剥削世家》——是锺书定的)由我交给平明,性质与《小癞子》相仿,为自叙体小说。分量也只有四万余字。我已和巴金谈妥,此书初版时将《小癞子》重印。届时必当寄奉。平时初办时,巴金约西禾合编一个丛书,叫作“文学译林”,条件很严。至今只收了杨绛姊妹各一本,余下的是我的巴尔扎克与《克利斯朵夫》。健吾老早想挤进去(他还是平明股东之一),也被婉拒了。前年我鼓励你译书,即为此丛书。杨必译的《剥削世家》初稿被锺书夫妇评为不忠实,太自由,故从头再译了一遍,又经他们夫妇校阅,最后我又把译文略为润色。现在成绩不下于《小癞子》。杨必现在由我鼓励,正动手萨克雷的Vanity Fair,仍由我不时看看译稿,提提意见。杨必文笔很活,但翻译究竟是另外一套功夫,也得替她搞点才行。普通总犯两个毛病:不是流利而失之于太自由(即不忠实),即是忠实而文章没有气。倘使上一句跟下一句气息不贯,则每节即无气息可言,通篇就变了一杯清水。译文本身既无风格,当然谈不到传达原作的风格。真正要和原作铢两悉称,可以说无法兑现的理想。我只能做到尽量的近似。“过”与“不及”是随时随地都可能有的毛病。这也不光是个人的能力、才学、气质、性情的问题,也是中外思想方式基本的不同问题。譬如《红楼梦》第一回极有神话气息及mysticism,在精神上与罗曼·罗兰某些文字相同,但表现方法完全不同。你尽可以领会,却没法使人懂得罗曼·罗兰的mysticism像懂《红楼梦》第一回的那种mysticism一样清楚。因为用的典故与image很有出入,寄兴的目标虽同,而寄兴的手段不同。最难讨好的便是此等地方。时下译作求能文通字顺已百不得一,欲求有风格(不管与原文的风格合不合)可说是千万不得一;至于与原文风格肖似到合乎艺术条件的根本没有。一般的译文,除开生硬、不通的大毛病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即最大的缺点)是句句断、节节断。连形象都不完整,如何叫人欣赏原作?你说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倘如一杯清水,则根本就不是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没有诗意的东西,在任何文字内都不能称为诗。非诗人绝不能译诗,非与原诗人气质相近者,根本不能译那个诗人的作品。
你要的其余两本书,我叫阿敏跑了两个下午都没买来。他最后向柜上去问,据说“尚未出版”。不过我敢预言,那些翻译一定是坏透的。能译费尔丁的人,你我绝不会不知道。你我不知道的人译费尔丁或朗斐罗的,必不会好。创作、绘画、弹琴,可能有一鸣惊人的天才,翻译则不大可能。
关于《传奇》的见解,我与你有同感,但楼上楼下都找遍了,只看到苏青的。西洋文学一本也没有。当初我记得放在我处,离沪赴昆以前统统交还你了(还有一本“六艺”)。
我最后一本《克利斯朵夫》前天重译完,还得从头(即第四册)再改一遍(预计二月底三月初完工)。此书一共花了一年多工夫。我自己还保存着初译本(全新的)三部,特别精装的一部,我预备除留一部作样本外,其余的一并烧毁。你楼上也存有一部,我也想销毁,但既然送了你,事先还须征求你同意。原译之错,使我不敢再在几个好朋友眼里留这个污点。请来信“批准”为幸!这一年来从头至尾只零零星星有点儿休息,工作之忙之紧张,可说平生未有。加以聪儿学琴也要我花很多心,排节目,找参考材料,对interpretation提意见(他一九五三年一共出场十四次)。除重译《克利斯朵夫》外,同时做校对工作,而校对时又须改文章,挑旧字(不光是坏字。故印刷所被我搞得头疼之极!),初二、三、四校,连梅馥也跟着做书记生,常常整个星期日都没歇。这一下我需要透一口气了。但第三、四册的校对工作仍须继续。至此为止,每部稿子,从发排到装订,没有一件事不是我亲自经手的。印封面时(封面的设计当然归我负责)还得跑印刷所看颜色,一忽儿嫌太深,一忽儿嫌太浅,同工友们商量。
以后想先译两本梅里美的(《嘉尔曼》与《高龙巴》)换换口味,再回到巴尔扎克。而下一册巴尔扎克究竟译哪一本迄未决定,心里很急。因为我藏的原文巴尔扎克只是零零星星的,法国买不到全集本(尤其是最好的全集本),所以去年春天我曾想托你到日本的旧书铺去找。再加寄巴黎的书款如此不易,更令人头疼。
最近我改变方针,觉得为了翻译,仍需熟读旧小说,尤其是《红楼梦》。以文笔的灵活,叙事的细腻,心理的分析,镜头的变化而论,我认为在中国长篇中堪称第一。我们翻译时句法太呆,非多多学习前人不可(过去三年我多学老舍)。话一时说不完,暂且带住。匆匆,即候
双福
希弟问好
安叩
二月七日
一九五三年十一月九日
悌芬:
…………
你要的书,Bush: English Literature in the 17th Century和梁宗岱的《水仙辞》都找不到。此外如《辞海》,如《庾子山集》二册,一切的事项,都预备分作二包寄给你。其实,《辞海》并无多大用处,倘手头有了《辞源》也就差不多了。
来信提到十九世纪文学作品,我亦有同感。但十七八世纪的东西也未始没有很大的毛病。我越来越觉得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与西洋人的出入很大,无论读哪个时代的西洋作品,总有一部分内容格格不入。至于国内介绍的轻重问题,我认为远不及介绍的拆烂污问题的严重。试问,即以十九世纪而论,有哪几部大作可以让人读得下去的?不懂原文的人连意义都还弄不清,谈什么欣赏!至于罗曼·罗兰那一套新浪漫气息,我早已头疼,此次重译,大半是为了吃饭,不是为了爱好。流弊当然很大,一般青年动辄以大而无当的辞藻宣说人生观等等,便是受这种影响。我自己的文字风格,也曾大大地中毒,直到办《新语》才给廓清。司汤达,我还是二十年前念过几本,似乎没有多大缘分。人民文学出版社也提议要我译《红与黑》,一时不想接受。且待有空重读原作后再说。梅里美的《高龙巴》,我即认为远不及《嘉尔曼》,太像侦探小说,plot太巧,穿插的罗曼史也cheap。不知你读后有无此种感觉?叶君健译《嘉尔曼》,据锺书来信说:“叶译句法必须生铁打成之肺将打气筒灌满臭气,或可一口气念一句耳。”
什么时候能接洽好法国的书店,请告知。又望向别处书店打听Groves音乐辞典(共有五六册?)需价几何?可否代定?
麻烦你的事太多了,不知如何道谢。另有照片直接寄继周,聊作纪念。此次出游,雨多晴少,不免扫兴。雁荡名震天下,其实不及黄山远甚。前人道教思想甚盛,故极称岩洞(所谓洞府),姑且不论,洞则只见其奇,未见其美。且雁荡童山濯濯,树木极少,奇峰怪石多在平地上,像大规模的假山,大抵与桂林山水同属一派。过去写游记的人(徐霞客例外)专好侈言自己所游的山为天下第一,也很可笑。草草,即问
双绥不一
安叩
十一月九日
一九五四年四月二十六日
悌芬:
Garnier Classique巴尔扎克二包,五册,乐谱二包,唱针一枚,均妥收,谢谢。十七日寄上一信,想可收到。令先祖已于上星期六(二十四)安葬虹桥路万国公墓。丧事可说告一结束。林姑丈约月底回津,日内伯母正与其商量析产事,希望在他未走以前把析产协议书写好。至此为止,尚无大困难;主要在于照顾二房生活。梁弟于十九日清晨赶回,那天下午正好是令先祖大殓。
荣宝斋(北京店)用木刻彩印的敦煌壁画已出三辑,每辑十二幅,港岛见过否?望速来信。我预备送你一全份。另外寄一份,托你转送巴黎老同学Daniélou。因原书各辑,上海荣宝斋不齐,正向京店催寄。原装仅有薄纸封套,不但邮寄易损,即平时保存亦感不便,我拟另做一布套后寄港。
杨绛译的《吉尔·布拉斯》(Gil Blas——一部分载《译文》),你能与原作对了几页,觉得语气轻重与拆句方法仍多可商榷处。足见水平以上的好译文,在对原作的interpretation方面始终存在“见仁见智”的问题。译者的个性、风格,作用太大了。闻杨译经锺书参加意见极多,唯锺书“语语求其破俗”,亦未免矫枉过正。
《夏倍上校》阅后请示尊见。我自己译此书花的时间最久,倒不是原作特别难,而是自己笔下特别枯索呆滞。我的文字素来缺少生动活泼,故越看越无味;不知你们读的人有何感觉。我很怕译的巴尔扎克流于公式刻板的语句。
…………
一切费神,多谢多谢。即问
双绥不一
希弟均此
安叩
四月二十六日
一九五四年七月八日
悌芬:
…………
我近正翻译服尔德的Candide,将与Ingénu合成一本(译作《老实人》——附《天真汉》),交人民文学社出。此书文笔简洁古朴,我犹豫了半年不敢动手。我在试试看,恐怕我拖泥带水的笔调还是译不好的。巴尔扎克几部都移给“人文”去了,因楼适夷在那边当副社长兼副总编辑,跟我说了二年多,不好意思推却故人情意。服尔德译完后,仍要续译巴尔扎克。下一册是Ursule Mirouet,再下一册是César Birotteau,(这一本真是好书,几年来一直不敢碰,因里头涉及十九世纪法国的破产法及破产程序,连留法研究法律有成绩的老同学也弄不甚清,明年动手以前,要好好下一番功夫呢!)大概以后每年至少要译一部巴尔扎克,“人文”决定合起来冠以“巴尔扎克选集”的总名,种数不拘,由我定。我想把顶好的译过来,大概在十余种。译巴尔扎克同时,也许插一二别的作家的,——也不会多,除了服尔德,恐怕莫泊桑还能胜任——也让我精神上调剂调剂,松一口气。老是巴尔扎克也太紧张了。最近看了莫泊桑两个长篇,觉得不对劲,而且也不合时代需要。布尔乔亚那套谈情说爱的玩意儿看来不但怪腻的,简直有些讨厌。将来还是译他短篇,可恨我也没有他的全集,挑选起来不方便。
……匆此,即候
阖家均好
安
七月八日夜
一九五四年十月十日
悌芬:
你二次信中问我要不要莫泊桑全集。以工作论,当然极需要。但怕麻烦人家,尤其是宝熙兄存在巴黎的款子被我挪用,觉得很不好意思。倘若他并无多大困难,请你同他谈谈。
一、他在巴黎有否相当热心的朋友,倘新书店里找不到,能否费心向旧书店找。照过去经验,这类书多半要托相熟的旧书店物色,过一个相当的时期才有希望找到。
二、最好的莫泊桑集子,还是(据我所知)出巴尔扎克全集的那个出版家:
Oeuvres Complétes de Guy de Maupassant en 29 vols
EDITION LOUIS CONARD
6, Place de la Madeleine, PARIS
战后是否又有更好的版本,或是有插图的本子,我消息隔膜,都不得而知,最好也托人仔细打听一下。
三、莫泊桑的长篇我已有几种,都不大喜欢。故买起来最好能只买全部短篇小说,一方面也经济得多。但若全集本不能拆了卖,则亦只能买全集了。
Conard本共有二十九册,约等于巴集四分之三,价预计当在三万法郎左右。倘能单买短篇小说(游记部分也不要),当然便宜多了(至少可便宜一半)。
讲到一般的翻译问题,我愈来愈感觉到译者的文学天赋比什么都重要。这天赋包括很多,taste, sense等等都在内。而这些大半是“非学而能”的。所谓“了解”,其实也是天生的,后天只能加以发掘与培养。翻译极像音乐的interpretation,胸中没有Schumann的气息,无论如何弹不好Schumann。朋友中很多谈起来头头是道,下笔却无一是处,细拣他们的毛病,无非是了解歪屈,sense不健全,taste不高明。
时下的译者十分之九点九是十弃行。学书不成,学剑不成,无路可走才走上了翻译的路。本身原没有文艺的素质、素养;对内容只懂些毛皮,对文字只懂得表面,between lines的全摸不到。这不但国内为然,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单以克利斯朵夫与巴尔扎克,与服尔德(Candide)几种英译本而论,差的地方简直令人出惊,态度之马虎亦是出人意外。
我在五月中写了一篇对“文学翻译工作”的意见书,长一万五千余言,给楼适夷,向今年八月份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的筹备会提出。里面我把上述的问题都分析得很详尽,另外也谈了许多问题。据报告:周扬见了这意见书,把他原定七月中交人文社出版的修订本Anna Kalerina,又抽下来,说“还要仔细校过”。
平时谈翻译似乎最有目光的煦良,上月拿了几十页他译的Moby Dick来,不料与原文一对之下,错得叫人奇怪,单看译文也怪得厉害。例如“methodically knocked off hat”译作“慢条斯理的……”,“sleepy smoke”译作“睡意的炊烟”。还有许多绝对不能作adj.用的中文,都做了adj.。所以谈理论与实际动手完全是两回事。否则批评家也可成为大创作家了。
此外,Moby Dick是本讲捕鲸的小说,一个没海洋生活经验的人如何敢着手这种书?可是国内的译本全是这种作风,不管题材熟悉不熟悉,拉起来就搞,怎么会搞得好?从前鲁迅译日本人某氏的《美术史稿》,鲁迅本人从没见过一件西洋美术原作而译(原作亦极偏,姑不论),比纸上谈兵更要不得。鲁迅尚且如此,余子自不足怪矣!
近来还有人间接托我的熟朋友来问我翻译的事,有的还拿些样品来要我看。单看译文,有时还通顺;一对原文,毛病就多了。原来一般人的粗心大意,远出我们想象之外,甚至主句副句亦都弄不清的,也在译书!或者是想借此弄几个钱,或者想“脱离原岗位”,改行靠此吃饭!
赵少侯前年评我译的《高老头》,照他的批评文字看,似乎法文还不坏,中文也很通;不过字里行间,看得出人是很笨的。去年他译了一本四万余字的现代小说,叫作《海的沉默》,不但从头至尾错得可以,而且许许多多篇幅,他根本没懂。甚至有“一个门”“喝我早晨一杯奶”这一类的怪句子。人真是“禁不起考验”,拆穿西洋镜,都是幼稚园里拖鼻涕的小娃娃。至于另有一等,专以冷门唬人而骨子里一无所有的,目前也渐渐地显了原形(显了原形也不相干,译的书照样印出来!),最显著的是罗念孙。关于他的卑鄙勾当,简直写下来也叫人害臊。卞之琳还吃了他的亏呢。
还有一件事,我久已想和你说。就是像你现在这样的过dilettenti的生活,我觉得太自暴自弃。你老是胆小,不敢动手,这是不对的。你是知道天高地厚的人,即便目前经验不足,至少练习一个时期之后会有成绩的。身体不好也不成为理由。一天只弄五百字,一月也有一万多字。二年之中也可弄出一部二十余万字的书来。你这样糟蹋自己,走上你老太爷的旧路,我认为大不应该。不知你除了胆小以外,还有别的理由没有?
我素来认为,一件事要做得好,必须有“不计成败,不问效果”的精神;而这个条件你是有的。你也不等着卖稿子来过活,也不等着出书来成名,埋头苦干它几年,必有成绩可见!朋友,你能考虑我的话吗?
荣宝斋说北京总店(总店已改公私合营,上海尚是独立)二年前印过《北平笺谱》,早已售完。听说现在又有一部新的在印。将来会通知我的。匆匆,问
好
怒庵
十月十日
一九五五年一月八日
悌芬:
三月余不接来信,今冬身体怎样?用功些什么?十二月一日曾有黄宾翁山水一幅托转黄宝熙,想必收到。莫泊桑短篇小说,巴黎可有回音?定价多少?能将短篇小说从全集中拆买否?
我的服尔德《老实人》(旧译《戆第德》),八月底完成,因人民文学出版社看稿及排印房工作忙,直至十二月中才排好,仍寄北京出版(排的工作在沪进行,归我直接监督),本月底或可出书。巴尔扎克各书移转人文后,先出精装本;但北京印刷条件甚差,公家办事亦欠周到,故样本寄到上海,本本皆有污迹,或装订,或印刷上的毛病。待全部到齐,拟送一整套给黄宝熙。你自己还要吗?请告知。
…………
新译的巴尔扎克《于絮尔·弥罗埃》,花了一百天初步译完,正在校改,功夫仍不下于初译;预料出书当在今年六七月了。接着巴尔扎克的,尚拟译一部服尔德。明年起则预备每年一部巴尔扎克,一部莫泊桑。
最近人民美术出版社来信,要我译罗曼·罗兰的《米莱传》;据我所知,此书作者系应英国某学术团体请求写的,法文本恐已不可得。不知你能设法弄一本吗?或者问问宝熙。
西禾上月受译文社之托,译了罗曼·罗兰的短篇散文《鼠笼》,把稿子给我看了,短短十一页,错的地方着实不少,文气也大有问题,我一口气拿了原文和他讲了三小时。西禾译笔本算好的,结果尚且如此。后来他全部重译了,在一月号《译文》登出。但我未寓目,不知是否比初稿有所改进。
…………
……匆匆,即祝
安好……
安
一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