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鹅的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 鹅的行为特征
鹅是最聪明的鸟类之一,它有很好的记忆力,不容易忘记人、动物或某些情境。鹅彼此之间以及与其他动物能和谐共处,并具有很好的群居性。鹅表现出的所有行为中,有些行为是正常行为,有些行为则是异常行为或称为有害行为。只有充分了解哪些行为可后天形成以及鹅表现出的行为正常与否等,才能通过观察鹅的行为来判断鹅群情况、确定养鹅环境是否合理等,并采取相应措施使鹅适应环境,充分挖掘其生产潜能,提高生产效益。
一、啄羽行为
鹅的啄羽行为包括自净啄羽、啄尾和啄背3种。
1. 自净啄羽
鹅有洁身自净的天性。无论雏鹅、小鹅还是大鹅,睡醒和下水游泳后,即行自啄羽毛“打扫卫生”。自啄的顺序依次为肩、背、翅、腹下和颈,其行为是每次啄翼羽一根或其他羽毛数根,从根部往末梢滑出。清除干净后开始擦油,即从尾脂腺处啄得脂肪向躯体各部涂擦,其顺序依次为肩、背、翅和胸,腹下很少见擦油。
2. 啄尾
30日龄后的雏鹅开始建立家族群,家族间的识别靠啄其尾部尾脂腺脂肪来完成。经过7~10天,同家族个体间记忆牢固,不再啄尾。因而,此期内常可见到从外周进入睡眠群中的个体叼啄睡眠者的尾部,有的被啄者站起前进几步再行睡眠,有的仅摇3~5次尾以应答,后进入者则见到摇尾后自动卧下。
3. 啄背
啄背为非正常行为,饲料单一、营养缺乏、饲养密度过大、强光、羽毛不洁、青绿饲料不足、湿度过大等均可能导致个体间相互啄毛。尤其是啄食背部羽毛,轻则背部羽毛呈灰色湿束状,重则背部羽毛被啄光出血。如不及时处理则发展很快,1天间30%个体背部无毛,2天后50%以上个体光背,3天后则80%以上个体光背,并伴背部出血。高温啄羽常伴以打斗和张口呼吸,两翅散开;高湿啄羽常伴羽毛湿润,胸腹部水污明显。密度过大啄羽和光线太强啄羽常伴以啄头颈羽毛,前者光背个体先见于弱小者,后者则先见于强壮个体。缺乏青绿饲料的啄羽则表现为群体间不分大小相互猛啄,但发展较慢。
二、游泳行为
鹅虽为水禽,但第1次到河边却不敢下水,群鹅呈长线状站立于河边。4~5分钟后,胆大个体开始饮河水。约15分钟,饮水个体试趟浅水区,惊恐拥挤状态消失。25~30分钟时,进入浅水区个体敢于在水中洗头、玩水,50%个体试探进入浅水区饮水。第2次下水较第1次容易驱赶,在浅水区站立10分钟左右时,胆大个体即开始向深水区试探。当其双脚踩不到河底时,即迅速返回。1~2分钟后,该个体会继续试探,如此重复3~5次,该个体即敢于在深水区自由游动。此时,成功的兴奋会使该个体频繁地进出深水区,并在鹅群中到处穿插以炫耀。约经30分钟,便会有3~5只鹅模仿第1只鹅的动作,并且成功的喜悦会使其在游泳中伴以戏水、扇翅。当有10~20只雏鹅进入深水区后,胆大的个体开始潜水试探水深。第1次潜水,大多头向河心方向,并扎得很浅,时间也很短。常为尾部还未入水就浮出水面,双脚蹬河底后带起一片浑水,潜水距离不到1米,而出水后向前冲3~5米。成功后不顾疲劳潜8~10次,其他鹅竞相模仿,形成3~5只在潜水、10~20只在游泳、70%~80%鹅于浅水区观看、20%~30%鹅在岸上走动的场面。为防止鹅受凉感冒,鹅群每次下水游泳时间应控制在30分钟左右。鹅群学会游泳之后,每次补饲精料后会自动下水饮水、洗澡和游泳。当采食不足且水面有浮游植物时,鹅群则在水中游动采食。此时,应视鹅群的年龄和天气情况掌握下水时间。原则上,鹅龄越大,下水时间愈长;天气晴好气温较高时,可以延长下水时间。
性成熟期和繁殖季节到来时,公鹅的游泳除了采食、洗澡和饮水的需要外,还为了取悦母鹅。此时,公鹅游泳的花样增多,侧泳、仰泳、侧洗和翻洗,频频潜水,延长潜水距离,在深水区站立展翅,甚至贴水面飞翔等,以吸引母鹅。
三、交配行为
公鹅追逐母鹅有交配要求,最早见于120日龄(豁眼鹅),大多数鹅种见于180日龄前后。一般情况下,鹅的交配在水中完成。据观察,在没有水域的情况下,鹅也能交配,种蛋受精率高时仍可达90%以上。
鹅的交配从嬉戏开始,公鹅在水中频频扎猛子,以翅扇水,并发出响亮、短暂、连续不断的“嘎、嘎”叫声。母鹅闻声游至公鹅周围,公鹅快速游动,母鹅追随前进。游动5~10分钟后,只有待配母鹅紧追不舍,其他母鹅陆续分开。母鹅在发现公鹅开始叼啄其颈部羽毛并踩背时,大多迅速引领公鹅进入浅水区,待双脚踩住河底时,站立收身协助公鹅完成上背动作,并举尾协助完成交配(图3-1、图3-2)。当公鹅叼啄其头颈羽毛时,无经验的母鹅即在深水区站立及收身。此时,如遇无交配经验的公鹅,一边上背一边勾尾,往往因母鹅在水中左右晃动而致交配失败;有经验的公鹅多次重复上背动作,真正完成上背后才向下勾尾交配。老练的母鹅在公鹅叼啄头颈羽毛后,引导其奔向浅水区,无经验的公鹅边上背边勾尾交配;或在深水区已踏母鹅背上,形成一上一下叠罗前进,但由于公鹅自然前倾,母鹅头部一直浸于水中,且挣扎举头于水上呼吸。这两种情况的交配常因母鹅无法完成举尾而失败。交配成功后,公鹅扎1~2个猛子后游离鹅群休息(图3-3)。在游离过程中,尽量绕过其他公鹅,母鹅则连续3~4次用头向背部撩水,扇翅2~3次,左右摇尾3~4次后上岸休息。公鹅性欲旺盛而母鹅拒绝交配时,公鹅叼啄其头颈羽毛时,母鹅游动逃离。这种游离常常伴有双翅打水动作,与引导公鹅向浅水区截然不同。
公鹅与母鹅交尾过程
(一)(刁有祥 摄)
公鹅与母鹅交尾过程
(二)(刁有祥 摄)
交尾结束公鹅上岸休息
(刁有祥 摄)
四、产蛋行为
母鹅喜欢在安静、阴暗及干燥处筑巢产蛋,并且有固定窝位产蛋的习惯。当自己的产蛋窝位被其他鹅占领时,如为弱势母鹅,则卧于窝边等待,直至占领者离去才入窝产蛋。所以,常发生蛋产于窝边的情况。如为强势母鹅,则叼啄占领者,直至其腾挪开为止。占领者如为弱势母鹅,打斗很简单;而当占领者亦为强壮母鹅时,不但不躲避叼啄,反以叼啄相应,但不站立,后来者一直叼啄,直至腾挪部分位置强行卧下。有时后来者急于产蛋,则不顾先行占领者的叼啄而卧其背上,叼啄得实在受不了时,以尾部相向。母鹅产蛋时间多集中在每天的2:00~10:00和14:00~22:00。据统计,2:00~6:00产蛋的占12%~15%,6:00~8:00产蛋的占20%~25%,8:00~10:00产蛋的占8%~12%,14:00~18:00占10%, 18:00~20:00占20%,20:00~22:00占10%,其他时间不超过50%。
母鹅临产时,发出响亮的“咯、咯”(长达3~4秒)鸣叫后,同家族公鹅立即前来护送母鹅进入产房。雄性好的公鹅待母鹅入窝后卧下方才离去,雄性差的则送至产房门口即离去。不论雄性强弱,公鹅都不叼啄卧在窝内的产蛋母鹅,而靠临产母鹅自己去驱赶占领窝位者。
入窝后,母鹅首先用嘴勾翻其他鹅产的蛋,双脚尽量不踩蛋,卧下后胸腹晃动(俗称“围窝”)并用嘴勾叼窝边干草送于胸腹下,闭目静眠5~20分钟后开始产蛋。60%~70%母鹅采用站立姿势产蛋,30%~40%母鹅采用卧姿产蛋。母鹅产蛋时,精神十分集中,对周围环境反应迟钝。随后,呼吸越来越急促,整个身子轻微起伏。在出现努责前几分钟,腹部起伏次数每分钟达50多次。此时,大多数母鹅的肛门离草面仍在5厘米以上。努责时鹅颈常向前伸长,努责间歇时头又抬起。站立产蛋的鹅从站立至蛋产出一般1~2分钟,蛋产出后,鹅即由产蛋瞬间的蹲姿恢复为站姿,体态也逐渐放松,由于产蛋而外翻的泄殖腔也因括约肌的收缩而逐渐恢复原状。产蛋时间长短不一,大多在10~30分钟完成。蛋产出后,母鹅先伏窝休息,如无其他母鹅干扰,70%~80%的母鹅要暖蛋10~15分钟方才离去。尤其是窝内仅一鹅时,更是如此。大多数鹅仍将头埋于翅中休息,有时鹅会突然惊醒,急忙站起来转身察看自己产的蛋,并亲昵地用喙把蛋拨到腹部下,同时用喙将四周的草拨到身旁,覆盖腹部后再伏下。产后伏窝的时间一般为30分钟左右,最短8分钟,最长达2小时之多。如遇2只以上的鹅伏于同一窝时,一鹅产蛋后,另一鹅会起身企图将蛋拨于自身下,这时产蛋鹅会奋力争夺,将蛋夺回自己身下后才安心伏下休息。了解母鹅的产蛋行为,有利于科学地饲养及管理种鹅。鹅伏窝时,往往用喙或脚将身下垫草拨开。如下面铺的垫料过薄,则易露出地面。这样产下的蛋,不仅容易接触地面弄脏,也易使蛋骤冷。因而应将窝内的草垫厚,并应在草下放一层干净的细沙。同时,为了使蛋壳表面的水分尽快吸干,防止窝内潮湿,必须经常更换干垫草。在生产中,应按最集中产蛋时间鹅的数量准备足够的产蛋窝,以避免母鹅争窝和窝外产蛋。
五、打斗行为
并群时和繁殖季节,鹅常发生打斗行为。
1. 并群打斗
当外来鹅群在公鹅带动下接近原居群时,附近原居群公鹅迅速回拢,并伸颈于地,目视外来群,发出短促响亮的“咯、咯”连续的示威驱赶声。对方所有公鹅趋前对阵发出同样的叫声,鸣叫5~8次对方不离开时,双方最强壮的公鹅开始打斗。打斗时,双翅展开但不扇动,头颈贴地突然前冲。接触后,啄咬对方颈肩部羽毛,并伴以撕拉。多数情况下两鹅接触后,强者叼啄弱者头颈4~5次后,弱者即逃离,随之全群撤离,打斗历时4~5分钟即结束。而当进攻者最初未叼啄原居群公鹅的头颈要害部位而叼啄其肩背时,对方反攻强烈,打斗时间较长。双方其他公鹅边鸣叫边趋前,但不参加打斗。一旦双方分出胜负即行分离,进而建立新的位次,之后,鹅群方能恢复平静。
2. 群内打斗
主要发生在繁殖季节。这种打斗行为与合群时相同,但打斗较为激烈,一般历时10~15分钟。配种期不随意调动公、母鹅,当遇到不配种的公鹅或是某试验小组里的公母鹅配合力不强等情况,不得已要换公鹅的话,必须提前10天进行调整,让公鹅与母鹅群有一个熟悉、认知的过程。建立起良好关系之后,才能捡拾种蛋,以获得较高的受精率。
六、啮齿行为
鹅和鸡与多数哺乳动物不同,鹅喙扁平,故又称“扁嘴”,分上、下两部分。内喙有50~80个数量不等的锯齿,舌侧及表皮角质层亦呈锯齿状。这些锯齿状器官具有牙齿的功能,是采食牧草和坚硬食物的主要工具。但是,它们会随着组织的不断生长而增长。当放牧时间不足、长期采食鲜嫩牧草和喂给配合饲料时,鹅就要像老鼠、兔子那样通过啮齿行为来磨损生长旺盛的锯状齿。鹅的啮齿发生在中午或晚间采食、游泳之后,在潮湿地段(如河边、小水坑中)进行。啮齿的群鹅以家族为单位散布于河池边或小泥潭周围,两腿并立或前后分立,颈脖伸向前下方,喙向前下方斜伸先行吸水漱口,而后曲颈竖直向下啄泥;漱口时鹅的上颌不动,下颌连续快速运动,水流自前端进入口腔后,随舌的上下运动而从两侧的舌齿、喙齿缝隙流出,鹅头贴水面左右摆动,双腿缓慢向前走动;至岸边稀泥处开始啄泥,啄泥时上、下颌一起运动,并不时将泥团向左右侧甩出。啮齿行为不同于饮水,饮水时下颌连续运动4~5次后有仰头饮、咽动作;也不同于采食水中食物,采食时除上下颌一齐运动外,尚有不时抖脖吞咽动作。如果条件不具备,缺乏潮湿地段,地面被硬化,那么,鹅会对环境中的木制栏杆或种植的树木等进行啃咬,较长时间后会导致小树死亡、木制栏杆被啃咬断的现象。因此,如果为了给鹅遮挡阳光而在鹅的生活环境里种植树木,那么就一定要用铁网或砖块等将小树保护好以便保证树苗成长。鹅啃咬木杆是青绿饲料供应不足所致,所以在饲养管理上应注重为鹅提供足够的青绿饲料,以满足鹅食草的需求。
七、睡眠行为
鹅的睡眠可分为白昼睡眠和夜晚睡眠。白昼睡眠行为,鹅群在圈舍内采食精料饮水后,会在公鹅的带领下寻找干燥的地段睡觉,睡眠时间约1小时。不睡的个体仍在觅食或游泳,或进行自洁。鹅的夜晚睡眠,强壮个体居于睡眠区中间,弱小个体居于外周。睡眠时,80%~ 85%个体呈卧姿,其余为站立状。站立睡眠鹅中1/3呈单腿站立,2/3为双腿站立。有2%~3%的站立鹅承担放哨任务,俗称“哨鹅”。哨鹅在听到站立睡觉鹅喉间发出长而尖细的轻微叫声或低沉轻微连续3~4声时,则缓慢地在睡眠群中寻找空隙地点卧下睡觉,而在此过程中躺着的鹅只站起补充到站鹅睡眠行列。当遇到蛙、蛇或蝙蝠等轻微干扰时,受扰的睡眠家族哨鹅会发出较大的“咯咯”叫声。此时,同家族睡眠中鹅发出“咯、咯”的回应,并缓慢转移到大群鹅的另一端,未受扰的家族则继续睡觉。只在转移家族经过或到达时发出几声“咯、咯、咯、咯、咯”的叫声以示知晓,谓之“扰群”。当遇到猫、犬等动物干扰时,不像白昼进行监视,哨鹅常发出响亮尖厉嘶鸣。鹅群则不分家族,全部迅速逃入水中或在圈舍内飞奔,并伴以响亮嘶鸣声,谓之“惊群”。这是民间养鹅防盗的主要缘由。
八、模仿行为
雏鹅具有较强的探索、仿效行为。雏鹅在进入新环境时,部分鹅最初表现出好奇而探索前进。雏鹅遇陌生物品时,常先小心地靠近,接近后用嘴衔咬几下,群体中有鹅表现这种行为时,其他鹅也试着做这种动作。如开食、初饮和第1次下水等,都是少数鹅先进行探索,其他鹅观看,以后模仿。这种行为对调教鹅有重要作用。但这种模仿行为也会带来不良习惯,如模仿聚堆、跳入水槽或食槽、啄食、争斗等。因此,在雏鹅探索、模仿行为时,应及时调教雏鹅开食、饮水,且使之尽快形成固定行为。另外,雏鹅很易受惊吓,突如其来的巨大声音、人畜或飞鸟的突然进入、偶然出现色泽鲜艳的物品、突然停电、强光等,都会使雏鹅受到很大的惊扰。雏鹅表现异常惊慌,发出叫声,向一个方向聚集,这种情况下就非常容易引起鹅的意外死亡。育雏时,应为雏鹅提供一个相对稳定、安静及舒适的生活环境。育雏器以及育雏人员应固定,不可经常更换。
总之,只有正确认识鹅的行为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加强饲养管理,才能有效提高养鹅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