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透视与产品速写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透视的名词概念

学习要点

1. 了解投影中各名词的含义。

2. 着重掌握原线、变线、五种灭点的形式和灭线的表达。

1. 画面

画者与被画物之间假设的透明画图平面,也叫投影面,它可向四周作无限的扩大与延伸。画面须平行于画者的颜面,垂直于中视线(注视方向线)。如图2-1-2中的投影面就是假想的透明平面,即画面。

把画面上得到的图形依样画在图纸上,就成了我们要做的透视图。这里说的画面是形成透视图的投影面,只要人眼的注视方向不变,画面的方向也不变,画面必须与画者的中视线垂直,与画者的面部平行,不能随意变动。

(1)平视时,中视线向正前方,与地面平行,画面与地面垂直;

(2)仰视时,中视线向上方倾斜,画面与地面倾斜,成前俯状态;

(3)俯视时,中视线向下方倾斜,画面成后仰状态(图2-2-1)。

图2-2-1 平视、仰视、俯视时画面与地面的关系

2. 视距

视点到主点的垂直距离称为视距(图2-2-2)。画面总是紧靠在最近的被画物体前方。视距的远近要按照被画景物的大小和构图来定:

图2-2-2 正常视域范围内的物体

(1)画大的对象物时,视距要远;

(2)画小的对象物时,视距要近;

(3)画同一对象物时,视距的远近还与创作的主体思想有关,视距的远近不同,对象物的构图和意境也不同。

3. 视域

(1)可见视域:头部不转动,目光前视所能见到的范围称为可见视域。可见视域的范围较大,水平方向为180°,垂直方向为130°。在这个范围内的景物虽都能看到,但并非所有的物形都清晰正常,通常边缘的景物易发生形变且模糊不清。

(2)正常视域:在可见视域内,只有大约60°角的范围内所见到的物形才是清晰正常的,这个大约60°视角的圆锥形视域范围称为正常视域,如图2-2-2所示。作画时,取景框应置于正常视域内,否则所画物形就会变形失真。透视规律也只适用于正常视域内物体的绘制,对于正常视域以外的物体,用透视规律画就会出现变形。取景框是否置于正常视域内,决定于视距的远近,视距过近,取景框超出正常视域,其边缘的景物就会产生变形。

写生时,视距应不近于取景高度(宽长于高则取宽度)的一倍,以1.5~2倍为最宜,这样的视距取景都在正常视域内,如图2-2-3所示。作画时,应随时调整自己的位置,使被画的主体物置于正常视域中心,才不会使画出的物体发生变形。

图2-2-3 调整位置使被画物处于正常视域中心

4. 地平线和视平线

(1)地平线:地平面尽头与天空交界的水平线。

地平线下方是地面,地面上任何远近的物体都应从地平线下方画起;地平线上方是天空,超过画者眼睛高度的物体部分要画在地平线上方。地平线是处理图形的重要依据,作画时应根据它在实际场景中的位置正确地定在画纸上,然后才能依次来安排场景中各个对象物的位置,地平线与人眼等高,在观察者眼睛的正前方,人眼睛的位置低,地平线在画面上的位置也低;人眼位置高,地平线在画面上的位置也高。站在不同高度的位置观察,地平线也不同,作出的图也有不同的效果。

(2)视平线:在画面上,由画者的中视线与画面相交的一点(主点)所做的平线称为视平线。平视时,视平线与地平线重合,地平线就是视平线;仰视时,地平线在视平线的下方;俯视时,地平线在视平线的上方(图2-2-4)。

图2-2-4 地平线和视平线示意图

5. 视高

画者的眼睛离开被画物的立足面的高度为视高,如图2-2-5所示。在画面上,视高的高低表现在地平线上,地平线的高低位置表明视高的高低变化。

图2-2-5 视高

视高的选择与构图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视高的构图表达不同的意境,有助于表达更深刻的创作意图,一般归纳为低视高构图、一般视高构图和高视高构图三种。

(1)低视高构图:观察者坐在或伏在地面上,甚至在低于地面的位置。地平线在被表现物的下部,在被表现者的腹部以下,如腿部,甚至是脚底以下。如图2-2-6所示,低视高构图能使观者产生敬仰崇高感,有利于表现英雄人物巍然屹立、英勇不屈的气概,同时低视高构图也有助于表现高大的形体,如现代高层建筑、纪念碑等,彰显建筑物的高大雄伟。

图2-2-6 低视高构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2)一般视高构图:观察者站立在地面或坐在椅子上。地平线在被表现者的头部或胸部,在被表现物较人物头、胸部高度大致的位置。一般视高构图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感受图中的环境气氛,如图2-2-7所示。也有利于表现与人的尺度感相近的中等高度的物体,如图2-2-8所示。室内空间、冰箱、衣柜、机床等物体的表现往往都采用一般视高构图,使物体具有真实感和尺度感。

图2-2-7 一般视高构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2-2-8 一般视高构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3)高视高构图:观察者站在高处。地平线在被表现者的头顶以上,在被表现物的顶部以上很高的位置。高视高构图能表现宽阔的大场面,画面中地面的位置较大,有利于刻画较多的人与物的形象,如图2-2-9所示。高视高构图也有助于表现小型物体,使形体显得小巧真实,体现尺感度,如书本、电话等小型产品。

图2-2-9 高视高构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6. 原线、变线和灭点

在我们作画的对象物中,有许多条方向各异的直线,这些景物的结构线按它们的放置状态可分为两大类,就是原线和变线。原线的透视方向不变,保持原状;变线的透视方向发生变化,相互平行的变线看上去却变得不平行,向无限远处消失于一点,不同方向的变线分别向不同的灭点消失。在画透视图时,分清各种原线和变线的透视方向以及各种灭点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1)原线:凡是与画面平行的直线都称为原线。原线与地面之间的放置关系有三种情况,即垂直、水平和倾斜于地面,这三种线代表了与画面平行的平面内的所有直线。如图2-2-10中的物体上的黑色线所示。

图2-2-10 原线及变线

原线的透视方向不变,原先是垂直、水平、倾斜的,看上去仍然是垂直、水平、倾斜的;原线的分段比例不发生变化,在一条原线上作若干分段,原来的分段比例怎样,看上去依然如此;原线在画面中的透视长度是渐远渐短的。

(2)变线:凡是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都是变线。如图2-2-10中物体上的蓝色线所示。

变线与地面的关系分两种,与地面平行和与地面不平行的。与地面平行的又分三种情况,即与画面垂直的,与画面成45°角的,与画面成其他角度的。与地面不平行的变线有两种,即近端低远端高的上斜变线和近端高远端低的下斜变线,所以变线共有五种放置状态,如下:

表1 变线分类表

如图2-2-11(a),立方体的两组水平棱线是与画面成45°角的变线;图2-2-11(b),立方体的两组水平边线是与画面成除了90°和45°角的其他角的变线;图2-2-11(c),近处斜面的两条上斜的边线是与地面倾斜的,近端低远端高的上斜变线,远处斜面的两条边线是近端高远端低的下斜变线。

图2-2-11 立方体透视图中的变线

变线的透视状态看上去与实际的不同,发生了变化,所有的实际上相互平行的变线都向同一灭点集中。五种放置状态的变线,分别向五种灭点集中消失。分段比例发生变化,原来是等分的变线看上去渐远渐短,最后消失在灭点上。

(3)灭点:变线所集中消失的点称为灭点(用M代表)。变线有五种状态,因而灭点有五种,即主点、距点、余点、天点、地点。自画者的眼睛引一条与变线完全平行的直线,此线与画面相交的一点,即被画变线的灭点位置。图2-2-11、图2-2-12是五种灭点的表达。

图2-2-12 五种灭点

①主点:画者的中视线与画面垂直相交于地平线上的一点,即主点(用CV代表)的位置。凡是与地面平行,与画面成直角的变线都向主点集中消失。

②距点:在画面上以主点为圆心,视距长为半径作圆线,在此圆线上的任意点,一般都可称之为距点,而常用的是视平线上的距点(用V代表)。凡是与地面平行与画面成45°角的变线都向距点集中,因为与画面成45°角与地面平行的变线有左右两个方向,因此距点有两个。

③余点:在地平线上,除了主点、距点以外的点都是余点的位置。凡是与地面平行,除与画面成45°和90°以外的其他角的变线都向余点集中。

④天点:在地平线上方的灭点称为天点。凡是与地面和画面不平行的近端低远端高的上斜变线都向天点消失。

⑤地点:在地平线下方的灭点称为地点。凡是与地面不平行近端高远端低的下斜变线,都向地点集中消失。

在作透视图时,应该首先准确地辨别出各种线是原线或是变线,并明确各种变线所集中消失的灭点位置,这是很关键的一步,然后再作图就容易许多。下面把三种原线、五种变线及五种变线的放置状态、透视状态和五种灭点列一组表格,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掌握其规律:

表2 原线、变线

7. 灭线

平面展伸至远方,最后消失在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称为灭线。例如:水平的地面展伸至远方,最后消失在地平线上,地平线就是地平面的灭线。除地面外,各种向远处展伸的竖立面和倾斜面(如桥、屋顶等)都有各自的消失灭线。因为这些竖面和斜面的范围有限,不像地面辽阔,所以它们的灭线是无形的,不像地平线那样显而易见。这些无形灭线,在确定斜面上人物的高度以及画斜面和竖面上的日光投影时将被用到,因此我们对灭线的位置应有所了解。

灭线的位置分两种情况来确定,所有的方形面都由两对互相平行的边线组成。

(1)如果方形面的边线一对是原线,另一对是变线,则通过变线的灭点作一条与原线边完全平行的线,就是该平面的灭线,如图2-2-13、图2-2-14所示。

图2-2-13 灭线示意图1

图2-2-14 灭线示意图2

(2)如果两对边线都是变线,则将两对边线的两个灭点作连线,就是该平面的灭线位置,如图2-2-15所示。

图2-2-15 灭线示意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