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设计与剪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旗袍的发展历程

风行于20世纪30年代的旗袍,是由中国传统袍服由民国女性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

1. 第一阶段:古典或传统(辛亥革命之后到民国初期)

古典或传统时期是属于旗袍发展的雏形阶段。传统时期经历了“暖袍”、“马甲”和“倒大袖”三个典型阶段。

(1)暖袍阶段

1921年上海出版的《解放画报》中《旗袍的来历和时髦》一文提到“近日某某公司减价期间,来来往往的妇女都穿着五光十色的旗袍”,也就是说20世纪20年代初期,上海就已出现旗袍,而且是“五光十色”的旗袍。同时期的媒体记载文字中也有将其称为“暖袍”的。

 民国女子的“暖袍”

(2)马甲旗袍阶段

20世纪20年代中期,一种新式的“马甲旗袍”(即无袖旗袍)诞生。民国批评家成方吾在1926年写道:“现在他们为第一步的革命,先把旗袍的两袖不要,这是中华民国的女国民一年以来的第一件大事业、第一大功绩”。这段文字是无袖旗袍在1925~1926年出现的有力佐证。无袖旗袍并不单独穿着,而是穿在倒大袖袄衫的外面。

 身穿马甲旗袍的女子

(3)倒大袖阶段

1926年的《新申报》中的广告多次出现穿着马甲旗袍的美女。到了1927年,广告中的美女都穿有袖子的旗袍。倒大袖袄衫和长马甲合并演变成了旗袍,曾经被去掉的袖子重新被装上,穿着层次减少,更方便快捷了。旗袍在边、袖、襟、领等处作了一些改动,增加了装饰,出现了繁复的变化。整个袍身呈“倒大”的形状,但肩、胸乃至腰部,则已呈合身的趋势。

无论暖袍、马甲旗袍还是倒大袖旗袍都是旗袍的传统式样,沿袭了传统服装的剪裁方式。这些服装仍保持平直宽大的风格,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2. 第二阶段:改良(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早期)

20世纪20年代后期,受西方审美观念的影响,旗袍款式不断改良。这一时期,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的改动变化有所反复。1929年,受欧美短裙影响,原来长短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袖口变短变小。后来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1寸,袖子采用西式。这一改变遭到非议,1931年后旗袍又开始变长,下摆下垂。20世纪30年代中期发展到极点,袍底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

 身着“扫地旗袍”的民国影星

3. 第三阶段:经典(20世纪30年代中期)

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自20世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领、袖、腰等部位采用了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叶袖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形相吻合。

改良后的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时装之一。旗袍在这一时期成熟定型,以后的旗袍再也跳不出20世纪30年代旗袍所确定的基本形态,只是在长短、肥瘦及装饰上做些变化。全世界女性们所钟爱的旗袍,就是以20世纪30年代旗袍为典型的。旗袍在保留中国传统服饰特征的同时,又吸收了西式元素,形成了最完美的服装造型款式。

 身着双襟旗袍的女子

4. 第四阶段:衰败(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至今)

20世纪30年代后期,国内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受西方文化影响,服饰也发生潜在的变革。旗袍与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别裁派”的一个特点,这使得旗袍进入了国际服装大家族,可以与多种现代服装组合,裁剪方式也西化了。各种带有旗袍元素的时装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这些新式西化服装已经完全跳出了传统服装的局限,大都采用西式的立体剪裁方式,省去精致的传统手工工艺,采用侧拉链或后背拉链、上肩袖、颈部镂空等,已经脱离了旗袍的概念,被称为旗袍裙、旗袍礼服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旗袍”这一文化符号的地位较高,象征着端庄、典雅、古朴。这一时期的普通劳动人民,生活的重心由追求衣着美,转换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在这一人群中暂被搁置,成为高端社会地位的象征,因此在这一阶段,旗袍的生存发展空间较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快餐式文化的泛滥,各种带有旗袍元素的旗袍裙、旗袍制服、旗袍礼服等大行其道,而民国旗袍却难觅踪影。人们只能通过电影电视等作品一睹民国旗袍的风采。另外影视作品通过对一些边缘角色的塑造,夸大和宣扬旗袍妩媚、性感的特质,而弱化了旗袍所体现的端庄、高贵、知性美的特征,所以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旗袍”都是面料、工艺粗糙,价格低廉的“演出服”。

随着传统文化重新被重视,旗袍和旗袍文化又重新得到传承与发展。关于旗袍及旗袍文化研究的匮乏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