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害怕失败 失败能让人总结经验
——记原新疆烧碱厂创业者李复中
建工厂、搞化工,这是一代化工人的梦想,也是一代代人付出心血、精力、知识和青春的伟大而难忘的时代。他们当时是那么的年轻,那么的充满活力,那么的忘我,那么的无私奉献。来到西山马料地以后,他们面对艰苦的环境,没有住房,没有生活必备品,甚至没有水喝,缺吃少粮,可他们没有一丝的气馁,没有一个人灰心丧气,更没有谁有什么抱怨情绪,有的只是拼命地实干、苦干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八个人的技术队伍
“当时企业组建的时候,除了几名院校教师外,就是支边青年,技术力量严重不足。”原烧碱厂总工程师李复中说,为了满足建厂开车需要,1959年新疆八一农学院院党委认真研究后,抽调石俊芬、贺丽文等八人到有经验的大企业进行业务培训,保障开车能够顺利成功。
经过半年的学习,这些技术人员初步掌握生产操作技能,陆续返厂后积极参与了厂里的设备安装、厂房建设、开车调试。李复中在回忆建厂初期时说,他们不仅是建厂初期的技术骨干,他们更是现在中泰精神的创造人和发扬者。
一方面设计人员轰轰烈烈地搞设计,另外一些工人和支边青年连农药厂是啥样子也不知道,说是农药厂,可厂里一点农药也没有。后来又提出来了先上1000吨的烧碱,这烧碱是啥样子就更没有谁见过了,除了去天津培训的人知道,其他人也都不知道是啥东西。李复中说,面对这种情况,厂领导决定必须进行全员培训。1959年的冬天对全员进行了化工知识普及培训,让大家学文化、学化工知识。厂里没有技术工人,缪龙森厂长他们就把一些学生送到农学院去学电工、钳工、驾驶,可以说,逮着什么学什么。这时八名技术员发挥了他们的作用,把从其他企业学来的东西一一教给大家,为试车投产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李复中说,他们八个人,就像八棵种苗,在他们的带领下,后期烧碱厂的技术力量成了一片茂盛的大森林,为烧碱厂立下了汗马功劳。
失败是成功之母
1960年11月,经过两年多的设计、施工、安装,终于达到了试车投料的条件。李复中说,当时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都很落后,使用的是一台135千瓦的直流发电机组、2.5平方米的水平电解槽和一台1.5吨的卧式蒸汽锅炉,在安装、试运转、原料准备完成后,试生产的条件具备了。那一刻,人们既兴奋,又紧张。兴奋,是因为他们经过一年时间的准备终于可以试车了;紧张,是因为他们毕竟没有生产经验,万一失败怎么办。
“当时技术人员想得很简单,就是氯气和氢气合成盐酸,把氯气通到石灰炉子的池子里让它吸收,生成次氯酸钙。”李复中说,因为技术与设备的不成熟,注定了第一次开车的失败。他说,当直流发电机开始给电解槽送电后,由于氯气不够,盐酸不能生成,大量的氯气放到石灰池里吸收,反应不过来,没过几分钟,电解厂房、氯氢输送厂房、次氯酸钠厂房里很快充满了氯气……大家谁也没见过这样的场景,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停车。第一次试生产失败了。
失败了就要从头再来,工艺就是这样,必须要百分之百的合理,不知道哪儿会出现问题。在开车时出锅还有问题,碱那么浓,怎么捞?李复中边研究边琢磨,设计了用真空吸,把盐捞净后用真空泵抽,把盐洗到不含碱了,再打回盐水,仅这一项就折腾了无数次。直到1963年4月份,烧碱厂迎来了期待已久的试车投产,这次试车很顺利,一次投产成功了,生产出了三种化工产品:液体烧碱,合成盐酸和调配液次氯酸钙。
正如李复中在采访最后所说,在那个年代我们不害怕失败,失败能让人总结经验,同时大家相信,我们一定会成功的,也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每一个人,让我们战胜一个个的困难。
作者:李复中,新疆八一农学院农药厂创业者,曾任新疆八一农学院农药厂车间主任,新疆烧碱厂氯碱车间主任,新疆烧碱厂副厂长、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