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中泰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在困境中奋起
——记原新疆烧碱厂副厂长李福泉

“刚来时,怀着满腔热情,心想烧碱厂肯定要比农场好得多,谁知一进厂区大门就傻眼了,眼前是一条泥巴路,地上全是黄泥巴,难怪新职工进厂时每人都发一双胶靴,原来路面泥泞得不穿胶靴就无法走路。厂房也很简陋,电解槽是水平槽子,最落后的一种,这是化工厂吗?工人裤子都是脏兮兮的,又旧又破,真是连农村还不如。”

在采访新疆烧碱厂原副厂长李福泉的时候,他这样回忆到。对于企业的历史,李福泉说,从1958年建厂开始,到期间几年的停止生产,烧碱厂遭受的破坏虽然不是很严重,但人心散了,技术荒芜了,许多新人对于工艺生产、设备管理等基础都不太懂。为了全面恢复厂里的生产,把全厂职工组织起来,培训是当务之急。那时候昌国福书记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恢复生产的建议书。他说,为了全面恢复烧碱厂的生产,必须把全厂职工组织起来进行培训,组织全厂职工进行业务学习。电器设备组成一个队,供汽、供水方面组成一个队,电解车间组成一个队,一共三个队。这封建议书很快得到了认可并决定立即实施。随后,烧碱厂的技术队伍由最初的8个人开始慢慢地成长起来。

李福泉说,有一段时期烧碱厂连续十七年亏损,直到1983年烧碱厂终于扭亏为盈,算是亏出头了。可是项目投产后,由于种种原因,账面上又出现了亏损,烧碱厂的干部职工思想负担比较重。李福泉想,我们有成熟的技术,为何不扩大老产品的规模?烧碱、盐酸、漂白液是烧碱厂的老三样,要想让烧碱厂脱胎换骨,就必须把这些看家的产品规模做大、产品质量做精、经营管理做细。随后企业从氯产品下手,在开发上下了狠工夫,就这样企业烧碱规模也从三四千吨,上到六七千吨,电槽从西门子水平槽改成瑞士的虎克槽。经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拼搏,烧碱厂面貌焕然一新,他们新装的镇流器,是自己买的部件,自己组装;新安装的立式电解槽、锅炉,都是一次性投入生产。烧碱厂的生产迈上了新的台阶,主要设备进行了更新,产量也上去了,生产环境得到了改善。刚进厂的新职工看到了烧碱厂的变化,心中升起美好的希望。

对于后来企业的发展,李福泉说,当时年产7000吨的规模太小,在全国排不上号,增产的最大问题是氯产品单一,仅靠盐酸和调配液不行,企业应该有新的次氯产品。因为烧碱厂走了十几年,氯盐不行、调配液也不行、其他产品更不行,最后就回到聚氯乙烯上了。为什么以前没有想到呢?当时新疆建设兵团建有氯碱厂,在乌鲁木齐郊区生产聚氯乙烯,但好景不长,厂子投产后很快就垮台了。寻找原因,一是聚氯乙烯产品不畅销;二是电石供应不足;三是环保问题暂时无法解决。随后在1989年化工部制订的“五年计划”中,在总则中提到全国大型的技改项目,其中把新疆烧碱厂年产2万吨烧碱、1万吨聚氯乙烯的项目列入化工部的总目录里了。时任化工部部长对依托老厂搞技术改造非常支持,在来新疆考查期间,明确表态,支持新疆烧碱厂的技术改造项目,这对企业来说是极大的鼓舞。

到了1995年,烧碱厂年产1万吨的聚氯乙烯树脂装置建成投产,一期氯碱技改工程直接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离子膜电解技术,年产2万吨离子膜烧碱装置采用日本旭化成复级式离子膜电解技术和北京化工机械厂的国产化电解槽设备,淘汰了较为落后的金属阳极和石墨阳极隔膜电解装置,成为国内氯碱行业中少数几个能生产离子膜烧碱的企业之一;聚氯乙烯装置采用了国内成熟的电石乙炔法。这些新的工艺技术和装备的采用,使新疆烧碱厂的技术装备水平跨入全行业的前列。年产2万吨离子膜生产装置也于1995年10月30日一次试车成功,形成了年产2万吨离子膜烧碱、1万吨聚氯乙烯树脂的生产能力,填补了新疆化工产品的一项空白。为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突出行业特点,1995年10月,新疆烧碱厂正式更名为新疆氯碱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