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掌握兔的生活习性
掌握兔的生活习性,根据生活习性有针对性地对兔进行饲养管理,有利于兔的生产性能提高,生产更多的产品,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兔的生活习性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胆小怕惊
兔尽管在人工条件下生活,但其胆小怕惊的特性经常可以见到。如动物(狗、猫、鼠、鸡、鸟等)的闯入、闪电的掠过、陌生人的接近、突然的噪声(如鞭炮的爆炸声、雨天的雷声、动物的狂叫声、物体的撞击声、人们的喧哗声)等,都会使兔群发生惊场现象,使兔精神高度紧张,在笼内狂奔乱窜,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如果这种应激强度过大,兔不能很快恢复正常的生理活动,将产生严重后果:妊娠母兔发生流产、早产;分娩母兔停产、难产、死产;哺乳母兔拒绝哺喂仔兔,泌乳量急剧下降,甚至将仔兔咬死、踏死或吃掉;幼兔出现消化不良、腹泻、胀肚现象,并影响生长发育,也容易诱发其他疾病。故有“一次惊场,三天不长”之说,国内外也曾有肉兔在火车鸣笛、燃放鞭炮后暴死的报道。因此,在建兔场时应远离噪声源,谢绝参观,防止动物闯入,逢年过节不放鞭炮。在日常管理中动作要轻,经常保持环境的安静与稳定。饲养管理要定人、定时,严格遵守作息时间。
2.昼伏夜行
兔有白天善于休息、夜间喜欢活动的生活习性。有人又称其为夜行性。这种习性的形成与野生穴兔在野外生活的环境有关。野生兔体格弱小,没有任何侵袭其他动物的能力,也没有反击其他动物侵袭的工具和本领。为了生存繁衍,被迫白天穴居于洞中,不敢外出,而在夜间外出活动与觅食,久而久之,形成了昼伏夜行的习性。尽管野生穴兔驯化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昼伏夜行的习性至今仍然不同程度地保留。兔在白天多安静休息,除采食和饮水外,常常爬卧在笼子里,眼睛半睁半闭地睡眠或休息。当太阳落山之后,兔开始兴奋,活动增加,采食和饮水欲望增强。据测定,在自由采食的情况下,兔在夜间的采食量和饮水量占全天的70%左右。根据生产经验,兔在夜间配种受胎率和产仔数也高于白天。尤其是在天气炎热的夏季和昼短夜长的冬季,这种现象更加突出。根据兔的这一习性,应当合理地安排饲养管理日程,白天让兔安静休息,晚上提供足够的饲草和饲料,并保证饮水。
3.喜干怕潮
兔喜欢干燥,厌恶潮湿。这是由于干燥有利于兔健康,潮湿容易诱发兔发生多种疾病。兔对疾病的抵抗力较低,潮湿的环境利于各种细菌、真菌及寄生虫滋生繁衍,易使兔感染疾病,特别是疥癣病、皮肤真菌病、肠炎和幼兔的球虫病,给兔场造成极大的损失。生产中发现,有的兔场种兔的脚皮炎比较严重,这除了与兔的品种(大型品种易发此病)、笼底板质量等有关外,笼具潮湿是主要的诱发因素。当笼具潮湿时,兔的脚毛吸收水分而容易脱落,失去保护脚部皮肤的作用。后肢是兔体重的主要支撑点和受力部位,如果没有脚毛的保护,皮肤在坚硬的踏板上摩擦,形成厚厚的脚垫型脚皮炎;当受到外力伤及皮肤因接触到钉头毛刺等物而受到外伤,没有感染时,会形成疤痕型脚皮炎;当外伤感染病原菌之后,皮肤破溃,产生脓肿,而形成溃疡型脚皮炎。种兔一旦发生溃疡型脚皮炎,基本上失去了种用价值。生产中发现,如果将一块木板或砖块放入兔笼内,兔将很快爬卧在木板或砖块上,这是由于兔善于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即在干燥的环境下生活。根据兔的这一特性,在建造兔舍时应选择地势高燥的地方,禁止在低洼处建筑兔场。平时保持兔舍干燥,减少无谓的水分产生。尽量减少粪尿沟内粪尿的堆积,减少水分的蒸发面积,保持常年适宜的通风条件,以降低兔舍湿度。
4.喜洁怕污
兔喜欢干净,厌恶污浊。污浊的环境使兔感到不爽,容易发生疾病。污浊的环境包括空气污浊、笼具污浊、饲料和饮水污染等。空气污浊是指兔舍内通风不良,有害气体(主要指氨气、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含量增加时,氧气分压降低,有害气体就会对兔的上皮黏膜产生刺激,容易发生眼结膜炎、传染性鼻炎等。当兔患有传染性鼻炎时,加之氧分压降低,会加重呼吸系统负担,容易诱发肺炎。因此说,发病率很高的传染性鼻炎的主要诱发因素是兔舍有害气体浓度超标。
笼具污浊主要指踏板的污浊和产箱不卫生。踏板是兔的直接生活环境,兔基本上每时每刻都与踏板接触。当踏板表面沾满粪尿时,容易导致兔的脚皮炎和肠炎。生产中发现,越是发生肠炎的兔笼越是粪尿污染严重,越是粪尿污染严重的兔笼越容易发生肠炎,形成恶性循环。当踏板污染后,母兔爬卧在踏板上,污浊的踏板使母兔乳房上沾满了病原微生物,当其哺喂仔兔后,很容易使仔兔发生大肠杆菌性肠炎而大批死亡。产箱不卫生来自垫草被污染和产箱表面污浊,这对仔兔成活率产生很大的影响,也容易造成母兔乳房的炎症。
饲料和饮水污染是造成兔消化道疾病的主要因素。饲料污染在饲料原料生产、饲料加工、运输和饲喂的每个环节,特别是被老鼠、麻雀、狗和猫的粪便污染,会导致兔消化道疾病的发生;饮水污染一方面是水源的污染,一方面是饮水在兔舍内饮水系统的污染,如自动饮水器塑料输水管道长苔、开放式饮水器被粪尿污染等。欲养好兔,必保洁净,这是养兔的基本常识。
5.耐寒怕热
兔的正常体温一般为38.5~39.5℃,昼夜间由于环境温度的变化,体温有时相差1℃左右,这与其体温调节能力差有关。兔被毛浓密,汗腺退化,呼吸散热是其主要的体温调节方式。但其胸腔比例较小,肺不发达,在炎热气候条件下,仅仅靠呼吸很难维持体温恒定。因此,兔较耐寒冷而惧怕炎热。兔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为15~25℃,临界温度为5℃和30℃。也就是说,在15~25℃的环境中,其自身生命活动所产生的热量即可满足维持正常体温的需要,不需另外消耗自身营养,此时兔感到最为舒适,生产性能最高。在临界温度以外,对兔是有害的。特别是高温的危害性远远超过低温。在高温环境下,兔的呼吸、心跳加快,采食减少,生长缓慢,繁殖率急剧下降。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出现“夏季不育”的现象,就是由于夏季高温使公兔睾丸生精上皮变性,暂时失去了产生精子的能力。而这种功能的恢复一般是45~60天,如果热应激强度过大,恢复的时间更长,特别严重时,将不可逆转。生产中还可发现,如果夏季通风降温不良,有可能发生兔中暑死亡现象,尤以妊娠后期的母兔严重。
相对于高温,低温对兔的危害要轻得多。在一定程度的低温环境下,兔可以通过增加采食量和动员体内营养物质的分解来维持生命活动和正常体温。但是冬季低温环境也会造成生长发育缓慢和繁殖率下降,饲料报酬降低,经济效益下降。
獭兔是毛皮动物,毛皮质量与气候有关。低温有助于刺激被毛生长,在相同的营养条件下,适当的低温兔毛生长快。所以,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特别是三北地区(东北、西北和华北)饲养的獭兔,生产的皮张质量要好于长江以南地区,冬季的皮张要好于夏季。因此,可在毛兔产毛期,如商品獭兔出栏前和种兔淘汰前,提供适宜的低温环境,以提高皮毛质量。
特别需要指出,虽然大兔惧怕炎热而较耐寒冷,但出生后的小兔惧怕寒冷而需要较高的温度(出生后适宜温度是33~35℃),随着日龄的增加体温调节能力逐渐增强。提高环境温度是提高仔兔成活率的关键。
温度是兔的最重要环境因素之一。提高兔的生产性能必须重视这一因素。尤其是兔舍设计时就应充分考虑这些问题,给兔提供最理想的环境条件,做到夏防暑、冬防寒。
6.三敏一钝
兔嗅觉、味觉、听觉发达,视觉较差,故称“三敏一钝”。
兔鼻腔黏膜内分布着很多味觉感受器,通过鼻子可分辨不同的气味,辨别异己、性别。比如,母兔在发情时阴道释放出一种特殊气味,可被公兔特异性地接受,刺激公兔产生性欲。当把一只母兔放到公兔笼子内时,公兔并不是通过视觉识别,而是通过鼻闻识别。如果一只发情的母兔与一只公兔交配后马上放到另一只公兔笼子里,这只公兔不是立即去交配,而是去攻击这只母兔。因为这只母兔带有另一只公兔的气味,使这只公兔误认为是公兔进入它的领地。母兔识别自己的仔兔也是通过鼻子闻出来的。当寄养仔兔时,应尽量避免被保姆兔识别出来。可通过让两部分小兔的充分混合,气味相投,混淆母兔的嗅觉,或在被寄养的仔兔身上涂上这只母兔的尿液,母兔就误认为这是它的孩子而不虐待被寄养的仔兔。
在兔的舌面布满了味觉感受器——味蕾,不同的区域分工明确,辨别不同的味道。一般来说,在舌头的尖部分布大量的感受甜味的味蕾,而在舌根部则布满了感受苦味的感受器。因而,使兔的舌头很灵敏,对于饲料味道的辨别力很强。在野生条件下,兔子有根据自身喜好选择饲料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是通过位于舌头上的味蕾实现的。兔子对于酸、甜、苦、辣、咸等不同的味道有不同的反应。实践证明,兔子爱吃具有甜味的草和苦味的植物性饲料,不爱吃带有腥味的动物性饲料和具有不良气味(如发霉变质、酸臭味)的东西。在平时如果添加了它们不喜爱的饲料,有可能造成兔拒食或扒食现象。国外为了增加兔的采食量和便于颗粒饲料的成形,往往在饲料中添加适量蜂蜜或糖浆。如果在饲料中加入鱼粉等具有较浓腥味的饲料,兔子不爱吃,有时拒食。对于必须添加的而且兔不爱吃的饲料,应该由少到多逐渐增加,充分拌匀,必要时可加入一定的调味剂(如甜味剂)。
兔的耳朵对于声音反应灵敏。兔子具有一对长而高举的耳朵,酷似一对声波收集器,可以向声音发出的方向转动,以判断声波的强弱、远近。野生条件下穴兔靠着灵敏的耳朵来掌握“敌情”。公羊兔两耳长大下垂,封盖了耳穴,对外界反应迟钝,对声音失去灵敏性,看似胆大。耳朵灵敏对于野生条件下兔子的生存是有利的,但是过于灵敏对于日常的饲养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需要我们时刻注意,防止噪声对兔子的干扰。同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通过饲养人员和兔子的长期接触、“对话”,使它们与饲养人员之间建立“感情”,通过特殊的声音训练,建立采食、饮水等条件反射。据报道,在兔舍内播放轻音乐,可使兔采食增加,消化液分泌增强,母兔性情温顺,泌乳量提高。
兔的眼睛对于光的反应较差。兔的两个眼睛长在脸颊的两侧,外凸的眼球,使他不转头便可看到两侧和后面的物体。也就是说,兔的视觉很广。但由于鼻梁的阻隔,其看不到鼻子下面的物体,即所谓的“鼻下黑”。兔对于不同的颜色分辨力较差,距离判断不明,母兔分辨仔兔是否为自己的孩子,不是通过眼看而是依赖鼻闻,同样,对于饲槽内的饲料好坏的判断不是通过眼睛而是通过鼻子和舌头。
了解兔“三敏一钝”的习性,利用其优点,避免其缺点,挖掘其遗传潜力,提高饲养效果。
7.同性好斗
小兔喜欢群居,这是由于小兔胆小,群居条件下相互依靠,具有壮胆作用。但是随着月龄的增大,群居性越来越差。特别是性成熟后的公兔,在群养条件下经常发生咬斗现象。这是生物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体现。为了获得繁殖后代的机会,雄性公兔就需要在与其他公兔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奋力战胜自己的“情敌”。母兔性情虽然较温和,很少发生激烈的咬斗现象。兔有领域行为,即在笼具利用上先入为主,一旦其他兔进入,有被驱逐出境的现象。根据兔的这些特点,在饲养管理中需引起注意,性成熟后的公兔要单笼饲养,不留种的公兔一般去势,以便群养,提高饲养密度和设备的利用率。母兔在非妊娠期和非泌乳期可两个或多个养在同一笼内,但在妊娠后期和泌乳期一定要单笼饲养,防止互相干扰而造成不良后果。
8.穴居性
穴居性是指兔具有打洞穴居,并且在洞内产仔育仔的本能行为。尽管兔经过长期的人工选育和培育,并在人工笼具内饲养,远离地面。但只要不进行人为限制,兔一旦接触地面,打洞的习性立即恢复,尤以妊娠后期的母兔为甚,并在洞内理巢产仔。穴居性是兔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性或特点。野生条件下,兔的敌害很多,而自身的防御能力有限。为了生存,必须具备防御或躲避敌害的能力。因此,逐渐形成了在地下打洞生活繁衍的习性。研究表明,地下洞穴具有光线暗淡、环境安静、温度稳定、干扰少等优点,适合兔的生物学特性。母兔在地下洞穴产仔,其母性增强,仔兔成活率提高。因此,在笼养条件下,要为繁殖母兔尽可能地模拟洞穴环境做好产仔箱,并置于最安静和干扰少的地方。但是,地下洞穴具有潮湿、通风不良、管理不便、卫生条件难以控制和占用面积较多、不适于规模化养殖等缺点。在建造兔舍和选择饲养方式时,还必须考虑到兔的这一习性,以免由于选择的建筑材料不合适,或者兔场设计考虑不周到,使兔在舍内乱打洞穴,造成无法管理的被动局面。小规模家庭养兔,可考虑地下洞穴和地上笼养相结合的方式,以充分利用二者的优势。
9.啮齿性
兔的第一对门齿是恒齿,出生时就有,永不脱换,而且不断生长。如果处于完全生长状态,上颌门齿每年生长约10厘米,下颌门齿每年生长约12.5厘米。由于其不断生长,兔必须借助采食和啃咬硬物不断磨损,才能保持其上下门齿的正常咬合。这种借助啃咬硬物磨牙的习性,称为啮齿行为。在生产中经常会发现兔啃咬笼具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牙齿得不到应有的磨损,牙齿过度生长。避免发生兔啃咬笼具的现象,关键是保证饲料中有一定的粗纤维含量,不要把粗饲料磨得过细。以颗粒饲料的形式提供是最佳方案。由于颗粒饲料有一定的硬度,可以帮助磨损牙齿。也可在笼内投放一些树枝类的东西,既可以提供营养,也可以预防啃咬笼具。此外,在修建兔笼时,要注意材料的选择,尽量使用兔不能啃咬的材料;同时尽量做到笼内平整,不留棱角,使兔无法啃咬,以延长兔笼的使用年限。由于兔门齿终身生长,如果上下门齿咬合不佳,得不到相互磨损,就会出现门齿过长甚至弯曲等现象,导致兔不能采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