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理论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4 曲率的推导

3.4.1 理论推导

对于3D立方体堆积的结构,如果取出其中的孔隙,则如图3-9所示。

图3-9 从构建的电极中取出孔隙相

接下来将结合孔隙的微观结构,从几何连通性出发,推导出曲率的表达式。

对于3D立方体堆积模型,取任意一层(垂直于z方向),则有NxNy个单元,根据孔隙率的随机分布,其中将有εNxNy个是代表孔隙的。与之类似,与之相邻的上下层中也将有类似的分布。因此,我们不妨从中任意挑选出两层来加以研究,如图3-10(a)所示,其中上面的为第n层,下面的为第n+1层。

图3-10 推导曲率的示意图

(a) 任意相邻两层孔之间的位置关系;(b)第一种典型路径;(c)第二种典型路径;(d)配位关系

n层的气体要传输到第n+1层主要通过两种典型路径,如图3-10(a)、(b)所示,其中第一种最简单,即在第n层孔的下方n+1层对应的位置也是孔(孔隙-孔隙),如图3-10(a)所示,这种情况下,气体直接从上一层流到下一层。从概率上分析其流通横截面积:第n层中某个格子是孔隙的概率是ε,与之对应的n+1层中也是孔隙的概率是ε,同时满足的概率为ε2,则流通横截面积为:

  (3-17)

式中,S1为第一种情况的路通横截面积;S0为代表体元的横截面积。

第二种情况如图3-10(b)所示,在第n层中是孔隙,但其正下方n+1层中是固体,所以气体只能先在第n层中横向流通,直到遇到可以流向n+1层的路径。这种情况的流通横截面积为:

  (3-18)

该表达式比较复杂,可以通过以下几步加以理解,对于第二种路径,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①必须有路径1出现,其概率已经在上文中得出,为ε2

②在第n层中必须有与上述路径1相连的孔隙,且这个孔隙的下方(n+1层)相对应的位置必须是固体。

第二个条件的概率推导过程为:对于已有的路径1,设n层的孔隙为A,n+1层的孔隙为B。在第n层中与A相连的4个立方体分别为A1、A2、A3、A4,同理,与在第n+1层中与B相连的4个立方体分别为B1、B2、B3、B4。则出现第n层为孔隙,第n+1层为固体的概率为:

  (3-19)

满足第二个条件后,就有了第n层为孔、第n+1层为固体的一个组合(孔隙-固体),接下来就需要在A1~A4中找一个位置安插这一组合。对于与B相连的4个立方体,根据孔隙率,将有4ε个孔隙,这是必然存在的,同时其上方将对应4ε个立方体,无论是孔隙还是固体。但由于上述的组合在第n+1层中为固体,所以在第n+1层中只能剩下4-4ε个位置(固体)来安放孔隙-固体组合。从第n层中看也一样,由于必然有4ε位置与第n+1层中的孔对应,所以也只剩4-4ε个位置,其下方必然是固体。综合下来,无论在第n层中还是在第n+1层中都将只有4-4ε个位置可以安放孔隙-固体组合。

气体从顶面通过一系列曲折路径传输到底面,每一条路径都是由上述两种典型路径拼接而成。根据曲率定义,实际走过的路径长度为:

  (3-20)

而平均的总流通横截面积为St,则上述两种典型路径的流通横截面积之和为:

  (3-21)

则气体的扩散摩尔流量可以写作:

  (3-22)

式中,ctopcbottom分别为代表体元上、下面的浓度。

根据有效介质理论,扩散摩尔流量也可以写作:

  (3-23)

对比方程(3-22)和方程(3-23)可得:

  (3-24)

结合方程(3-8)和方程(3-24)可得:

  (3-25)

3.4.2 模型验证及计算结果分析

图3-11(a)展示了在典型SOFC电极孔隙范围内,不同方法获得的曲率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出方程(3-25)推导的结果与实验和模拟值都基本吻合,说明3D立方体堆积模型能很好地预测SOFC电极曲率。在孔隙率较小时,3D立方体堆积模型的推导结果略低于实验和模拟值,可能是由于孔隙率较小时曲率较大,而本文在推导式只考虑了上下直通和横向传导一格的情况,横向传导两格以上的情况并没有考虑,所以在孔隙率较小时预测的曲率略偏小。图3-11(b)则显示了Bruggeman模型与本模型的比较,正如前文所述:Bruggeman模型的有效性在ε>0.6时已经被证实,从图中可以看出本模型和它在ε>0.6时基本匹配,说明本模型也能适用于ε>0.6的情况,相互验证了两种模型在ε>0.6的准确性;但当ε<0.6时,两者结果出现差别,且孔隙率越小差别越大,说明Bruggeman模型并不能应用于ε<0.6的情况,也就不适用于SOFC电极。

图3-11 不同方法获得的曲率值的对比

(a)实验值,模拟结果和推导结果的比较;(b)Bruggeman模型和推导结果的比较

图3-12展示了不同模型的fετ)=Deff /D0关系式与孔隙率的依赖关系,其中毛细管束模型(ε/τ2)和Bruggeman模型(ε1.5)被广泛应用于SOFC模型中。3D立方体堆积模型和Bruggeman模型的关系正如图3-11中所讨论那样,两者在大孔隙率时基本匹配,但随着孔隙率减小而出现差异,而本模型更符合SOFC电极的应用。对于毛细管束模型,由于它没有明确的曲率值,如果给定一个曲率值,则fετ)只是孔隙率的单值线性函数,可见它与前面两种模型差别巨大,说明对于任意孔隙率给定单一曲率值是错误的,曲率应是孔隙率的函数。

图3-12 孔隙率对f=Deff/D0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