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传统电极曲率模型
3.1 传质理论
由于不规则多孔结构和气体多组分的存在,使得对SOFC电极中物质输运过程的描述极为复杂。其中主要涉及图3-1中所示的三种输运机制:气体分子与壁面碰撞占主导的Knudsen扩散,分子之间相互碰撞占主导的分子扩散和黏滞流。其中Knudsen扩散和分子扩散的动力是浓度差(分压差),而黏滞流的动力是整体压强差。三种机制哪种起主导作用取决于Knudsen数(Kn),其定义为:
(3-1)
图3-1 多孔介质中气体输运的三种机制[1]
当Kn远大于10时,说明孔隙平均尺寸远小于分子平均自由程,此时分子与孔隙壁面的碰撞远多于分子之间的碰撞,Knudsen扩散比较明显,黏滞流和分子扩散可以忽略;当Kn小于0.1时,分子之间的碰撞起主导作用,所以黏滞流和分子扩散更重要。但对于SOFC,其平均孔隙直径为0.2~1μm,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约为0.2μm,所以三种机制都需要考虑。
3.1.1 菲克模型
菲克模型(Fick’s model,FM)是最简单和最经典的描述扩散传质的方程,对于物质i其形式如下:
(3-2)
式中,Ji为扩散摩尔流量;ci为物质浓度;z为物质传输的距离;Di为扩散系数,其单位为m2·s-1。由于物质的传输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所以等式右边多一个负号。FM虽然简单易用,但其只适用于描述自由空间中的稀溶液和二元混合物。要应用于多孔介质中的多组分输运还需进行大量修正。
3.1.2 麦克斯韦-斯特藩模型
麦克斯韦-斯特藩模型(Maxwell-Stefan model,MSM)基于分子动力学,因为气体的扩散在微观上是由于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引起的,假设分子间的碰撞是非弹性碰撞,根据动量和动能守恒可以推出对于一个n元组分的混合物中物质i的扩散摩尔流量为:
(3-3)
式中,xi和xj为物质摩尔分数;Dij为二元互扩散系数。为了方便软件求解,常将其写成矩阵形式:
(3-4)
MSM模型能用于浓物质和多组分扩散,但还没有考虑孔隙的影响。
3.1.3 尘气模型
FM和MSM中没有出现多孔介质,只考虑了分子之间的碰撞,所以没有出现Knudsen扩散。尘气模型(dusty gas model,DGM)将固态多孔介质纳入考虑,其推导思想与MSM模型类似,只是将固态多孔介质视作热运动速度为零的n+1相气体,其形式如下:
(3-5)
式中,Ni和Nj为摩尔流密度;ci和cj为物质的浓度;ui和uj为物质相对于静止坐标系的绝对速度;ε为孔隙率;D'iK为Knudsen扩散系数;Di( n+1)为物质i与固体相(n+1相)的二元互扩散系数。
到目前为止,上述物质输运模型还只考虑了浓差驱动的扩散,压差驱动的黏滞流尚未涵盖。考虑黏滞流的影响时,需在方程(3-5)中加上黏滞对流项:
(3-6)
式中,Nv为黏滞流项;p为压强;k为渗透率;μ为动力黏度。修正后的DGM为:
(3-7)
式中,和均为有效二元互扩散系数和有效Knudsen扩散系数,它们可以通过在本征值Dij和DiK的基础上考虑孔隙结构参数,如孔隙率ε和曲率τ加以修正,具体的关系式为:
(3-8)
或
(3-9)
本征扩散系数的公式如下:
(3-10)
(3-11)
式中,Mi和Mj为物质摩尔质量;Vi和Vj为气体摩尔扩散体积,cm3·mol-1;rg为孔隙半径。
3.1.4 菲克形式尘气模型
DGM虽然准确,但各物质的流量相互耦合在一起,难以写成类似于FM的显示表达式,不利于商业软件的求解。于是Kong Wei等[2]推导了一种具有FM形式的DGM(DGMFM):
(3-12)
由于该模型的推导较为复杂,其详细过程和各项意义参见文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