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落叶果树病虫害诊断与防控原色图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黑星病

黑星病又称疮痂病,俗名“黑点病”,可为害桃、李、杏、樱桃等多种核果类果树,在全国各产区均有发生,以果实受害最重,也可侵害新梢及叶片。

【症状诊断】果实受害,发生部位不定,果实肩部、尖部及胴部均可发生(彩图5-181、彩图5-182),但以果实向阳面较多。发病初期,先产生暗褐色至深褐色圆形斑点,后发展成黑色痣状病斑(彩图5-183~彩图5-185),直径2~3毫米,常许多病斑集中发生,甚至聚合成片(彩图5-186~彩图5-188)。病斑表面产生有黑色霉状物(彩图5-189)。病菌扩展仅限于表层组织,当病部组织枯死后,果肉仍在继续生长,导致病果常在病斑处发生龟裂,呈疮痂状(彩图5-190~彩图5-192),甚至造成果实开裂(彩图5-193、彩图5-194)。严重时,许多果实集中受害(彩图5-195、彩图5-196)。新梢受害,初为长圆形浅褐色病斑(彩图5-197),后呈暗褐色(彩图5-198),病部微隆起,常发生流胶。病菌亦只在表层组织为害,病健分界明显。秋季,枝梢病斑变灰褐色至褐色,周围暗褐色至紫褐色(彩图5-199)。叶片受害,初期产生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灰绿色病斑,后发展为暗色或紫红色,最后病部干枯脱落而形成穿孔。

彩图5-181 从果实肩部开始发生的毛桃病果

彩图5-182 从果实胴部开始发生的毛桃病果

彩图5-183 油桃膨大期果实即开始发病

彩图5-184 油桃果实黑星病发生初期

彩图5-185 杏果实上的黑星病初期病斑

彩图5-186 严重时,病斑连片(桃)

彩图5-187 严重时,油桃果实表面布满病斑

彩图5-188 杏果实表面散生许多黑星病病斑

彩图5-189 桃黑星病病斑局部放大

彩图5-190 后期,病斑表面逐渐发生龟裂(桃)

彩图5-191 发病后期,病斑表面发生龟裂(杏)

彩图5-192 病斑表面开裂,呈疮痂状(桃)

彩图5-193 黑星病导致果实开裂(桃)

彩图5-194 黑星病导致油桃果实开裂

彩图5-195 树上许多桃果实受害

彩图5-196 发生严重时,许多杏果实受害

彩图5-197 桃树枝条受害,初期病斑淡褐色

彩图5-198 桃树枝条上的黑星病中期病斑

彩图5-199 桃树枝条病斑,后期表面产生绒状小点

【病原】嗜果芽枝霉(Cladosporium carpophilum Thum.),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有性阶段为嗜果黑星菌(Venturia carpophila Fisher),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中国尚未发现。病斑表面的黑色霉状物是其无性阶段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枝条病斑上越冬。第二年降雨后开始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直接穿透寄主表皮层进行侵染。该病潜育期较长,桃果实上约为47~70天,新梢及叶片上为25~45天。所以该病多在中熟及晚熟品种上发生较重,早熟品种很少发生,且再侵染为害较轻。

幼果期多雨潮湿是影响黑星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多雨潮湿年份病害发生较重。果园低湿、树冠郁闭、通风透光不良等环境条件,均可加重黑星病的发生。另外,果实表面茸毛的有无及稠密程度均可影响病菌侵染。油桃、杏、李果实表面几乎没有茸毛,病菌易发生侵染;毛桃幼果期茸毛密度大,病菌不宜侵染。在毛桃上,一般落花后5~6周果实才能被病菌侵染。

【防控技术】黑星病防控技术模式如图5-9所示。

图5-9 黑星病防控技术模式图

1.加强栽培管理 结合冬季修剪,剪除病枝、枯枝,集中清到园外烧毁,清除病菌越冬场所。合理修剪,使果园通风透光良好,降低环境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生态条件。雨后及时排水,降低园内湿度,减轻病害发生。定果后果实套袋(彩图5-200),既可减少喷药次数、降低农药残留污染,又可防止病菌侵害果实,但套袋前必须均匀周到喷药1次。

彩图5-200 桃果实套袋状

2.发芽前药剂铲除越冬病菌 发芽前,全园喷施1次铲除性杀菌剂,杀灭在枝条上的越冬存活病菌。效果较好的药剂有: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400~600倍液、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400~500倍液、60%铜钙·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200~300倍液、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及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0克/升悬浮剂500~600倍液等。

3.生长期喷药防控 桃树上一般从落花后1个月开始喷药,15天左右1次,直到采收前30~40天结束。若为油桃、李、杏,则从落花后3周开始喷药。常用有效药剂有: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800~1000倍液、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700~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0克/升悬浮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克/升悬浮剂600~8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3000~4000倍液、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7000~8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8000~10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250克/升吡唑醚菌酯乳油2500~3000倍液、80%代森锰锌(全络合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不同类型药剂交替使用,喷药应均匀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