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合成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化学式:C18H29NaO3S,分子量:348.48,为白色或淡黄色粉末,能溶于水。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是中性的,对水的硬度较为敏感,不易氧化,起泡力强,去污力高,易与各种助剂复配,生产成本较低,合成工艺成熟,已被国际安全组织认定为安全化工原料,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大量用作生产各种洗涤剂和乳化剂,可适量配用于香波、泡沫浴等化妆品中;还可用于纺织工业的清洗剂、染色助剂、电镀工业的脱脂剂;造纸工业的脱墨剂也需加入一定量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另外,由于直链烷基苯磺酸盐对氧化剂十分稳定,易溶于水,非常适用于目前在国际上流行的加氧化漂白剂的洗衣粉。
在洗涤剂中使用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有支链结构(ABS)和直链结构(LAS)两种,支链结构生物降解性小,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直链结构易生物降解,生物降解率大于90%,对环境污染程度较小。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存在两个缺点:一是耐硬水性较差,去污能力随水的硬度而降低。因此以其为主要配方的洗涤剂必须与适量螯合剂配合使用;二是脱脂能力较强,手洗时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洗后衣服手感较差,适宜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作柔软剂进行漂洗。
由于LAS具有去污性能良好、价格便宜和易生物降解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制造洗衣粉和洗涤剂。基于LAS的表面活性剂占世界表面活性剂总消耗量的60%以上,因而LAS的生产已成为表面活性剂行业的支柱产业。在工业和民用上都有广泛的用途。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分子结构式:
其基本结构为烷基苯的结构,在烷基的对位上接有磺酸基团。
一、合成方法分析
目前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常见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SO3磺化法
该反应剧烈放热,反应速率极快,几乎在瞬间完成。有多种副反应发生,后处理步骤多且复杂。由于SO3反应活性很高,故使用时必需稀释,液体用溶剂稀释,气体用干燥空气或惰性气体稀释。
该法优点是磺化时不生成水,三氧化硫用量可接近理论量,反应快、废液少。但三氧化硫过于活泼,在磺化时易于生成砜类等副产物,因此常常要用空气或溶剂稀释使用。
(2)过量H2SO4磺化法
反应生成的水使硫酸浓度下降、反应速率减慢,因此要用过量很多的磺化剂才能使反应顺利进行。难磺化的芳烃要用发烟硫酸磺化。这时主要利用其中的游离三氧化硫,因此也要用过量很多的磺化剂。
硫酸磺化适用范围很广,该法几乎没有副反应,与第一种方法相比,后处理比较简单,反应条件温和、放热量小、转化率高。
(3)氯磺酸磺化法
氯磺酸也是一种较常见的磺化剂,它可以看作是SO3·HCl配合物。用氯磺酸磺化可以在室温下进行,反应不可逆,基本上按化学计量进行。该反应速率快,产物收率高,只是氯磺酸有毒,反应过程中有氯化氢气体产生。
此外,还有共沸脱水磺化法、芳伯胺的烘焙磺化法等,这些方法请大家查阅资料进行了解。这里以十二烷基苯为原料,将合成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合适的合成方案,并按此方案进行合成来实际检验方案的可行性。
二、磺化反应过程分析
十二烷基苯磺化反应是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当芳香化合物进行磺化时,反应分成两步进行。首先是亲电质点向芳环发生亲电攻击,生成σ配合物,然后在碱的存在下脱去质子得到苯磺酸。
这一历程与芳烃的硝化、卤化历程的明显区别在于所生成的σ配合物的电荷呈中性,它的稳定性高于相应的带正电荷的硝化或卤化中间配合物。因此,磺化的第二步脱质子过程要比相应的硝化、卤化难得多。在浓酸中磺化,脱质子是反应速率的控制阶段,在较稀的酸中磺化时,则生成σ配合物是反应速率的控制步骤。
长碳链的烷基芳烃在强酸中的傅-克烷基化反应是可逆反应,产物十二烷基苯磺酸能发生脱烷基反应。这个问题在硫酸为磺化剂时表现得尤为严重,在发烟硫酸中磺化时相对好一些,用SO3为磺化剂时则反应十分顺利。
主反应:
磺化反应由于磺化原料的性质和反应条件的影响,在主反应进行的同时,还有一系列二次反应(串联反应)和平行的副反应发生。
① 砜的生成。芳烃磺化时,砜的产生是重要的副反应。当采用剧烈的磺化剂、反应温度较高或反应时间过长时,将有利于砜的生成。十二烷基苯磺化时生成的砜量占1%左右,工艺条件及设备的改进,例如控制温度不太高或添加甲苯磺酸钠都有利于砜量的降低。
② 多磺酸的生成。当磺化剂用量过大,反应时间过长,温度过高特别是采用强磺化剂时,易发生多磺化现象。
三、合成操作
以十二烷基苯为原料,以硫酸为磺化剂进行磺化为例。
反应路线如下:
1.合成操作
(1)磺化
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滴液漏斗和回流冷凝器的250mL四口瓶中,加入十二烷基苯35mL(34.6g),搅拌下缓慢加入质量分数98%硫酸35mL,温度不超过40℃,加完后升温至60~70℃,反应2h。
(2)分酸
将上述磺化混合液降温至40~50℃,缓慢滴加适量水(约15mL),倒入分液漏斗中,静止片刻,分层。放掉下层(水和无机盐),保留上层(有机相)。
(3)中和
配制质量分数10%氢氧化钠溶液80mL,将其加入250mL四口瓶中约60~70mL,搅拌下缓慢滴加上述有机相,控制温度为40~50℃,用质量分数10%氢氧化钠调节pH=7~8,并记录质量分数10%氢氧化钠总用量。
(4)盐析
于上述反应体系中,加入少量氯化钠,渗圈试验清晰后过滤,得到白色膏状产品。
2.注意事项
分酸时,温度不可过低,否则易使分液漏斗被无机盐堵塞,造成分酸困难。
3.废酸和硫酸用量的计算
(1)废酸的计算
π值是将废酸中所含硫酸的质量换算成SO3的质量后的质量分数,即按投料计,可用下式计算:
也可用磺化液中硫酸和水的质量分数计算:
利用π值的概念可以定性地说明磺化剂的起始浓度对磺化剂用量的影响。但是,利用π值所计算的用量,与实际生产常常有很大的出入。
(2)硫酸用量的计算
式中 X——1mol有机物在磺化时所需浓硫酸或发烟硫酸的用量,g;
a——把所有磺化剂中的硫酸都折算成SO3的浓度,%(质量分数);
n——引入磺酸基的摩尔数。
4.分离、检测
(1)采用稀释酸析法进行后处理
目的产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纯品为无色结晶,不溶于冷水而微溶于丙酮,易溶于N-二甲基甲酰胺。由于不溶于冷水,故酸化时目的产物将从体系中结晶析出,用过滤的方法即可分离。流程如图2-2所示。
图2-2 稀释酸析法后处理流程示意图
注意事项如下。
① 为了使目的产物尽可能多地沉淀析出,通常需要用低温冷却处理;其次,加碱是为了尽可能减少对溶液中残余硫酸的影响,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成磺酸钠盐。
② 过滤出来的滤渣表面会有少量的母液残留,一般需要将这些母液先行洗涤去除。同时为了减少洗涤过程的损失,洗涤时应尽可能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若采用
真空抽滤的方法效果更好。分离装置采用过滤装置。
(2)纯化精制
由于目的产物是固体,并且其在水等溶剂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显著变化,因此产物纯化时可以考虑用重结晶的方法,也可考虑用层析的方法进行纯化精制。
(3)产品检测鉴定
可采用测定熔点和红外光谱的方法鉴定。
四、知识拓展
按比例用泵将十二烷基苯打到列管式薄膜磺化反应器(见图2-3)顶部分配区,使其形成薄膜,沿反应器壁向下流动,与浓度低于10%的SO3-空气混合气体接触反应。每摩尔十二烷基苯与1.03mol浓度为10%的SO3反应。生成物流入反应器底部的气-液分离器中,分出磺酸产物后的废气,经静电除雾,碱洗后尾气放空。磺酸产物经老化、水解,即得十二烷基苯磺酸。其工艺流程示意图见图2-4。
图2-3 列管式薄膜磺化反应器
图2-4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合成工艺流程示意图
分析与讨论
1.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还有哪些合成方法?请查阅资料说明其中的一种。
2.什么是磺化反应?有哪些磺化试剂?请举例说明。
3.磺化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各是怎样影响的?
4.烷基苯磺酸钠可用于哪些产品配方中?
5.请叙述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分析方法。
人物小知识
伍德沃德(Robert B. Woodward,1917—1979年),美国著名化学家。1917年4月10日生于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16岁考入美国著名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学校为他安排了特殊课程,19岁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20岁获博士学位,此后在哈佛大学执教终身。1950年任教授。为了表彰他的贡献,1963年在瑞士的巴塞尔建立了伍德沃德研究所。他同时在剑桥和巴塞尔指导学术活动。
伍德沃德是20世纪在有机合成和理论化学两方面都取得划时代成果的卓越化学家,学术界公认他为有机合成之父。他合成了胆固醇、皮质酮、马钱子碱、利血平、叶绿素等十多种天然有机化合物;确定了金霉素、土霉素、河豚毒素等复杂有机物的结构;探索了核酸与蛋白质的合成问题,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伍德沃德反应和试剂。他在有机化学合成、结构分析、理论说明等多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杰出的贡献。1965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他与瑞士学者埃申莫塞领导十几个国家的一百余位化学家历时十一年,共做了近千个复杂的有机合成实验,终于合成了结构复杂的维生素B12。这一不朽成果使得R.霍夫曼提出的“分子轨道对称守恒”概念公式化,这是有机化学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的重大突破。这两项重大成就使他继1965年获诺贝尔化学奖之后,又登上一个新的高峰。
伍德沃德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探索者,从青年时代就养成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的习惯。他谦虚和善、不计名利、善于与人合作,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取得成就,是因为有幸和世界上众多能干又热心的化学家一起工作。伍德沃德对化学教育尽心竭力,他一生共培养研究生、进修生500多人,许多学生已成为世界闻名的化学家。他还获得英国皇家学会戴维勋章和美国国家科学勋章等多种荣誉。1979年7月8日,伍德沃德因积劳成疾,与世长辞,终年62岁。他在辞世前还对他的学生和助手交代了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复杂有机物的合成工作。他逝世以后,人们经常以各种方式悼念这位有机化学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