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临床验光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部分 临床验光案例精选

第一节 屈光验光配镜案例

【例01】 调节控制不当导致的暂时性近视现象

在谈论近视眼与近视的话题时,关于“假性近视”是最容易引起人们兴趣的话题之一。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的近视眼全部是“假性近视”。在这里,我们不讨论“假性近视”的发生、处置的问题。我国最著名的近视眼专家、著名的生理学家汪芳润先生,鉴于治疗近视眼产品的和对近视眼预防与控制的现状已经反复呼吁:不要再强调“假性近视”。其中的原因和道理无需多说,汪芳润先生著作中有非常明确的答案(《近视、近视眼、近视眼病》,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在此,就一例对错误矫正为 “轻度近视眼”案例的屈光检测、眼镜配制的去伪留真的过程,以及对这种“近视现象”屈光检测应当把握的关键点介绍如下。

一、案例

某某,女,23岁,机关工作人员。

被测者在学龄前曾接受过弱视的矫治。当时对眼的诊断结论是:远视眼,合并视近内斜视和右眼弱视。曾戴用过远视屈光矫正眼镜,并接受过对健侧眼的遮挡治疗。经屈光矫治和遮挡治疗,内斜视、弱视均得到理想的矫治效果。

上中学时,经眼镜店验光检测,诊断为:轻微近视眼。中学毕业后再次验光,检测结果为:R:-1.00DS;L:-1.00DS。诊断:轻度近视眼。

按上述检测的屈光矫正镜度定制屈光矫正眼镜1副。

1. 眼镜戴用的情况

自戴上眼镜后,没有明显的异常症状发生。但自己在眼镜戴用中感到戴不戴眼镜,视觉变化不大。因此,被测者对眼镜采取了偶尔戴,大部分时间不戴,上课时一定戴的方法。

2. 定期验光的结果

被测者因为自小就有屈光矫治的经历,因此养成了比较好的定期验光习惯。在每一次验光中,被测者的屈光矫正镜度都表现得很不稳定,大致变动在-0.50~-1.50DS。从被测者的回忆中了解到,虽经多次验光,尚未出现超过-1.50DS的验光结果。

被测者当前所使用眼镜的屈光矫正镜度为:

R:-1.00DS;L:-1.00DS。

二、屈光检测

被测者前一天陪家长来验光,顺便自己也接受了验光,应用电脑验光仪进行初检,仪器显示的检测结果为:

R:-0.75DS;L:-1.25DS。

对被测者实施完全雾视20分钟后,再次使用电脑验光仪进行检测,仪器显示的检测结果为:

R:-0.50DS;L:-1.00DS。

将此屈光矫正镜度设置在综合验光仪上。

首先对右眼进行检测:被测者视力仅为0.8。当减去-0.25DS,其视力已提升至1.0。当将镜度设置为0.00DS时,其右眼视力已经达到1.2。

其次对左眼进行检测,检测的情景与右眼基本相同。镜度设置为0.00DS时,左眼视力同样达到1.2。

双眼同时注视,视力已经达到可以大致指出1.5视标开口的朝向。

第二天,被测者再次来到太德明眼镜店,要求配1副用于装饰的眼镜。再次对被测者进行了检测,电脑验光仪进行检测,仪器显示的检测结果为:

R:-0.50DS;L:-0.50DS。

使用综合验光仪,再次进行屈光矫正镜度的检测,检测结果与前一天检测结果相同。

经应用物理方法进行核对,被测者双眼的屈光矫正镜度均为:0.00DS。

考虑到被测者在工作中是以电脑为主要办公方式,故建议其配一幅镀有防辐射膜的眼镜。

三、案例分析

本案例中被测者,多年来一直被某眼镜店确认为轻度近视眼,并长期备有近视眼镜。尽管这副眼镜处于经常性的闲置状态,被测者自己也认为自己存在近视问题,但自感戴不戴眼镜无所谓。这是一例因屈光矫正过度导致被测眼处于高张力状态的案例,怎样对这种高张力引起的“近视现象”进行有效的识别,即到底是“近视现象”?还是真性近视眼呢?我们认为至少应当注意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及具体的做法如下:

1. 验光中镜度的变化

倘若在验光中,检测出的镜度表现有变化并有明显的随意性,则说明被测眼调节处在不稳定的状态。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就应当对其经历的验光的情景与眼镜使用状况进行讯问调查。倘若,有验光检测镜度不稳定、眼镜不经常使用的经历的话,基本可以确定被测者的眼存在“近视现象”的问题。

要想把握这种在瞬间出现的屈光矫正镜度变化,就应当选择适宜的检测设备。

(1)使用检影镜进行检测 会因检测中更换镜片的速度比调节瞬间变化的速度要慢,要想准确检测这种眼的调节变化,几乎是不可能的。

(2)使用电脑验光仪检测 电脑验光仪是验光仪器中捕捉瞬间变化信息最为迅速、最为简洁,并能进行连续和瞬间屈光检测设备。可以肯定地说,电脑验光仪在获取被测眼调节稳定状况信息方面,是现实验光中不可替代的一种设备。

2. 验光检测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放松被测眼的调节 进行屈光矫正镜度主观检测之前,用+3.00~+4.00DS对被测者实施“完全性雾视”,可以达到使调节达到正常的生理放松状态。

(2)检测速度一定要快 这里说的检测是特指通过逐渐降低正镜度,注视的视标在“云开雾散”中由模糊→清晰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时间不宜超过15秒钟,应力争在5~8秒钟完成。检测中,只有使用综合验光仪才可能获得精确度较高的屈光矫正数据。

验光师在此应当清楚,在这项检测中“充分雾视”是进入检测的基本条件;快速“去雾”是获取正确屈光矫正镜度操作准则。只要能把握住这两个关键,任何一名验光师都可以准确检测出存在高张力调节这真实的屈光矫正镜度。

四、专家点评

这一案例在以下3个问题上值得验光师提高认识。

第一个问题:高张力的屈光矫正镜度是怎样出现的?

本案例中的被测者在每次接受验光时,均会被检测出一定的近视性屈光矫正镜度。这种近视性屈光矫正镜度的产生,可能与被测者特有的调节的高张力状态有关。而被测者这种调节的高张力状态是一种潜意识下的生理自动调节行为。这种调节的生理自动行为方式可能与高强度专注形式的近距作业活动有关(但未能得到充分证实),过度调节而又不能在验光中被放松是导致负性高张力屈光矫正的最直接原因。

第二个问题:检测高张力的屈光矫正镜度时,被测者是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该案例在检测出近视性屈光矫正镜度的那一瞬间所处的状态,应当说还没有与之有关的研究。这一瞬间的状态就应当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过度性近感性调节”,这实际上就是“假性近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当被测者离开这一特定的检测环境,这种“假性近视”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这正是原戴眼镜即使不戴视觉变化也不大的根本原因。当被测者不过度近距离高张力用眼时,眼镜就没有使用的意义。而当其过度近距离高张力用眼时,使用眼镜可能“有用”,但将这种“有用”转化为屈光矫正的实际效能则是绝对错误的。

第三个问题:高张力调节状态不能控制的原因何在?

这种由高张力调节状态所引起的“近视现象”,一旦经常戴用近视眼镜也就会被认为是货真价实的近视眼。当这种“近视现象”不能得到鉴别的情况下,会不会转变为真性近视眼呢?应当说这仅仅是一种可能,是否真的会转变为真性近视眼还不能完全肯定。但是,导致将这种“近视现象”转化为近视眼的责任人显然是验光师。导致这种不当检测结果的根本原因是:过分依赖电脑验光仪的检测数据,忽视检测中所呈现的具有一定特异性的信息,将暂时的“假性近视”的表现形式设定为验光基本的预定目标。更确切地讲,验光师缺少对“假性近视”去伪存真的鉴别意识与测定。在这种情况下“近视现象”就必然成为下一次验光中可以被检测到的“假性近视”,则是导致这种“假性近视”的根本原因。因此,有效地控制被测者暂时出现的高张力调节状况,是验光师在验光操作中必须给予极大关注的一个环节。

【例02】 近视眼隐形眼镜的过度矫正

在近视眼的矫正实践中,使用隐形眼镜进行矫正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是隐形眼镜的矫正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里介绍的是一例典型的隐形眼镜过度矫正的案例。通过这一案例,来分析导致隐形眼镜过度矫正的最基本原因,并通过这一案例的处理提出处理这种情况的个人见解。

一、案例

某某,女,23岁,网络管理员。

自上中学时开始戴用眼镜,于2年前配用现在戴用的普通眼镜,眼镜戴用之初该名被测者从事的是商业卖场工作,在此期间并无明显戴用不舒适现象。这副眼镜的屈光矫正镜度为:

R:-9.00DS;L:-10.50DS。

半年前,被测者调到网络管理部门,从事网络管理工作。单位要求工作期间不得使用普通眼镜。被测者要想争取到这个工作机会,普通眼镜只能在下班后使用,对于工作中的屈光矫正问题只能通过隐形眼镜予以解决。因此,被测者在某眼镜店,订制了一副“博士伦”软性隐形眼镜,这副隐形眼镜的屈光矫正镜度为:

R:-8.50DS;L:-8.50DS。

戴上这副隐形眼镜后,在电脑前工作20~30分钟后,就会感到眼痛、头痛,很难再继续工作。

二、屈光检测

1. 验光

经过交谈了解了上述情况。向被测者说明了当前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请被测者摘下隐形眼镜。被测者的双眼在相互沟通与聊天中经过20分钟休息,在引导被测者保持最佳的视觉状态下进行验光,检测结果为:

R:-8.00DS-1.00DC×180°;L:-8.50DS-2.00DC×180°

被测者试戴上述镜度,没有明显的不适感觉。按上述屈光矫正镜度配镜。

2. 配镜

戴上新配制的眼镜没有异常不适。但在戴用3天后,被测者来店请求解决旁视清楚、正视略觉模糊的问题。经询问,被测者在戴用新配眼镜的同时仍坚持戴用隐形眼镜。建议被测者不宜再戴用隐形眼镜,坚持戴用1周应能适应。待新配眼镜适应后,再购置新的隐形眼镜,并预先告知:使用软性隐形眼镜时的感觉将是:右眼视物清晰,左眼的清晰程度要低于右眼。新购置隐形眼镜的屈光矫正镜度应为:

BE(双眼):-7.50DS。

三、案例分析

在上述个案的验光与配镜中,有以下2个问题值得注意。

第一个问题:原戴用普通眼镜屈光矫正镜度的问题。

2年前配制的原戴用眼镜的屈光矫正镜度为:

R:-9.00DS;L:-10.50DS。

当前检测的屈光矫正镜度为:

R:-8.00DS-1.00DC×180°;L:-8.50DS-2.00DC×180°。

这样的镜度变化显然不符合人眼屈光发展的生理规律。两年之中,球面屈光矫正镜度增加-1.00DS,-2.50DS还是可能的,在屈光矫正实践中也是会经常看到的。但是,在既没有屈光系统疾病发生,也没有外伤的情况下,眼的屈光矫正镜度中散光镜度增加了-1.00DC×180°,-2.00DC×180°,这种情况就不符合常理。因此,上一次使用配镜屈光矫正镜度显然是出了问题。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可能有以下2种情况。

1. 检测偏差与错误

检测错误是指验光师检测中因对散光矫正认识不足或片面,在实际检测中,验光师未对被测者进行柱面矫正镜度检测,在矫正处方上自然也就不会有柱面矫正镜度的数值。同时,当时检测的时间可能会稍长,导致被测者视觉分辨阈值下降,这就使被测者对一定范围的测试镜度的对比反应不敏感。这种情况下,对于有“光度偏毒”倾向的验光师来说,就会将相对较高的近视矫正镜度确定为最后的数值。

2. 等效球镜处理方法不正确

根据2次镜度的数值进行推断,还有一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只要将当前检测的屈光矫正镜度中的球面镜度与柱面镜度相加,左、右眼的数值应当与原戴眼镜的镜度完全一致。这种情况,说明当时验光师检测的屈光矫正镜度是正确的,但对圆柱面镜度进行等效球镜处理时出现了严重的错误。这里需要说明以下几点:

(1)等效球镜处理法则 等效球镜处理法则是要将(DC/2)加入到球镜度之中。倘若按此办理,本例的配镜处方应当为:

R:-8.50DS;L:-9.50DS。

(2)等效球镜处理也是有限度的 一般来说,这种方法对-0.50DC进行等效球镜处理后所获得视觉效果与未经处理的处方基本一致。对于-1.00DC进行处理的效果将会影响视觉分辩效果;而对-2.00DC进行这种处理的话,矫正视力可能会降低两行左右。

第二个问题:原戴隐形眼镜屈光矫正镜度的问题。

原使用隐形眼镜双眼的屈光矫正镜度均为-8.50DS。既然两眼均使用这个镜度,显然与本案例双眼使用的配镜数据没有直接关联,将R:-8.50DS,L:-9.50DS按标准公式进行计算、整理,双眼应使用的隐形眼镜的屈光矫正镜度应分别是R:-7.50DS,L:-8.50DS。可以推测:原戴用的隐形眼镜的屈光矫正镜度极有可能是按照某种“经验”进行处理后得到的数据。因此,这种“经验”处理出来的数据显然缺乏严格的数量转换依据。

再者说,原戴眼镜所反映出来的配镜处方是不正确的。因此,不管使用的方法正确与否,得出来的结果都将难于达到正确的矫正要求。

四、专家点评

在现实的屈光矫正中,需要处理的问题很多,而本案例中至少提醒我们应当注意以下2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新配镜启用后,原戴镜、隐形眼镜的处置。

原戴眼镜、隐形眼镜均属于对近视眼过度矫正的眼镜,近视眼的屈光矫正最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严禁过度矫正。一旦过度矫正,在戴用眼镜时就会处于“人工远视状态”,戴用者在从事近距离工作时就会付出更多的调节力。近视眼的调节力相对较小,过度矫正的近视眼所承担的相对调节力就会更加沉重。对于一名屈光尚未进入稳定期的年轻人来说,在持久承担相对较大的调节负荷的作用下,将有可能促进近视眼屈光矫正镜度增长的速度突破屈光发展正常的生理限度。

新配眼镜是被测者屈光不正的正确的矫正眼镜,而原配隐形眼镜则是近视眼屈光不正的过度矫正眼镜,当这样的两种眼镜混合使用时,眼睛的屈光矫正状态就会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漂移于正确矫正与过度矫正的状态。这种状态中的眼睛因使用过度矫正隐形眼镜的时间较长,由于对过度矫正的长期使用已经使眼睛处于适应状态,而对正确矫正屈光不正的矫正眼镜反而会处于需要适应的过程中。这样的话,就会使戴镜者接受正确矫正眼镜,并使得舒适戴用效果的时间变得相对比较漫长。因此,不论是戴用普通眼镜还是戴用隐形眼镜,只要被确定是过度矫正眼镜的话,处理的第一要务都是:立即停止戴用过度矫正的眼镜。

第二个问题:过度矫正者在配用新眼镜和隐形眼镜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对于处于过度矫正中的近视眼,在需要同时配用新的普通眼镜和隐形眼镜时,是否可以同时进行呢?这要根据戴镜者的状况而定。特别要注意在以下情况下,应首先解决戴用普通眼镜的问题,在普通眼镜适应以后再解决隐形眼镜的戴用问题。

① 高度近视眼。

② 高度散光者。

③ 存在视近视觉疲劳者。

④ 存在隐斜视及潜在隐斜视者。

在以上4种情况中,以第4种情况处理难度最大,需要的时间也会相对较长。对存在隐斜视及潜在隐斜视又处于过度矫正中的被测者,最初应使用正确矫正镜度(必要时,尚需加入矫正隐斜及潜在隐斜的元素)普通眼镜,戴用一段时间后才可以检测出在今后较长时间使用的屈光及隐斜的矫正数据。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适宜解决隐形眼镜的屈光矫正问题。

五、知识链接:隐形眼镜屈光矫正镜度的计算

一般而言,验光的检测数据是在距被测眼前12毫米处检测到的。这也就是说在规范的验光中得到的只是普通框架眼镜的屈光矫正镜度,要想得到被测者配用的隐形眼镜的屈光矫正镜度,就必须将验光结果转换为隐形眼镜屈光矫正镜度,用于这种转换的公式叫做顶点换算公式。顶点换算公式如下:

式中 DCL——隐形眼镜的屈光矫正镜度;

DE——验光检测的屈光矫正镜度(即框架眼镜的屈光矫正镜度);

d ——验光检测的距离(验光中最后一只测试镜片后表面距角膜的顶点的距离),或普通眼镜镜片后表面距角膜顶点的距离。因这一距离的标准距离为12毫米,故d大多用0.012作为换算的固定值使用。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公式中DCLDE均为代数值。属于负镜度的值均须带着符号进行运算。

倘若已经知道隐形眼镜的屈光矫正镜度,要确认普通眼镜大致的屈光矫正镜度,则需要使用下列顶点换算公式:

公式中字母的意义与前述公式相同。这里之所以没有使用d,是因为由隐形眼镜换算成的普通眼镜一般要戴用在眼前12毫米的距离。

在上述公式的使用中,应当注意以下3个问题:

① 计算出来的镜度会与实际应当使用的屈光矫正镜度存在一定的偏差,应在遵循屈光矫正原则和数据增减规律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调整。

② 对于眼窝较深的人,习惯上是以13.5毫米(0.0135米)作为d值。倘若进行精确计算的话,应根据实际测定的情况来确定d值。

③ 采取这种方法获取的屈光数据,最好经过行走试戴的验证。否则,不宜做为配镜的依据。

【例03】 近视眼单眼的过度矫正

这个题目看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是,这样的事情确实在当前验光配镜的实践中存在着。

本案例就是使用这样眼镜的一个人,他一直认为自己处于过度操劳之中,而且其特定的工作性质又决定了他的近距工作特点:必须不断地接触新的信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从事翻译与写作。

一、案例

某某,男,47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担任秘书工作。

对这名被测者进行验光之前,对他进行以下询问工作。

1. 审视、检测原戴眼镜

眼镜镜片表面严重磨损,眼镜镜架的前倾角相对较小,眼镜腿与颞侧贴附紧密。

眼镜的屈光矫正镜度为:

R:-4.25DS-0.75DC×45°;L:-4.25DS-0.75DC×135°。

2. 了解被测者的工作状况

白天的基本工作是:言语交流、处理日常事务性工作、搜集和查找资料。

晚上需要从事的工作:中外文字的翻译工作,为与其职业相关的杂志撰写、审阅和修改文稿,起草单位的工作报告等。

工作特征:高强度电脑作业,习惯工作到深夜。

3. 原戴眼镜使用状况

眼镜已配用5~6年时间,初用时没有异常不适感觉。

近两年总感觉眼睛发干,自感比以前更容易感到累(自认为是有些老了的原因,并怀疑可能有老花眼)。

二、屈光检测

应用标准验光程序对被测者进行了检测,并通过确切物理指标的检测与核对,被测双眼的屈光矫正镜度分别是:

R:-3.75DS-0.50DC;L:-4.50DS-1.00DC×123°。

通过试戴镜架对上述镜度进行矫正视力的核对与验证,左、右眼的单眼矫正视力均为1.0(可以对1.2的视标进行初步分辨),双眼矫正视力为1.2。

让被测者在相对较暗的条件下,通过使用电脑进行20分钟的现实的模拟工作检验。被测者无不舒适现象出现。

再次核对上述矫正方案的远用矫正视力,结果:单眼矫正视力1.0,双眼矫正视力1.2。

三、案例分析

1. 被测者屈光矫正镜度的变化

为了使分析的思路更加清晰,这里特将圆柱面镜度略去,只通过球面镜度的变化来对被测者双眼的屈光状况和变化过程进行分析。被测者的右眼的屈光矫正镜度降低了-0.50DS,而左眼增加了-0.25DS。在两只眼睛都具有正常视觉生理功能的情况下,这种双眼屈光矫正镜度的背离性改变是极为罕见的,在这里我们不考虑这种可能性。应当说左眼增长-0.25DS对于一名长期从事电脑写作的人来说是合理的。当我们以双眼屈光度同步改变为前提进行推理的话,当初该案例中的人右眼的屈光矫正镜度为-3.50DS更符合基本规律。这就说明,被测者原戴眼镜中的右侧使用的是1只过度矫正-0.75DS的镜片。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对这副眼镜可以做出判定结论是:右眼负镜度过度矫正。

2. 轻度近视过度矫正对使用者潜在影响

对于过度矫正-0.75DS的这一情况,我们首先得确认这种情况肯定是由验光错误所导致的,其次这种矫正的过度是不正确的。但是,这-0.75DS的过度矫正结果,却在被测者的戴用经历中发生了一种规律性的自觉变化:在原戴眼镜配制之初,被测者在戴用中并无不舒适的感受,但在最近2年被测者在近距工作中,眼睛经常发干、对比较细小的文字更愿在较近的距离进行短暂的分辨,电脑工作30分钟以上会感到半个头顶发闷,夜间工作还经常会出现右侧头顶的钝痛。近2年出现的症状应当就是视觉疲劳症状。这里应当解释以下2个问题:

(1)原戴镜当初为什么没症状 原戴眼镜配制之时,被测者的年龄在41~42岁,眼的调节潜力相对较大(平均调节幅度为5D),这也就保障了被测者有足够的调节潜力来克服-0.75DS的过度矫正。这就是被测者在配镜当初没有因过度矫正出现症状的原因。

(2)原戴眼镜导致当前症状的原因是什么 当前,被测者47岁,已经接近要出现老视眼症状的时期,此时被测眼的调节潜力明显下降(平均调节幅度为2.7D)。在被测者使用正确矫正镜度的情况下,可以看清晰的最近点约在0.37米,比较理想的近用工作视距应在0.4米左右。倘若使用正确的矫正镜度,被测者就不会有明显的视觉疲劳症状。

但是,被测者戴用原戴眼镜时的右眼处于-0.75DS的过度矫正状态,即被矫正成为“人工远视”状态。由于过度矫正的镜度侵消了被测者的调节潜力,使被测者仅能剩下2D的调节力,所能看到的最近点应在0.5米,这样的距离显然不适宜从事操作电脑的工作。这也正是被测者出现半个头痛症状的原因。

四、专家点评

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提醒我们:验光质量,不但与被测者即时的戴用效果有关,还会对未来一定时期的使用质量有关。对这种轻度负镜过度矫正所引起的迟发型视觉疲劳,可以将其称为:迟发型潜在性视觉疲劳。这种视觉疲劳的症状特征如下:

① 在本不该发生视近工作困难的年龄,存在类似老视眼的症状。

② 这种症状的发展呈渐进式加重的规律。

③ 倘若单眼矫正过度,其视觉疲劳症状大多表现在过度矫正侧眼部与头部。

④ 在使用正确的屈光矫正镜度时,被测者的症状将会消失(或明显减轻)。

对怀疑存在迟发型潜在性视觉疲劳的被测者,唯一正确的处理方法就是及时给予正确的屈光矫正镜度。

对迟发型潜在性视觉疲劳被测者进行验光时,一定要使被测眼处于正常生理条件的放松状态。否则的话,很难得到准确的矫正数据。不能获取准确的数据也就不能彻底解决这种视觉疲劳的症状,还有可能将自己误导到矫正老视眼的歧路上去。

【例04】 成年人近视眼的过度矫正

当前,在对屈光不正的统计中,经常会看到近视眼占据半数以上的人存在矫正偏差统计结果,而大多数又属于矫正过度。这只是对特定人群进行统计的结果,这种统计结果不一定能(甚至很难)反映我国全部人口眼屈光的真实的比例状况。但是,有一种现实是不可忽视的:近视眼是屈光检测与眼镜矫正中最多见的一种屈光不正。

近视眼的验光与配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过度矫正。根据走访相关验光配镜的眼镜店铺和配镜中心,这种过度矫正现象约占接受眼镜屈光矫正的1/3。

一、案例

某某,男,40岁,商业服务人员。

被测者自初中时开始戴用近视屈光矫正眼镜。被测者自己回忆第1次配镜后,最初戴用感觉明显头晕,适应时间较长。自第1次配镜后,被测者每2~3年均坚持到原验光师处接受验光检测,每次验光后均新配制眼镜。但每次配镜后,戴用新配眼镜后均需较长的适应时期。

最近1次验光后,新配眼镜在视远方面的适应期仍旧相对较长,但经过2个多月的戴用,对近距离目标进行注视时仍感觉明显的不适应,往往需要在较远的距离才可以使阅读略觉舒适。

根据被测者追忆,最初戴用的屈光矫正镜度约为-1.50DS。

对近期所配制眼镜的检测情况如下:

眼镜为半框合金眼镜架。眼镜架的规格为58□16-140,前倾角为0°,镜片的屈光矫正镜度分别为:

R:-6.25DS-0.50DC×180°;L:-6.00DS-0.75DC×180°。

光学中心距为70毫米。

戴用原戴眼镜远用矫正视力分别为:右眼1.0,左眼1.0,双眼视力1.2。在标准近用距离使用“徐广第—近用视力表”对被测者进行近用视力检测,其近用矫正视力分别为:右眼0.6,左眼0.6,双眼视力0.6。

二、屈光检测

在使用综合验光仪对被测者进行屈光检测中,通过2次红绿试验对球镜度进行精确调整,使用交叉圆柱面镜对圆柱面矫正镜度的轴向、镜度进行精确调整。检测出的双眼屈光矫正镜度如下:

R:-5.50DS-1.00DC×180°,矫正视力1.0;L:-5.25DS-1.25DC×180°,矫正视力1.0。

双眼矫正视力为1.2。

使用上述镜度,应用“徐广第—近用视力表”进行近用矫正视力检测,近用矫正视力分别为右眼0.8,左眼0.8,双眼视力1.0。

双眼视远的光学中心距为:64毫米。

对上述屈光矫正数据进行了行走与阅读试戴,均未发现异常,特别是在看报纸与浏览网页时也没有明显不舒适的感觉。

被测者对新配眼镜的戴用体验:

根据被测者脸型及瞳距数据,建议被测者选用规格尺寸相对较小的眼镜架。被测者最后选择的是一款AQUAPOLIS Titan-P 54□16—140的眼镜架。镜片选择的是一款国产镀膜镜片。根据瞳距与眼镜架的数据,配镜加工设置的数据是两侧镜片的光学中心各内移3毫米。

被测者戴用新配制的眼镜,即获得了理想的注视远距离目标的视觉效果,而且戴用时也未出现习惯上戴用新眼镜的不适应现象。使用新眼镜阅读《参考消息》并未出现难适应的状况。留店阅读赠书《明明白白配眼镜》20分钟,未出现书籍逐渐移远问题。

三、案例分析

本案例在屈光矫正经历方面应属于一种惯性过度矫正的典型案例。本案例中有以下几个问题方面的情况,是很值得验光师在验光实践中给予关注的。

第一个问题:每次新配镜适应期相对较长的原因是什么?

被测者诉说的每次戴用新配制的眼镜的适应期都较长的原因,我们只能根据被测者提供的以下信息来进行推测。

① 被测者最近1次验光配镜所使用的屈光矫正镜度,显然属于过度矫正范围。根据验光检测结果可以确定,过度矫正的数据的确有些偏高(-0.75DS)。

② 被测者的每1次验光,都是在由同1名验光师进行的。这说明在每1次验光时把握的矫正尺度是基本一致的。既然每1次都出现类似的情况,说明这位验光师在把握验光数据方面属于较“毒”(即在验光中给与过高镜度的惯性模式)一类的验光师。

根据以上两条信息,基本可以确定,每次戴用新配眼镜出现的问题应当属于:因过度矫正,导致被测者被矫正为“人工远视状态”的结果。

第二个问题:最近1次配制的眼镜近用矫正视力为什么会较差?

在戴用新眼镜出现视远的适应期长的问题的同时,也出现视近更难适应的情况,但必定可以在比较远的视距条件下最终还可以勉强作为视近之用。而最近1次所配的眼镜,在阅读时基本就无法使用。原因只有1个:这就是调节力所发生的变化。在年轻的时候眼的调节潜力相对较大,比较充足的调节储备还是可以应付一定程度的过度矫正问题的。但最后1次验光配镜时被测者已经不算年轻(40岁),调节力的生理性减退已经到难于应付过度矫正问题的程度。这就是最后1次配镜历经2个月仍难以适应的根本所在。从矫正结果上看被测者所表现的症状,可以基本肯定是因近视眼的过度矫正,使被测者在注视近距离目标时处于“人工老视眼”状态所致,这种“人工老视眼”也可以称为“过度矫正性老视眼”。

第三个问题:造成长期接受过度矫正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被测者长期处于过度矫正状态的可能原因有两个。这两个原因是被测者本身的客观原因和验光师在检测中的主观原因。

(1)被测者自身的客观原因 被测者眼的调节张力相对较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过高的近视屈光矫正镜度。对不适宜的屈光矫正镜度的适应力相对较强。

(2)验光师检测的主观原因 验光师存在的问题可能有以下3个方面:

① 对初检的屈光矫正镜度,缺少使用必要手段进行验证与核对性的检测。

② 验光时间相对较长,对镜度调整试验性操作的控制不清晰。

③ “经验”对现实验光的束缚:仍想通过相对较长的戴用时间来解决眼镜的“适应”这一问题。

四、专家点评

通过这一案例可以明确以下2个问题。

1. 近视眼过度矫正的危害

给中年被测者带来的不适应症状比青少年要复杂得多。具体表现是:既有注视远距离目标的症状,还会有无法克服的注视近距离目标困难的视觉症状。

但近视眼的过度矫正给青少年带来的危害要比成年人要严重得多。本案例中的被测者从初中到今天增长近视屈光矫正镜度超过-3.00DS,从屈光生理的发展看应属于发展较快的。这与被测者长期戴用过度矫正眼镜,在近距离工作中需要承担更多的调节负荷是具有一定关系的。这是需要验光师极为负责任对待的一个问题。

2. 近视眼过度矫正的处理

近视眼的过度矫正的唯一处理方法就是:立即停止使用过度矫正眼镜,尽快重新验光取得正确的屈光矫正镜度,重新配制一副具有正确屈光矫正数据的眼镜。

倘若中年被测者是第1次接受这种过度矫正,除明显的不适应症状之外,造成的不良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只要重新验光取得正确的屈光矫正镜度,重新配制一副眼镜就可以解决问题。

近视眼的屈光矫正最忌讳的就是过度矫正。因此,对于青少年被测者戴用新的眼镜适应时间较长,尤其是阅读写字时不舒适更加突出时,就应当考虑眼镜存在过度矫正可能性的问题,应当及时进行重新验光,对确有过度矫正问题的被测者一定要重新配镜。应当说,利用“适应”来解决近视眼过度矫正问题的做法,对人眼屈光的生理发育与发展是很不道德的一种做法。

【例05】 双侧双高型近视性屈光参差双眼矫正不足

在对高度参差性屈光不正的矫正中,一般都会以“双眼±2.50D”这一理论约定数值作为落实双眼理想视像的重要依据。但是,当将这一理论数据视为千古不变的法则时就会发生问题,有的屈光参差者会因为在配镜中被严格遵守这一“双眼±2.50D”约定,最终使戴镜者丧失了获得更加敏锐双眼视觉功能机会。

本案例介绍的是一名双高性近视性屈光参差被测者,“双侧双高型近视性屈光参差”这个称谓在过去的文献资料中尚未出现过,在此特将这一种类型的屈光不正定义如下:

屈光参差量超过±2.50D、双眼均为高度近视的屈光参差就是双侧双高型近视性屈光参差。

倘若被测者仅为单眼为高度近视而屈光参差量超过±2.50D,则应称为单侧双高型近视性屈光参差。

在此,特介绍对这一例“双侧双高型近视性屈光参差”验光配镜的体会。

一、案例

某某,男,27岁,外事部门的翻译。

自小学三四年级开始戴用近视屈光矫正眼镜。最初眼镜的屈光矫正镜度约为300多(具体镜度不详)。被测者所配的眼镜在使用2~3年后都会重新验光并配镜。被测者对自己整个配镜的经历的体会是:总感觉自己视力下降的幅度比别人大,看远的效果总不如看近。每次验光屈光矫正镜度都有变化,而且幅度都比较大,每次验光中的变化幅度都让他的父母难于理解。自己感觉近期工作可能过于紧张,总觉得眼睛有点跟不上工作的节奏。

对原戴眼镜检查的情况:眼镜架为全框合金镜架,眼镜连接部有轻微变形,左、右镜平面略有偏差,眼镜腿的弯点略显靠后。

镜片的屈光矫正镜度分别为:

R-9.00DS;L-10.50DS。

解疑释惑问答要点:被测者的屈光状态可能属于双高型高度屈光参差,长期戴用明显屈光矫正不足的眼镜,极可能是导致近视程度发展速度较快的原因。使用合理的屈光矫正镜度的眼镜,有可能会减缓未来的发展速度。

二、屈光检测

1. 屈光检查

(1)原戴眼镜的矫正视力状况

R:0.8-;L:0.4-;双眼视力:0.8。

(2)常规验光 按常规验光方法对被测者进行屈光检测,检测结果如下:

R:-10.50DS-0.75DC×180°,矫正视力为1.0。L:-14.25DS-0.50DC×180°,矫正视力为1.0。双眼同视矫正视力为1.2。

(3)双眼视功能 通过设置上述矫正镜度的综合验光仪对被测者进行了“方框对合试验”的检测,在双眼使用正交偏振镜片的条件下,双眼视像的大小存在一定差异(<3.5%)。在不使用偏振镜片时,令被测者快速交替使用左、右眼注视“方框对合视标”,并比较双眼视像的大小,未发现双眼视像大小有明显的差异。

2. 行走试戴

(1)初次试戴与镜度调整 应用上述镜度进行第1次行走试戴,试戴中被测者感觉视物略显小,视物清晰。对物体的立体形态的判断比原戴用的眼镜有明显改善。感觉左眼的分辨力稍高于右眼。

对上述镜度进行镜度调整尝试,对右眼的散光度进行梯次降度尝试,被测者对降低-0.50DC有比较明显的感觉,对降低-0.25DC没有明显的反映。对被测者的左眼也进行了梯次降度尝试,被测者对降低-0.50DC没有比较明显的感觉。根据这样的调整,在综合验光仪上设置屈光矫正镜度如下:

R:-10.50DS-0.50DC×180°;L:-14.25DS。

对上述屈光矫正镜度进行双色试验核对,右眼双色试验正常,左眼感觉红色背景的数据相对比较模糊。调整左眼镜度到-14.00DS,双色试验正常。此时矫正视力分别为:

R:-1.0;L:-1.0;双眼矫正视力:1.2。

(2)再次行走试戴检验 对再次检测的屈光矫正镜度进行第2次行走试戴。试戴中感觉出左眼分辨力略有降低,其他方面没有明显改变。

被测者在使用这一试戴镜度的情况下,进行电脑网页的搜索,被测者没有不适症状发生。

建议被测者使用高折射力镜片,考虑原戴眼镜使用的是1.523的光学玻璃镜片,因此首推折射率为1.56的树脂镜片。镜度推荐使用第2次试戴的屈光矫正镜度。

3. 被测者取镜与调整

(1)核对眼镜

① 眼镜架的品牌、规格。

② 镜片的屈光矫正镜度和光学中心的位置。

③ 装配质量等。特别是要核对双侧镜片的屈光矫正镜度、光学中心的位置。因为,高屈光矫正镜度情况下,镜度、光心稍有偏差就会导致比较严重的三棱镜反映。

检查核对无误,交付眼镜实际戴用。

(2)被测者戴镜体验 视觉分辨力和双眼视觉状况与验光时基本相同。但是,自我感觉左眼似乎有些变小,自觉不太好看,希望予以适当调整。告知被测者,左眼屈光矫正镜度较高,略显小些是正常的。经过适当调整,顾客觉得两眼的大小已经大体接近。

三、案例分析

1. 两个为什么

本案例在戴镜经历方面,值得验光师探究的问题有以下两个。

(1)被测者“看远的效果总不如看近”是为什么 在被测者陈述中关于“看远的效果总不如看近”这句话,是有必要给予关注的。这很可能提示:被测者一直在使用比较低的屈光矫正镜度的眼镜。而这种长期的矫正不足的原因,与验光师出于某种矫正理念,或是与家长达成某种约定的结果所致。

通常情况下,近视性屈光矫正不足,不会导致近视发展加快,倘若处理得好,还可能会将屈光的发展控制在正常生理的范畴。本例中被测双眼的矫正不足并不均等,这就导致了左、右眼在调节与集合方面处于长期失衡状态,调节与集合的负担也随之而增大。这可能就是被测者屈光矫正镜度增长较快的真正原因。被测者主诉中并没有相关矫正理念与约定内容,因此这种调节与集合失衡导致近发展加速只能是一种推测,还有待更多相似案例的证明。

(2)眼睛为什么跟不上工作的节奏 本案例中的被测者是一例双高型屈光参差,原戴眼镜存在明显的矫正不足问题,而以左眼更为明显(3.75DS),这也就是说,即便戴上眼镜,左眼的远点约在眼前的27厘米(明显低于正常的与电脑视屏的距离),而右眼的远点约在眼前的67厘米。使用这样的眼镜进行电脑操作,右眼进行一定的调节才会和左眼一致,这种双眼同视状态下的单眼调节增大的视觉状态应当是很困难的。两眼的调节力的不均衡必然会导致高负荷工作时的视觉疲劳,也就是被测者所说的“眼睛有点跟不上工作的节奏”的感觉。

2. 关于屈光参差矫正的原则

对待屈光参差的矫正,通常情况下以尽可能控制在±2.50DS为基准。对于高于这一数值的屈光参差应当如何处理,一般均应酌情而定予以介绍。当然,倘若屈光参差矫正的比较早,通过戴用矫正眼镜有可能实现较好的双眼视觉。问题在于,矫正比较早,到底早在什么年龄,而实现较好双眼视觉,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书中的描述,大多采取比较模糊的语义进行说明。在此,谨依本案例被测者的现实来对屈光参差的矫正年龄进行说明。

通过本案例,至少可以确定:27岁的双高型近视性屈光参差,在使用完全屈光矫正镜度的情况下是可以实现良好的双眼视觉的。当然,这一案例也涉及更深入的问题:

① 屈光参差矫正原则到底应当是什么?

② 这个原则又与屈光参差定义的关系是怎样的?

基于对本案例前述两个问题的探究和认识,我们仅就这2个问题给予探索。

(1)屈光参差的矫正原则 屈光不正的最高矫正原则,应当是实现高质量的双眼视觉。当然屈光参差也不例外。只有在不能实现高质量的双眼视觉之时才会考虑适当降低矫正标准。屈光参差的矫正标准自上而下依次可以分为以下4个级别:

① 使用完全屈光矫正镜度实现高质量的双眼视觉。

② 可以承受不影响日常分辨力的低质量双眼视觉。

③ 不排除中距离干扰现象的双眼交替矫正视力。

④ 给予完全矫正镜度以解决单眼矫正视力(在存在难矫治弱视时)。

本案例原戴眼镜为什么要降低双眼的屈光矫正镜度呢?可能是因屈光参差值太大,验光师想通过高的降、低的加的方式来达到双眼屈光矫正镜度更为接近的目的。当然这种推测是建立在被测者上一次验光结果低于-9.00DS的假设上。只有在这种假设曾经是现实的情况下,原戴眼镜的矫正结果才能有“道理”;否则的话,这种处理方法就一点道理都没有。

(2)原则与屈光参差定义的关系 矫正原则就是矫正原则,定义就是定义,两者是不能硬性搭配的。

定义是针对特定的屈光不正形式,超过某一界限(±2.50DS)更可能发生双眼视觉异常的屈光参差称为病理性屈光参差。定义并未给出超过某一界限就不能实现双眼视觉这样的结论。

而矫正原则是要使戴镜者获得最好的矫正结果。显然,也不会说病理性屈光参差就不应当获得良好的双眼视觉。

这也就是说,矫正原则、屈光参差定义实际相互联系又是各自独立的。相互联系表现在都是屈光参差性屈光不正的表述,而各自独立则表现在:定义概念是为了定性,矫正原则是确定矫正的结果。因此,屈光参差的定义与矫正结果并不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以定义中的内容打包矫正原则是不正确的。

四、专家点评

屈光参差的矫正,是屈光矫正实践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在对屈光参差进行实际矫正实践中,一定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1. 屈光检侧

要想在屈光矫正中使屈光参差者获得最佳的矫正效果,首先就得做好验光工作,就一定要在验光中做到以下4点:

第一,要解除过去的“经验”概念的束缚;

第二,一定要进行双眼视功能的检测;

第三,注意镜度调整与双眼视功能检测结合;

第四,与被测者进行矫正原理、视觉感受方面的充分沟通,并给予必要的解疑释惑。

双眼视功能的检测项目,主要是指双眼视像大小的比对检测和双眼融合功能的检测。本案例中被测者,两眼的视像的确存在着大小的差异,但是在双眼同视的情况下又不存在同心复视的问题,这说明被测者有比较良好的双眼融合力。

当双眼屈光参差的参差值比较大的时候,还必然会存在潜在性的视近隐斜视的问题。因此,验光师有责任对被测者使用眼镜的方法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在行走试戴与镜度调整中,应把握住以下2个概念:

① 球镜度变化对视像清晰程度的影响比较明显;

② 柱镜度0.25DC的变化基本不会影响视像的清晰程度。

在进行镜度调整时,应尽可能预先设计好再调整,否则时间一旦拖长、反复性操作增多,被测者的精细分辨力就会发生迟钝,一旦反应迟钝验光就很难再有效进行下去。

2. 配镜

配镜方面应当注意眼镜架与眼镜片的选择。

(1)眼镜架 眼镜架的形式可以选择全框型或半框型,既可以选择金属镜架,也可以选择非金属镜架。倘若,被测者选用的镜片为低折射率的则以选择非金属眼镜架为宜。假如被测者选用高折射率镜片,可以考虑选则半框眼镜架(远视性屈光参差除外)。

不论使用哪一种类型的眼镜架,都应当注意选择的规格应尽可能与被测者瞳距的大小适宜。过宽的眼镜架会影响戴用的外观效果。

从眼镜架的规格尺寸而言,应建议选择大小适当的眼镜架。倘若眼镜架过大,双眼侧视时镜片周边视野的像差会相对较大,这既会影响眼镜的视觉效果而且有可能会使新眼镜的适应期延长。

(2)眼镜片 从镜片的选择来说,不管是戴眼镜的人,还是卖眼镜的人,都希望使用折射率尽可能高的超薄镜片、超超薄镜片。在换用不同折射率镜片时,一定要考虑到被测者对不同折射率镜片色散的适应性问题。就总体而言,树脂镜片比玻璃镜片的色散要大;镜片的折射率越高,其色散的程度就越大。

本案例中的被测者原使用的是1.523的玻璃镜片,倘若换用折射率1.67,甚至是折射率1.74的镜片并非绝对不可以。但是,一旦换用折射率这样高的眼镜片,镜片的色散可能会导致被测者戴用的色散边缘效应及视觉分辨程度的下降。因此,大幅度提高镜片的折射率,对这名“双侧双高型近视性屈光参差”被测者应当是不适宜的。为了使被测者能够在获得比较理想的屈光矫正效果基础上使用高折射率镜片,初步制定的镜片折射率选择方案是:逐步提高,最终目标是:可以考虑使用折射率1.74的树脂镜片。

【例06】 近视眼低度矫正不足对视觉分辨心理域度的影响

在当前屈光矫正实践中,不论是验光师还是被测者,都有一种在一定程度上趋于矫正不足的矫正趋势。这种方法源于矫正者和被测者期望屈光矫正镜度今后不再增加的愿望。这种愿望毫无疑问是美好的,但这种愿望只能是一种愿望而已。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案例来分析这种矫正不足的利弊。

一、案例

以下3名皆为近视眼,其中前两名为中度近视眼,后一名为轻度近视眼。3名近视眼均为北京市某中学同一班的学生,3个学生的基本学习成绩在班级属于中等。3人的屈光矫正史、屈光检测及矫正以及矫正后随访的基本情况简介如下。

1. 屈光检测与行走试戴

案例1:

张某,男,16岁,原戴眼镜为2年前所配制,眼镜的屈光矫正镜度如下:

R:-2.50DS-0.50DC×180°,矫正视力为0.8;L:-2.25DS-0.50DC×180°,矫正视力为0.8;被测者双眼矫正视力为1.0-。

在对被测者实施裸眼雾视处理后,进行规范屈光检测。即时检测屈光矫正镜度如下:

R:-3.00DS-0.50DC×180°,矫正视力为1.0;L:-2.75DS-0.50DC×180°,矫正视力为1.0;被测者双眼矫正视力为1.2。

经在模拟生活环境条件下的行走试戴及阅读观察,未发现异常的视觉不适应现象。建议按上述屈光矫正镜度进行配镜。

案例2:

李某某,男,16岁,原戴眼镜为1年前所配制,眼镜的屈光矫正镜度如下:

R:-1.75DS,矫正视力为0.6;L:-1.50DS,矫正视力为0.6;被测者双眼矫正视力为0.7。

在对被测者实施裸眼雾视处理后,进行规范屈光检测。即时检测屈光矫正镜度如下:

R:-2.50DS-0.75DC×180°,矫正视力为1.0;L:-2.00DS-0.50DC×180°,矫正视力为1.0;被测者双眼矫正视力为1.2。

在模拟生活环境条件下的行走试戴中,被测者感觉看东西太清晰、有因太亮稍觉刺眼的感觉。对被测者进行阅读考察,未见异常。经向家长了解知悉:被测者自戴用眼镜之初遵循的矫正方案是:配用低于屈光矫正镜度-0.50DS的眼镜。

对被测者的双眼各降低屈光矫正镜度-0.50DS进行行走试戴,其单眼的矫正视力均为0.8,双眼矫正视力勉强达到1.0。原试戴中出现的太清晰、过量刺眼的感觉完全消失。阅读试戴未发现明显变化。

经与家长交流、沟通,家长仍坚持要求按降低屈光矫正镜度-0.50DS矫正方式配镜。因此,特将双眼的球面镜度各降低-0.50DS进行配镜。

案例3:

王某某,男,16岁,原戴眼镜为4年前所配制,眼镜的屈光矫正镜度如下:

R:-1.25DS-0.50DC×180°,矫正视力为0.6;L:-1.00DS-0.50DC×180°,矫正视力为0.5;被测者双眼矫正视力为0.6。

在对被测者实施裸眼雾视处理后,进行规范屈光检测。即时检测屈光矫正镜度如下:

R:-2.50DS-0.50DC×180°,矫正视力为1.0;L:-2.00DS-0.50DC×180°,矫正视力为1.0;被测者双眼矫正视力为1.2。

经在模拟生活环境条件下的行走试戴及阅读观察,未发现异常的视觉不适应现象。建议按上述屈光矫正镜度进行配镜。

2. 屈光矫正随访

对上述3个案例分别在半年、1年后进行了随访。基本情况如下:

案例1:屈光检测屈光矫正镜度没有明显变化,学习成绩在班级中的层次略有上升。

案例2:半年随访检查屈光矫正镜度有疑似变化趋势,1年后检测矫正视力:单眼为0.7,双眼为0.9。对被测者再次进行屈光检测,发现双眼屈光矫正镜度均有下降,而以右眼更为明显(-0.50DS)。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基本维持原状。

案例3:两次随访复查均未发现屈光矫正镜度有明显变化,该名被测者的学习成绩已经持续保持在班级中的前10名之内。

二、案例分析

在当前近视眼屈光矫正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家长、孩子验光以后,主动提出降低一定程度屈光矫正镜度(一般以降低-0.50D最为多见)的要求。当然孩子的这种要求很大层面上是受到家长的影响。那么,这种降低屈光矫正镜度的做法对不对,是否有它的科学道理,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说法。通过上述案例介绍,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验光师以及戴眼镜的人进行思考。

1. -0.50DS的矫正不足能看多远?

当被测者为-0.50DS的近视眼(或-0.50DS矫正不足)时,其视觉的精细分辨能力应在眼前2米,2米以外的目标将无法获得清晰的视像。按使用一定程度正镜效度屈光矫正镜度可以起到预防控制近视眼的基本道理来看案例2的处置,这种矫正不足应当是有益的。但是为什么,偏偏是这一例发生了问题呢?这是值得探讨的。

当只能看清2米处的目标时,其视力仅能达到0.8,这样的视力状态对自理生活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对需要通过视觉获得大量信息的青少年而言,不利的影响显然是存在的,这种影响到底有多大现在还不是很清楚。通过上述3个案例矫正实践,尽管还不能百分之百的肯定学业成绩与配镜质量有怎样的关系,也就是说配镜质量与配镜后的学业成绩变化的规律还不是十分清晰。但是,这三个案例,至少可以说明:矫正视力质量和学业成绩的关联还是存在极大可能性的。因此,在未证明-0.50DS矫正不足具有现实意义的情况下,这一屈光矫正方案还是以不用为妥。至少可以确认:-0.50DS矫正不足必定会降低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质量,对需要高效获取客观世界信息质量的青少年来说还是有一定不利影响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还不是很清楚。

2. 低度凸透镜的使用

关于降低屈光矫正镜度以实现预防、控制近视的做法,这是基于徐广第先生低度凸透镜可以预防、控制近视的原理。在这里须说清楚两点:

(1)使用的距离 徐广第先生推荐使用低度凸透镜用于近视眼的预防和控制的方法,是特指在近距离工作时使用这种方法,而非指注视远距离目标。在注视远距离目标时,用这种方法就会使被测者无法看清楚目标。远距离目标看不清楚,被测者是无调节力可以使用的,倘若又必须看清楚目标,只能缩短距离。在距离缩不短的情况下,那就只剩下焦急的心理情绪和生理适应的高张力状况,这极有可能就是矫正不足导致案例2近视眼仍在发展的原因。

(2)凸透镜的程度 徐广第先生推荐使用低度凸透镜,是需要联合应用基地向内的三棱镜的。所谓低度凸透镜是专指:在看近距离目标时,使用一定程度的近用附加正镜度。当前认为,这种附加正镜度应在+1.00~+2.00DS这一范围。而单纯降低-0.50DS球面镜度(即增加+0.50DS)的做法,既违反了近用正镜附加基本原则,而且正镜附加的量也明显不够,同时也为联合使用基地向内的三棱镜,因此也不会产生预防、控制近视眼发展的作用。

三、专家点评

当前,在配戴眼镜对眼的影响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华而不实之辞。例如戴某种眼镜会使近视眼不再发展,戴某种眼镜可以降低近视眼的屈光矫正镜度等。

客观地讲,眼镜的作用就是将近视眼的视线进行负集合的处理,使近视眼在无调节条件下的视线聚合点远移到无限远而得到修正,从而达到看清无限远目标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眼本身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眼镜怎么就能干扰到眼的生理发展进程呢?而戴眼镜能治疗“假性近视”,戴眼镜保证近视不发展和能降低近视程度的确是近视眼人的最美好期盼。应当说,至今能用有力的证据证明可以控制眼睛屈光生理发展的用具还没有出现。

就当前已经知道的医学知识而言,减少近距离高强度用眼是防止屈光生理发展加速的唯一有效方法。北京地区在验光一线工作的绝大多数验光师认为:需要近距离高强度用眼的20岁以下的青少年学生,在从事近距离工作时应用低度凸透镜联合适当基地向内的三棱镜,对保持眼的正常发育速度的作用是唯一有效的方法。而对25岁以上的成年人,这种预防与控制方法几乎无效。

【例07】 屈光参差性高度近视眼的双向偏差性参差矫正

在屈光不正被测者中,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还是相对比较少的,而对这样的屈光不正被测者的屈光矫正虽然没有成为屈光矫正中的难题,但是配镜后出现问题的并不少。在此,谨介绍一例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在矫正镜度存在明显偏差的案例。

一、案例

贾某某,女,57岁,教师。

1. 被测者的症状与屈光矫正经历

双眼均有飞蚊症,自感右眼视力较差,阅读时间略长感觉左侧头痛。对眼前目标距离的判断经常出现偏差。

自小戴用屈光矫正眼镜,初中时两眼的屈光矫正度相差±0.75DS,以后两眼屈光参差量逐渐加大。被测者的验光经历中有圆柱面镜度不稳定现象,呈现有时有、有时无的现象(由同1名验光员检测)。原戴镜是在3~4年之前在某眼镜公司配制的,不戴眼镜看不清远处的目标,戴上眼镜又感到把握身边物体经常出现位置偏差。

2. 原戴眼镜检查

全框合金眼镜架,眼镜架的镜面角约为-10°,前倾角<10°,左右侧镜腿偏差角>5°,眼镜铰链的连接均比较松弛。左右眼镜片的镜度分别为:

R:-10.25DS;L:-9.25DS。

眼镜的光学中心距为:65毫米。

右眼矫正视力:0.6;左眼矫正视力:0.8,双眼矫正视力:0.8-。使用两单元偏振立体视标进行立体视觉检测,距离感觉基本不存在。

二、屈光检测

1. 初检

使用电脑验光仪进行初步检测,双眼的屈光矫正镜度如下:

R:-11.25DS-0.50DC×56°;L:-8.25DC-0.25DC×125°。

2. 使用综合验光仪进行检测

检测中发现被测者双眼对圆柱面镜度的视觉反应并不敏感。检测中确认左、右眼的屈光矫正镜度分别为:

R:-11.25DS,矫正视力为0.8。L:-8.25DC,矫正视力为0.8。双眼的矫正视力为1.0。远用瞳距:61毫米。

使用上述屈光矫正度进行两单元偏振立体视标检测,距离感清晰。

对上述镜度进行行走试戴,被测者感觉景物清晰明亮,物与物之间的境界清晰。经与原戴眼镜对比,自诉戴用原戴眼镜时的深径觉明显较差。

三、案例分析

在本案例中,有两个问题是值得探讨的,这两个问题就是:镜度偏差问题和矫正视觉质量问题。

1. 镜度偏差问题

原戴眼镜存在明确的屈光矫正镜度的偏差:左眼少-1.00DS,右眼多-1.00DS。这种双眼异向的屈光偏差应当不是屈光检测发生的偏差,而是验光师在制定矫正方案时主动调整的结果。被测者双眼屈光矫正镜度的参差值已经达到±3.00DS。依照眼屈光学的经典理论,双眼屈光参差量≥±2.50DS时,视觉中枢就没有办法实现双眼视觉。验光师在制定矫正方案时,就是以这一概念为依据对被测者双眼的屈光矫正镜度进行了调整,这就是R:-10.25DS,L:-9.25DS的镜度产生过程。

这里应说明两点。

(1)屈光参差镜度调整的条件 对屈光参差被测者进行屈光矫正镜度调整,一定要掌握双眼视觉条件。只要被测者使用检测出来的屈光矫正镜度可以获得明确的立体视觉,就不应当进行屈光矫正镜度调整。倘若被测者使用检测出来的屈光矫正镜度不能获得明确的立体视觉,而且还存在双眼的视觉干扰,这就应当对检测出来的屈光矫正镜度进行核对与调整。

在屈光矫正实践中,人们已经知道:±2.50DS只是一个理论推定值,并非是绝对的数据。只要屈光参差者能比较早的接受屈光矫正,屈光参差量≥±3.00DS还是可以实现满意的双眼视觉,屈光参差量≥±4.00DS实现较理想双眼视觉的在屈光矫正实践中也是客观存在的。

(2)屈光参差镜度调整的方法 对屈光参差量的调整,还有一个方法上的问题。本案例为近视眼,从屈光矫正原则而言,应当是:使用最低的矫正镜度,获得最佳的矫正效果。但原戴眼镜的调整方案,不管是左眼还是右眼,都是以牺牲这一条件作为代价进行调整的,应当说这样做是不正确的。需要调整的话,近视屈光矫正镜度也是只能向低镜度调整,绝不可以向高镜度调整的。倘若该案例的确需要调整的话,只能是降低右眼的屈光矫正镜度,调整的幅度可以酌情而定。

2. 矫正视觉质量问题

本案例在使用原戴眼镜时,经常会出现对物体位置判断失误的现象。这说明被测者在戴用原戴眼镜的深径觉较差。深径觉较差者的立体视觉也必然相对较差。这是原戴眼镜对被测者视觉最不妥当出之结果。这两种视觉功能的不良对被测者在现实生活中规避危险的机能也必然会有所下降。验光师在制定屈光矫正方案时,一定要将尽可能保持与增强被测者良好双眼视觉能力作为基本原则,作为提高戴眼镜者生活和工作质量重要的手段。

四、专家点评

对案例有关屈光矫正参差量由约±0.75DS发展到今天±3.00DS的经历,还是有一定研讨价值的。从右眼矫正视力相对较差者一点出发,在被测者屈光矫正经历中这只右眼极有可能是被当作“轻度弱视”来处理的。这在注视不同距离的目标时就会出现新的问题。

注视远距离目标:左眼的过度矫正形成了“人工远视”。在年轻时通过增大调节力,这种“人工远视”还是能够克服的。而右眼则处于矫正不足的状态。这就使右眼不能接收到清晰视像的刺激。

注视近距离目标:可能存在以下3种情况。

① 左眼通过增大调节力看清近距离目标时,而右眼使用同样的调节力就会出现过度调节。

② 采取双眼兼顾的方式进行眼的调节,右眼的调节负荷也会相对较大。

③ 倘若以右眼为准进行调节,左眼就无法看清目标。

从被测者主诉的情况,被测者使用原戴眼镜注视近距离目标情景应属于第①种、第②种情况。正是长时期右眼注视近距离目标调节负荷高张力状态,这可能也使右眼视细胞长期处于不清晰的失焦—即视觉最佳刺激被剥夺的状态,这应当是最终导致被测者右眼屈光矫正镜度发展速度比左眼更快的这种特殊现象的根本原因。当然,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推导,但这种情况的确值得临床屈光矫正工作者给予极大的注意。

对于屈光参差验光中镜度调整上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 近视镜度只能降低,不可以增加;

② 近视镜度的降低幅度,应以被测者的双眼视效能和舒适程度为基础。

【例08】 重度近视眼降度矫正仍难以适应伴近距工作困难

高度近视眼是近视性屈光不正中是相对比较少见的一种类型。对这样的屈光不正在验光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在屈光检测中又会有哪些主观反应等问题,使用眼镜矫正的话应当设计什么样的矫正方案,这些问题都没有非常确切的答案。这里介绍的就是对一例重度远视眼在1年时间内接受屈光检测与眼镜矫正的历程。

一、案例

某某,女,30岁,档案管理员。

自小远、近视力非常不好,曾经接受过验光,也配过眼镜。但因眼镜不合适始终没正式戴用过眼镜。最近,因单位体制改革,要调整人员配置,自觉压力很大,特来咨询提高视力的方法,期望能得到一些帮助。

二、屈光检测

1. 裸眼视力检查

在明视条件下,对被测者的裸眼视力进行了检查,双眼远用裸眼视力均为0.8。在8厘米视距条件下的近用视力表视力均为0.9。

2. 电脑验光仪检测

电脑验光仪检测双眼的屈光矫正镜度如下:

R:-12.00DS;L:-11.00DS。PD:64毫米

3. 综合验光仪检测

将电脑验光仪检测的屈光矫正镜度设置在综合验光仪上。

(1)检影核对 在综合验光仪上窥孔中置入R(检影)镜片,对被测者的双眼的屈光矫正镜度进行检影核对。经核对,双眼的屈光矫正镜度没有偏差。

(2)主观检测 首先对被测者进行单眼屈光检测,双眼的矫正视力均为0.7。使用红绿试验进行屈光矫正镜度核对,双眼都对绿背景下的字符稍觉清晰一些。双眼矫正视力为0.7。

在同样镜度条件下,以徐广第《标准近用视力表》检查近用矫正视力。在标准检测距离进行检测,单眼矫正视力均为0.9,双眼矫正视力为1.0。

4. 行走试戴

(1)第一次行走、阅读试戴 被测者感觉远距离目标清晰度明显提高。对5m注视距离的动态目标(行驶中的汽车)进行观察,感觉有明显头晕、恶心的感觉。对近距目标观察也觉清晰,对近距动态目标(网页快速移动)观察头晕明显。感觉难以适应。

以每次降低-1.00DS的幅度对屈光矫正镜度进行尝试性调整。

(2)继续行走、阅读试戴 第二~四次行走、阅读试戴的镜度如下:

对上述二~四次试戴镜度依次进行试戴。试戴中,对上述3组矫正数据均有注视动态目标头晕的感觉。而以第四次试戴镜度感觉相对比较轻微。

使用第四次试戴镜度获得的单眼矫正视力均为0.5,15厘米近用矫正视力为0.9。

5. 配镜安排

向被测者讲清屈光不正的状况:高度屈光不正,最终矫正效果可能会低于1.0。

屈光矫正试戴中所呈现的动态注视中的头晕、恶心,应当与初次戴用高度屈光矫正镜度视觉生理难以适应有关。

这样高的屈光矫正镜度,可能需经过二~三次配镜才可能达到相对比较理想的矫正效果。

协助被测者挑选适用的眼镜(48□18)。按第四次试戴的屈光矫正镜度定制眼镜1副,加工中应注意以下2点:

① 两侧镜片的光学中心各内移1毫米;

② 将镜面角调整为180°。

建议被测者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一定坚持戴用眼镜。

⒍ 随访

(1)第一次复查 半年后,被测者来复查,告知已被单位留用。

主诉初戴眼镜时的不舒适感觉已经完全消失。检查被测者的屈光矫正镜度及相关数据,均没有变化。对被测者所使用的屈光矫正镜度进行调整尝试。

第1修正方案:将双眼屈光矫正镜度各增加-1.00DS,双眼的远用矫正视力均为0.6,20厘米近用矫正视力为0.9。

第2修正方案:将上述屈光矫正镜度再各增-1.00DS,双眼的远用矫正视力均为0.7,25厘米近用矫正视力为0.9。

第3修正方案:将屈光矫正镜度再各增-1.00DS,双眼的远用矫正视力均为0.7,25厘米近用矫正视力为1.0。

通过行走试戴,对上述3个修正方案进行戴用比较。试戴第1修正方案基本没有不舒适感觉。试戴第2修正方案感觉有轻微头晕感觉,尤以注视动态目标更为明显,但比上次初戴眼镜时的感觉要轻。试戴第3修正方案感觉眩晕明显,视物时有变小的感觉。

根据复查中对3个修正方案的试戴反应,建议被测者以第2修正配用新的眼镜。并向被测者特别说明以下3点:

① 第2方案已经可以满足对司机视觉的要求,因此完全可以适应生活、工作对视觉的基本需求。

② 如果戴用第2修正方案屈光矫正镜度后,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矫正视力有所提高的话,可以再次予以修正。

③ 如果戴用第2修正方案屈光矫正镜度后,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矫正视力不再有新的变化,再配新眼镜就没有实际的意义,就没必要再配新眼镜。

被测者根据建议定制右眼为-11.00DS,左眼为-10.00DS,光学中心距为64毫米的眼镜1副。

(2)第二次复查 复查被测者矫正视力没有新的变化,建议被测者继续使用。

三、案例分析

本案例在屈光方面有2个最突出的特点:①被测者的屈光不正程度较高;②视近困难是以视距的缩短更为突出。

1. 对“不合适”眼镜的猜测

被测者也曾验过光、配过眼镜,但戴用不合适。为什么不合适,这就是值得探索的东西。对于这样高的屈光矫正镜度,任何一名验光师都清楚一定要予以降度配镜,而且也一定清楚是降到被测者可以耐受的程度。但是“不合适”还是出现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验光师没有向被测者说明道理,或因话语说得太过专业而导致被测者没听懂。

(2)验光应当不会有问题,但验光与配镜两项工作脱节,使合格的眼镜产生了不科学的矫正效果,这可能会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

① 眼镜架过于宽大,加工中未作光学中心移动处理。

② 眼镜两侧镜片的镜平面不一致。

③ 眼镜架过于宽大,未对镜面角进行必要调整所致。

(3)对眼球运动在高屈光不正矫正的影响作用估计不足,忽视或没有给予被测者有效的戴用指导。

到底是哪一种情况造成了“不合适”,我们已经不能准确判定了。但在高度屈光不正矫正中,以上因素对矫正效果的影响显然是不可以被忽视的。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地说:对于高度屈光不正的矫正中的“不舒适”仅通过合理的降度处理是不够的,还必须将各个环节的工作高质量的整合在眼镜上,同时更要注意有效的言语沟通并给予有效的戴用指导。

2. 视近困难的形式问题

在屈光学中只要说到阅读困难,一定是阅读距离的增大,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老视眼伸长手臂看书、报的姿态。但是在本案例中,被测者视近的距离只用8厘米,在这样的距离阅读显然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也不太容易能达到长时间阅读的效能,应当说这也是一种尚未被广泛注意的阅读困难。这一高度近视必然出现的阅读困难,也是验光过程应当给予考察、解决的一个问题。

四、专家点评

任何一名被测者,都是带着解决现实视觉问题的希望来到眼镜店接受验光的。验光师就是要通过屈光检测的结果,根据屈光学的原理为被测者制定合理的矫正方案,并通过配镜将矫正方案高质量地落实在眼镜上。假如解决不了现实的问题,希望就会破灭,我们的工作就会毫无意义。

但是,仅能解决现实的问题还是不够的。本案例中的被测者当初之所以没有解决好现实的视觉矫正需求问题,说到底就是验光师不了解过去矫正中“不合适”的原因所在,不清楚被测者未来屈光矫正需要经过什么样的一个必然过程。在既不知道过去,也不清楚未来的情况下,当然也就不可能准确把握今天所面临的屈光矫正现实问题。

应当说,本例中的被测者尽管是一名重度近视眼,但从光学矫正角度看还不能算作难度很高的案例。当然难度不高不一定不会出现问题,而导致出现问题的原因一定是我们的视野过于拘谨、没有充分展开所致,这是本案例中最值得借鉴的一个经验。

【例09】 复性近视眼配给单纯近视眼镜

在屈光矫正中,存在着一种被人误读的观念。之所以说误读,是因为有些眼镜从业者刻板地理解眼镜光学中的论述:圆柱面透镜的等效球镜转换。不区分具体的情况,不管圆柱面透镜的镜度到底有多大,一律将其对折后的镜度转换成球面镜度而加入原有的球面镜度之中。这显然是不妥的,这会使被测者的矫正视力明显降低。

一、案例

某某,男,28岁,公安干警。

被测者主诉:原戴镜是1年半前在某眼镜店配制的。配镜后一直觉得右眼看东西更为清晰些。近日因查阅案卷较多,自觉眼睛发酸、发涩、头脑发胀。上网搜索相关信息后,特来咨询、配镜。

二、屈光检测

1. 原戴眼镜检测

眼镜为合金眼镜架,镜片为非镀膜球面镜片。

检测到的屈光矫正镜度为:

R:-2.25DS;L:-2.25DS。

两只镜片的光学中心距为67毫米。

2. 电脑验光仪检测

(1)第一次检测 令被测者摘去眼镜以缓解对原戴眼镜依赖,15分钟后进行电脑验光仪的检测。检测结果如下:

R:-3.25DS-0.75DC×43°;L:-2.75DS-1.25DC×171°。

PD:68毫米。

(2)第二次检测 令被测者在裸眼状态下再次进行休息10分钟,引导被测者进入比较放松的状态,再次对被测者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如下:

R:-2.25DS-0.75DC×43°;L:-1.75DS-1.25DC×171°。

PD:68毫米。

3. 屈光检查

(1)原戴眼镜矫正视力 首先对原戴眼镜的矫正视力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如下:

R:1.0;L:0.8;双眼矫正视力1.0。

(2)雾视 令被测者摘去眼镜进入自然雾视状态。

(3)综合验光仪检测

① 负镜度递增(即正镜度递减)检测(1)在综合验光仪上设置电脑验光仪设置:

R:-0.50DS-0.75DC×43°;L:-0.00DS-1.25DC×171°。

此时,单眼矫正视力0.4。

当屈光矫正镜度增加到:

R:-1.00DS-0.75DC×43°;L:-0.50DS-1.25DC×171°。

上述屈光矫正镜度的矫正视力为0.6。

当屈光矫正镜度增加到:

R:-1.50DS-0.75DC×43°;L:-1.00DS-1.25DC×171°。

上述屈光矫正镜度的矫正视力为0.7。

当屈光矫正镜度增加到:

R:-1.75DS-0.75DC×43°;L:-1.25DS-1.25DC×171°。

上述屈光矫正镜度的矫正视力为0.8。

② 散光表检测 使用散光表及交叉圆柱面镜进行散光周围及镜度的检测,确认被测者双眼的屈光矫正为:

R:-1.75DS-0.50DC×43°;L:-1.25DS-1.00DC×171°。

此时两眼的矫正视力仍分别为0.8。

③ 负镜度递增(即正镜度递减)检测(2) 当屈光矫正镜度增加到:

R:-2.25DS-0.50DC×43°;L:-1.75DS-1.00DC×171°。

此时两眼的矫正视力仍分别为1.0。

当屈光矫正镜度增加到:

R:-2.50DS-0.50DC×43°;L:-2.00DS-1.00DC×171°。

此时两眼的矫正视力仍分别为0.9。

④ 红绿试验检测 对两眼分别进行红绿试验检测,以绿色背景下的字迹更为清晰。将前述镜度调回:

R:-2.25DS-0.50DC×43°;L:-1.75DS-1.00DC×171°。

此时双眼单眼矫正视力为1.0,双眼矫正视力为1.2。

三、案例分析

本案例中的被测者是一名复性近视散光眼,原戴眼镜为一副单纯近视眼镜,在屈光矫正方面应属于矫正不当(至少也应叫做矫正偏差)。这一案例在屈光矫正镜度的检测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验光师予以注意。

1. 为什么要进行第二次电脑验光仪的检测?

被测者为25岁以上的成年人,在这一年龄段,近视眼的屈光矫正镜度在1年半的时间增长-1.00DS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存在因仪器温度过低引发身体张力过高导致过度视近调节所致。因此,放松被测者的肌体张力,最大程度上放松起眼的调节,这是在不使用睫状肌麻痹剂情况下唯一的选择。这就是对案例中的被测者必须进行第二次电脑验光仪检测的原因所在。

2. 为什么进行裸眼雾视?

按屈光检测的常规来讲,验光前的雾视应当是完全性雾视,即在完全屈光矫正镜度的基础上联合+3.00DS进行雾视。倘若使用+3.00DS进行雾视,此时双眼的屈光矫正镜度为:

R:+0.75DC×133°;L:+1.25DC×81°。

这样的单纯散光镜度在戴用效果上显然与球柱联合镜度是不同的。因此,对这名被测者进行控制调节的雾视,可以在以下两种方法中进行选择:

(1)第一种方案 这是完全性(+3.00DS)雾视的方案。

R:+0.75DS-0.75DC×43°(即+0.75DC×133°);

L:+1.25DS-1.25DC×171°(即+1.25DC×81°)。

(2)第二种方案 这是不全性(+1.75DS)雾视的方案。

R:-0.50DS-0.75DC×43°;L:-0.00DS-1.25DC×171°。

(3)第三种方案 这是不全性(+1.50DS)雾视的方案。

R:-0.75DS-0.75DC×43°;L:-0.25DS-1.25DC×171°。

(4)第四种方案 这是一种在裸眼状态下的雾视方案。

R:+2.25DS+0.75DC×43°;L:+1.75DS+1.25DC×171°。

使用第四种方案进行雾视所获得的实际雾视量约为:

R:+2.71DS;L:+3.11DS。

四种不同雾视方案比较见表1-1。

表1-1 四种不同雾视方案比较

3. 散光表与交叉圆柱面镜的检测,为什么要穿插在球镜度的检测中间?

从使用电脑验光仪第一次检测的结果看,被测者调节张力是比较高的,更容易因过度调节而导致近视的过度矫正的问题。对这样的被测者进行屈光检测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检测速度要相对快些,以免注视张力因时间过长而诱发过度调节。否则的话,尽管不一定导致过度矫正,但肯定会导致验光操作中的复杂性,这显然就会增加矫正偏差产生的可能性。

(2)散光表的检测一定是在精确测定散光矫正轴位之前。

(3)从使用交叉圆柱面镜检测中的每一次调整镜度的用时看,比球面镜度一次用时相对要长。将这一检测放在主观检测最前面,就会因被测者视觉的模糊程度较高而没有办法进入有效的检测。将这一检测作为结束性操作也是行不通的,这是因为:检测中往复性的比较与调整容易引起调节与心理的疲劳而导致矫正偏差;散光矫正镜度检测完毕后,球镜与柱镜两种成分镜度的均衡调整总是必要的。将这一操作放置在矫正视力达到0.8之时的原因就是:力争这项检测在调节力相对比较稳定的状态中进行(眼处于+0.75DS±0.25DS矫正不足应当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这是保证检测数据准确的基本要求。

四、专家点评

1. 充分雾视,是缓解调节张力的最简单方法

什么方法是最简捷的缓解调节张力的有效方法。当前对这个问题给予关注的人并不多。应当说“雾视”就是这样的一种方法。要想使雾视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做好四件事:充分雾视;雾视时间足够;检测速度要快;去雾精确测定。

所谓“充分雾视”就是指要在远用屈光矫正矫正镜度基础上,通过加入+3.00DS或+4.00DS镜度来达到完全的雾视量。

所谓“雾视时间足够”就是指雾视的时间要足够长。维持完全雾视状态要求达到10~30分钟,最常使用的时间为15分钟。

所谓“检测速度要快”中的快速并非盲目的快,而是要求:在已经得到缓解调节的状态中完成屈光检测过程,

什么是“去雾精确测定”呢?“去雾”就是通过逐渐降低正镜效度使被测眼视觉由模糊向清晰的转变。要求屈光检测始终在逐渐降低正镜度(即增大负镜度)的单向操作运动中进行。

2. 原戴眼镜的验光中的得与失是什么?

原戴眼镜的镜度(R:-2.25DS;L:-2.25DS)。

与R:-2.25DS-0.50DC×43°;L:-1.75DS-1.00DC×171°进行比较有哪些得与失呢?这得从两者的内在联系来分析。

右眼检测的屈光矫正镜度经过等效球镜转换处理,其镜度应为:

R:-2.50DS;

而左眼通过等效球镜转换处理,其镜度为:

L:-2.25DS。

在两只眼睛的散光矫正镜度均被等效球镜转换处理后,左眼的矫正效果显然不如右眼清晰,这是因为等效球镜转换能取得最佳的视觉效果的镜度是0.50DS。这样的话,右眼的视觉分辨力就会高于左眼。验光师要想达到使被测者双眼视力均衡的状况,就必然会将右眼的屈光矫正镜度减去-0.50DS,这也就是右眼的屈光矫正镜度也成了与左眼一样的屈光矫正镜度。

在这样的转换中,被测者不但失去了左眼的最佳视力,而且右眼也因将就左眼也失去了最佳的矫正视力。

在这样的转换中,验光师与被测者得到的是双眼矫正视力的均衡,而这种均衡是在牺牲了两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后实现的。应当说,这种所得还是不划算的,最佳矫正视力牺牲还是显得代价太高了。

【例10】 中度复性近视眼散光矫正不足

在近视眼的屈光矫正中,只要散光成分中有≥0.75DC矫正不足就会引起一些特定的症状。而这些症状又会以被测者难于察觉的形式存在。被测者之所以不能察觉到,是因为被测者在戴上眼镜后的矫正视力都要比裸眼视力要好很多。被测者会因视力明显提高而将其他症状有意无意地忽略掉。另外验光师不给予被测者相关项目的检测,也就很难确定检测的正确结果,例如进行球镜度检测时,倘若不使用红绿试验就不能准确确定最终的球面屈光矫正镜度。本案例中的被测者是一名进入医学美容专业学习的大学生,正是这一特殊学习经历才使她有条件审视自己的原戴眼镜的戴用效果。在该案例中,尽管纠正原戴眼镜的错误并不难,但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反思,的确有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

某某,女,21岁,张家口人,大学医学美容专业一年级学生。

由家长陪同来验光。现戴眼镜为一年前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某眼镜店验光后配制。戴用后自觉视物清楚,没有任何不舒适的感觉。今年考上大学,在大学中学到了一些相关的医学知识后,被测者在审视眼镜的戴用效果时,发现自己有两种感觉:

① 左眼看东西要比右眼更为清晰;

② 看远没有看近时那样清晰。

家长考虑到孩子已经考入大学,出自给予适当的奖励和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的目的,建议孩子配一副新颖些、视觉效果更好些的眼镜。

原戴眼镜的眼镜架为全框式金属眼镜架,眼镜架的规格为:54□18。检查原戴眼镜的戴用情况:前倾角为0°;右侧鼻托较左侧鼻托略高,而左侧鼻托距眼镜垂直中线的距离大于左侧鼻托约5毫米;镜腿的弯点长过长(约长1厘米)。

镜片为普通树脂非加膜眼镜片。检查中未见到加工时做光学中心内移的证据。使用电脑查片仪检测,双侧镜片的屈光矫正镜度均为:-4.00DS。

被测者在戴用原戴眼镜时头位有后仰及向右侧倾侧的倾向。

二、屈光检测

我们首先对被测者进行了原戴眼镜矫正视力的检测。在戴用原眼镜的情况下检测到的远用矫正视力检测结果为:左、右眼的矫正视力均为0.6,双眼矫正视力为0.8。

1. 屈光初检

使用电脑验光仪进行屈光检测,检测结果如下:

R:-4.75DS-0.75DC×180°;L:-4.50DS-0.75DC×26°。

瞳距:61毫米。

2. 综合验光仪检测

(1)球面镜度初检 通过逐渐增加负性屈光矫正镜度的检测方法对双眼进行分别检测,并经红绿试验核实,被测者双眼的检测结果如下:

R:-5.00DS,矫正视力0.8;L:-4.75DS,矫正视力0.8。

(2)散光的精确检测 通过散光表和交叉圆柱面镜进行检测和球柱面矫正镜度调整,确认的屈光矫正镜度如下:

R:-4.75DS-0.75DC×180°,矫正视力为1.0;L:-4.50DS-0.75DC×30°,矫正视力为1.0。

(3)双眼屈光平衡 在双眼同时雾视+1.00DS的情况下,对被测者双眼的屈光矫正镜度进行平衡检测,被测者左眼感觉更为清楚一些,左眼降低-0.25DS。双眼清晰度基本一致。

(4)最佳矫正效果确认 双眼同时以-0.25DS的速率逐渐递增负镜度,当增至:

R:-4.75DS-0.75DC×180°;L:-4.25DS-0.75DC×30°。

双眼矫正视力为1.2。

当屈光矫正镜度增加至:

R:-5.50DS-0.75DC×180°;L:-5.00DS-0.75DC×30°,双眼视力呈现下降趋势。

3. 行走、阅读试戴

根据上述检测结果,对被测者进行下述镜度的试戴。

R:-4.75DS-0.75DC×180°;L:-4.25DS-0.75DC×30°。

试戴中,被测者主观视觉清晰,视物没有变形、头晕等异常现象。在14英寸笔记本电脑进行网页浏览、输入操作,感觉页面中图形、文字均很清楚。

4. 配镜

建议使用大小适宜的半框眼镜架。

被测者最终选择的眼镜架是50□16的紫红色半框合金眼镜架。选择的眼镜片是普通树脂镀膜镜片。根据实测瞳距60毫米,配制中对眼镜的光学中心进行了各内移3毫米的处理。

5. 取镜

根据被测者的面部特征对所配眼镜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并叮嘱被测者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主动克服过去所养成的头位不正的习惯。

三、案例分析

本案例的验光配镜方面并无难度。但对于其原戴镜的验光配镜方面有如下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1. 复性近视眼的散光该不该予以矫正?

本案例中的被测者仅是一名中度复性近视眼,在戴用原眼镜时,感觉看远不及看近的视觉效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

(1)屈光矫正镜度未得到充分的矫正 在假定被测者屈光矫正镜度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其原戴眼镜的欠矫的镜度右眼为-0.75DS-0.75DC×180°,左眼为-0.25DS-0.75DC×30°。按这样的欠矫镜度进行计算,被测者戴用原戴眼镜的矫正远点:右眼约为1米,左眼约为2米。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是看远不如看近的效果好,右眼矫正效果不如左眼好。

(2)散光矫正镜度没有矫正 在戴用原戴眼镜的这一年中,被测者的屈光矫正镜度是否发生了生理性的变化呢?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假如这种可能性真的存在,视远不如视近的效果好的原因就与散光未得到矫正有着直接的关系。被测者散光程度还是比较轻的,注视近物时因视野范围相对较小,对视觉分辨率的影响就会相对较小。当注视远距离目标时,视野范围较大,同样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相对较小,就会感觉分辨率相对较差。

2. 眼镜戴用位置不正可能会产生什么现象?

眼镜戴用位置不正一定会对视觉产生影响。仅以本案例被测者情况来考察,这种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① 两眼视觉效果不一样:本例中眼镜实际戴用位置偏右,这就是左眼的视线与光学中心的位置更加接近,而右侧镜片的光学中心就会更严重的向颞侧方向偏移。这也是被测者左眼视物更清楚的另一原因所在。

② 会有头后仰视物习惯:本案例中导致后仰视物习惯的原因有:前倾角过小和镜腿弯点过长。

③ 看东西会有偏头现象:当需要精细分辨物体细节时,眼镜戴用位置不正就会引起眼镜戴用者偏头的现象,以便获得更为清晰的视像。本案例中的被测者,因眼镜的光学中心与左眼矫正关系更合理,故会通过向右侧偏转获取更良好的视像。

3. 眼镜戴用位置不正可能会对屈光产生什么影响?

眼镜戴用不正会对屈光的发展发生什么影响呢?当前尚没有确切的论述。在此我们也只能根据本案例被测者的情况进行推论。倘若被测者原戴眼镜配镜只是单纯去掉了散光的话,也就是说球镜度的检测是正确的情况下,一年后,右眼增长了-0.75DS,而左眼仅增长了-0.25DS。这种增长显然就是不均衡的。按一般规律进行考量,一年增长-0.75DS对一名21岁的被测者来说还是略显得多一些。为什么右眼会比左眼多增长了-0.50DS呢?会不会与眼镜配制及戴用的生理适应有关呢?应当说,这种可能是存在的。关于这一推论还有待各位同仁予以进一步探讨与考察。

四、专家点评

本案例中,存在一个应当引起验光师们注意的问题就是斜颈与屈光的关联问题。据郭静秋教授讲,南方某省一名眼科博士曾因脖子歪,接受过2次手术矫治,最终脖子还是逐渐走向歪脖。后经郭教授检查,确认其存在中度斜轴散光。经配镜进行矫治和行为指导矫正,使被测者获得了良好的矫治效果。在进行这样的带有治疗目的的屈光矫正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对散光给予完全性矫正

对散光给予矫正的目的是:去除引起斜颈的屈光条件。被测者一旦接受完全屈光矫正镜度的矫正,就可以获得理想的矫正视力,倘若再采取斜颈姿势则视觉效果反而会下降,这就为纠正斜颈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2. 叮嘱被测者主动修正斜颈

被测者的斜颈已经有相当的时日,应当说已经成为一种不由自主的习惯姿态模式。对这样的情况,仅凭屈光矫正的作用还是不易达到理想纠正效果的。因此,在一段时间内被测者主动有意识地修正斜颈姿态还是必需的。

尽管轻微的斜颈并无大碍,不过是形态略有瑕疵而已。之所以要对本案例中的被测者要叮嘱斜颈纠正的问题,是因为她学习的是医学美容专业,可能会因颈部疲劳影响将来的工作质量。

【例11】 微度远视眼的屈光矫正

微度远视眼,这是一种在经典文献中尚未提及过的屈光不正类型。在近两年接待的屈光咨询中,确实存在一种从屈光矫正的传统观念原则上不予矫正,但又的确存在屈光不正症状的极轻微程度的“正视眼”。

下面特借助于一个典型案例将这类远视眼介绍如下,并特别提醒各位同仁:在没有明显的屈光矫正镜度的情况下,采取完全否定屈光矫正必要的做法是不妥的。

一、案例

某某,女,23岁,原居住重庆郊区,初到北京,正在学习汽车驾驶,暂住在朝阳区。

1. 被测者家族屈光状况

被测者诉弟弟看东西不太清楚,可能是近视眼(屈光矫正镜度不详)。家族中其他成员未发现有视物不清楚的现象。自诉个人眼睛一直不错,裸眼视力达到1.5没问题。

2. 个人症状

在室外经常感觉周边视野有分散精力的现象出现,而且眼有被风吹干的感觉(学开车时这种感觉尤其明显),看远距离目标不愿眨眼,眨眼瞬间有视物略暗的趋势,晚上看电视(尤其是从事电脑操作)时间较长时有清晰度下降的感觉。特来本店咨询眼睛是否发生了什么问题。

3. 印象

体质相对较差,瞳孔大小正常,睑裂稍显宽大。其他未见异常。

二、屈光检测

对本案例的屈光检侧最重要的是确定到底存在不存在屈光不正,其次是要决定如何缓解被测者在现实生活中的眼部不舒适的感觉。

1. 单只镜片测试

我们首先使用+0.50DS、+0.25DS两只镜片进行单只镜片测试。被测者对+0.50DS镜片的反应是:对室内目标的观察感觉要更好一些。对+0.25DS镜片在镜眼距略大于12毫米时的感觉最佳。

2. 电脑验光仪检测

电脑验光仪显示数据如下:

3. 镜片测试

使用镜片进行检测,被测者既不能接受正镜片,也不能接受负镜片。对不加入镜片的试戴镜架的反应没有感觉上的变化。当加入平光镜片时,被测者感觉注视的目标变亮,眨眼前后对目标物不再出现明暗的变化。当使用0.12DS镜片进行试验时,被测者视觉的变化与试戴平光镜的感觉类似。

4. 商品眼镜架测试

让被测者直接试戴装配有撑片的眼镜架,被测者感觉良好,原有症状全部消失。

被测者经行走试戴平光镜片,效果满意。

选择一款半框全金属眼镜架,定制一副防紫外线、防辐射的镜片。

对被测者实际戴用配制的平光眼镜的情况进行了两次(半个月后、1月后)随访,被测者自诉:以前的自我感觉症状未再出现。

三、案例分析

本案例眼的屈光到底是属于一种什么性质的状态,这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按我国著名生理学家、近视眼病专家汪芳润先生的经典分类法,本案例中的被测者应属于正视眼。但是,本例被测者有明显的自觉症状,这又是用正视眼概念解释不通的一个问题。而被测者又不足以使用最低正镜度镜片(+0.25DS)进行屈光矫正。正是基于这样的特殊情况,我们认为不妨将这样的屈光状态称为微度远视眼。如何确定被测者属于微度远视眼呢?我们建议诊断微度远视眼应具备以下条件:

① 被测者的屈光矫正镜度应介于0.00~+0.25DS之间;

② 被测者的视觉反应相对比较敏锐;

③ 不能接受+0.25DS镜度的矫正;

④ 使用平光镜片可以明显改善视觉方面的不适感觉。

四、专家点评

微度远视眼是可以考虑使用的一个概念。在现实的屈光矫正中确实存在着具有类似视觉疲劳症状的正视眼。这些被测者也的确可以通过戴用平光镜获得缓解症状的作用。

为什么平光镜可以缓解微度远视状态的症状呢?这就要从平光镜的平板放大作用谈起。正镜片对光束具有会聚作用,负镜片对光束具有发散作用,而平光镜对光束既无发散作用也无会聚作用,透镜的这些作用必须在一个共同的条件才能实现,这个条件就是:平行光束。倘若光束性质发生改变,透镜的作用就成为一个难于获得一个明确答案的问题。例如平光镜在面对发散光束时,所发生的作用就会发挥发散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眼镜光学中讲的平行透明板(平板玻璃)的放大作用。当视线通过平光镜片的前后两个界面时就产生了放大作用。这就是平光镜对微度远视眼进行矫正的基本原理。我们所使用的镜片又是凸面向外,这种放大的作用可能会更加明显一些。

尽管平光镜的这种放大作用在眼镜片的应用中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我们难于否定某些视觉过于敏感的人对这种作用的感觉能力。应当说这一案例,就是通过戴用平光镜成功消除微度远视眼视觉的典型案例。

建议验光师:在验光工作中,一旦遇到没有检测出被测者明确的屈光矫正镜度,但是确实存在类似于远视眼的时疲劳症状和难于说清楚的某些视觉症状之时,绝不可以认为被测者闲来无事,不妨尝试一下应用平光镜的效果,极可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屈光矫正效果。

五、知识链接

汪芳润教授根据临床屈光矫正镜度对屈光不正性质的分类标准:

远视眼:≥+0.75DS。

正视眼:+0.75~-0.00DS。

近视眼:≥-0.25DS。

【例12】 远视眼屈光矫正的忽视

在眼屈光不正的矫正中,远视眼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类屈光不正。而对青少年来说,远视眼几乎是百分之百被忽视的,又是几乎从未接受过屈光学检查的一种屈光不正。这种现象是与人们对眼视光学知识和眼睛保健常识相对缺乏深入了解有关。对远视眼检测与矫正的忽视,也为远视性屈光不正者留下了一定程度上的潜在危机。在此介绍的就是一例因忽视对远视眼的矫正导致的精细工作困难的案例。

一、案例

某某,男,25岁,医务工作者。

被测者自诉,从小视力很好。学习中从未遇到过“注意读、写距离”的提示现象。

据家长讲,孩子小时候曾有人建议通过验光查一查眼,经检查两眼视力均为1.5、眼底未发现异常,也就没当事。有人也曾说孩子有点斜视,但让孩子抬起头,家长没看到眼斜的现象。

自进入初中阶段以后,每次健康体检左眼视力1.5,右眼视力0.6。未发现生活中有明显的异常。学习不错,学业顺利,分配的工作也比较理想。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感到注意力不集中、参与较大型的手术感到疲劳程度比同事更为严重。在担当手术中的器械助手时,发生器械交递偏差的现象相对较高。最后,自己主动提出调整工作科室的申请,

二、屈光检测

根据被测者的主诉内容,确定对被测者的屈光检测方案为:鉴别屈光性质;考察可能存在的并发症。

我们首先对被测者进行了正透镜尝试性检测。在注视标准对数视力表的情况下,使用+0.50DS、+1.00DS和+1.50DS的测试镜片分别对被测者双眼作尝试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R:使用+0.50DS的镜片,视力没有明显改善。使用+1.00DS的镜片,视力略有提高(基本可以分辨0.8的师标)。使用+1.50DS的镜片,视力仍旧徘徊在0.8。

L:依次使用+0.50DS、+1.00DS和+1.50DS的测试镜片对左眼进行试验,并未见到视力下降的趋势。

根据正镜片尝试性检测,基本可以肯定被测者的眼应属于远视眼,可能存在单眼弱视的问题。进一步屈光检测结果基础之如下:

1. 常规屈光检测

使用主客观常规验光设备对被测者进行屈光检测,检测结果如下:

R:+2.50DS+1.00DC×180°,矫正视力0.8;L:+2.75DS+0.25DC×180°,矫正视力1.2。

经行走试戴检验考察,左眼使用散光镜度与否对模拟环境的视觉感受变化不大。右眼加入散光镜度与否对矫正视力没有影响。

2. 屈光学诊断

双侧复性远视散光;并发左眼轻度弱视。

3. 处方设计

根据被测者的年龄,弱视眼的矫治要想取得明显效果应当是极为困难的,只能说尚存在一定好转的可能性。又考虑到被测者的散光矫正镜度相对较大,为保证使右眼获得比较良好的光刺激,尽可能争取好转的一线希望,特将这只眼的屈光矫正镜度调整为:

R:+2.75DS+0.50DC×180°;L:依据行走试戴考察的结果,将左眼的屈光矫正镜度调整为:+2.75DS。

经测量,被测者的注视远距离目标的瞳距为64mm。

4. 配镜

被测者挑选使用的眼镜架的规格为:54□16—140。考虑到被测者在实际工作中,近距离工作更多,要求也比较精细。经向被测者说明,适当减小镜片的光学中心距以兼顾近距离的特殊需求。

R:+2.75DS+0.50DC×180°;L:+2.75DS。

CDD→N:双侧各内移4毫米。

三、案例分析

本案例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远用屈光矫正不足导致的配镜困难的案例。在这一案例中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探讨:

首先,人们往往认为1.5就是好眼的标志。1.5只表示一个人远视力不错,但是不能说明眼睛就没有问题,至少不能排除存在远视屈光不正的可能性。而远视眼正是一种表现为远视力正常(或下降—高度远视眼)近视力不正常的屈光不正。

其次,体检项目对屈光状态的忽视。这是因为任何层级的体检都未将眼屈光检测列入检测项目,这也是远视眼不易发现的一个间接因素。

正是以上两种因素,导致了人们对远视性屈光不正矫正需求的忽视。

提请人们对远视眼的矫正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是非常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忽视极有可能对一个人的职业选择或从事的具体工作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本案例中的被测者尽管对所从事的职业性质没有受到影响,但终究对他从事外科医疗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一影响就在于:是本不应该的原因致使他没有能从事外科医疗工作的遗憾。

四、专家点评

对本案例进行接待的关键是认真听取主诉,对主诉内容进行分析并作出初步判断,只有这样才能确定正确检测方向,本案例主诉可疑分成以下3个方面。

1. 读写距离

读写距离没有被提示过有两种可能。

① 自我约束力较强,只使用正确的读写距离;

② 受到自身调节力的限制,想再近也近不了。

从本案例的自述汲取光检测的结果看,被测者在读写时使用相对较远的距离,应当是远视眼自身调节力的限制所致。

2. 有点斜视

这里说的有点斜视,应当是注视近距离目标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暂时性的斜视状态,这种暂时的斜视现象很显然是远视眼并发症的一种体现,而这一信息又是被始终忽视的。在本案例中涉及的斜视建议有2个:

① 比较含蓄的,建议验光检查;

② 比较露骨的,有点斜视。

3. 视觉疲劳

本案例中涉及视觉疲劳的相关信息有3个:

① 注意力不集中;

② 容易出现视觉疲劳,疲劳程度比较明显;

③ 判断近距离目标位置的偏差率相对较高。

对一名处在正常工作中的青年人来说,有视觉疲劳现象,主要说明有远视性(或散光性)屈光不正。本案例中的被测者容易发生视觉疲劳,疲劳程度比较明显,也提示远视性(或散光性)屈光不正的可能性。而本案例对近距离目标位置判断偏差率较高,表明近距离深径觉、立体视觉欠佳,这极可能和远视眼导致的弱视、潜在性斜视等并发症有关。

上述信息均说明被测者存在远视性屈光不正的可能性。有关读写距离、视力1.5的状况,也说明被测者的屈光状况与近视眼的关系不大,更支持远视眼的可能性。

应当提醒验光师们注意,视力1.5不一定就是正视眼,这样的视力中有不少人是远视眼,这部分轻度远视眼的屈光矫正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例13】 正透镜矫正无反应的远视眼

一般来说,不论什么类型的屈光不正,在使用相应性质的透镜时,视觉的分辨力都会发生相应改变。但是,也有个别的被测者,对相应性质的透镜没有相应反应的案例。这种现象在近视眼被测者中至今尚未见到,但在高度远视眼中则是偶尔可以遇到的,一旦遇到这种案例,绝大部分会被诊断为:高度远视眼合并弱视。这样的案例虽经反复检查与矫治,但矫正视力很难有明确的提高。这样的案例的矫正视力还能有所改善吗?答案应当是:有可能提高的。这里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例少年高度远视眼。

一、案例

某某,女,9岁,小学生。

1. 家长主诉

孩子在学校听课,看不清楚黑板上的字。看报纸上的字也是模模糊糊。写的字相对较大,学习较差。

2. 屈光矫正经历

因视力不好曾到某配镜中心进行检查,检查情况如下:

两眼裸眼视力均为0.2。

(1)检影镜检测 双眼屈光矫正镜度均为+1.50DS。使用相应的正透镜视力没有明显的提高。配镜中心怀疑有明显的调节痉挛。

(2)散瞳屈光检测 经使用1%阿托品眼膏点眼(每晚1次,连用1周)。1周后的复查结果如下:

两眼裸眼视力仍为0.2。

检影检测:

R:+7.00DS,L:+7.50DS。

(3)复瞳后检查 通过主观屈光检测被确认:双眼对屈光矫正镜度的变化反应不明显。双眼可供参照的屈光矫正镜度均为+6.50DS,矫正视力均为0.6。被诊断为双侧高度远视眼合并双眼弱视。

检测后建议并予以实施配镜的处方与建议如下:

屈光矫正处方:双侧均为+4.50DS眼镜一副。

弱视矫治措施:双眼等量交替遮盖,并接受相应的弱视矫治和双眼视功能训练。

3. 矫正与矫治效果

经过8周的矫正与矫治,被测者矫正视力仍为0.6。继诊为双侧高度远视眼,并发双眼难治性弱视。建议继续使用原配眼镜,继续进行弱视矫治及训练。

二、屈光检测

在了解案例的屈光检测与配镜经历后,我们首先就是要证实原戴眼镜的屈光的屈光矫正镜度,其次就是要确认被测者到底存在不存在弱视问题。

1. 基本检测

我们对被测者进行了屈光矫正镜度的检测,基本检测结果如下:

使用电脑验光仪进行检测,检测结果:

R:+6.50DS,L:+6.75DS。

检影镜检测结果与电脑验光仪一致。将上列镜度设置在综合验光仪上,进行视力检查,被测者双眼的单眼矫正视力均为:0.6。使用上述屈光矫正镜度对被测者进行集簇视力表视力检测,未能发现被测者存在“拥挤现象”。瞳距为55毫米。

2. 初步印象

双侧高度远视眼,调节不应性弱视。

3. 屈光矫正方案

(1)屈光矫正处方

R:+6.50DS;L:+6.75DS。

远用光学中心距:55毫米。

(2)视觉训练方案

① 继续坚持双眼等量交替遮盖:每只眼1天(8~12小时),双眼轮换遮盖。

② 近距离精细劳作视觉训练:在戴用新配眼镜的条件下,使用针线进行串珠操作训练,每天两次,每次练习时间为1小时。

③ 叮嘱:a.停用原戴眼镜,坚持戴用新眼镜;b.认真做好双眼的视觉训练;c.每4周复检1次。

三、复查

1. 第一次复查

在使用上述屈光矫正方案4周后进行了第一次复查,复查结果如下:

双侧单眼的矫正视力为0.7,双眼矫正视力为0.8-,检查“拥挤现象”阴性。

根据被测者情况,停止对眼的遮盖,继续坚持近距离精细劳作训练。并增加蹼状(flipper)镜调节训练。

蹼状镜训练方法:将蹼状镜一侧的两只镜片与被测者的双眼对正。当被测者看清楚目标后,迅速翻转蹼状镜。当被测者看清楚目标后,再次反转蹼状镜,如此循环往复。每天两次,每次10分钟。

本案例最初所使用的蹼状镜的镜度是:±0.50DS。当被测者反转次数达到10次/分钟时,换用±1.00DS的蹼状镜。在换用蹼状镜训练达到10次/每分钟后,请来进行第二次复查。

2. 第二次复查

第一次复检后5周,检测蹼状镜反转次数已达到12次/分钟。被测者单眼的矫正视力均为0.8。

处置:

① 请继续按前述方法依次换用±1.50DS、±2.00DS的蹼状镜。当达到±2.00DS蹼状镜翻转次数达到8次/分钟时终止此项训练。

② 一年后,再来复诊。

四、案例分析

本案例,是一例双侧高度远视眼并发双眼弱视的特殊案例。在这一案例中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

原配用眼镜与矫正方案,为什么没有产生矫治效果?

原矫正方案,之所以没产生预期矫治效果的原因就在于:配用眼镜的屈光矫正镜度属于矫正不足的镜度。原镜镜度设置方法是以一种比较陈旧的理念作为理论基础的。这一陈旧的理念就是:对全部远视镜度进行部分屈光矫正镜度的戴用矫正,具体矫正镜度的确定,可以在下列2种方法中予以选择:

① 显性远视度与隐性远视度二分之一的和;

② 总远视矫正镜度的三分之二。

本案例原戴眼镜矫正镜度(+4.50DS)应当是根据第2种方法确定的。在使用这一矫正镜度时,被测眼的视网膜是否获得理想的投影视像呢?这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如果视网膜得不到这样的精细的投影视像的话,视细胞的功能就不会被重新唤起,矫正视力就不可能得到提高。

本案例的被测者是一名存在弱视问题的高度远视眼,眼对注视点的精确调节是极其不理想的,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远用屈光矫正镜度欠矫镜度+1.50DS的眼镜,视网膜是无法获得理想的视像刺激的,视细胞的功能也就无法唤醒,这就是本案例原戴眼镜没有能取得预期矫治效果的重要原因。

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没有视觉“拥挤现象”的弱视仅是个例呢?还是在青少年弱视中占有一定比例呢?倘若占有一定的比例,那么在弱视眼的治疗中,蹼状镜的应用就将具有普遍的意义。

五、专家点评

双眼弱视检测应注意哪些问题?从本案例中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至少应当对现实的视力及功能、最终的矫正视力目标这两个问题上给予关注。

1. 现实的视力及功能

所谓现实的视力是指其裸眼状态下的视力,如本案例中被测者的裸眼视力为0.2。但是仅满足于得到这个数据是不够的,还应当检测被测者是否存在视觉的“拥挤现象”。

倘若存在“拥挤现象”说明弱视程度比较严重,这就要求验光师:不论是屈光矫正还是复查间隔时间上都要掌握得更紧凑一些。

假如被测者没有“拥挤现象”,说明弱视的程度相对比较轻微,视觉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就会更大。复查间隔的时间就可以采取更长一些的方式进行处置。

2. 目标:矫正视力

潜在的视力是指可能恢复到的视力。从现实的客观性来说,被测眼的潜在视力对验光师和被测者都是未知的。但对矫治开始所设定的目标来说,则必须以最佳的矫正视力作为标准。

为了达到矫正到获取最佳矫正视力的目标,就需要使用最理想的屈光矫正镜度进行配镜。那么,什么样的屈光矫正镜度才是最理想的屈光矫正镜度呢?应当说,最理想的屈光矫正镜度就是常态瞳孔条件下检影检测到的屈光矫正镜度(当然也可以使用电脑验光仪检测的屈光矫正数据。但要注意:数据一定是在最良好的人-机配合瞬间检测到的数值)。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将散瞳后即时检测的屈光矫正数据作为理想的矫正数据呢?这是因为在瞳孔散大的情况下,眼的球面像差、色像差都会增大,眼的生理调节张力丧失,这就使眼的屈光矫正镜度向正镜度方向偏移(这种偏移产生的屈光矫正镜度变化一般为+0.50~+1.00DS)。使用这样的数据配置的眼镜必然会发生:常态瞳孔下一定程度的矫正过度。这样的话,在常态瞳孔矫治条件下,被测眼的视网膜仍旧不能获得最佳的视像投影,这显然会影响弱视的矫治效果,从而也就会降低视力提高的速度和延宕弱视的治愈时机。

六、知识链接

蹼状镜(图1-1)是训练调节力最常用的一种工具,这种工具可以在销售眼视光设备的商店购到。

当被测者视觉分辨力在镜度的变化时呈现不应答的表现时,就被称为弱视。但是,这一现象到底是因视细胞功能低下,还是因为调节力低下所造成的呢?或是因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呢?关于这一问题,至今尚未在文献中见到。但从屈光学这一领域来说,要想甄别这两种原因还是比较困难的。尽管甄别困难,但不予理睬的处置方式还是不可取的。视细胞功能的唤醒,我们是要通过使用常态瞳孔下客观检测的屈光矫正镜度得到解决的。

图1-1 蹼状镜操作示意

关于调节力低下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使用蹼状镜(临床上习惯将其称为反转镜)进行调节功能的训练来解决。训练中应注意以下2个问题:

① 从低度蹼状镜开始。在达到训练指标后,提高0.50DS镜度,继续训练。

② 训练目标:使用±2.00DS蹼状镜试验时,当反转次数达到表1-2中数据要求就说明调节力已经达到正常。

表1-2 年龄与蹼状镜(±2.00DS)反转正常值及标准差参照表

【例14】 因1.5视力未矫正而又需要矫正的青年远视眼

一般来说,具有1.5视力的眼就被认为是好眼。具有这样裸眼视力的人,自己也会有一种自豪的感觉。应当说,这是一种不太正确的观念。1.5的裸眼视力确实是不错的视力,但是,具有1.5的视力不一定就代表眼睛没问题。这里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案例。

一、案例

某某,男,22岁,大学生。

自感眼睛从小就非常好,在历年学生健康体检中的裸眼视力均保持在1.5。但是,近年来经常感觉眼睛很累,头痛现象也时有发生,因自觉眼睛好,故总认为是看书太多造成的。特别是进入高三后,常有难于维持长时间阅读的现象发生。最近有同学半开玩笑地说:“你有点老花眼吧。”这时被测者才发现:自己看书的距离是要比其他同学要远10厘米左右。因希望了解自己到底是否真的得了老花眼,更担心这是一种早老的现象,带着这样的疑问特来咨询。

二、屈光检测

在了解上述主诉后,首先用+0.50DS检测镜片对双眼分别进行加入试验,双眼注视远距离目标的视觉效果均未出现分辨力下降的变化。

根据正镜度加入试验的情况,特向被测者解释了以下3个问题:

① 1.5的裸眼视力只能说明不可能存在近视性屈光不正,但不能肯定这样的眼就不存在屈光不正的问题。

② 轻度(甚至中度)远视眼就是具有这样视力的眼。

③ 被测者极可能就是远视眼。

根据上述初步试验结果,对被测者进一步的屈光检查过程如下

1. 初检

(1)裸眼视力检查 使用“E”视标和“C”视标,对被测者进行裸眼视力检查,双眼均为1.5。

(2)电脑验光仪检测 检测结果如下:

R:+2.25DS+0.75DC×180°;L:+2.25DS+1.00DC×180°。

2. 雾视

在上述屈光矫正镜度基础上再两眼均加入+3.00DS进行双眼完全性雾视,以缓解可能存在的调节的高张力状态。

3. 综合验光仪检测

在充分雾视和应用综合验光仪的条件下,对被测者进行了主观屈光检测。检测结果如下:

(1)主观降度检测 在综合验光仪上设置屈光矫正镜度如下:

R:+5.25DS+0.75DC×180°;L:+5.25DS+1.00DC×180°。

检查左、右眼的矫正视力为0.1。

通过降度法对双眼的屈光矫正镜度,当屈光矫正镜度降到:

R:+3.25DS+0.75DC×180°;L:+3.25DS+1.00DC×180°。

两只眼的矫正视力仅为0.7,双眼可在7厘米视距看清报纸上的文字。当屈光矫正镜度降到:

R:+2.25DS+0.75DC×180°;L:+2.25DS+1.00DC×180°。

两只眼的矫正视力均为1.0,可以清晰阅读报纸上文字的距离为10厘米。当屈光矫正镜度降到:

R:+1.75DS+0.75DC×180°;L:+1.75DS+1.00DC×180°。

两只眼的矫正视力仍可维持在1.5,能保持清晰阅读报纸上文字的距离为15厘米。

(2)精确检测 通过应用红绿试验和交叉圆柱面镜检测,分别对被测眼的球面屈光矫正镜度、圆柱面矫正镜的轴向和镜度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如下:

R:+2.25DS+0.75DC×180°,矫正视力1.0。L:+2.25DS+1.00DC×180°,矫正视力1.0。

双眼矫正视力为1.2。

直尺测量远用瞳距为66毫米。

4. 行走试戴

使用精确测定的屈光矫正镜度进行行走试戴,被测者感觉头晕,不太适应。调整屈光矫正镜度继续进行试戴,调整后的屈光矫正镜度如下:

R:+2.50DS+0.25DC×180°;L:+2.50DS+0.50DC×180°。

被测者头晕明显减轻。尝试去掉矫正镜度中圆柱面镜成分,被测者感觉清晰度有所下降,被测者更愿意接受含有圆柱面矫正镜度的处方,再次核对:双眼的矫正视力分别为1.0,双眼明视矫正视力为1.2,双眼近点距离为11厘米。

5. 配镜

根据前述检测情况,可以确认被测者的双眼屈光性质是:散光程度相对较小的复性远视眼。考虑到被测者的年龄,建议被测者按下列处方予以配镜

R:+2.50DS+0.25DC×180°;L:+2.50DS+0.50DC×180°。

眼镜光学中心距为66毫米。

叮嘱被测者注意阅读视距。尽管可以在11厘米从事阅读工作,但仍要坚持在≥30厘米的距离进行近距工作,以保证较高的工作和阅读效率。

三、案例分析

对本案例被测者,我们并未推荐其散瞳,之所以未建议被测者散瞳的原因有以下3个。

① 被测者年龄已经22岁,属年龄相对较大者,调节干扰作用相对较小;

② 精确验光前实施的完全雾视已经起到比较好的控制调节作用,散瞳的必要性降低;

③ 被测者没有明显的眼位异常。

在检测中,我们对 “保持清晰阅读报纸上文字的距离” 进行了数次核对,目的只有一个,这目的就是检测到被测者精确的近点距离。被测者最终的屈光矫正镜度使被测者具有了10厘米的近点距离。这说明被测者在使用这一组屈光矫正镜度时,眼的调节幅度为:10D。这一数据与年龄22岁的人应具有的生理调节数据(10.7D±2.2D)基本一致。这一数据检测的目的是:进一步考察已经基本确定的眼用屈光矫正镜度的合理性。这名青年远视眼通过所使用的屈光矫正镜度,既获得了合理的远用矫正视力,又得到了与年龄相符的近点距离,应当说屈光矫正镜度是合理的。

既然屈光矫正镜度是合理的,为什么还要进行调整呢?可不可以不调整呢?这是2个问题。

验光配镜的目的是:为被测者提供既能最大限度改善视觉分辨力,又戴用舒适的眼用器具,以达到最大程度上改善、提高被测者生活、工作的质量。

什么情况下可以不对镜度进行调整呢?屈光矫正镜度已经最大限度改善了被测者的视觉分辨力,尽管戴用感觉不太舒适但主观可以承受,预料短期生理适应后可以接受。这样的情况就没有必要进行镜度调整,只要关照戴用注意事项就可以了。

倘若被测者感觉极不适应,就应当进行相应的镜度调整。本案例从未使用过屈光矫正眼镜,对镜度的生理适应的时间可能相对较长,再考虑到初次使用镜度较大的凸柱面透镜,透镜的放大效应会使视觉感受更加突出。根据这些原因对屈光矫正镜度进行了必要的等效球镜处置,在保证良好的视觉质量的同时也使被测者获得了比较舒适的戴用视觉感受。

被测者在6个月后来复查,屈光矫正镜度未变,近点距离未变,视觉疲劳症状未再发生。

四、专家点评

本案例中的被测者是轻度远视眼,自恃视力好,客观存在的屈光不正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进入青年期后,与远视性屈光不正相关的视觉疲劳症状逐渐显现。在偶然的话语中产生了排疑、解惑的心理愿望,这是被测者寻求咨询并得到相应处置的原因。一般来说,轻度远视眼在青少年时期都是很难得到应有的屈光健康关照的,这与“视力好眼睛就没问题”的不正确的观念有关。这一案例也提醒我们,轻度、中度远视眼的健康关照和屈光矫正问题也是青少年眼的健康保健工作中必须得到重视的一个问题。

【例15】 散光眼轴位矫正错误的修正

在对散光眼进行屈光矫正时,经常会遇到原戴眼镜散光轴位不正确的案例。对这样的案例进行验光,往往会发现被测者不但对原使用轴位不能适应,对新检测到的轴位也难以适应。验光师在处理这样案例往往采取()的方法予以处理。经过这样的处理,有的被测者基本没有戴用不适的现象,但是也有一些被测者的视觉反应却很大。验光师一般都会向被测者解释这种现象,并建议被测者通过戴用适应来解决这一问题。

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可以适应,有的人却难于承受呢?对这一问题当前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答案。在此,谨借本案例的矫正过程来探讨修订、更正轴位错误的几点体会。

一、案例

某某,女,26岁,教师。

因眼镜片崩边,准备重新配镜并咨询眼的问题。

被测者主诉:自己的屈光类型为复性近视散光,自初中戴用眼镜至今已有15年戴眼镜经历。一般情况下,被测者2年半左右验光配镜1次。每一次验光屈光度均有所变化,主要表现在散光度及轴位的变化不恒定。每次戴用新配的眼镜都要经过较长时间的适应。

二、屈光检测

对本案例被测者所使用的原戴眼镜进行了检查和测定。并对被测者进行了屈光检测。

1. 原戴眼镜检查

原戴眼镜的眼镜架为纯钛半框眼镜架,右侧镜片135°方位有一块8毫米×5毫米崩边缺损。右侧鼻托略低,镜腿偏差角>2.5°。铰链螺钉偏松。眼镜的屈光矫正数据如下:

R:-4.25DS-1.75DC×180°;L:-4.75DS-1.50DC×180°。

眼镜的光学中心距为62毫米。

2. 屈光检测

(1)客观屈光检测 使用电脑验光仪进行初检的结果如下:

R:-4.50DS-1.25DC×160°;L:-5.25DS-1.00DC×20°。

瞳距为64毫米。

使用检影镜进行复核检测,结果如下:

R:-4.25DS-1.25DC×160°;L:-5.00DS-1.00DC×20°。

(2)综合验光仪检测 使用综合验光仪对被测者进行了如下检测:

① 球面镜度初检;②球面镜度精确检测;③散光轴位精确检测;④散光镜度精确检测。双眼的屈光矫正镜度如下:

R:-4.25DS-1.25DC×160°;L:-5.25DS-0.75DC×20°。

使用瞳距尺测量被测者的远用瞳距为64毫米。

根据检测结果向被测者说明原戴眼镜的问题所在。

3. 行走试戴

将综合验光仪检测的矫正数据设置在试戴眼镜架上进行试戴。被测者在横向扫视中感到明显头晕。将散光轴位调整到180°进行试戴,感觉基本相同。

被测者说,头晕的话在上课时很容易分心,请求尽可能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对被测者的散光轴位进行调整试戴,被测者在R:-170±2.5°、L:-10±2.5°的散光轴位时感觉相对比较良好和能够承受。

经与被测者说明,建议被测者使用R:-172°、L:-12°散光矫正轴位。经试戴略觉头晕,但能够承受。

4. 配镜

根据被测者在行走试戴中的体验及相应调整的数据,配制远用屈光矫正眼镜一副,具体数据如下:

R:-4.25DS-1.25DC×172°;L:-5.25DS-0.75DC×12°。

远用视线距:64毫米。

同时叮嘱被测者两件事:

① 坚持戴用新配眼镜。

② 3~6个月后,重新检测,考虑配制正轴足度屈光矫正眼镜。

三、案例分析

本案例是一例以散光轴位矫正偏差为特征的矫正不当的案例。

原戴眼镜散光镜度及轴位均存在偏差,两种偏差中轴位的偏转是主要因素,散光度偏差则是因轴位偏差而继发的。轴位得不到纠正,散光矫正镜度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纠正。

在本案例中之所以建议使用R:-172°、L:-12°散光矫正轴位,是鉴于两个因素:

① 被测者这两个矫正轴位能够耐受;

② 为散光最终得到正轴足度的矫正建立更良好的预备条件。这次配镜先纠偏12°轴位,剩余待纠偏8°,这就为下一次再次纠正轴位偏差建立了相对比较良好的条件。

本案例原戴眼镜可能还存在等效球镜度转换不规范的问题。假如我们将原戴眼镜左眼的散光度的一半转换为球镜度,恰好是-0.50DS,与其球镜度相加恰好是-5.25DS,这样的话,球镜度并无差错。这就是说,那位验光师有可能从球镜度中拿出了-0.50DS转为了散光度。这虽然在两只眼的屈光矫正镜度方面似乎显得平衡了,但这可能就是造成剩余散光,进而导致被测者屈光矫正镜度不稳定的原因所在。

四、专家点评

验光师在屈光检测实践中,遇到主诉有散光轴位不稳定经历的被测者并不是件新鲜事。关键是配镜用的散光矫正轴,怎么确定,而这一轴位在屈光矫正中得到地处什么位置,这才是验光师在验光过程中应当关注的问题。以下介绍的第1个问题就是关于纠正散光轴位的基本做法。

1. 关于矫正轴位偏差体会

对于原戴眼镜散光矫正轴位不正确的情况进行处理的最简单办法,就是将“正、误轴位之和除以2”。这种方法被相当多的验光师在验光中应用着,这也是“师傅带徒弟”和“课堂教学”教育中必然要传授的方法。

但是,验光师在验光实践中经常会觉得这种方法有时不太灵,被测者不舒适的感觉也比较明显。遇到这种情况,验光师的意识中就会存在“理当如此”认识,这种认识,对于一律采用“正、误轴位之和除以2”方法的验光师一定会遇到对轴位纠偏感觉明显不适应的问题。这种看来似乎是亘古不变的定律,在什么时候会不太灵光呢?

一般而言,偏差角度≤5°时,对轴位偏差直接予以完全修正应当不成问题,一般都会即刻适应;偏差角度5°~10°直接一次纠偏,大多都会有所察觉与反应,尽管直觉敏锐的被测者会有所感觉,但一般会在十几分钟至数小时后消失;当偏差角度>15°时,就会很难令被测者获得即时满意的效果。尤其是在散光矫正度比较大的情况下,带新配眼镜后不舒适的感觉就会更加明显。

本案例所介绍的就是对原戴眼镜轴位偏差进行修正的过程。该案例将散光轴位一次修正到位既然难于做到,只能分次进行纠偏。本案例采用的是2次纠偏的做法。第一次纠偏的操作中本案例采取的做法是:①适当纠偏;②并为第2次纠偏创造更好的条件。

在此特别说明一点,本案例散光为中等程度的散光,倘若遇到高度散光,1次纠偏的允许角度可能会更小。散光度越高,散光轴位偏差越大,能承受纠偏的角度可能就会越小。纠偏角度越小,过渡性纠偏的次数也应当更多。

总之,对散光轴位的纠偏矫正必须建立在被测者知觉可以耐受的限度内。凭经验给定纠偏轴位,反复告知被测者一定要适应的方法,的确是一种有用的方法。但是,对所有相关案例一律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轴位的纠偏,这种方法终究还不能算是以人为本的方法。

2. 等效球镜度的转换问题

等效球镜度的转换时应有一定规矩的,不能想怎么转就怎么转。在临床实践中有人甚至将-2.00DC转换成-1.00DS进行实际配镜。应当说,这样的转换不可能是被测者获得理想的视觉,因为这样的转换就不符合生理的眼视光学规律。

要使等效球镜的转换达到比较良好的效果,使所配制的眼镜具有比较舒适的戴用效能,就一定要遵循以下基本规律:

① 将柱面矫正镜度转换为球面镜度(不宜将球面镜度转换为柱面镜度);

② 将0.50DC散光镜度转换为球面镜度不会发生明显视知觉的改变;

③ 对1.00DC散光镜度转换为球面镜度应采取慎重态度。

不经视觉分辨试验,就不应当对中、高度散光的全部镜度进行等效球镜转换,即便转换也应明确向被测者说明两者的在视觉上的差异。当然,对中、高度散光中的0.50DC转换为0.25DS,将其余量继续留作散光保留还是可以的。

例如:

实际屈光矫正镜度:-2.00DS-1.50DC×180°。

上述屈光矫正镜度即可以转换为:-2.25DS-1.00DC×180°。

但是,将其转换为:-2.75DS是不应当的。

另外,将其转换为:-2.50DS-0.50DC×180°也是非常不妥的。

因为,后两个转换镜度在视觉效果上,不可能与-2.00DS-1.50DC×180°的视觉效果相同。

【例16】 散光眼轴位矫正的以错就错

散光眼的屈光矫正涉及2个密切相关的数据:散光的矫正轴位和散光的矫正镜度。散光矫正轴位的偏差必然会导致屈光矫正镜度的变化,当矫正轴位偏转45°时,原有的圆柱面镜度在屈光矫正轴上只能发挥其1/2的矫正效力。这种矫正的结果也必然导致眼的屈光状态发生新的变化。此时,戴用不正确矫正镜度的眼镜后,原有的眼的屈光与不正确的矫正数值又会形成一种新的“镜-眼”屈光状态—即屈光矫正残余。屈光矫正残余显然是不能取得满意的屈光矫正效果的。

散光眼的这种屈光矫正残余对视觉分辨力的影响取决于与散光度的大小,眼所具有的散光度、使用散光镜片的散光度越大,这种影响也就会越大;反之,所产生的影响也会越小。本案例介绍的就是一例散光矫正轴位矫正偏差而又影响相对较小案例。

一、案例

某某,女,24岁,学生。

主诉:即将毕业,想配1副相对漂亮点的眼镜。

被测者自初中二年级开始戴用眼镜。每一次验光时,进行屈光矫正镜度的调整的时间都比别人要长。对戴用新的眼镜的适应时间有时比较短,有时又会比较长。适应时间较长时,在上体育课和回头时头晕的感觉相对比较明显。但是,总能得到适应。

二、屈光检测

1. 原戴眼镜检查

眼镜架为鼻托固定性板材眼镜架。眼镜架的规格为:50□18-140。

镜腿:弯点后置,垂内角≤20°,镜面角<170°。

镜片磨损比较严重。镜片的屈光矫正镜度如下:

R:-3.25DS-2.25DC×20°;L:-2.75DS-2.00DC×160°。

CD(镜片光学中心距):68毫米。

2. 屈光检测

(1)原戴镜矫正视力 在确定被测者远用屈光矫正镜度的基础上,对戴用原戴眼镜进行矫正视力的检测。检测结果为:R:0.7,L:0.8,双眼矫正视力为0.8。

(2)屈光矫正镜度初检 使用电脑验光仪检测的结果如下:

R:-3.25DS-1.25DC×180°;L:-3.00DS-1.25DC×180°。

PD(远用视线距):64毫米。

(3)综合验光仪检测 通过球面镜度、交叉柱镜、红绿试验等检测,双眼的屈光矫正镜度及矫正视力如下:

R:-3.25DS-1.00DC×180°,矫正视力1.0。L:-3.00DS-1.25DC×180°,矫正视力1.0。

双眼矫正视力1.2。

3. 行走试戴

(1)试戴观察 对被测者实施新镜度的试戴检验的具体过程如下:

① 单眼矫正比较:可以分辨40米以外的门牌数字。自感分辨清晰度明显提高,但感觉环境有些过亮。

② 双眼矫正视觉:注视物体时感觉层次感有所提高。自感环境光过亮,清晰的有些过分。

③ 行走视觉感受:正视前方感觉未见异常。走路时略感头晕。站在路边,注视行驶的电车、汽车,感觉明显头晕。

(2)镜度调整

① 调整球面矫正镜度±0.25DC:增加,清晰度改变不明显;减少,清晰度有所降低。

② 调整圆柱镜矫正度±0.25DC:增加,头晕感有所增强;减少,清晰度有所降低。

③ 调整圆柱镜矫正轴位:

a. ±5°:头晕、清晰度没有明显改变。

b. ±10°:头晕有所改善,清晰度有所下降。

c. 回归原戴眼镜矫正轴位:头晕感明显改善,清晰度有所降低(检测视力介于0.7~0.8之间)。被测者希望获得高的视觉分辨度和好的适应感觉。

经反复调整镜度,试戴,被测者确认:环境亮度适宜、适应感觉最好,该屈光矫正镜度及矫正视力如下:

R:-3.50DS-1.25DC×20°,矫正视力1.0。L:-3.25DS-1.50DC×160°,矫正视力1.0

双眼矫正视力为1.0。

再次使用红绿试验来确认:被测者报告红、绿背景下字符的清晰度基本一致(红背景字符略显清晰)。

(3)近用效果的考察 对经反复调整镜度、试戴并确认的远用屈光矫正镜度进行近用阅读效果观察。观察分为两个环节:

书报阅读:以《明明白白配眼镜》和《北京青年报》作为阅读材料。

常规工作:以笔记本网页搜索、阅读为对象。

在上述观察中,均未发现矫正视觉的异常及视觉疲劳现象。

4. 配镜

被测者选择一款金属半框眼镜架,规格为:50□18—140。按下列数据定制远用屈光矫正眼镜一副:

R:-3.50DS-1.25DC×20°。L:-3.25DS-1.50DC×160°。

光学中心移动:各内移2毫米。

叮嘱被测者每3个月复查一次,在复查中时倘若可以对散光轴位进行纠偏,一定要重新配镜,直至将散光轴位纠正为正位为止,这是使双眼获得最佳视觉效果一定要做的工作。

三、案例分析

本案例,应当说在屈光矫正实践中遇到的1个相对比较特殊的案例。其特殊性根源于:接受不正确屈光矫正的时间较长,已经对错误的轴位养成了依赖性的适应习惯。

1. 试戴调整难度的主要因素

被测者之所以在静态正面注视没有太多异常矫正反映的镜度,却在动态视觉中出现适应问题的原因是:在屈光矫正经历中经过长期适应,已经对错误的矫正轴位形成比较稳定的生理适应。这种生理适应经过长期强化就导致了被测者在屈光矫正的特殊的动态视觉均衡。这种特殊的状态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被测者的视觉需求,但这种状态是不属于正常的矫正生理状态的。

当验光师遇到上述验、配镜者的时候,这种状态显然是未知的。应当说,验光师不经过精细的屈光检测与行走试戴调整,是不可能做出正确判断的。

被测者对最终的矫正要求相对较高也是导致长期试戴调整难度较大的另一个原因。要求较高,随机调整的次数就会增多,调整时间就会相对较长。这又会导致被测者视觉辨别阈限值增大、视觉对比分辨能力的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所确定的屈光矫正镜度的合理性自然会大打折扣。

2. 修正为正位的可能性

散光的矫正原则是正轴足度矫正。本案例中的被测者最终使用的散光矫正数据,明显与原则不符。那么,本案例中被测者的散光矫正轴位,是否可以修正到正确的方向呢?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要想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就必须做好以下几件事:

(1)向被测者告知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 当前屈光矫正中存在的客观问题;

② 正轴足度矫正的道理;

③ 矫正偏差可能出现的问题。

(2)主观纠偏愿望 对于存在散光过度矫正的被测者进行修校正纠偏,一定要获得被测者的积极配合,这就是说被测者一定要有明确纠偏愿望的表现。

(3)被测者在修正轴位与柱镜度的偏差时,可以承受下列生理适应反映。

① 在修正柱镜偏差的过程中,可能轻微的晕动觉。

② 在修正柱镜偏差的过程中,可能主观视觉分辨会略有改变。

(4)要达到最终目标可能至少需要使用1副过渡用眼镜。

只有做好以上工作的情况下,修正散光矫正轴位偏差才能付诸实施。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一般情况下,像本案例中这样的矫正偏差,只要使用1副过渡矫正眼镜一段时间,再进行配镜时就可以实现正轴足度矫正的目标。对于虽然纠偏数据较大,只要被测者对镜度、轴向变化的耐受力相对较大,一次配镜修正到位也是可以实现的。

3. 保持原矫正轴位的可行性

本案例柱镜轴位偏差最好的对策当然是纠正偏差。但是,该案例中并未采取这种矫正方案,而是采取了以错就错的方案。这种方案是否可行呢?这就得从被测者的原戴镜说起。

当初验光时,验光师的初检数据是不会发生偏差的。问题极可能是发生在行走试戴中,当调整球镜度对分辨力影响较大而散光度又相对较大时,有些验光师就会进入这样一个验光操作的误区:力图通过圆柱面镜的轴位调整为主导的方式,使视觉分辨力在渐变过程中达到理想的矫正效果。这一过程所导致的结果只能是:轴位不正情况下的散光度的过度矫正。

经反复调整、试戴的考察,所确定的屈光矫正镜度是获得单眼达到1.0、双眼1.0的矫正视力比较理想的矫正效果。红绿试验来证实红背景字符略显清晰,说明可能存在轻微的负镜效度矫正不足。既然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矫正视力,尽管存在轻微的负镜效度矫正不足应当也是可以接受的。倘若一定要追求红绿背景字符的一致性,极可能会进入双色试验的交替状态。

这里说的轻微负镜度矫正不足是指:<的矫正不足。使用这样的镜度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而这种效果是我们通过适当增加球镜度,而换取圆柱面矫正镜度大幅降低的方式来达到的,这样就减少了对运动视觉不适应的强度。

四、专家点评

本案例散光矫正中存在着对两种偏差纠正:散光度的过度矫正,散光轴位的明显偏差。从眼视光学的比较意义上讲,散光度的过度矫正所带来的危害会更为严重。因此,在对被测者进行屈光矫正纠偏时,首先采用修正散光矫正度的方案是正确的。而对于散光轴位的偏差的纠正,则是放在将来去解决的处置也是合理的。

对于散光轴位、镜度均存在偏差的情况,不能强求一步到位的纠正方式。尤其是在两个数据偏差均比较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在这里要特别提醒验光师:在对这样的案例进行验光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操作要精细 在检测中,散光轴位、镜度均存在偏差的被测者对轴位的知觉常常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轴位飘移的现象。假如操作不精细,轴位的确认就会出现偏差。

(2)试戴要精心 当前验光中的行走试戴,经常是没有验光师跟随、关照。这样的试戴在一般情况下还可以。但对散光轴位、镜度均存在明显偏差者来说,则需要验光师在其行走试戴中予以跟随和关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被测者视觉感受随时变化中获取相关的信息。

(3)过渡与目标 对于必须使用过渡眼镜的被测者,一定要讲清足度正轴矫正的道理,验光师在讲明这一道理之时,一定要认识到:被测者的复查不一定会回来,但应当让他明白,达到足度正轴矫正是科学、正确的目标。

在实施矫正轴位修正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好、更舒适一些的修正感受,实施之前最好在当天停止戴用原戴眼镜为佳,对于偏差较大的案例最好是能停戴3~5天。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宜摘了原戴镜立即换用新配镜。

【例17】 单纯散光眼的矫正不足

在临床屈光矫正实践中遇到的散光形式,绝大多数为复性散光形式:复性近视散光眼、复性远视散光眼,而单纯性散光眼则相对比较少见。正是因为这样客观因素的限制,验光师在确定单纯性散光眼的屈光矫正镜度时往往会显得举棋不定。这也是有相当多的单纯性散光眼使用复性近视散光眼镜的原因,说到底还是在验光时验光师提供的屈光矫正镜度不正确的必然结果。本案例中的被测者就是一名症状迟发型的散光眼矫正不足的案例。

一、案例

某某,女,55岁,学校后勤管理人员。

被测者曾于3年前,自感视物不太清晰,在某眼镜店验光并配屈光矫正眼镜1副。戴用后,视力并未见有明显的改善。被测者诉:戴眼镜看不清楚,不戴眼镜也看不清楚,而且戴眼镜看近距离目标感到单侧头部钝痛。

被测者请求眼镜店予以复查。眼镜店说,光度没问题,还是对新眼镜的适应问题。并告知需要约2周的适应。

关于视近头痛的问题,眼镜店建议购置老花镜予以解决。购置老花镜1副,在使用老花镜从事近距离阅读工作,在短时间内能勉强应付,但难于进行持久的近距工作。而且仍旧难于从事自己喜爱的“十字绣”制作活动。

自配用屈光矫正眼镜和购置老花镜各1副后,除偶尔戴用屈光矫正眼镜外,老花镜基本上极少使用。

二、屈光检测

1. 原戴眼镜检测

被测者使用的眼镜有2副,1副为远用眼镜,1副为老花镜。对这2幅眼镜的检、测结果如下。

(1)远用眼镜 眼镜框为全框金属眼镜架,眼镜架的规格为57□18,连接部铰链较松,左、右镜腿倾斜偏差>5°,眼镜镜片的屈光矫正镜度如下:

R:-1.00DS-0.50DC×90°;L:-0.75DS-0.75DC×90°。

DCD(远用光学中心距)为73。

(2)老花镜 老花镜为全金属带眉眼镜架,镜度为+3.00DS,光学中心距为70毫米。

2. 屈光检测

(1)远用屈光矫正镜度 在应用综合验光仪的条件下,对被测者进行了客观验光与主观验光的检测,被测者双眼远用的屈光矫正镜度分别为:

R:-1.50DC×90°;L:-1.75DC×90°。

LD(远用视线距):65毫米。

通过行走试戴予以考察,被测者的右眼对±0.25DC的调整后的视觉分辨程度均有所下降。被测者左眼在分别使用-1.75DC×90°或-1.50DC×90°注视远距离目标时,没有明显的视觉改变。

最终确定双眼的屈光矫正镜度均为-1.50DC×90°。

2)近用屈光矫正镜度 在综合验光仪上,双眼均首先设置-1.50DC×90°。经检测,被测者的近用附加正镜度的具体情况如下:

① (35±3)厘米:add+1.50DS。

② (28±2)厘米:add+2.00DS。

③ (25±2)厘米:add+2.25DS。

(3)屈光矫正方案 根据前述检测结果,被测者有必要分别配制远用眼镜和近用眼镜,两副眼镜的矫正方案如下:

① 远用屈光矫正方案。

R:-1.50DC×90°;L:-1.50DC×90°。

LD(远用视线距):65毫米。

因被测者选用的眼镜架的规格为:54□16,定制眼镜时双侧镜片作各内移2.5毫米处理。

② 近用屈光矫正方案。因考虑被测者有从事“十字绣”的爱好及打算,建议被测者以(28±2)厘米视距为准,设定近用眼镜的屈光矫正镜度。具体近用矫正方案如下:

R:+0.50DS+1.50DC×180°;L:+0.50DS+1.50DC×180°。

LD(远用视线距):60毫米。

被测者按上述建议配制近用眼镜1副。

三、案例分析

这是1例典型的远用屈光矫正不正确导致的矫正眼镜难于达到理想效果的案例。之所以会发生难于达到理想矫正效果的问题,和被测者所具有的中等程度单纯散光这一特殊情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倘若被测者只有0.50DC的散光,矫正不正确的问题就会被等效球镜的转换所掩盖。在这一案例中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探讨:

1. 单纯性散光的初步确定

当被测者仅具有较低的屈光矫正镜度,在使用矫正眼镜中没有明确矫正视力的改变时,应考虑存在单纯散光矫正镜度不正确的可能性。本案例是球镜度过度矫正和散光矫正不足的综合案例,本案例因矫正错误,使戴用者戴用原眼镜的情况下的镜眼状态处于明显的复性近视状态(本案例中被测者大约处于-1.00DS-1.50DC×90°的状态)。因此,被测者戴上原有眼镜的清晰度可能比裸眼还要差。这就是原眼镜不被经常使用的根本原因。

2. 成品老花镜与散光矫正

成品老花镜是不包含散光矫正镜度的,这种成品老花镜对含有≤0.50DC的散光的老花眼还是没有问题的。但对像本案例中度散光程度的被测者,使用成品老花镜后其矫正视力可能仅能达到0.6左右,这样的矫正效果对阅读日常书籍和报纸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对有中、高度散光成分的屈光不正是不适宜使用成品老花镜的,均应采取定制近用眼镜的方法来解决近用阅读及工作的问题。

3. 习惯工作视距与近用附加正镜度

在确定老视眼近用附加正镜度值时,应结合被测者的视觉习惯及工作、爱好的特殊性来确定。习惯近用工作距离较大的人,给的近用附加正镜度就应当适当小一些;而习惯近用工作距离相对小一些的人,给的近用附加正镜度就应当适当大一些。本案例中的被测者有从事“十字绣”的爱好,并有继续发挥这一特长的愿望,在兼顾必要时看报的视觉需要的情况下,特建议使用适用于(28±2)厘米近用视距的近用附加正镜度。

四、专家点评

本案例中的被测者是一名双眼均为单纯性近视散光的案例,原戴用的远用眼镜的屈光矫正镜度却是复性近视性散光用眼镜,这显然是一种明显的屈光矫正错误。这也正是被测者戴不戴眼镜视觉差异不大,而看近又极不舒适的原因所在。

本案例中的被测者所使用的近用眼镜应当是购置的成品老花镜,从球镜度来讲应属于矫正过度,过度矫正的幅度达到+2.50DS(按球柱镜混合镜度计算,过度矫正幅度也应在+1.75DS)。显然,这样使用老花镜是无法得到理想满意的效果的。

不论是被测者的远用眼镜,还是近用眼镜(老花镜),都没有对被测者所固有的单纯性散光进行有效的矫正。而且这两副眼镜在戴用中,都会使“镜-眼系统”处于屈光矫正残余状态。

远用眼镜戴用时存在的屈光矫正残余量为:

R:-1.00DS-1.00DC×90°(即+1.00DC×180°);

L:-0.75DS-0.75DC×90°(即+0.75DC×180°)。

使用+3.00DS的老花镜时两只眼的屈光矫正残余均为:+2.50DS+1.50DC×180°(即+4.00DS-1.50DC×90°)。显然,这样的近用屈光矫正镜度,对本案例中的被测者来说实在是有点太高了。

被测者不管是在戴用原配远用眼镜时,还是戴用+3.00DS成品老花镜时,都不可能获得舒适的视觉,也不太可能获得清晰的矫正视觉。

这一案例警示我们:老视眼的验光也是不能草率的,一旦出现错误,可能就会两副眼镜都起不到应用的矫正效果。倘若,被测者配的是渐进眼镜,我们还可能会给人造成相对比较大的损失。这一案例也提醒我们:不能仅仅认为对老视眼的服务工作就是卖给人1副老花镜的问题。对有解决视近困难问题这种诉求的被测者,必须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这里所说的调查就是指:对诉求者首先要进行规范验光,其次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18】 老年中度散光镜度矫正不足引起的近用矫正困难

在现实的验光配镜服务中,对中老年人的屈光矫正,一般都是以阅读用眼镜的验光与配镜作为重点,对其远用屈光矫正镜度的验光与配镜的问题的重视程度则是不够的。对中老年人远用屈光矫正镜度之所以会重视不够的原因有以下两个:

① 通过简单戴用比较的方法销售老花镜,这是当前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老花镜的主要方式;

② 而眼镜店对验完光仅仅卖出1副成品老花镜也会觉得不太划算。

正是基于以上两种原因,才使得地摊上的老花镜有了适销对路的途径。但是,这种选择老花镜的方法显然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因素。这里介绍的就是1例由于散光度矫正不足的远用屈光矫正失误,这种矫正的失误又进一步导致了近用矫正难于达到预期目的的实际案例。

一、案例

某某,女,55岁,已退休,料理家务。

这名被测者来店时并未戴着眼镜。

被测者说,自己有1副远用眼镜,也有几副老花镜。但是,哪一副眼镜也不好用。戴上看远的眼镜后会感觉到头晕,戴上看近的眼镜,进行十字绣作业时却会感到头疼、恶心。被测者最大的心愿就是配1副能够使自己重新从事十字绣作业的眼镜。

二、屈光检测

1. 原戴眼镜检测

对被测者提供的原戴用眼镜(1副远用眼镜、3副近用眼镜)进行了屈光矫正镜度与自然状态质量的检查。

原戴远用眼镜的检查结果:眼镜架为全框金属镜架,镜腿的弯点长偏大,前倾角近乎于0,镜片的镜度分别为:

R:-0.50DC×180°;L:-0.50DC×180°。

眼镜左、右镜片的参考光学中心的距离为70毫米。

原戴近用眼镜的检查结果:

眼镜架分别为:全框金属镜架、半框金属镜架和注塑眼镜架。3副眼镜均为双侧镜度相同的球面单光眼镜,镜度分别为:+2.00DS、+2.50DS、+3.00DS。

对被测者原戴远用眼镜进行矫正视力检查,结果为0.6。

2. 屈光检查

(1)经检测,远用屈光矫正镜度为:

R:-1.50DC×177°;L:-1.50DC×05°。

单眼矫正视力为:1.0;双眼矫正视力为:1.2。

(2)近用屈光矫正镜度为:

R:+1.00DS+1.50DC×87°;L:+1.00DS+1.50DC×95°。

单眼近矫正视力为:1.0;双眼近矫正视力为:1.2~1.5之间。

(3)行走、阅读试戴 经行走试戴,被测者在使用远用屈光矫正镜度时,没有出现戴用不适的感受,感觉看东西的清晰程度有明显提高。

在对远用屈光矫正镜度进行试戴后,又对近用屈光矫正镜度进行了在25~30厘米这一视距范围的尝试性戴用。被测者在使用近用屈光矫正镜度时,已经可以读出《参考消息》中缝的广告字迹。阅读《参考消息》20分钟,没有异常症状出现。

按上述检测的远、近用屈光矫正镜度,并以被测者在注视远目标与模拟十字绣的实际状态下测量的视线距离作为配制眼镜的镜片光学中心的参照位置,为被测者配制远用、近用眼镜各1副。

被测者在戴用新配制的眼镜后,获得了比较理想远用屈光矫正效果,也实现了配1副可以重新从事十字绣作业的愿望。

三、案例分析

本案例属于一多年因远用屈光(散光)矫正明显不足导致的配镜不适的案例。在这一案例中导致该案例散光矫正不足的最大可能是:验光师自信力的不够。该验光师还可能会有因验光导致退镜或重新制镜的经历。当这样的验光师在检测中遇到被测者稍有不适的情况时,采取的办法就是尽可能降低镜度。这也正是本案例中散光矫正不足的原因所在。

本案例提请我们有必要注意:在近用屈光矫正中一定要关注对远用屈光矫正镜度的检测问题。在对本案例进行屈光检测中,我们正是首先从远用屈光矫正镜度考察为起始点,在解决了远用屈光矫正镜度的基础上再来确定近用的屈光矫正的问题。我们认为,不对远用屈光矫正镜度进行精确的检测,就不可能高效地解决好近用屈光矫正需求的问题。

四、专家点评

本案例被测者的陈述中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多次配眼镜,反复买老花镜。最后,就把配1副能够从事喜好活动的眼镜当做自己的一种愿望了。应当说,被测者的这种特殊经历是不应当发生的,但它终究发生了。在这本不应当发生任何问题的案例中,有以下3个比较值得眼视光工作者思考和回味的问题。

1. 原戴用的远用眼镜为什么会“戴不如不戴”?

被测者的陈述中,原戴眼镜存在着戴不如不戴的感觉。难道有-0.50DC散光还不如一点散光都没有么?当被测者-1.50DC一点都不予矫正时,眼的调节就会对其不予理睬,而眼就会心甘情愿地容忍视物不清的现象存在。这是因为对于较大散光,眼睛很难调节到清晰的状态,只要被测者不进行高度关注程度的视觉作业就可以应付日常生活。但是当被测者戴用-0.50DC的散光眼镜时,剩下-1.00DC未得到矫正,戴上这样矫正不足的眼镜反而会启动被测眼的调节。在屈光矫正的实践中,0.50~1.00DC的散光(或矫正不足)是最易引起视觉疲劳的散光镜度范围。这也就是案例中的被测者感觉到原戴眼镜戴不如不戴的原因所在。

2. 原使用的近用眼镜为什么不能成功解决近用的问题?

原来使用的近用眼镜均为成品类型的老花镜。因这几副眼镜均没有圆柱面矫正镜度,故矫正视力不会达到理想的程度。因此,使用原来的几副老花镜,就不可能满足从事需要比较精确视觉分辨力的十字绣作业的要求。应当说,近用眼镜不具备对中度散光进行矫正的功能,是导致原来的几副眼镜不能成功解决近距精细作业问题的原因所在。

3. 戴用新配制的眼镜为什么能立即适应?

一般来说,在最初戴用-1.00DC以上散光镜度的眼镜时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不适感觉。而这名被测者在使用完全散光性屈光矫正镜度的时候,能够即刻适应的原因有可能是:间断戴用散光矫正不足的眼镜有关。当间断戴用散光矫正不足的眼镜的不适感受成为一种心理定势后,在使用完全散光性屈光矫正镜度时,对完全回归生理调节状态就不再会感受到由调节适应状况回归正常调节状态变化。

【例19】 近视屈光参差远用矫正不足与老视矫正困难

在近视眼的屈光矫正中过度矫正是最为常见的矫正偏差,而近视眼的矫正不足则是比较少见的。近日,接待了一名由于近视性屈光参差导致原戴用眼镜矫正不足的特殊案例。这名被测者并非是矫正视力不好来寻求帮助的,而是因年龄的原因发生视近困难,借带女儿来店配镜的闲暇时间顺便咨询自己解决阅读书报问题的办法,通过问讯了解基本情况,建议被测者进行验光检查。在被测者接受建议验光师,这才发现这名被测者需要通过重新配镜才能得到解决的诸多问题。现特将该案例验光配镜的情况,以及后续应当解决的问题的基本矫正思路介绍给各位同仁,以供参考。

一、案例

某某,女,56岁,退休。

被测者自述自年轻时就视力不好。戴用屈光矫正眼镜的时间也相对较早,现在戴用的眼镜是在2年前配的。这副眼镜自开始戴用就赶到看远的清晰度比看近的清晰度要好,但是看书看报觉得却不是很舒适。2年来,看远的情况变化不大,但看书看报感到累的感觉却越来越明显。曾到某眼镜店进行咨询,营业人员告知老花眼了,验光后说这样的老花镜没法配,使用店家推荐成品老花镜又不能用。

二、屈光检测

1. 原戴眼镜检查

被测者原戴眼镜使用的是全框合金眼镜架,镜片为非镀膜树脂镜片。检测眼镜的屈光矫正数据如下:

R:-2.00DS-1.25DC×89°;L:-2.00DS-0.50DC×88°。

两只镜片的光学中心距为:68毫米。

眼镜的装配质量未发现异常、眼镜结构未发现明显变形改变。

2. 电脑验光检测

让被测者裸眼视远(即轻度雾视)15分钟后,进行电脑验光仪检测,检测结果如下:

R:-3.25DS-1.75DC×84°,矫正视力1.0。L:-1.50DS-0.50DC×66°,矫正视力1.0。

PD:62毫米。

3. 综合验光仪检测

戴用原戴眼镜,双眼的矫正视力均为0.8,双眼矫正视力0.8。

先将电脑验光仪检测的球镜度设置在综合验光仪上。检查被测者的视力,右眼矫正视力均为0.6+,左眼矫正视力为0.8。

使用散光表、交叉圆柱面镜,对屈光矫正镜度进行进一步的检测,被确认的被测者双眼的屈光矫正镜度及远用矫正视力如下:

R:-3.25DS-1.50DC×85°,矫正视力1.0。L:-1.50DS-0.50DC×65°,矫正视力1.0。

双眼矫正视力为1.0+

将双眼所使用的屈光矫正镜度同时减去-0.75DS,在应用偏振镜实施视觉分离的情况下比较双眼的分辨精细程度,左眼感觉比较清晰。在左眼使用的屈光矫正镜度中再减去-0.25DS后双眼的分辨率大致相同。

去除双眼的偏振镜,给予0.6、0.8、1.0视标帧页进行注视,并以-0.25DS步频在双眼同步加入屈光矫正镜度,当双眼的屈光矫正镜度达到:

R:-3.50DS-1.50DC×85°;L:-1.50DS-0.50DC×65°时,双眼的视力达到1.2。分别遮盖左、右眼,检测单眼矫正视力均为1.0。

4. 行走试戴

行走试戴效果:双眼视物清晰,注视远距离目标时感到境界清楚、层次分明。两眼的分辨率及视野明度感没有明显差异。

使用瞳距尺测量,被测者的原用瞳距为:62毫米。

5. 配镜及叮嘱

被测者选用的是半框合金眼镜架,规格为:54□18。为被测者配制远用屈光矫正眼镜一副,处方如下:

R:-3.50DS-1.50DC×85°;L:-1.50DS-0.50DC×65°。

双侧镜片光学中心各内移3毫米。

在定制眼镜时,特别叮嘱以下两件事。

(1)眼镜戴用注意事项 在最初使用时,看相对较近的目标时应注意低头的幅度要略大一些。

(2)关于近用眼镜建议 建议被测者在戴用远用眼镜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验光配镜。

三、案例分析

被测者双眼的屈光矫正镜度尽管没有达到屈光参差的医学临床指标(≥±2.50DS),但被测者在配镜的经历中已经遇到不小的困难,对被测者两眼屈光矫正镜度的差异可以确认为:配适性屈光参差。这名被测者到底遇到了什么样的配适问题,可能还会遇到什么问题。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要想了解这些情况,就得从原戴眼镜的配适状况说起。

被测者原戴眼镜是在2年前配制的,时年54岁。按一般规律讲,这样的年龄屈光矫正镜度基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被测者原戴眼镜与新检测到的屈光矫正镜度的差异(图1-2)实在是太大了。

图1-2 被测者原戴眼镜与新检测到的屈光矫正镜度的差异

对于一名已经处于屈光基本稳定的老年人,两次验光配镜的屈光矫正镜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这得从原戴眼镜屈光矫正镜度的确定及由此带来的问题说起。

1. 导致原戴眼镜矫正问题的根本原因

下面我们首先来分析原戴眼镜的屈光矫正镜度出炉的基本过程。

有些验光师的经验认为:对屈光参差的矫正要遵循高低相互将就的办法处理,并认为这是避免双眼视像不等的有效方法。

本案例的原戴眼镜的屈光矫正镜度正是根据这样的理念来确定的。其中,为了降低单眼视像过小的问题,右眼的综合屈光矫正镜度降低了-1.00D(散光度降低-0.25DC忽略不计);为了双眼的镜度更为一致,又将左眼的屈光矫正镜度人为增加了-0.50DS。这就是原戴眼镜屈光矫正镜度数值出炉的基本过程。这样确定的屈光矫正镜度显然是不正确的,最根本的错误就在于左眼近视镜度的过度矫正。

我们必须明确一点: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近视眼的过度矫正都是违反屈光矫正原则的。

2. 原戴眼镜处理方式造成的不良影响

经上述处理后,原戴用矫正眼镜对被测者产生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1)被测者未能获得最佳的双眼视觉效果 被测者在戴用原配眼镜时,只具有0.8的矫正视力,其双眼的明视觉远点分别为:0.67米、2米。以这样的明视远点距离,要想获得理想的双眼视觉(特别是远距离双眼视觉)效果是比较困难的。

(2)对被测者的近距阅读造成了潜在的困难 被测者戴用原配眼镜在注视0.3m距离的目标时,双眼分别使用的调节力为:1.8D、2.8D。双眼所付出的调节力相差1.0D,这显然是被测者难于应付较长时间阅读的生理需求。当然下述两个因素也是被测者进一步加重阅读困难持续加重的重要因素:

① 因年龄较大所导致的近距阅读困难。

② 双眼屈光参差导致的潜在性隐斜视。

3. 现实问题的解决

首先需要为被测者解决的问题就是:单、双眼矫正视力偏低和双眼视觉不佳的问题。经过屈光检测确认:被测者在使用适宜的屈光矫正度的情况下是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矫正视力的,双眼视觉反映良好。

4. 有待解决的问题

有待解决的问题是:近用屈光矫正的问题。对于屈光参差性屈光不正的阅读问题,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解决。

① 对年龄较轻需要使用远用屈光矫正眼镜兼做阅读使用者,可以通过镜片光学中心的位置调整使三棱镜效应达到远用与近用均可耐受的方法来解决(具体方法请参见呼正林编著的《眼科屈光矫正学》第八章第六节)。

② 对不宜使用远用眼镜担当近用的人,则应考虑另行配制近用眼镜。本案例的被测者已经并发老视现象,显然属于不宜使用远用眼镜兼做近用眼镜之用,以配制专门的近用眼镜为宜。

本案例之所以没有即刻解决近用眼镜的问题,是考虑到被测者接受不正确屈光矫正的时间较长,倘若同时解决的话,被测者将同时面对两副眼镜的戴用问题。这样的话,在适应上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鉴于此,特叮嘱被测者在戴用远用眼镜一段时间后,没有问题(或戴用适应后)时再解决近用眼镜的配置问题。在这段过渡时期,被测者不可避免会使用远用镜度兼做近用,为避免近用时潜在隐斜视的问题,故叮嘱被测者看近距离目标时一定要注意视距和低头幅度要都大一些,目的是:借助眼的调节,尽可能通过镜片中心区域解决看近的问题。

四、专家点评

本案例原戴眼镜的镜度调整方法,是一些验光师设计屈光参差矫正方案的惯例。但必须说明一点,尽管经过这样的调整双眼的视力状况会显得均衡,但从视觉生理方面考虑,这种处理方式是不合理的。下面就以这一案例为例来说明这个道理。

被测者右眼的屈光矫正镜度被明显降低,这种矫正不足在屈光矫正中尽管不恰当,但不犯近视眼屈光矫正的忌讳,也不会发生什么严重的问题,充其量也就是这只眼矫正视力达不到理想矫正效果而已。

近视眼屈光矫正的最大的忌讳是什么呢?在近视眼的屈光矫正中,过度矫正就是近视眼屈光矫正的忌讳。而本案例中的左眼经过屈光矫正镜度调整后,恰好就犯了这个忌讳。调整镜度以后,被测者使用的屈光矫正镜度既不是最低的,矫正视力也不是最佳的。这样的调整显然超出了近视眼“使用最低的近视屈光矫正矫正镜度,获得最佳的屈光矫正效果”的原则范畴。

经过验光确定了配镜用的屈光矫正镜度以后,验光师会不会想到:被测者戴上眼镜,他的视觉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呢?可以肯定说,这是验光师极易忽略的问题。在这个案例中,确定原戴眼镜屈光矫正镜度的验光师,在书写处方时肯定不会想到这个问题。我们就这一问题来考察原戴眼镜戴用时的视觉状态:

右眼:近视镜度-调低→近视矫正不足—人为的1.50D矫正不足;

左眼:近视镜度-调高→近视矫正过度—人为的0.50D远视状态;

右眼、左眼的单眼矫正视力均为0.8。双眼矫正视力:0.8。

右眼因矫正不足处于轻度近视状态,左眼因矫正过度处于人工远视状态。两只眼处于不同的屈光状态,随着年龄增长眼的调节降低,两眼在屈光方面的不协调表现就会加大。这就是导致被测者现实与潜在屈光矫正问题根本原因。

通过这个案例,提示我们验光以后,一定要对“被测者戴上眼镜,他的视觉处于一种什么状态”这一问题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是避免验、配镜某些偏差发生的有效途径。

在此,特别强调一点:验光配镜中对两眼屈光度进行凑合的做法是不可以为之的。

【例20】 轻度屈光不正伴混合屈光参差,戴用渐进眼镜难以适应的矫正问题

不论是医院还是眼镜店,在矫正老视眼时都更倾向推荐戴镜者使用渐进眼镜。有相当多的人都认为,这是出于过分强调经济利益的目的。实际上,这种认识并不完全正确。尽管渐进眼镜的价格的确比较贵。但是,渐进眼镜的确有单光眼镜所不具备的功用和特点。例如,在一副眼镜上没有明显痕迹,而又解决了远距离与近距离视觉的兼用。

医院或眼镜店在推荐渐进眼镜时,考虑更多的还是:满足戴镜者在视觉需求和社会需求方面更高的视觉质量问题。不可否认的是,对没有戴用过屈光矫正眼镜的老视眼被测者来说,关于渐进眼镜戴用的验光配镜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验光配镜中不经意的疏忽或不慎,都有可能导致渐进眼镜戴用的不舒适问题,甚至还会导致配镜的失败。

本案例介绍的就是按传统方式处置远用屈光矫正镜度后,导致戴用不舒适问题的一个鲜明案例。

一、案例

某某,女,54岁,某市某局副局长。

4~5年前,被测者感觉阅读文件经常会出现眼睛发胀、发酸的现象。周围的人建议被测者使用老花镜。购置老花镜时感觉效果不错。在老花镜的实际使用中,尽管阅读文件时间略有延长,但仍旧难于获得满意的效果。

经人推荐,特到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视光学门诊接受屈光检查。

二、屈光检测与配镜

1. 第一次验光

(1)客观屈光检测 由门诊部杨医生接待。

经进行问诊、了解被测者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的视觉表现。在实施双眼雾视后,经电脑验光仪检测并经检影检测,被测者视远的屈光矫正镜度如下:

R:-1.00DS-1.00DC×90°;L:+0.50DS-1.50DC×90°。

(2)主观球面镜度屈光检测 使用综合验光仪进行精确检测。在右眼设置-1.00DS球镜度,在左眼设置+0.50DS。

首先,遮盖左眼。在单用右眼视孔中所设置-1.00DS球镜度的情况下,矫正视力为0.6。调整球镜度检测矫正视力变化情况如表1-3所列。

表1-3 综合验光仪球:右眼镜度调整季矫正视力状况

根据上述球镜度的检测情况,可以确定:-1.25DS是该阶段检测右眼的精确球镜度值。经红绿双色试验验证:被测者在使用该镜度时,对红色背景和绿色背景下的辨识程度基本相近。

其次,遮盖右眼。左眼在使用+0.50DS情况下,其矫正视力为0.6。

表1-4 综合验光仪:左眼球镜度调整季矫正视力状况

根据上述球镜度的检测情况,同样可以确定:+0.50DS是在该阶段检测左眼的精确球镜度值。经红绿双色试验验证:被测者在使用+0.50DS镜度时,对红色背景和绿色背景下的辨识程度基本相近。

经以上检测,被测者此阶段被确认的双眼的屈光矫正镜度如下:

R:-1.25DS;L:+0.50DS。

(3)主观柱面镜度屈光检测与试戴 首先使用散光表对被测者双眼进行散光定性检测。双眼均表现为:对垂直放射线条最为清晰,而对水平方向的线条比较模糊。

根据被测者对散光表识别状况,在综合验光仪上增加设置圆柱面镜情况如下:

R:-0.50DC×90°;L:-1.50DC×90°。

经过应用交叉圆柱面透镜对屈光矫正镜度中的圆柱面透镜进行精确核定,确认加入的散光轴位及矫正镜度准确无误。

(4)第二次红绿试验 在双眼使用下列屈光矫正镜度的基础上,分别对其右眼、左眼进行第二次红绿试验。

R:-1.25DS-0.50DC×90°;L:+0.50DS-1.50DC×90°。

右眼:感觉绿色中的数字更为清晰。将该眼镜度调整为:-1.00DS-1.00DC×90°,被测者感觉红色背景、绿色背景中数字的清晰程度基本相同。

以上述修正的屈光矫正镜度为基准,对被测者进行双眼平衡测定。证明经修正的屈光矫正镜度完全正确。

使用瞳距仪检测到的被测者瞳距为:右32.5毫米、左32毫米。

(5)行走试戴 行走试戴中,被测者感觉头晕,有些难于承受。尝试降低左眼的球面屈光矫正镜度,降到-1.50DC×90°时被测者略感头晕。

对比双眼使用屈光矫正镜度的矫正效果,感觉右眼略显不适应。特将右眼屈光矫正镜度中的圆柱面透镜降低-0.25DC。被测者感觉不适应的状况明显减轻。

(6)近用屈光矫正镜度检测 在使用经调整后的屈光矫正镜度的条件下进行近用附加正镜度的检测,当正镜度增加到+2.00DS时,具有比较理想的在0.3m距离的近用视觉分辨力。

2. 第一次配镜

根据上述检测结果,定制眼镜数据如下:

R:-1.00DS-0.75DC×90°;L:-1.50DC×90°;add:+2.00DS。

双侧镜片的远用光学中心距设定为:64毫米。

选择合金全金属镜圈眼镜架一副和短通道PC渐进镜片。

3. 第二次验光

上述配制眼镜经过1周的实际戴用,因感觉视近工作难以适应而来进行复验检查。门诊医生检测,判定验光无误,建议再进行1周的戴用适应。又经1周的适应性戴用,被测者不舒适感觉没有明显改善,再次来门诊接受复诊检查。经检测确认被测者真实的屈光矫正镜度仍为下列数据:

R:-1.00DS-0.75DC×90°;L:+0.50DS-1.50DC×90°。

医生认为:前一次所配制的眼镜并非被测者的完全屈光矫正镜度。当被测者戴用经过镜度调整的屈光矫正镜度之时,就会出现双眼屈光矫正不均衡的问题。医生建议重新配镜,并应允为被测者重新配一副完全屈光矫正镜度的镜片。

经检测被测者的add为+2.00DS:瞳距为:右32.5毫米/左32毫米,

4. 第二次配镜

为被测者依旧选择了与前一次配镜所用眼镜架完全一样的眼镜架,为被测者选择的镜片仍旧是□□□短通道PC渐进镜片,配镜处方如下:

R:-1.00DS-0.75DC×90°;L:+0.50DS-1.50DC×90°;add:+2.00DS。

眼镜远用NCD为:65毫米。

5. 第二次所配镜的戴用状况

对再次重新配制的眼镜进行约1周的戴用同样感到难以适应。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在两位医生邀请下,在视光学门诊同两位医生共同接待了这位被测者。对被测者的代用情况进行了分析。

三、案例分析

对本案例中被测者戴用渐进眼镜出现的适应困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 没有明确的戴用屈光矫正眼镜的经历

本案例中的被测者没有戴用屈光矫正眼镜的经历,而在第一次戴用的眼镜就选择了渐进眼镜。这种处置后所遇到的戴用适应问题应当是渐进眼镜配制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为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出现对渐进眼镜适应难的问题呢?这是因为:

1)裸眼习惯视像的心理定势 多年来,被测者在使用裸眼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其视觉行为必须关照自己的眼客观存在的屈光不正问题。久而久之,就会自然地建立其自身特有的视觉行为定势。在相对年轻时,有比较充分的调节力予以保证:可以使被测者获得自己比较满意的视觉效果。但当被测者年龄逐渐增大而调节力逐渐减退的情况下,双眼在注视统一目标时,双眼调节力的失衡就会显现出来。本案例中的被测者正是这种状况:当被测者用右眼可以看清楚的情况下,其左眼必须使用约1.50D的调节力才能看清同一目标。

在现实生活与工作的实践中(尤其是被测者近用工作负担相对比较大),单眼的频繁调节运动就造成了比较严重的视觉疲劳,过度疲劳时还有可能会放弃这种单眼的调节而导致单眼注视性的视觉作业。此时,视觉疲劳会明显缓解,而立体视觉、径深感觉则会明显降低。这里需要注意,在视觉疲劳的情况下,只要被测者规避开近用工作,视觉疲劳就会减退,原因是:频繁的单眼调节运动明显减少。

(2)渐进镜片多光区使用规律 这样的被测者,不要说使用渐进眼镜,即便是戴用完全矫正镜度的眼镜也需要有一个适应时期。这是因为,尽管两眼调节不均衡,但是多年形成的视觉行为定势突然被中断,一直需要使用调节力予以补偿的左眼,却突然要处于不能再进行补偿的状态,已经形成视觉行为定势经常会表现出调节运动的偏差,这就会使眼的调节处于适应屈光矫正这一新的变化之中。只要被测者的调节尚未达到适应这一变化的情况,这种不适应就必然导致戴用完全屈光矫正眼镜的不舒适。

而渐进眼镜的镜片镜度的变化特点,并非是同心圆形式,而是有着其自身特有的规律,而且这种变化的幅度要更大,像质差异也更大。对于渐进镜片的这种变化,即便是对有戴用屈光矫正眼镜经历的人也是需要给予必要指导的。对本案例中的被测者来说,戴用渐进眼镜的适应困难问题也就很难避免了。

(3)对散光矫正镜度的生理适应性 被测者从不戴眼镜到戴用眼镜,可能还存在自身生理对散光不矫正的状态已经适应。当突然使用散光镜度予以矫正时反而出现需要适应的生理需求。再加上使用渐进镜片,镜片的光度分布的特点进一步加重了戴用不舒适的感觉程度。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两个结论:

① 就当前的现实情况,第一个结论是:这名被测者首次戴用屈光矫正眼镜就选用渐进眼镜不是最佳方案;

② 这名被测者到底可以不可以使用渐进眼镜,在现在做出结论还为时过早。

倘若被测者不能取得戴用渐进眼镜的成功,不论是对被测者还是对验光的医生都可能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尤其是对后者)。

2. 眼镜的装配质量问题

(1)镜片的性能 从镜片本身进行分析,基本可以确定以下3点。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两副眼镜的镜片均使用的是同一品牌的渐进镜片,应当说不论从镜片的光度变化还是材料的光学物理性能都应当是一样的。因此,在同等条件下,第2副镜片不会比第1副镜片产生更优越的视觉矫正效果。

其次,第1副镜片左眼的屈光矫正镜度使用的是不全矫正镜度,而第2副镜片的屈光矫正镜度则属于完全矫正镜度,两副镜片都产生了戴用不适应问题。根据这样的戴用情况可以确定:戴用后发生不适应的现象并非是直接原因。

再次,从对镜片进行直视观察看,所使用的镜片应属于像散程度相对较大的类型,这也应当是这名被测者发生戴用不适应问题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2)磨边与装配 被测者使用的渐进镜片是用“◇”来标记水平基准点的,标记清晰可见。粗看同一镜片中的2个基点略有偏差,对其中1副眼镜进行重新标记划线后测量,可以确认2只镜片的基准点均存在略大于1毫米的偏差,两只镜片的偏差方向一致。经询问加工人员,加工中均使用了贴标的方法。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以下2个结论:

① 镜片方位的偏差的影响。镜片方位的偏差有可能对戴用者发生了不良的影响,这种影响归根结底是使各个光度区域发生了偏转,当戴镜者使用了这样的渐进眼镜,就可能会产生以双眼近用难以适应为特征的戴用问题。

② 导致偏差的原因。2只镜片发生同样性质及程度的偏差,可能有以下两种原因。

第一,与贴标的手法有关:加工人员贴标时两手用力不均匀或用力过小有关,前者会直接导致镜片方位的顺应性偏差,而后者则会在加工启动时导致自然的旋移。

第二,与模板固定孔有关:倘若所选用模板的固定孔过大,在加工时也将会使模板的方位与加工的镜片的方位发生偏差。

四、处置建议

尽管造成渐进眼镜戴用不适的原因很多,但就本案例而言应特别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被测者虽然是轻度屈光不正,但却存在着中等程度的参差,而且长期没有接受过屈光矫正。这就使被测者的视觉处于一种习惯适应的顺应状态中。倘若不能改变这种顺应状态,新的舒适的矫正视觉状态就不可能建立起来。而习惯顺应状态只能在实际的屈光矫正中才能被打破。

第二,当这名被测者面对镜片像散程度过大和加工偏差等比较复杂的眼镜时,只能产生对戴用不适应情况的强化作用。

对于这种情况,建议如下:

1. 将建立新的视觉适应状态放在首位

被测者从未使用过屈光矫正眼镜,而且屈光不正还存在着中等程度的混合性屈光参差,这都决定了其在最初戴用屈光矫正眼镜时发生戴用困难的可能性。

对本案例中的被测者应首先进行完全矫正镜度的试戴。试戴中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① 倘若对完全屈光矫正镜度可以耐受,应当直接使用这样的镜度定制远用屈光矫正眼镜。

② 倘若完全不能承受完全屈光矫正镜度,则应经适当降低屈光矫正镜度再行试戴,直至达到可以耐受的镜度为止,以可以耐受的屈光矫正镜度配制远用屈光矫正眼镜。此时配制的眼镜只能担当过渡矫正眼镜使用。在经过戴用达到完全适应后,再配制远用完全屈光矫正眼镜。使用过渡矫正眼镜的时间一般都在0.5~3个月。

不能适应完全屈光矫正镜度的情况,一般经过0.5~3个月的坚持戴用都会得到满意的矫正效果。

2. 解决带用渐进眼镜戴用问题

关于本案例中被测者是否戴用渐进眼镜的问题,则应在其建立起对完全屈光矫正镜度的自动适应时再解决。但在实施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视像质量相对较好的渐进镜片 具体地说,就是要选择像散程度相对较小的渐进镜片。这样的选择应当有两种价值:

① 可以提供更容易适应的渐进镜片;

② 可以降低原选镜片的负面影响。

(2)应用渐进镜试戴镜片 在即将准备实施渐进眼镜配制方案时,验光的行走试戴中,最好能使用渐进镜片的试戴镜片进行尝试。这样确定的初次戴用渐进眼镜的类型,可以接受的近用附加正镜度就会更加合理。

(3)加强戴用指导 在戴用按上述要求配制的渐进眼镜时,一定要指导被测者学会正确使用不同的光度区。尤其是要在对中距离目标(如脚下)进行精确定位时,应使用远用光区的视觉行为问题。

【例21】 屈光术后再发低度近视导致视觉疲劳

当前,屈光手术被认为是“治疗”近视眼的一种方法。尽管这种手术在发达国家并不提倡,但是在国内却是非常流行的,相当多的人把屈光手术作为“终生摘掉眼镜”的目标来实现,当然从事屈光手术工作的人员往往也会这样进行说教。应当说,这是一种误解。屈光手术只是通过消薄角膜中心区域的厚度,在角膜上人工制造了一只近视镜片,这种方法实质上仍旧是光学矫正。接受这种手术的人对屈光手术的期望值普遍较高。但是,术后的结果也存在一些差强人意的问题,如这些问题包括:过度矫正、干眼症、眩光,以及近视眼再发、过早老视等。这里特选一例手术过度矫正的案例,以提请验光师注意。

一、案例

某某,男,28岁,机关办公室工作人员。

被测者,原近视矫正镜度为:

R:-4.50DS-0.50DC×180°;L:-5.50DS-0.50DC×180°。

2015年8月接受屈光手术(LASIK)。自诉对手术效果满意,但从事近距离阅读工作感到很容易疲劳、眼睛感觉发干。术后复检、年检:裸眼视力均正常,对于眼睛易疲劳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对于眼睛发干的建议是使用眼药水造成的,视觉疲劳的困扰问题始终未得到解决,严重影响工作的效率和情绪。

二、屈光检测

1. 初检

使用电脑验光仪对被测者双眼的屈光进行初步检测,远用屈光矫正镜度的结果是:

R:+1.00DS+0.75DC×120°;L:+0.50DS+1.00DC×135°。

使用“R:+4.50DS;L:4.00DS”镜度,进行雾视20分钟。经与被测者沟通,知悉接受屈光手术时,曾被告知:为了保证更好的矫正效果、减少近视再发生的可能性,特将手术量进行了调整。

2. 综合验光仪检测

(1)远用矫正镜度检测 首先,通过散光表对被测者进行散光的精细检测,检测结果如下:

R:-0.75DC×30°;L:-1.00DC×45°。

其次,进行球面镜度检测,检测结果为:

R:+1.75DS-0.75DC×30°;L:+1.50DS-1.00DC×45°。

再次,使用红绿试验,核对双眼的屈光矫正镜度。结果:右眼红、绿图标清晰度一致,左眼绿色图标略清晰。

(2)近用矫正镜度检测 在上述远用矫正镜度基础上,进行30~40厘米近距离视距的屈光矫正镜度检测。使用上述远用屈光矫正镜度检测近距离阅读核对:30厘米无法看清近视力表中0.8的视标;40厘米可以看清近视力表中0.8的视标,但感觉眼睛“累的慌”。

加用正镜度进行核对,确认被测者的近用附加正镜度为:+1.50DS,应使用的近用屈光矫正镜度为:

R:+3.25DS-0.75DC×30°;L:+3.00DS-1.00DC×45°。

3. 配镜建议

综合验光仪只有“负柱镜”形式,没有“正柱镜”形式,因此,书写配镜镜度按惯例均须转换成“最终处方形式”,转换后远用、近用屈光矫正镜度如下:

远用屈光矫正镜度:

R:+1.00DS+0.75DC×120°;L:+0.50DS+1.00DC×135°。

近用屈光矫正镜度:

R:+2.50DS+0.75DC×120°。

三、案例分析

近视眼屈光手术后的“近视回退”是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手术者为了减少或延缓这种现象的发生,往往会凭“个人经验”提出“轻度过度矫正”的方案,这种方案一般都会被接受手术的人接受。这个案例就是在接受这种矫正方案后出现近距离阅读困难。

本案例,通过屈光检测,确认其当前为复性远视散光。对于一个远未达到老年的成年人而言,对于“R:+1.00DS+0.75DC×120°;L:+0.50DS+1.00DC×135°”这样的镜度,看远时一般不会感觉出明显的视觉感受的异常,但在长时间近距离工作时就会出现视觉疲劳。

对于这样的案例,最理想的矫正方案应当是对看远、看近都应当予以矫正。但是,对于一个接受过屈光手术的人来说,这种最合理的矫正方案很难被接受。

我们的建议是:只要看远,没有明显自觉的视觉疲劳,可以采取不配镜方案。

但是对于需要从事长时间近距离阅读工作的人,则一定要建议配用近用眼镜,否则既影响工作效率,也会使“近视回退”加速。

四、专家点评

近视眼的人渴望通过屈光手术摘掉眼镜,几乎成为一种时尚,但对屈光手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被淡化。世界著名眼屈光手术专家蔡瑞芳明确告诉大家:“你既然要接受这个方法,就可能要面对做这个手术后未知的风险,这并不像做了一个美容手术那样简单。”除“近视回退”外,蔡瑞芳还明确给出了以下三种屈光手术的并发症:

① 眩光,大家都有,只是程度不同。

② 夜间视力减弱是99%做过手术的人都会有的。

③ 眼睛干涩症候群的概率大致是60%~70%。

蔡瑞芳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还明确指出了:“这些症状会一辈子跟着你(过去我们说,半年内这些症状就不会有了)”。

应当说,屈光手术对于“近视眼”来说,是一项充满梦幻希望和即将面对现实风险的历程,对于近视眼的人来说,还是慎之又慎选择为宜。

这一案例,就是施术者的“好心”导致了受术者尴尬处境的实例。远视屈光不正,从视光矫正学而言是应当矫正的,否则的话,不但容易发生视觉疲劳,长此以往还会在未来发生最佳矫正视力降低的情况发生。理想的屈光手术尽管矫正了眼的屈光,但不能改变眼的近视内环境和生理状况,近视眼的调节力是相对较低的状况很难得到改善,这就是屈光手术后看近时容易发生视觉疲劳的原因所在。而这一案例已经是“人工远视眼”,视近阅读困难自然也会更为明显,不矫正自然就会很痛苦。

但是,已经做过屈光手术的人,很难接受再戴眼镜的现实视觉需求。对于这种情况,验光师只能根据具体情况来处理。对这种情况的处理原则有以下三个。

① 适当满足被测者的需求。可以不配的,说明情况,暂时不配。例如这一案例看远没有明显的症状就可以不配。

② 对于近距离阅读的矫正需求,应当积极建议配镜。近距离阅读的矫正镜度,一定要以被测者实际应用环境情况来确定,同时还要为被测者提供配镜的说辞,而最合理的说辞就是:为了避免近视回退配镜。

③ 强调屈光复查的必要性。一般而言,屈光手术后,随时间的推移眼的屈光矫正镜度都会向负镜度方向发展,发展的速度大多与用眼的强度有关。因此,复查就显得很重要,一般每年接受一次规范的验光即可。当眼的屈光矫正镜度有所变化时,则应及时更换新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