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肩腰腿痛中医特效疗法(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中医药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方法

第一节 药物内治法

中药是治疗颈肩腰腿痛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具体贯彻内外兼治的主要手段。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各种损伤后必然使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因此,药物的应用根据局部与整体兼顾,外伤与内损并重的原则而使用。治疗的法则是在辨证的基础上产生的,八纲、气血、脏腑、经络以及卫气营血的辨证,都是治疗的依据。它是根据辨证的情况分别制定不同的治疗法则,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药进行治疗的。

药物内治法是通过服药使局部和整体得以兼治的一种方法。可根据损伤的虚实、久暂、轻重缓急等具体情况选用先攻后补、攻补兼施,或消补并用,或先补后攻等不同治法进行治疗。

一、创伤疼痛内治法

人体一旦遭受损伤,则络脉受损,气机凝滞,营卫离经,瘀滞于肌肤腠理。“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无论气滞还是血瘀,都能引起疼痛,因此必须疏通内部气血。唐容川的《血证论》、钱秀昌的《伤科补要》等一些经典论著均以“损伤之症,专从血论”为辨证施治基础。根据损伤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初、中、后三期。初期一般在伤后1~2周以内,由于气滞血瘀,需消瘀退肿以“下”“消”法为主;若邪毒入侵可用“清法”;气闭昏厥或瘀血攻心,则用“开”法。中期是在伤后3~6周,虽损伤症状改善,肿胀瘀阻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瘀阻未尽,仍应以活血化瘀,和营生新,接骨续筋为主,故以“和”“续”两法为基础。后期为伤后7周以后,瘀肿已消,但筋骨尚未坚实,功能尚未恢复,应以坚骨壮筋,补养气血、肝肾、脾胃为主。而筋肉拘挛、风寒湿痹、关节不利者则予以舒筋活络。故后期多用“补”“舒”两法。故三期分治方法是以调和疏通气血、生新续损、强筋壮骨为主要目的的。临证时,必须结合病人体质及损伤情况辨证施治。

(一)早期治疗

对损伤初期有瘀者,宜采用攻利法。但血和气二者是互相联系的。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所以在治疗时必须治血与理气兼顾,常用治疗方法有攻下逐瘀法、行气活血法、清热凉血法、开窍通关法,并根据病情变化加减配伍。

1.常用药物

① 用于祛瘀通络的药物:川芎、乳香、没药、丹参、泽兰、红花、桃仁、穿山甲、地鳖虫、五灵脂、牛膝、地龙肉、自然铜、苏木等;

② 用于行气止痛的药物:木香、陈皮、香附、枳壳、降真香等;

③ 用于活血散结止痛的药物:麝香、冰片等;

④ 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止痛的药物:黄柏、栀子、生地、牡丹皮、天花粉、黄芩、落得打、芙蓉叶等;

⑤ 用于行瘀止痛的药物:三七、白及、儿茶、莲房、血竭等;

⑥ 用于养血活血的药物:当归、白芍、赤芍等;

⑦ 用于攻下祛瘀的药物:大黄、芒硝等。

2.常用治疗方法

(1)攻下逐瘀法 攻下逐瘀法属下法,是通泄之法,以攻逐邪实。跌打损伤,多使血脉受伤,恶血留滞,壅塞经道,瘀血不祛,新血不生,且所生新血不能安行无恙,终必妄行而致变证多端。故受伤后有瘀血停积者,须及时应用攻下逐瘀的方法。“留者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此之谓也。常用的代表方剂如下。

① 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组方:桃仁12g,大黄12g,桂枝6g,炙甘草6g,芒硝6g。

主治:跌损后,瘀血停滞,或下腹蓄瘀,疼痛拒按,瘀热发狂等症。

② 鸡鸣散(《伤科补要》)

组方:当归尾15g,桃仁9g,大黄30g。

主治:胸腹部挫伤,疼痛难忍,并见大黄秘结者。

③ 大成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组方:大黄、枳壳各12g,芒硝、当归、木通、苏木、川红花、陈皮、甘草、厚朴各6g。

主治:跌损后,瘀血内蓄,昏睡,二便秘结者,或腰椎损伤后伴发肠麻痹腹胀者。

④ 黎洞丸(《医宗金鉴》)

组方:牛黄、冰片、麝香各7.5g、阿魏、大黄、儿茶、血竭、乳香、没药、田三七、天竺黄、藤黄各60g,雄黄30g,山羊血15g。

主治:跌损后,气滞血瘀,疼痛剧烈或瘀血内攻等证。

本法常用苦寒泻下之剂,其性峻猛,适用于损伤早期蓄瘀,大便不通,腹胀,苔黄,脉数的体实患者。对年老体弱、气血虚弱,或失血过多,内伤重证,或妊娠、月经期、产后营血不足者等均不宜使用。

(2)行气消瘀法 行气消瘀法属消法,又称行气活血法,为内治法中较常用的一种,有消散和破散的作用。“结者散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凡气滞血凝、肿痛并见之证,均可应用本法。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气结则血瘀。同时,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故损伤后有气滞血瘀者,宜采用行气消瘀法。常用的代表方剂如下。

① 复元活血汤(《医药发明》)

组方:柴胡15g,天花粉9g,当归9g,红花6g,甘草6g,穿山甲6g,酒浸大黄30g,酒浸桃仁9g。

主治:跌打损伤,瘀血阻滞之疼痛。

② 活血化瘀汤(《林如高正骨经验》)

组方:当归、紫苏、生地、赤芍、蒲黄、茜草各9g,红花1.5g,莪术、泽兰、三七各6g,姜黄4.5g,甘草3g。

主治:跌打损伤,瘀血肿胀,伤筋落枕。

③ 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

组方:当归6g,川芎2g,乳香3g,苏木6g,红花1.5g,没药3g,地鳖虫9g,三七3g,赤芍3g,陈皮3g,落得打6g,紫荆藤9g(或去之)。

主治:跌损后肿痛。

以上三方,以消瘀活血为主。

④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组方:柴胡、陈皮各6g,芍药、枳壳、川芎、香附各4.5g,炙甘草1.5g。

主治:胸胁损伤,肿胀疼痛者。

⑤ 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

组方:乌药9g,砂仁6g,木香6g,延胡索9g,香附12g,甘草6g,生姜3片。

主治:损伤后气滞疼痛。

⑥ 理气散瘀汤(《林如高正骨经验》)

组方:当归尾、续断、生地各9g,川芎、红花、制陈皮、枳壳、泽兰、槟榔各6g,甘草3g。

主治:新伤气逆不顺,瘀阻作痛。

以上三方,以行气止痛为主。

⑦ 顺气活血汤(《伤科大成》)

组方:苏梗、厚朴、枳壳、香附、炒赤芍各3g,砂仁、红花各1.5g ,当归尾、苏木各6g,木香1.2g,桃仁9g。

主治:胸腹挫伤,气滞胀满,瘀肿作痛。

⑧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方:当归9g,生地黄9g,桃仁12g,红花9g,枳壳6g,赤芍6g,柴胡3g,甘草3g,桔梗4.5g,川芎4.5g,牛膝9g。

主治:瘀血内阻,血行不畅,经脉闭塞之疼痛。

⑨ 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方:当归9g,川芎6g,赤芍6g,桃仁9g,红花9g,枳壳4.5g,丹皮6g,香附3g,延胡索3g,乌药6g,五灵脂9g,甘草9g。

主治:腹部损伤,蓄血疼痛。

以上三方,行气与活血并重。

宿伤瘀血内结,或虽新伤但有某些禁忌而不能峻下攻伐者,均可用本法缓散渐消。行气消瘀之剂一般并不峻猛,若需逐瘀时,可与攻下药配合使用。对于禀赋体弱或妊娠、月经期间不宜使用破散者,可依据“虚人不宜下者,宜四物汤穿山甲”之法用药。

(3)清热凉血法 清热凉血法属清法,是用性味寒凉药物以清泄邪热而止血的一种方法。包括清热解毒和凉血止血两法,适用于跌仆损伤后引起的热毒蕴结于内,引起血液错经妄行,或邪毒侵袭、火毒内攻、热邪蕴结,或壅聚成毒等证。若迫血妄行而致出血者,当用凉血清热之法治之。其代表方剂如下。

① 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组方: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g,紫背天葵10g。

主治:附骨疽及痈疮疔毒初起,或开放性损伤疮面感染初期,局部红肿热痛。

② 四生丸(《妇人良方》)

组方:生地黄15g、生艾叶9g、生荷叶9g、生侧柏叶12g。

主治:损伤出血,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等。

③ 小蓟饮子(《济生方》)

组方:生地30g,小蓟15g,滑石15g,木通9g,炒蒲黄9g,淡竹叶9g,藕节9g,山栀9g,当归6g,炙甘草6g。

主治:泌尿系挫伤,下焦瘀热而致血淋或尿血等。

④ 清营汤(《温病条辨》)

组方:生地24g,玄参9g,淡竹叶12g,金银花15g,连翘15g,黄连6g,丹参12g,麦冬9g,水牛角1.5g(研细末冲服)。

主治:创伤并发感染,邪入营分,症见高热、神昏、谵语、舌绛者。

⑤ 犀角地黄汤(《千金方》)

组方:生地黄30g,赤芍12g,丹皮9g,水牛角3g(研细末冲服)。

主治:热入血分,疮疡热毒内攻,迫血妄行所致吐血、衄血、便血、皮肤瘀斑等,并见高热、神昏、谵语等。

⑥ 退癀消肿汤(《林如高正骨经验》)

组方:川连、防风、黄柏、黄芩、栀子各6g,生地、地骨皮各15g,知母、泽泻、地鳖虫、灯心草、茯苓、车前子、金银花各9g,薄荷、甘草各3g。

主治:损伤局部红肿热痛者。

本类方剂多为寒凉之品所组成,所治当为实热之证。凡身体壮实而患实热之证者用清热凉血法。若身体素虚,饮食素少,肠胃虚滑不可过用寒凉药物;血得寒则凝,故清热不可过用寒凉,以防气血凝滞而不行;出血量过大者,还应考虑辅以益气固脱之剂。

(4)开窍通关法 开窍通关法是用辛香走窜、开窍通关的药物,以治疗损伤后邪气壅盛,蒙蔽心窍,而致神昏窍闭之标证的救急方法。

本类方剂有凉开和温开之分。凉开之剂可用于损伤后热毒内陷心包,或痰热壅蔽心窍而致高热、惊厥、抽搐等;温开之剂可用于损伤后气闭,或痰壅气阻所致昏厥、抽搐等。其代表方剂如下。

① 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组方:牛黄、郁金、黄连、黄芩、栀子、水牛角、雄黄、朱砂各4份,麝香、冰片各1份,珍珠2份。

主治:身热、狂躁、神昏、谵语及头部内伤晕厥。

② 紫雪丹(《和剂局方》)

组方:石膏、寒水石、磁石、滑石各1500g,水牛角屑、羚羊角屑、土木香、沉香、玄参、升麻各500g,甘草240g,朴硝5000g,硝石930g,麝香38g,朱砂90g,黄金3000g,丁香30g。

主治:颅脑损伤后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者。

③ 至宝丹(《和剂局方》)

组方:水牛角、玳瑁、琥珀、朱砂、雄黄各30g,龙脑、麝香各7.5g,牛黄15g,安息香45g,金箔、银箔各50片。

主治:头部内伤昏迷,或创伤后感染而致的高热神昏,惊厥抽搐者。

④ 苏合香丸(《和剂局方》)

组方:白术、土木香、水牛角屑、香附子、朱砂、诃子、白檀香、安息香、沉香、麝香、荜茇各2份,龙脑、乳香、苏合香油各1份。

主治:头部内伤昏迷属寒闭痰阻者。

⑤ 羚羊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组方:羚羊角1~3g,钩藤9g,桑叶6g,川贝母12g,竹茹、生地各15g,菊花、茯神木各9g,甘草3g。

主治:头部内伤及创伤感染,高热神昏,烦躁惊厥者。

⑥ 神犀丹(《温热经纬》)

组方:水牛角尖1.5g,石菖蒲1.5g,生地4g,黄芩1.5g,人中黄1g,金银花4g,连翘2.5g,板蓝根(或青黛)2.5g,香豉2g,玄参2g,天花粉1g,紫草1g,神曲适量(糊丸)。

主治:头部损伤后或创伤感染,高热神昏,谵语狂躁者。亦可治骨髓炎有上述症状者。

⑦ 麝香七厘散(《林如高正骨经验》)

组方:麝香15g,龙涎香60g,沉香90g,制乳香60g,木香60g,荜澄茄45g,槟榔90g,草豆蔻45g,丁香60g,三七90g,人中白90g,煅自然铜150g,无名异120g,煅虎骨90g(今用狗骨代)。

主治:重度损伤后不省人事者。

⑧ 行军散(《霍乱论》)

组方:西牛黄、麝香、珍珠、冰片、硼砂各3g,雄黄24g,硝石0.9g,飞金20页。

主治:损伤后烦闷欲绝,不省人事者。

⑨ 夺命丹(《伤科补要》)

组方:归尾、桃仁、大黄各90g,血竭15g,地鳖虫45g,儿茶15g,乳香30g,没药30g,自然铜60g,红花15g,朱砂15g,骨碎补30g,麝香1.5g。

主治:跌打损伤,瘀血内停,神昏谵语,或烦躁不宁,如见鬼状,或惊厥。

(二)中期治法

损伤诸症经过早期治疗,局部肿胀基本消退,但瘀肿尚未消尽,筋骨未恢复,组织处于修复初期。在此阶段,一方面仍应化瘀和营以生新,另一方面应顾护气血,濡养筋骨,宜改用中期的各种治法。中期治法主要是在八法中的“和”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和法是通过和营止痛法、接骨续筋法、舒筋活络法而进一步调和气血,从而达到祛瘀生新、接骨续筋、疏风通络、活血舒筋目的的方法。

1.常用中药

① 用于补气养血、滋补肝肾的药物:黄芪、何首乌、当归、熟地、龟板、山萸肉、杜仲、续断、骨碎补、威灵仙、五加皮、牛膝等;

② 用于祛瘀通络的药物:乳香、没药、川芎、红花、桃仁、地鳖虫、杜仲、续断、穿山甲、泽兰、苏木、自然铜、地龙、桑寄生等;

③ 用于清热解毒的药物:生地、丹皮、赤芍、三百棒、重楼等;

④ 用于行气止痛的药物:陈皮、木香、枳壳、青皮、乌药、郁金、延胡索等。

2.常用治疗方法

(1)和营止痛法 和营止痛法适用于损伤后,瘀肿渐消而未尽,虽经消、下等法治疗而血瘀气滞,肿痛尚未尽除,但久用攻伐又恐伤正气者。其代表方剂如下。

① 和营止痛汤(《伤科补要》)

组方:赤芍、当归尾、乌药各9g,川芎、苏木、陈皮、桃仁、乳香、没药、木通、甘草各6g,续断12g。

主治:损伤后瘀积肿痛。

② 定痛和血汤(《伤科补要》)

组方:当归、红花、乳香、没药、五灵脂、川断、蒲黄、秦艽、桃仁(原书未注明用量)。

主治:扭伤后瘀血不散。

③ 正骨紫金丹(《医宗金鉴》)

组方:丁香、木香、血竭、儿茶、熟大黄、红花各1份,当归头、莲子肉、白茯苓、白芍药各2份,丹皮1/2份,甘草1/3份。

主治:跌仆堕坠、闪挫扭伤之疼痛,以及瘀血凝聚等症。

④ 和营通气散(《伤科学》)

组方:全当归、丹参、香附各90g,川芎、延胡索、青皮、枳壳各30g,郁金、制半夏各60g,木香、大茴香各15g。共为细末,每服1.5g,每日2次,开水送服。

主治:躯干内伤,气血阻滞。

⑤ 跌打养营汤(《林如高正骨经验》)

组方:当归6g,川芎4.5g,熟地黄15g,白芍9g,西洋参3g(或党参9g),黄芪9g,山药15g,甘草3g,枸杞子15g,木瓜9g,骨碎补9g,砂仁3g,三七4.5g,续断9g,补骨脂9g。

主治:有促进筋骨生长之功,用于跌打内伤或骨折中、后期。

(2)接骨续筋法 本法是在“和”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用于损伤中期,肿胀已消,筋骨已接而不坚,瘀血未尽。主要使用接骨续筋药,佐以活血祛瘀之药以活血祛瘀,接骨续筋。其代表方剂如下。

① 续骨活血汤(《中医伤科学讲义》经验方)

组方:赤芍、白芍、煅自然铜、落得打各9g,生地黄15g、红花、地鳖虫、乳香、没药各6g,骨碎补、续断、当归尾各12g。

主治:骨折及软组织损伤。

② 新伤续断汤(《中医伤科学》)

组方:当归尾、煅自然铜、骨碎补、桑枝各12g,乳香、没药各3g,丹参、地鳖虫、泽兰叶、延胡索、桃仁各6g,苏木、续断各9g。

主治:筋骨损伤初、中期者。

③ 代杖散(《疡医准绳》)

组方:无名异、没药、乳香、地龙、自然铜、土木鳖各等份。

主治:各种闭合性损伤。

④ 接骨紫金丹(《杂病源流犀烛》)

组方:土鳖虫10个,乳香、没药、自然铜、骨碎补、血竭各15g,硼砂、当归各9g,地龙14条。

主治:损伤骨折瘀血内停者。

⑤ 壮骨强筋汤(《林如高正骨经验》)

组方:熟地12g,怀牛膝、当归、续断、补骨脂、骨碎补、煅自然铜各9g,制乳香、甘草、红花各3g,川芎、桃仁各6g。

主治:伤筋、骨折中后期筋骨痿软,愈合较缓者。

(3)舒筋活络法 本法是使用活血与祛风通络药,再佐以理气药,以宣通气血,消除凝滞,增强舒筋通络之功。适用于损伤肿痛稳定后而有瘀血凝滞、筋膜粘连的伤筋中期,或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侵袭经络,留而成痹,或受伤之处筋络发生挛缩、僵直,关节屈伸不利,或气血不得通畅,肢体痹痛等症。常用代表方剂如下。

① 活血舒筋汤(《中医伤科学讲义》)

组方:当归尾、赤芍、姜黄、伸筋草、松节、海桐皮、落得打、路路通、羌独活、防风、续断、甘草。上肢加川芎、桂枝;下肢加牛膝、木香;痛甚加乳香、没药(原方未注明用量)。

主治:筋骨损伤后,关节疼痛,筋络挛痛,活动功能障碍者。

② 舒筋汤(《外伤科学》经验方)

组方:当归、白芍、羌活、防风、续断各9g,姜黄、松节、甘草各6g,宽筋藤15g,海桐皮12g。

主治:骨折及关节脱位后期,或软组织病变所致的筋络挛痛。

③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方:独活、防风、川芎、牛膝各6g,桑寄生18g,秦艽、杜仲、当归、茯苓、党参各12g,熟地15g,白芍9g,细辛、甘草各3g,肉桂1.5g。

主治:腰脊损伤后期肝肾两亏,风湿痛及腿足屈伸不利者。

④ 麻桂温经汤(《伤科补要》)

组方:麻黄、桂枝、红花、白芷、细辛、桃仁、赤芍、甘草(原方未注明用量)。

主治:损伤之后风寒客注而痹痛者。

⑤ 三痹汤(《妇人良方》)

组方:独活、牛膝、防风、川芎各6g,党参、当归、杜仲、黄芪、续断各12g,生地黄15g,芍药9g,肉桂1g,细辛、甘草各3g。

主治:气血凝滞,手足拘挛,筋骨痿软,风湿痹痛者。

⑥ 蠲痹汤(《百一选方》)

组方:羌活、姜黄、当归、黄芪、赤芍、防风各45g,炙甘草15g,上药粗末15g加生姜5片煎。

主治:损伤后风寒乘虚入络者。

(三)后期治法

损伤后期,组织修复从骨痂形成过渡为再塑形,软组织修复基本完成,此期由于损伤后出血、瘀血以及攻瘀散结之剂的使用,气血易于亏损。肝主藏血,主筋,血虚则肝血不足,筋伤则内动于肝;肾主骨,生髓。骨髓损伤,则内动于肾,故筋伤骨折易致肝肾不足。早中期治疗失时、失宜,皆易造成瘀血凝聚而不散,致使经脉粘连而挛缩,按之局部出现条索状或结节,有压痛及放射痛。损伤后期,瘀血内滞,筋脉失养,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留而成痹。故后期多用“补”“舒”两法。

1.常用药物

① 用于健脾益气的药物:白术、党参、黄芪、人参、刺五加、山药等;

② 用于滋阴养血的药物:何首乌、当归、熟地、龟板、山萸肉、枸杞子等;

③ 用于壮阳温经通络的药物:杜仲、续断、骨碎补、锁阳、肉桂、附子、鹿角胶、菟丝子等;

④ 用于健脾理气的药物:茯苓、砂仁、薏苡仁、香附、枳实等。

2.常用治疗方法

(1)补气养血法 补气养血法是使用补气养血药物,使气血旺盛而濡养筋骨的治疗方法。颈肩腰腿痛诸病大多数发病时间较长,或是年老体弱长期缺乏锻炼,日久必使体质虚弱而出现各种气血亏损,故宜采用补气养血法,使气血旺盛而濡养筋骨。补气、补血虽然各有重点,但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二者不能截然分开,气虚可致血虚,血虚可致气损,故临床上常补气养血并用。

古云有形之血不可速生,无形之气宜当急固。故在治疗上,有大出血时,当益气以固脱摄血;治血虚时,在补血之中常兼以益气,使气旺而血旺。治气虚时,因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主气,故治疗时每用健脾益气,兼以补益肺气之法;对因阴虚而引起阳虚者,当加附子以助阳,如用参附汤以治元气不足,用术附汤以治中阳虚者,用芪附汤以治卫阳虚。当然,在使用本法时亦应注意,若气血已虚,而瘀血未尽时,当权衡正邪之轻重,扶正以化瘀祛邪。常用代表方剂如下。

① 八珍汤(《正体类要》)

组方:党参9g,白术9g,茯苓9g,炙甘草4.5g,川芎6g,当归9g,熟地黄9g,白芍9g,生姜3片,大枣2枚。

主治:损伤中后期气血俱虚,创面脓汁清稀,久不收敛者。

② 十全大补汤(《医学发明》)

组方:党参、当归、黄芪各9g,白术、茯苓、熟地、白芍各12g,川芎6g,甘草4.5g,肉桂1.5g。

主治:损伤后期气血衰弱,溃疡脓汁清稀,自汗、盗汗,萎黄消瘦,不思饮食,倦怠气短等症。

③ 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方:黄芪15~30g,当归3~6g。

主治:损伤后期气血不足,或虚损劳热,脉大而虚,重按无力者。

④ 人参养荣丸(《和剂局方》)

组方:人参(或党参)、白术、炙黄芪、白芍、炙甘草、陈皮、肉桂、当归各30g,熟地、五味子、茯苓各25g,远志15g,大枣2枚,生姜3片。

主治:损伤后期身体虚弱或虚损劳热者。

(2)补养脾胃法 补养脾胃法适用于损伤后期气血亏损,脾胃虚弱,运化失职者。损伤日久耗伤正气,气血亏损,加之伤后活动减少,可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职;饮食不消,也会出现筋骨损伤修复减缓,脉象虚弱无力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损伤后期气血亏损,当健脾益胃以资生化之源,方为治本之要。脾胃虚弱,脾胃升降失职,健脾益气当与理气之药相协,方能达理气健脾之功。其代表方剂如下。

① 归脾汤(《济生方》)

组方:白术9g,当归3g,党参3g,黄芪9g,酸枣仁9g、木香1.5g,远志3g,炙甘草4.5g,龙眼肉4.5g,茯苓9g。

主治:损伤后期气血不足,乏力气短,失眠多梦及慢性溃疡等。

② 补中益气汤(《东垣十书》)

组方:黄芪15g,党参12g,白术12g,陈皮3g,炙甘草4.5g,当归9g,升麻4.5g,柴胡4.5g。

主治:创伤或疮疡日久,元气亏损,气血耗损,中气不足诸症。

③ 健脾养胃汤(《伤科补要》)

组方:党参、黄芪、淮山药、当归身、白术、茯苓、白芍、泽泻、小茴香、陈皮(原方未注明用量)。

主治:损伤病后期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腹胀纳少,肢体痿软无力者。

(3)补益肝肾法 补益肝肾法又称强壮筋骨法。此法适用于损伤后期,肝肾已虚,肢体功能尚未恢复者,或先天禀赋不足,筋骨不强者。肝主筋,肾主骨,主腰脚。《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肝气衰,筋不能动”,《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肾有肾阴肾阳之分,肾阴肾阳又互相为用,故《景岳全书》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因此,既要看到它们的区别,又要重视它们的相互联系。同时,肝为肾之子,《难经》曰:“虚则补其母”,故肝虚者应注意补肾,此即滋水涵木法。其代表方剂如下。

① 健步虎潜丸(《伤科补要》)

组方:龟甲胶、鹿角胶、虎胫骨(今用狗骨代)、何首乌、川牛膝、杜仲、锁阳、当归、熟地、威灵仙各60g,黄柏、人参、羌活、白芍、白术各30g,大川附子45g。

主治:跌打损伤,血虚气弱,筋骨痿软无力者。

② 补肾壮筋汤(《伤科补要》)

组方:熟地、当归、山萸肉、茯苓、续断、牛膝、杜仲、白芍、五加皮各15g,青皮(原方未注明用量)。

主治:肾气虚损,习惯性关节脱位等。

③ 补肾壮骨汤(《林如高正骨经验》)

组方:杜仲、枸杞子、骨碎补、芡实、酒续断、补骨脂、狗脊各9g,煅狗骨15g。

主治:腰部损伤,肾气虚损。

④ 左归丸(《景岳全书》)

组方:熟地240g,淮山药、山萸肉、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龟甲各120g,川牛膝90g。

主治:损伤日久,肾水不足,精髓内亏,腰膝酸软,头昏眼花,虚热盗汗等症。

⑤ 右归丸(《景岳全书》)

组方:熟地黄240g,淮山药、鹿角胶、枸杞子、菟丝子、杜仲各120g,山萸肉、当归90g,附子60~180g,肉桂60~120g。

主治:损伤后期,肝肾不足,精血虚损而致的神疲心悸,肢冷痿软。

(4)温经通络法 温经通络法属温法,适用于寒湿之邪阻滞经络而引起的肢节痹痛者。温法是使用温性或热性药物补益阳气,驱除寒邪,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寒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则。损伤后气血运行不畅,或因阳气不足,腠理空虚,风寒湿邪滞留,气血凝滞者,由于颈痛大多数是慢性劳损性疾患,故温经通络是其常用治法。但临证应用时应结合其他各法配合应用。本法其代表方剂如下。

① 麻桂温经汤(《伤科补要》)

组方:麻黄、桂枝、红花、白芷、细辛、桃仁、赤芍、甘草(原方未注明用量)。

主治:损伤之后风寒客注而痹痛者。

② 骨质增生丸(《中医骨伤科学》载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方)

组方:熟地黄15kg,鹿衔草、骨碎补、鸡血藤、肉苁蓉、淫羊藿各10kg,莱菔子5kg。

主治:骨关节退行性病变所引起的疼痛,或风寒湿痹痛。

二、骨病内治法

对于引起颈肩腰腿痛的骨病,其治法与损伤有所不同。各类骨病都有各自的病因、病机及转归,有各自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如骨痈疽为邪毒侵袭筋骨,其病机为热毒蕴结,血瘀肉腐,蚀骨成脓。痹证为风、寒、湿、热之邪夹杂侵袭筋骨,其病机为风寒湿热之邪痹阻经脉气血,留注关节,久则筋骨受累,损伤肝肾。故在应用骨病所致颈肩腰腿痛的内治法时须确定疾病的性质,明确患者的体质,辨其阴阳、虚实、表里、寒热,分初起、成脓及溃后三期进行治疗。疮疡初起未成脓者宜用内消法,控制毒邪。中期疮已形成,则用托毒透脓之内托法;后期,溃疡毒势已泄,宜用补益之法,生肌长肉,迅速康复。对骨病中的一些杂症则以发汗解表、养阴清热、固涩收敛、镇静安神法施治为主。所以,此类骨病的治疗与损伤性骨病的治疗是截然不同的,该类病症,古代多属杂病范畴,其治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解毒法

(1)清热解毒法 本法适用于热毒蕴结筋骨,或内攻营血诸证。其代表方剂如下。

① 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处方组成及用量参上文。治骨关节感染初期,局部有红肿热痛者。

②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组方:黄连、黄芩、黄柏、山栀子,酌情用量。

主治:创伤感染、附骨痈疽等。

③ 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组方:炮穿山甲、天花粉、甘草节、乳香、白芷、赤芍、贝母、防风、没药、皂角刺(炒)、归尾各3g,陈皮、金银花各9g。

主治:骨痈疽初期。

④ 清热凉血汤(《林如高正骨经验》)

组方:槐花、地榆、茜草、泽泻、白术、茯苓、生地各9g,三七、香砂各3g。

主治:筋络损伤,伴有便血、尿血者。

⑤ 清营汤(《温病条辨》):处方组成及用量参上文。主治骨关节感染及温热之邪入营内陷,症见高热烦渴,谵语发斑,舌绛而干者。

⑥ 犀角地黄汤(《千金方》):处方组成及用量参上文。主治热入血分,疮疡热毒内攻,吐血、衄血、便血、皮肤瘀斑,高热神昏谵语,烦躁等症。

(2)温阳解毒法 本法适用于阴寒内盛之骨痨或附骨疽。其代表方剂如下。

① 阳和汤(《外科全生集》)

组方:熟地黄30g,白芥子6g,炮姜炭1.5g,麻黄1.5g,甘草3g,肉桂3g,鹿角胶9g(烊化)。

主治:一切流痰,附骨疽及脱疽的虚寒证。

② 消核散(《医宗金鉴》)

组方:海藻90g,牡蛎、玄参各120g,糯米240g,生甘草30g,红娘子28个。

主治:骨痨、瘰疬等,局部痰凝血阻之癥瘕、肿块。

(3)疏泄解毒法 本法利用利尿、泻下及解毒药物,使毒物迅速排出体外。适用于某些地方性或职业性骨病。其代表方剂如下。

① 五苓散(《伤寒论》)

组方:猪苓、泽泻、白术各9g,茯苓15g,桂枝6g。

主治:一些工业性骨中毒,用以利尿排毒及急性肾衰的治疗。

② 解毒利尿汤(《实用中医脊柱病学》经验方)

组方:金钱草30g,海金沙15g,石韦15g,车前子9g,琥珀6g(冲),牛膝9g,土茯苓30g。

主治:一些职业性、工业性骨中毒等,有利尿解毒之用。

③ 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

组方:玄参12g,麦冬9g,生地12g,大黄6g,芒硝4.5g。

主治:一些职业性骨病及工业性骨中毒,而见热结阴亏,大便秘结者。

(4)托里排脓法 本法用于骨痈疽脓已成,但排脓不畅或体虚不能托毒外出者。其代表方剂如下。

① 透脓散(《外科正宗》)

组方:生黄芪12g,炮穿山甲6g,川芎6g,当归9g,皂角刺4.5g。

主治:痈疽诸毒,脓已成而脓出不畅者。

② 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

组方:人参、川芎、当归、白芍、白术、金银花、茯苓、黄芪各3g,白芷、皂角刺、甘草、桔梗各1.5g。

主治:用于疮疡或骨痈疽等,因正气不足,邪盛而脓毒不易排者。

③ 托里透脓散(《医宗金鉴》)

组方:人参、土白术、穿山甲(炒)、白芷各3g,升麻、甘草各1.5g,当归6g,生黄芪9g,皂角刺4.5g,青皮1.5g。

主治:痈疽已成未溃而气血衰弱者。

2.活血法

(1)行气活血法 本法适用于各种骨病而见气滞血瘀者。其代表方剂如下。

① 理气散瘀汤(《林如高正骨经验》):治各种骨病气逆不顺,瘀阻作痛。

② 顺气祛瘀汤(《林如高正骨经验》):治胸胁外伤内有蓄血者。

③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治胸部瘀血内阻,血行不畅,经脉闭塞之疼痛。

④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治小腹部或少腹部气滞血瘀作痛者。

⑤ 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治腹部蓄血疼痛者。

(2)活血解毒法 本法适用于各种因瘀血与毒邪内聚之恶性骨肿瘤。其代表方剂如下。

① 消癌片(《肿瘤的诊断与防治》)

组方:红升丹300g,田三七600g,牛黄180g,黄连150g,琥珀300g,陈皮200g,黄芩150g,黄柏150g,水牛角90g,贝母60g,山慈菇300g,桑椹90g,山药300g,郁金60g,甘草60g,双花90g,黄芪90g,蕲蛇60g,白及300g。

主治:各种恶性肿瘤。

② 蟾酥丸(《肿瘤的诊断与防治》)

组方:蟾酥6g,轻粉1.5g,寒水石3g,铜绿3g,乳香3g,没药3g,胆矾3g,蜗牛21个,朱砂9g,雄黄9g。

主治:各种恶性肿瘤。

③ 神农丸(《肿瘤的诊断与防治》)

组方:炙马钱子6g,甘草1.5g,川芎6g,雄黄3g,炮山甲9g,当归9g,水牛角6g,全蝎6g,蜈蚣6g。

主治:原发或继发性脊柱肿瘤并发下肢瘫痪者。

④ 琥珀黑龙丹(《外科正宗》)

组方:琥珀30g,血竭60g,京墨、五灵脂、昆布、海藻、南星(姜汁炒)各15g,木香9g,麝香3g,金箔(为衣)。

主治:用于各种肿瘤。

⑤ 六军丸(《外科正宗》)

组方:蜈蚣(去头足)、蝉衣、全蝎、白僵蚕(炒)、夜明砂、穿山甲各等份,神曲(糊丸)、朱砂(为衣)。

主治:肿块坚硬者。

3.通络法

(1)祛邪通络法 此法适用于风寒湿邪侵袭而引起的各种痹痛。其代表方剂如下。

① 三痹汤(《妇人良方》):治气血凝滞,手足拘挛,筋骨痿软,风湿痹痛者。

② 蠲痹汤(《百一选方》):治风寒乘虚入络而致痹痛者。

(2)舒筋解痉法 本法适用于各种骨病引起的筋肉挛缩者。其代表方剂如下。

① 羚羊钩藤汤(《通俗伤寒论》):治感染或头部内伤而高热动风,烦闷躁扰,手足抽搐,神昏痉厥等症。

② 镇肝息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方:怀牛膝、代赭石各30g,龙骨、牡蛎、白芍、玄参、天冬各15g,川楝子、生麦芽、茵陈蒿各6g,甘草4.5g。

主治:头晕头痛,目胀耳鸣,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症。

③ 大活络丹(《圣济总录》)

组方:白花蛇、乌梢蛇、草乌、威灵仙、两头尖、天麻、全蝎、首乌、龟甲、麻黄、贯众、炙甘草、羌活、肉桂、藿香、乌药、黄连、熟地、大黄、木香、沉香各100份,细辛、赤芍、没药、丁香、乳香、白僵蚕、天南星、青皮、白蔻、骨碎补、安息香、黑附子、黄芩、茯苓、香附、玄参、白术各50份,防风125份,葛根、虎胫骨(今用狗骨代)、当归各75份,血竭、地龙、犀角(今用水牛角代)、麝香、松脂各25份,牛黄、龙脑各7.5份,人参150份。

主治:筋肉挛痛及痿痹等。

(3)温经通络法 本法适用于寒湿之邪阻滞经络而引起的肢节痹痛者。其代表方剂如下。

① 麻桂温经汤(《伤科补要》):治风寒客注而痹痛者。

② 骨质增生丸(《中医骨伤科学》载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方)

组方:熟地黄15kg,鹿衔草、骨碎补、鸡血藤、肉苁蓉、淫羊藿各10kg,莱菔子5kg。

主治:骨关节退行性病变所引起的疼痛,或风寒湿痹痛。

以上治法,临证时必须灵活变通,但多适用于损伤三期的辨证治疗。

内治药物有汤剂、丹剂、丸剂、散剂等多种,片剂、冲剂、针剂应用也较多。丹剂、丸剂和散剂,取其简便、快捷。内伤或外伤较重而全身症状明显,以及某些损伤的初期,一般多用汤剂,或配合应用散剂或丸剂,以取得更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