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急性附睾炎
急性附睾炎是阴囊内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致病菌以大肠杆菌及葡萄球菌为多见。常见于中青年,多由后尿道炎、前列腺炎及精囊炎沿输精管逆行感染,血行性感染少见。在青春期的男性有阴囊肿胀及疼痛时,有1/3病例为附睾炎,1/3病例为睾丸扭转,1/3病例为睾丸附件扭转,发病最高年龄为19~35岁,中老年男性发病率偏低。
【病因】
(1)致病菌入侵 对于致病菌入侵机制至今存在多种学说,有人认为致病菌通过输精管管腔进入附睾,也有人认为致病菌通过淋巴系统入侵。致病菌通过尿道进入尿路可以导致尿道炎、膀胱炎或前列腺炎,穿过淋巴系统或输精管侵入附睾及睾丸引起附睾炎。通常认为35岁以下附睾炎发病主要原因为性传播,小儿和老人主要是普通尿道致病菌。
(2)损伤 部分急性附睾炎患者常有阴囊损伤病史。创伤后可有阴囊及附睾、睾丸血肿,但不多见。
(3)医源性操作 长期应用导尿管引流尿液患者有21%~33%发生急性附睾炎。原因是由于长期尿路感染、细菌性膀胱炎、前列腺炎及尿道炎形成细菌病灶,不断地通过淋巴系统到达附睾或睾丸引起附睾炎。
【诊断】
(1)症状 可突然发生,发病数小时后形成急性炎症,附睾有局部疼痛与压痛,可放射至腹股沟区及腰部。附睾肿胀进展较快,可在3~4h内使附睾体积成倍增大。此时体温可达40℃,亦可出现膀胱炎、前列腺炎等症状。
(2)体征 患侧阴囊皮肤红肿,附睾肿大并明显压痛。如有脓肿形成,皮肤成干性、变薄,脓肿亦可自行破溃。有时伴鞘膜积液,重者精索增厚有压痛。发病早期肿大附睾可与睾丸分开,但在数小时后两器官之间分界不清,数日内出现继发性睾丸鞘膜积液。
(3)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增多,核左移,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多。儿童附睾炎常伴有大肠杆菌或绿脓杆菌引起的尿路感染。
(4)超声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阴囊内容物的解剖影像。可将附睾与睾丸肿胀及炎症范围显示出来。
【鉴别诊断】
(1)结核性附睾炎 很少有疼痛及体温升高,附睾在触诊时可与睾丸分清。输精管呈串珠样。尿液与前列腺液培养可找到结核杆菌。
(2)睾丸扭转 具有阴囊内疼痛等症状,但多由剧烈活动等诱发,疼痛剧烈,精索呈麻绳状扭曲。普雷恩征阳性。附睾炎肿胀局限于附睾尾,但15%患者早期扭转肿胀仅限于附睾。早期扭转附睾可在睾丸前触及,睾丸常向上收缩。后期,附睾及睾丸均增大,并有压痛。睾丸扭转时彩色超声提示睾丸血流减少或消失。
(3)附睾、睾丸附件扭转 见于青春期前男孩。早期附件扭转后发生局限性疼痛及肿胀。一旦进入后期,则不能区别附睾炎或精索扭转,此时早期探查是必要的。
(4)淋菌性附睾炎 明显尿频、尿急、尿痛及较多尿道分泌物,尿道脓液涂片染色检查可发现多核白细胞中有革兰阴性双球菌。
(5)阴囊内丝虫病 阴囊局部疼痛且附睾肿胀有节结,有居住丝虫流行区及丝虫感染史,精索增厚,迂曲扩张,可并发鞘膜积液,夜间采血可查到微丝蚴。
(6)睾丸肿瘤 睾丸肿瘤一般为无痛肿块,肿瘤侧睾丸肿大、质地坚硬,沉重感明显,附睾常不易摸到,透光试验阴性。阴囊超声有助于鉴别诊断。
【治疗】
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阴囊抬高,应用相应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出现脓肿需开放引流。对于患有慢性、复发性附睾炎和阴囊疼痛的患者,可行附睾切除以减轻症状。
(1)内科治疗 急性附睾炎的病因多数是由细菌性感染引起,应采用药物治疗。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细菌培养敏感试验来决定。若局部红肿明显,血白细胞增多,体温上升,应静脉应用抗生素治疗。在急性期期间应卧床休息,阴囊托起,减轻疼痛。急性期避免性生活、体力劳动,早期可用冰袋冷敷防止肿胀,后期可用热敷,加速炎症消退。多数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
(2)外科治疗 少数患者可在1个月内发生脓肿。出现脓肿需开放引流。对于患有慢性、复发性附睾炎和阴囊疼痛的患者,可行附睾切除以减轻症状。
急性附睾炎诊治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