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互联网+”与云计算
1.6.1 “互联网+”行动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1)概念提出 国内“互联网+”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他认为“在未来,‘互联网+’公式应该是我们所在的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在与我们未来看到的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场景结合之后产生的这样一种化学公式。”
2015年3月,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他呼吁,我们需要持续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创新发展。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2)基本内涵 “互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是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全面融合。这其中关键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正因如此,“互联网+”被认为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演进。
(3)主要特征 “互联网+”有六大特征。一是跨界融合。“+”就是跨界,就是变革,就是开放,就是重塑融合。敢于跨界了,创新的基础就更坚实;融合协同了,群体智能才会实现,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路径才会更垂直。融合本身也指代身份的融合,客户消费转化为投资,伙伴参与创新等,不一而足。
二是创新驱动。中国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早就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这条正确的道路上来。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用互联网思维来求变、自我革命,也更能发挥创新的力量。
三是重塑结构。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业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权力、议事规则、话语权不断在发生变化。互联网+社会治理、虚拟社会治理会是很大的不同。
四是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最根本的力量,互联网的力量之强大最根本地也来源于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对人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重视,如用户原创内容(UGC)、卷入式营销、分享经济。
五是开放生态。关于“互联网+”,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特征,而生态的本身就是开放的。我们推进“互联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掉,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让研发由人性决定的市场驱动,让创业并努力者有机会实现价值。
六是连接一切。连接是有层次的,可连接性是有差异的,连接的价值是相差很大的,但是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
(4)政策引领 2015年7月4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的重要举措。
意见指出,积极发挥我国互联网已经形成的比较优势,把握机遇,增强信心,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有利于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和创新公共服务模式,对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认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
为此,意见提出我国“互联网+”行动总体目标是,到2018年,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互联网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互联网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意见指出,推进我国“互联网+”行动的总体思路是,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坚持改革创新和市场需求导向,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发展潜力和活力;着力做优存量,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着力做大增量,培育新兴业态,打造新的增长点;着力创新政府服务模式,夯实网络发展基础,营造安全网络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1.6.2 “互联网+”加速云计算的演进
中国云计算建设的初期可以视为云计算的“试水期”。无论是云的建设者,还是承建方,对于云计算能给业务带来的价值,以及云计算服务业务模式、交付管理流程,大多还处于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大量云基地、云机房得到快速兴建。从云建设阶段向云使用和云普及演进的四大挑战如下。
(1)云服务与业务价值的脱轨 云计算建设初期,大量云计算建设过于盲目。无论是业务价值,还是云服务交付管理流程,将云计算业务价值量化的能力都有待完善。这种缺乏明确业务价值的云规划部署,缺少成熟的以SLA为驱动的跨异构资源管理和IT服务交付管理流程,导致一方面有大量“云”闲置;另一方面用户对“云”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限制和用户通过云计算实现业务创新。
(2)私有云孤岛 不是一种云计算服务就可以满足所有用户的IT需求。中国企业级用户普遍存在多形态云。以电信行业为例,通常是三种云部署形态同时进行。一种是现有数据中心基于虚拟化,逐步实现负载和架构解耦,为负载向云迁移做好准备;一种是建立超融合数据中心,以成为云服务服务商;另一种新应用为驱动的“Pilot”云部署。大量新应用驱动云计算,将快速形成大量云孤岛。这不仅增加了云计算部署、管理运维的复杂度,同时,限制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实现产业升级和服务创新。
(3)灵活和融合技术平台 IT演进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用户往往根据工作负载属性分期、分批实现应用向云的迁移。目前,从中国企业级用户来看,大量业务关键型应用长期运行在小型机或物理环境。如何在IT演进过程中,保证用户业务在高度融合的云平台的稳定安全性,能够根据业务发展不同阶段,跨小型机、开放系统,以及各种异构环境实现架构、资源和服务的灵活选择,以及技术和服务的集中统一管理,决定着云计算对业务的支撑能力。
(4)通过云来加速产业升级和业务创新 实现通过云计算支撑产业升级和业务创新,就要求IT服务商能对全球经济环境下的产业差距进行深度认知,并结合产业链各环节流程和信息化成熟方案,以及针对不同行业用户业务的深度积累,来与IT厂商进行持续、长期、更深度的合作
“互联网+”行动计划结合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能够充分发挥中国软实力,加速中国经济向服务和科技驱动的经济转型,从而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经济的竞争力。在新经济环境下,“互联网+”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互联网+”结合着亚投行,也直接决定着“一带一路”全球战略的执行能力。
云计算作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加速中国云计算从目前的“云建设阶段”向“云使用和普及阶段”的快速演进。无论是云计算建设者和云计算的运营商,其工作重点将快速从云计算基础架构向云计算服务价值进行转变。在云计算建设阶段,更多的重点在于如何建立云基地和云机房;而在云使用和普及阶段,云服务商和云服务使用者需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如何提高云服务的含金量,让用户通过云计算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