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业发酵调控学(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版前言

本书是在华东理工大学(前华东化工学院)生化工程系的“发酵生理学”课程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从事本科生的“发酵生理学”以及研究生的“发酵调控学”学位课程的教学心得和发酵调控学方面科研经验而编写的。在内容方面既兼顾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尽可能介绍研究与工业生产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本书适合作为发酵调控学、生物工艺学、工业微生物、工业生化、发酵工程、微生物制药与抗生素工艺学的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医药、轻工、农林与师范的专业参考书以及从事生物技术、生化工程、工业发酵方面的研究与生产人员的进修与参考资料。每章后都列有大量的参考文献,供读者进一步参阅。

微生物是地球上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员,它与动、植物及人类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并为他们与环境的改造不断做出重大贡献。利用微生物酿造是人类在文字出现以前就已掌握的技术,直到今日,微生物工程已发展到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由于微生物细胞相对简单,它又是研究生命活动的基本材料。通过细胞与分子水平的研究,现已掌握了大量有关细胞生理生化与代谢调节的知识,且能运用这些知识来改造微生物,使之造福于人类。

微生物的生理代谢活动涉及由多种代谢途径组成的网络,其中有上千种酶,这些酶的活性在野生型菌株中受到严密的控制。为了适应环境,它们能及时调整自身的生理代谢机能,使之合理地利用养分,以求生存与发展。在自然界,微生物从不过量合成一些它所不需要的物质。因此,过量生产某些化合物对生产菌来说,是一种“病态”过程,其固有的调节机制随时可能恢复到有利于其生长繁殖的方向,这也许就是生产菌种经多次传代,其生产性能容易蜕变的原因之一。

如果人们掌握了微生物内在的调节规律,各种生理机能,代谢网络的调控机制,便能操纵微生物,充分满足生产菌种过量合成某些代谢产物的环境需求,让它始终按人们需要的方向发展。

好的发酵工艺不仅要有生产性能优良的菌株,还要有合适的环境条件,才能使其生产潜力充分表达出来。一般而言,能表达生产菌种的最大潜力的90%,便很不错。通常,高产菌种对工艺控制的要求更高,对一些影响因素更敏感,因此,如果没有发酵调控的基本知识,就很难保证生产的稳定与发展。

基因工程技术的引进,使得菌种的改造更容易按人的意志转移。因此,要得到一株高产,甚至能合成新产物的重组菌,已不是高不可攀。但要从实验室研究进入生产开发阶段,到产品问世却非轻而易举的事。重组菌的充分表达,高产菌株潜力的挖掘,需要相应的发酵工艺与设备条件的紧密配合才能做到。

尽管对微生物的一些主要代谢途径与产物合成途径已积累了相当多的知识,但对许多天然产物的合成调节机制仍是一知半解。近年来,生物工厂的上游与下游工段引进了不少新的生产方法与监控策略,特别是设备的改进,发酵调控策略的更新,过程监控方法的日益完善,使得这些公司得益不浅。

工业发酵过程是实现产物合成所必需的重要生产步骤。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如抗生素和基因工程菌产物能否顺利表达获得高产,关键在于发酵调控的正确与否。发酵过程的控制除了要详细了解对象的动态生物特性,对与生产有关的代谢网络作定量分析,还要有工程的概念与技巧,才能控制研究或生产的对象。本书从分子、细胞和工艺工程水平去研讨微生物产物合成与调节的内在机制及外在环境条件的优化和控制。

本书的特色是以工业发酵过程的调控为主线,将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的知识运用于阐述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规律,并结合生化反应过程原理,解释影响发酵过程的各种因素,如何进行数据分析,过程正常与否,怎样实现优化控制。介绍各类典型代谢产物的生产与调节和各种用于判断发酵进程的参数,分析各参数与产物合成之间的关系,介绍计算机在发酵工程中的应用和定量生物工程研究与开发以及代谢调控的新进展,如代谢工程。本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经典与现代相结合。

本书的内容共分为6章。第1章微生物生长与调节是研究微生物的个体细胞及整个菌群的生长现象及其调控规律,对内是研究生长、分化、营养、呼吸与运输;对外是研究其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作出相应的调节。通过细胞周期与生长效率的阐述,剖析了生长速率对细胞大小与胞内核酸含量的影响,以及各种环境因素对生物量得率的影响。第2章介绍微生物的基础代谢,包括能量代谢的热力学,分解与组成代谢。活细胞是一开放的、永不平衡的系统;生命的进程是不可逆的。应用热力学来了解活细胞,通过引入“不平衡”或“不可逆”热力学可以克服其中若干限制。分析一些远离平衡的生化系统,包括进出物料流系统,由中枢与支路代谢途径和运输步骤组成的代谢网络将有助于了解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产物合成的规律。第3章是在前一章的基础上论述微生物的代谢协调方式,了解通过哪些方式来控制酶活及酶的合成,并通过实例来阐明如何运用推理筛选与基因工程等手段打破或避开微生物的固有代谢调节机制,过量生产所需代谢产物。对近年来兴起的代谢工程的一些基本概念,代谢流(物流、信息流)分析,代谢控制分析,对基因操纵目标的分析与代谢设计均作了详细介绍。第4章,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与调节着重研讨抗生素的生物合成机制与调节对抗生素工业生产的指导意义;微生物的表达调控技术在提高生产性能上的应用。第5章以较大篇幅阐述发酵过程技术原理、动力学、影响产物合成的各种因素,论述如何实现发酵过程的优化控制,并介绍基因工程产物的研究开发动向。第6章介绍表征发酵进程生理状态的各种参数的监测,各种参数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产物合成的关系,介绍用于控制的生物过程建模,发酵过程的估算技术与控制策略,用于发酵诊断和控制的数据分析。

本书综合收集整理了国内外大多数学者与专家在代谢调控与发酵控制方面的观点和经验,材料内容较为新颖,可反映出发酵调控学的最新水平,且理论与工业生产实践密切结合。

本书的基础理论部分引用的一些经典著作,主要有Rehm H J等主编的“Biotechnology”2nd ed.Vol.1“Biological Fundamentals”和Vol.3“Bioprocessing”;Stouthamer A H编的“Quantitative Aspects of Growth and Metabolisms of Microorganisms”;Betina V编的“Bioactive Secondary Metabolites of Microorganisms”;Fiechter A主编的“Adv.in Biochem.Eng./Biotechnol.Vol.51”;Mandelstam J等编的“Biochemistry of Bacterial Growth”;Vining L C编的“Biochemistry and Genetic Regulation of Commercial Important Antibiotics”;Rose A H编的“Secondary Products of Metabolism”;李友荣,马辉文编的《发酵生理学》;Fiechter A编的“Modern Biochemical Engineering”;Bu Lock J D等编的“Basic Biotechnology”;Stanbury P F等编的“Principles of Fermentation Tech nology”;俞俊棠,唐孝宣主编的《生物工艺学》,上册;Yoshida T,Shioya S编的“Proceeding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pplication in Biotechnology”。

本书的编撰获得焦瑞身研究员的鼓励和帮助,并且得到上海市研究生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委员会及本校的关心与资助,生物工程学院与生化工程系的领导对本书的申请和编写给予支持和协助,化学工业出版社对本书的出版做了不懈的努力,赵玉清编辑对书稿作了精心的审阅修改,特此表示由衷的感谢。尽管我们对本书作了多次校对,但错漏在所难免,欢迎专家与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于华东理工大学

2001年8月